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再见爱人》播出,大家看了李行亮的言行,刚发出些对麦琳的同情。
同情还没来得及落地,就立刻被超前点映的“熏鸡事变”给overwritten了。
不得不说,看到“熏鸡事变”视频里前后双标、伺机无差别复仇、恩将仇报的麦琳,我的第一反应,也是有点不淡定了。
对于自己上周刚的遥寄对麦琳“同情”的文章,多少有点打脸感。
再看看网上的风评,前有疑似张泉灵怒其不争。
后有黄执中提油浇火发熏鸡图怼脸开大。
熏鸡事变加麦琳大闹芒果台的传闻甚嚣尘上,全网对麦琳的谩骂愈演愈烈。
更有甚者,说想付费看麦琳被打。
还一呼百应。
似乎对于许多人来说,因为麦琳的表现实在“欠揍”,看麦琳被打不仅没有不妥,甚至可谓惩恶扬善大快人心。
不仅不会不妥,甚至可以给广大看节目被气到上头冲了VIP会员却只收获了乳腺结节的观众提供情绪价值。
但冷静下来细细思量,这样对于一个人的攻击,真的妥帖吗?
我认为不妥。
但在我们的文化里,它却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基础:当一个人有错在先,其它人对她的审判和制裁就理所当然。
但问题是,这样的逻辑,和熏鸡事变里麦琳让众人不适的言行背后的行为逻辑是同一个妈生的。
麦琳(错误地)认为,自己之前管账的时候没有得到大家的配合反而被吐槽抠门,那我就让你们体验一下这是什么感觉。
她的理直气壮且恶毒而不自知在于,在她的认知里,只要我觉得是对的事情,我就可以代表月亮“教育”你。
骂麦琳的人和麦琳本人的行为逻辑,在底层是共通的。
这也就意味着,任何人都有可能像麦琳一样被审判。
很多人反麦琳,反的不是她“理直气壮”的复仇逻辑,而是她的认知问题,是非不分好赖不明欺软怕硬。
但她这种睚眦必报、必须出口恶气的底层逻辑,其实在东亚文化里是有根基且得到普遍认同的。
但这种文化难道不是更值得被反省的部分吗?
难道不是这个“一旦我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就可以嫌弃踩踏别人”的逻辑,让大多数人害怕成为弱者吗?
不正是如此,我们才总是用歧视的逻辑去反歧视吗?
不也正是如此,只有完美的受害者才值得被同情吗?
但凡有道德瑕疵行为失当的受害者,就都是性格决定命运都是“自找”的活该,
就会被要求为自己的处境全盘负责丝毫不值得同情。
哪怕只是同情“恶人”,也会为那些曾经“心软”的人带去道德瑕疵。
从个人角度来看,麦琳的许多言行的确不当且容易引发人生理性排斥和不适。
可是当她的案例已经势不可挡地被作为一个公众案例来被讨论,我们就得警惕一种思维上的陷阱:
那就是用她言行的不当,去消解掉她的处境所折射出来的更普遍的社会问题。
在《再见爱人》第四期播出前,我曾分析过麦琳可能经历过且正在经历着的没有主体性“工具人”般的婚姻现状。
那时候我们关于李行亮,还知之甚少。
但我作出预判的依据,是基于我关于婚姻中的女性经历直接和间接观察作出的预判。
麦琳的不当,当然有个人原因,但也有社会基础。
她的不当,不应该为她以及千千万和她有过类似经历的女性,遭受过的“不当”境遇提供正当性。
麦琳的不当本身,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问题,也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反省。
事实上,麦琳式难题,是许多人切实的困局。
没有人真的知道该怎么做。
只有当我们愿意在个体情况中看到共同境遇,而非始于网爆终于个人攻击。
只有当我们愿意放下批判地去讨论每一个人而非只是当事人可能作出的改变和努力,公共讨论才会成为社会进步的契机。
我们才有可能带着对彼此的关怀和爱,去解一道道难于上青天的社会难题。
往期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