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宝:结伴旅游开先河

文化   2024-11-17 19:23   山东  

☞【点击查看】《书香临朐》征稿启事及稿酬方案

☞【点击查看】山东省第五届全民阅读推广人

☞【点击查看】《书香临朐》原创文学作品集

结伴旅游开先河

 ——回忆五十五年前第一次一日游

作者 | 马玉宝

1970年4月5日清明节,正好是星期天(查了百度农历是二月二十九日),学校也放假,我和我的同村同岁发小来了一次不为人知的旅游,用个歇后语就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次。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结伴旅游,转眼间已过去五十五年了,仍然依稀记得当时的一些情形。
是年,我俩正在临朐县龙岗公社吴家辛兴联办初中上学读书。
我这个同岁发小,名叫张永科,俺俩都是张家辛兴村第二生产队,两家相距不远,按目前新村规划后的直线距离,不到三十米,他住东边一条街,我住西边一条街。而在五十五年前,却要绕一条街转过去。俺俩都是1952年出生,他是二月生日,我是三月生日,差不了几天。俺俩从五六岁就在一块玩耍,春天来了,一块剜桃树杏树苗栽着玩,夏天来了,一块捏泥人、下河捞鱼虾、抠(摸)知了龟,秋天来了,一块到山坡地圲上捕蚂蚱,冬天来了,晚上一块捉迷藏,玩黄鼠狼拖鸡,“炸”街满胡同跑。还一块打陀螺,一块打尖子,一块打“王八”。到了九岁后,又一块上学读书,星期日一块上山拾柴禾,一块在同一个生产队参加劳动,如插秧、拾麦穗、翻地瓜秧、锄地、刨地。直至十六岁开始上初中、高中后,假期里一块推粪车子,大寨田工地上一块推“泰山”车。反正是二十岁之前,用庄户人家说没拆过帮,白天上学在一块,晚上做作业在一块,星期天劳动在一块,玩耍还在一块,是名副其实的玩伴哥们。

我这个发小,从小脑子聪明善思,上学文化课成绩很好,三好学生、优秀队员少不了他。俺俩从小在一块学习、劳动和玩耍,相互之间,彼此都很了解。我发现他有一个显著的特长,是我所不具有的,就是对咱当地的山水风景名胜知道的很多,让我佩服和羡慕。

1970年俺俩正上初中二年级,这是“文革”开始以来,第一批招收的初中二年制的学生。这年春天我俩在一块闲聊时,他又对我拉起临朐和益都(当时还未划市叫益都县)一带的山水风景,他特别感兴趣,像咱临朐的沂山、嵩山、粟山、朐山、石门坊、老龙湾;还有益都地域的云门山、驼山、北大桥、范公亭、偶园、青州古城,他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在那个社会信息非常封闭而僵化的年代,供课外阅读的可获取多方面知识的各类书籍少之又少,有的被销毁,有的停印发行,除了上学用的试用课本,可以得到一点点过去的知识,再就是每家每户都有个“沙瓢盖子”喇叭,每天听点临朐广播站新闻,有关人文历史地理的知识基本为零,大脑里空空如也。我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打听来的信息,那时他就对临朐县历史上的八大景诗背得烂熟,了如指掌。有一天晚上做完作业后,他又和我拉起了附近的山山水水,游玩的景点,顺口背出了临朐八大景诗:
骈邑石门晚照残,粟山孤耸落平川,

冶源烟霭三冬暖,百丈瀑布六月寒,

弥水澄清通地底,沂山晚翠接云端,

白芽寺里枯松树,仰天高挂秋月圆。

我直接听得入迷,看得目瞪口呆!我就问他,这些好地方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去过吗?他说,我也是听人家说的,我也没去过。要不,今年清明节放假时,咱俩选两个风景点去玩一趟吧?!我立即答应:刚好,行啊!当晚,我俩就拉了“钩”,决定清明节这天,先去咱临朐的老龙湾,再去益都的范公亭和偶园,定了这三个风景点。

清明节的前一天晚上,我俩又在他家开了个“碰头会”,商量了次日的出发时间和行走“路线图”。出发时间要趁早,要在刚刚黎明,庄户人叫雾灰明,刚刚天亮还看不清人影。因为这是一次“偷偷摸摸”的行动,当时正处在“文革”运动中期,社会上成天的“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没有人敢公开出门去旅游玩耍。在生产队干活的社员,赶个龙岗集还规定要有充分正当的理由,如:家里卖了大猪,需要买小猪崽子占猪圈积粪,生产队长才允许半天假。私自外出游玩,这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是大忌啊!若让外人看见知道,两个青年小伙子,趁学校放假,不去生产队参加劳动,而是“偷”着去游玩,认人家笑话不务正业是小事,弄不好被村里和生产队干部知道了,轻则挨顿批评,重则上台子挨批斗那就糟糕大了,咱脸皮薄丢不起这个人。俺俩定的行走路线是,次日天亮前都早起床,吃点早饭,准备好几张煎饼捎着,我在家等候,张永科来我家约我,然后一块先到龙岗村南,顺上龙营路到县城,再向南至冶源。玩毕,再返回向北直至益都目的地。

