听说我又在荷兰搞事情,评论区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

文摘   2024-09-16 19:09   荷兰  

来澳大利亚出差前的一个周六,我和几个朋友去我们镇中心摆摊。

本想着,把中华美食卖给荷兰人,让他们感受一下自己平时吃的有多贫瘠,受点教育。

结果,受教育程度最深的,是我的钱包。

(错过了无比精彩的实况转播旧文,戳这里给荷兰人弘扬中国美食文化,我被深深地教育了。看完别忘记回来!)

听说我要去摆摊,评论区里涌现出了不少质疑的声音

你上班搞科研,下班写公号,带学生带娃还带货,


现在居然还去摆摊,你哪来的时间啊?

这问题问得真的非常戳走路生风日理万机的二胎职场妈妈的肺管子。
实话实说,我的时间和精力每天用在平衡事业和家庭上已经捉襟见肘了。
按一般的思路,这种时候,一个人最好的生存策略应该是“活着再说”。
娱乐梦想什么的,等孩子长大了熬出头了再说
但我毕竟是个二胎妈妈。
养头胎的经验告诉我,各个阶段有各个阶段的问题和烦恼。
光是“熬”,真的很难有出头天。
所以,当妈的中年人想过“出头”的日子,得学着在日常的狗屁倒灶鸡毛蒜皮里“抬头换气”。
偶尔任性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我的“换气”方式。
不去做一件事情,理由千百万。
排除万难,去做一件事的理由,往往就一个:想做


当然了,对于许多人来说,即便脑海里有“想做”的念头,从“想做”到“去做”之间还横亘着许多阻碍。
许多人的一生,好像都在等一个“良辰吉日”,一个成熟的时机:
  • 等孩子长大了;
  • 等我更有钱了;
  • 等我考了更多证;
  • 等我减肥10斤;
  • 等我再看100本书;
……
这些条件,并不一定是开始做一件事的“必要条件”。
时常,它们只不过是来自于思维的惯性给我们“认为”增加的认知障碍。
困住我们的,是脑子里“你现在还不行”的声音。
为什么面对自己的“想要”和欲望,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总是要等呢?
一个原因,是“学生思维”的惯性给我们带来的认知陷阱。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模式,是解题
于是面对人生的选择,我们也惯性地用“找唯一正确答案”地思路去应对。
总以为,没找到保证成功的正确答案之前,最好不要随便“动笔”。
但人生的路,答案不是唯一的。
别人好使的不一定适合你。
前阵子收到一条留言:
我看完略微有点着急。
她很认同也很向往热爱,于是特别使劲地去找热爱。
结果越找越恨铁不成钢,越找越迷失方向。
这可能就是“学生思维”的陷阱
谁规定“热爱”只能有一个样子呢?
有的人热爱燃烧爱璀璨,有的人就是whatever works没特别挑剔也没有特别多的激情。
不要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因为它很可能不适合你。
热爱它不只有一个样子。
热爱它也不是人生所有烦恼的解药。
谁说一旦有了所谓的“热爱”人生就会开挂?
即便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会遇到很多烦恼、挫折、和难关。
也需要用意志力、行动力去披荆斩棘在哪里跌倒就在那儿趴着休息一会儿末了再爬起来继续前行。
人生没有“一劳永逸”,很多时候,我们能拥有的只是折腾不止的生命力。


另一个让我们不敢践行的原因,是对结果的期望太高
最近在看一本书,叫《一只鸟接着一只鸟》。
是一本丧丧地讲很多大实话的“写作指南”。
(下面的内容是我根据我的理解的转述,非书中原文。)
很多人说自己有表达的欲望,想写作,但老动不了比。
往往一下笔,写几句,原本如泉水般喷涌的思绪和灵感,就会枯竭在原地。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多人以为有写作才华的人,只要一下笔就会妙笔生花
结果,自己的笔下生的居然是“粑粑”,而且是那种写完了也不会有人来看的“粑粑”。
这样的现实,和理想的落差,未免有点大。
大到让他们不得不转而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天赋,是否真的有必要继续追寻自己曾经以为的“热爱”。
面对这种怀疑,作者的回答,没有虚浮的寒暄,只有大实话:

嗯,你们想对了。

你们的当中大部分的人,就是没有妙笔生花的天赋,也永远都出不了书。

但这并不妨碍你们去写作。

每个想要写作的人,都可以写作。

很多人以为,天赋是热爱的必要条件。
但并不然。
热爱,才是热爱的必要条件。
想要找到热爱,先要放下对结果的期许。
就好像在写作这件事里,能够让你得到安宁和幸福感的,是“写作”和表达本身,而不是出书
(据作者说,出书令人焦虑,因为你会忍不住关注销量,而评论里那些恶言相向也会让你乳腺增生。)
想要开始写作最重要的,就是放下“妙笔生花”的预期。
从“生粑粑”开始,把脑子里的意识流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
想到什么写什么。
别考虑自己写的这些鬼话连篇,别人看见了会不会把自己看轻了。
真的不用担心,因为真的没有人看。
也别考虑为什么别人随便一写就诙谐幽默入木三分。
别人的是别人的,终将还是别人的。
你能掌控的,只是写你能写的,写了再改,开始写了再说。
开始写作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写了再说”。
同理,开始做任何一件事的秘诀,就是“做了再说”。
说真的,这书我超爱看。
每天看一点,都会被作者的实诚逗笑,拉回现实,更加接地气地去鼓起勇气去做每一天里那些我想做或者不想做的大事和小事。
事实是:当我决定做了,并采取了行动,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能在过程中获得活力和热趣。
用一种松弛且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大小事。
反正摔跤了也可以在别人没看到的角落默默地爬起来,敞开了去活,就能越活越自信,越活越快乐。
你会发现,你能做,你敢去做的事,越来越多。
你也会发现,在一次有又一次的尝试,失败或成功当中,你越来越了解自己,喜欢自己,越来越为了自己而活。
让我们一起,把人生,就这么“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地过活。

教授妈妈和野马小雅
地衣,荷兰行为经济学教授,和呆萌混血娃斗智斗勇的老母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