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整天,我都感觉乳腺很不通顺。
因为看了吉祥航空乘客“见义勇为”带别人家哭闹的小孩去厕所立规矩的视频。
事件发酵引发热议之后,有人说,
这事儿就是营销号煽风点火蹭流量。
人家孩子奶奶也同意了,爸妈也说表示理解和同意,公众到底在不爽个什么劲?
别人我不知道,我就说说我的郁闷吧。
事实上,像这种在公共空间里,因为不同个体各自需求不同而产生利益冲突的事件,屡见不鲜。
但和“熊孩子”过不去的尤其多。
每次有“厌童”相关报道出来的时候,总能听到一方“理解”的声音:
如今大家压力都很大,对噪音容忍度很低,
坐飞机不希望被同行小孩的哭闹声骚扰,也算是基本的诉求,无可厚非。
乍一听有血有肉有道理。
但问题来了:
如果大家对他人的出格行为容忍度真的那么低,
那为什么我们很少听说有人见义勇为,请那些堂而皇之在室内抽烟危害其它顾客身体健康的男人们憋着别抽?
毕竟是公共场合嘛,不考虑自己的健康也得考虑他人健康和公共秩序。
但人们面对扰乱公共秩序的“室内抽烟”男,选择多是隐忍。
甚至如果有人自告奋勇见义勇为维护公共秩序,会被说“傻”“不懂事”“不知道轻重缓急”。
而当“扰乱者”是孩子的时候,那些在沉默中继续沉默的人,突然就选择在沉默中爆发了。
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向乘务员投诉,务必告知孩子家长管住自己的孩子,有话憋着别说。
管不住就带孩子去车厢连接处罚站。
吸二手烟和听孩子哭闹,孰轻孰重孰可忍熟不可忍答案呼之欲出。
所以,我们的不容忍,并不是真的因为他人行为给我们造成的不便本身。
我们,也并不是不能包容其它人的“任性妄为”,只是不能包容比自己弱小的人给自己造成的不便罢了。
毕竟,管男人风险多大?万一一言不合生意跑了,再一言不合拳脚相向了。
而管孩子谁还不会管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除了哭还能做什么?
况且只要你够厉害,Ta可能连哭都不敢哭了呢!
很多时候,看上去很有道理的“理客中”的发言,时常是从强者视角的自我辩护。
它们往往在单一情境中听起来十分有道理,但在另一情景却自相矛盾。
因为支撑这些论点的,不是逻辑自洽,而是强弱关系。
而可悲的事,那些习惯性欺负弱小的人,自己在生活中也常处在弱势地位。
正是因为他们因为弱小而被压制,不曾被善待过的经历,让他们在潜意识里认同了“权力压制”的逻辑。
而这套“慕强恐弱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其实并不像许多人想象中的那么天经地义。
再来说说事件中“理解和同意”陌生人管自家孩子的奶奶和父母。
事实上,带孩子出门遇到“厌童”的陌生人,对孩子发出责难,这样的事不论在哪个国家都有可能发生。
上周,我在荷兰,带大女儿玛雅和她好朋友去健身房游泳。
两个孩子从泳池游到旁边的泡泡池做游戏。
她们进去之前,泡泡池里坐着一个老男人。
她俩的出现,打破了泡泡池的宁静。
这让男人很生气。
他站起身,对玛雅和小伙伴说:
你们出去。你们不能在这玩。
玛雅有点不知所措,呆在原地,老男人见她无动于衷,差点都要上手推她。
我赶紧过去干预。
很长一段时间,遇到这样的事,我的第一反应时常是:管教孩子。
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是个多么善良多么热爱为他人着想的人,
而是因为我怕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管不好熊孩子的坏妈妈。
我发现,我会不自觉地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把“外界”评判给我带来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
甚至会在人前,对孩子做出“过度”管教,让她的行为符合他人的预期。
不少“道德观念”过于旺盛的父母,时常会落入这个行为的陷阱。
但这背后的逻辑,仍然是“慕强恐弱”,对孩子来说,并不公平。
毕竟,当双方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孩子并不一定总是过错方。
但他们一定是弱者。
而即便是孩子行为不当,成年人若是真的为孩子好,沟通时采取的语气和态度仍会是平等和尊重。
而非劈头盖脸的指责和镇压。
在公共场所,敢于对他人发脾气的人,一定以为自己在这段关系里是强者。
那天,我走过去问吼玛雅的哪个男人说:
她做错了什么吗?她为什么不能在这玩?