4月5日这天一大早还不明天,我就穿衣起床了,母亲问我这么早起来去哪?我这才告诉母亲:今天学校放假又正好过星期,我和张永科约好,要骑车去临朐县城玩玩,买点学习用品,下午就回来。我没敢和母亲说实话,怕她担心;我更没敢和父亲打报告,我知道父亲的脾气,当时他是俺村从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在村里当干部的唯一不二人选,此时在大队革委会退居二把手。他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在村里是人尽皆知的,他对我们姐妹兄弟的管教是非常严刻的,我知道这个报告保证批不准,还不如不打,偷着做了再说,送键是安全第一别出事,平安出去,平安回来,在父亲不知不觉中,我和玩伴就游玩结束了。我用暖瓶的热水泡了几张煎饼扒查上,然后又叠了三张,捲上香椿芽咸菜,放进上学用的那个已用了多年,且已经退了色的藏蓝色书包里,挂在自行车把上。此时,玩伴张永科已推着他父亲上班骑的那辆旧自行车(我家自行车是1968年底找人买的青岛产大金鹿),来到了我家门口,他轻轻地摁了几声铃铛响。我心领神会,立即推着自行车出了大门。看到大街上光线还是暗暗的,生产队长还没起来吹哨子,天天在生产队劳作的社员,还没有一个起床的,大街上空无一人。我俩点头一笑,我示意张永科在前面,我跟在后面,一块悄悄地出了村子,沿着土基机耕路,嘀溜疙瘩,蹬着自行车朝西北龙岗方向而去。到龙岗村南拐上龙营沙子路,一路向西南方向,蹬呀蹬呀使劲蹬,只觉得南风一阵阵扑在脸上,从两耳边向后闪过,好一阵凉爽。在卧虎山北坡,张家沟村西那个崖头太陡,只在崖坡陡处下车推了一小段,然后又上车急驰。过了营子,又过了吴家庙子,沿公路从朐山前,过弥河大桥。进城后又打听了一下路线,从南关村过一小桥(目前的建设银行附近),转弯抹角向西南方向的一条大街而去(后来人们给这条街起了个雅号叫:老母猪街)。出了县城南关,基本上一路坦途,不一会我俩就到了冶源村西边的南北公路上,向东一拐便到了日夜向往的老龙湾北岸边。从家里到冶源用了多少时间,因为那时手表是奢侈品,我俩都没有,也没法记录时间,只觉得和在学校上了一节体育课的工夫就到了冶源。因走得太急呼,也无心观看公路两边的农村风光,总的感觉是公路上一路走来很清静,行人不多,车辆极其稀少,碰不如遇上一辆汽车从身边驶过,卷起一阵尘土飞扬。
我俩把自行车停放在当时的冶源公社革委会大门西侧,在不碍人们走路的墙边,把车子点下撑起来,并上好锁,便开始了老龙湾之游。

我俩先站在老龙湾北岸边石头上,从东到西环视了一周,看到当时的老龙湾管理粗放,简陋得很,没看见管理机构在哪里,根本没有目前这些新开发建造的新景点。湾的四周是开放无遮挡的,一眼望尽无余,给我的第一视觉印象是:好大的一湾碧水,雾霭蒸腾,缕缕上升,岸边是石头砌的,西边有一石桥(雪化桥),南面有一间小房子(江南亭),还有一大片翠绿的竹林,就这么的。至于老龙湾的来历,还有其它景点,如铸剑池、濯马潭、珍珠泉等等众多景点的说明,老龙湾景区也没有半点文字介绍,我俩也不了解。此时此刻的老龙湾北岸,偶尔有三三两两的步行人,从湾北岸边走过。虽然这天是清明佳节,根本不见像现在,成群结队,游湖逛景,踏春觅青的大人小孩男女人群。这与当时那个特殊年代的政治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兴这一套。
我俩沿北岸边向西行走,走到岸边一低洼处,我迫不及待地走过去蹲下,把双手伸到水里,感觉不是很凉,然后又用双手捧了一捧水到嘴边,一饮而尽,沁入喉咙肺腑,真是甘甜极了!美不美,最美不过老龙湾水;甜不甜,最美不过老龙湾泉啊!
我俩一边走着,一边小声嘀咕着,生怕声音大了,被岸边行人听到笑话。不知不觉到了西边石桥上,我俩站在石桥边上,弯身向下看那一股汹涌的泉水,自西向东呼呼奔流。我对张永科说,这股泉水比咱村那部1140柴油机带动的水泵抽的水还大很多呢。张永科说,赶自的,大着不止一倍两倍啊。
我在石桥上向东南环视,这就奇怪了!整个老龙湾景区里面,除了俺俩人,别无第三人,连个管理人员也不见,心里想着要找个师傅,问问老龙湾的一些历史知识也办不到。太寂寞、太冷情了。
我俩又向湾南岸转去,先是到江南亭门前停下脚步,隔窗向里瞧了瞧,黑乎乎的,空空的,房子表面一点光泽也没有,就是一座古老的旧房子。