他气势汹汹理直气壮地说:
这个池子小孩不能进来,你不知道吗?
反问句表攻击。
我压着火,继续问他,
这是健身房的规定吗?哪里有牌子写了吗?
我们的健身房是一个儿童友好的健身房,主打全家一起健身还有专门的托儿设施。
我带孩子来过很多次,也见过很多小孩在泡泡池玩,从来没有管理员制止过。
而且健身房的规则一般都有明确张贴标语。
所以,我几乎能断定这个男的在唬人。
但出于礼貌,以及对对方是比我力气大的男人这一点上的忌惮,我还是尽量保持礼貌地和他沟通:
如果有规定,这个规定在哪里写着吗?
我没听过也没看见牌子写孩童禁止进入呢。
见我不仅不管自己的孩子,居然还和他理论,这男的突然气不打一处来,激动得咬牙切齿地对我说:
我很确定,就是有这样的规定,前台说的。I am very sure。
我说:
你觉得有规定,但我觉得没有。那你等一下,我去问一下。
说完,我就去找池子边的救生员询问。
那天值班的救生员我认识,是健身房的老员工,熟知一切规定。
之前我还因为一些规定的合理性和他进行过探讨,所以我知道问他准没错。
听我问完,他一脸差异地对我说:
没这个规定,小孩可以在泡泡池子里玩的,
如果不能玩,我看见了会制止的。
听到这个答复,我很满意。
转身走回去,正准备和刚才那个随地大小爹的男人对峙,发现他居然已经走了。
估计是知道我不好惹,自己又根本不占理,所以临阵脱逃了。
见他走了,我暗自不爽:
所以刚刚他斩钉截铁地说胡话莫名其妙指责我的孩子还吼我,
连歉都不道一个就走了吗?
但我转头和玛雅说,
刚才那个人他说小孩不能在这儿玩,但是,我问过管理员了,没有这个规定,所以是他自己说错了。
他大声地吼我们,也是他不好,不是你做错了。
但有时候,我们在外头玩儿,动静确实有点大会影响到其它人。
如果别人像上次在电车上那个乘务员阿姨那样和我们好好沟通,我们也要学着去注意去配合。
(温故知新:荷兰乘务员替我教训“熊孩子”……)
如果有人吼你或者试图伤害你,你不需要害怕,找妈妈或者其它的大人帮忙,我们都会帮你的好吗?
她点点头。
在公共环境中,学着去尊重公共秩序和他人的需求和界限,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这样的学习,需要的是一个相对友善的环境,需要对孩子的尊重包容(而非纵容)。
作为父母,我们既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陌生人都有义务包容自家孩子的胡作非为,
但也绝不该因为外界的压力而苛责或处罚处于弱势的孩子。
这样的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只能是面对强权的恐惧,而非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否则等孩子们长成强者时,他们也会去压制其它的弱者,而非出于爱去包容和尊重。
文末温馨提示
好评如潮的为女性扫除穿内衣痛点的伊维斯内衣今天就要截团了。
戳下图链接直接闭眼入
若是想再回味一下让我的男性友人看完都忍不住想买文胸的团文,就戳下面蓝字。
这篇文章“黑历史”过多,所以且看且珍惜,很可能会被我删掉。
好啦,你们的劳模博主,今天就聊到这儿了。
祝每个男孩女孩都能有边界、有规矩,更有爱有自由有快乐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