我俩又向南走,来到竹林边驻足观看,哇!好大一片翠竹,密密麻麻,约有七八米高吧,真喜煞人!我俩钻进竹林去,无意间惊飞一群鸟儿,扑愣一下子全飞走了。钻到竹林里,我俩摸摸这棵竹子,又摸摸那根竹竿,我心想,多好的钓鱼竿啊!在抚摸竹子时发现一个怪现象,也是一种很不文明的现象,就是许多竹竿上都被人用刀刻了字,刀伤已经发白,有些刻字还非常低级趣味。如:XXX到此一游、老子到此一游、姥爷到此一游……还有些不堪入目,怕脏了嘴的语言,比比皆是。
从竹林出来,继续向东转,不一会儿,一圈下来,回到湾北岸边。心情虽然不错,但总觉得有点遗憾,没有拍个照片作纪念,这不白来一趟吗?那年代照相拍片,可不是一般百姓想照就照的,只能想到却做不到啊。我俩站在冶源公社革委会大门口不远的岸边,愣愣地呆呆地站着出神,有些连连不舍的样子。
此时,太阳已升到屋顶子之上,在农村已到了早上收工,吃早饭的时间。冶源村的男男女女社员,有的推着小胶轮车吱嘎吱嘎走着,看来是往坡里运土粪的;有的挑着一担铁筲,吱悠吱悠走着,看来是去挑水浇菸畦的;有的扛着镢头大步流星地走着,看来是去田野刨地的;有的扛着锄头,啪达啪达地走着,看来是去给小麦划锄除草保墒的。我看到人们在路过我俩身旁时,都很自然地瞟我俩一眼,露出一种那样的表情。我此刻心里想:这些人们是否在说,春耕春种这么忙,怎么还有两个小青年闲悠子,在老龙湾畔逛着玩呢?是不是在笑话俺俩,春忙季节不去干活,来老龙湾瞎逛荡!不管人们用什么异样的眼光看了,反正又不认识俺俩,今天是豁上不害羞,来老龙湾一游了。
我俩对了一下眼神,会意一笑,游老龙湾到此结束吧,拔锚北上,范公亭和偶园还在等着呢!于是,我俩打开自行车锁,骑上自行车,告别老龙湾,向着县城方向原路返回。出了县城向北,又顺着益临公路,向益都方向急驰,只觉得公路两旁一撸粗的大杨树,一棵一棵地甩在身后。发小张永科体力比我强,他在前边骑车飞奔,我在后面紧紧追赶不舍,生怕拉下太远。
过了约个把小时,我俩到了益都汽车站南侧处,下车打听了一下去范公亭怎么走?在一老者的指引下,从汽车站向西南那条斜路走,(眼下这条路早被城市规划取消多年了)过了万年桥(又叫北大桥),向南爬过坡,再向西不远便是。我俩谢了老者,向西南方向骑行不一会到了万年桥,这也是古青州一大风景啊。我俩下车推着从万年桥边上走过,一边走一边腾出一只手扶摸石栏杆,欣赏着这座石头古桥,清楚记得桥两边栏杆上刻有石雕二十四孝图,看完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从万年桥南头向西骑行了不一会,就到了范公亭,此前就听别人说过一星半点,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曾主政青州,在范公亭留有他的踪迹。我俩来到范公亭公园东南坡道沿上(即眼下范公亭大门地址处),向西北俯首一看,太荒凉了!就是一条荒芜的大沟(南阳河上一段),崖坡全是泥土的,胶轮小推车车辙还一道一道的,人脚印子清晰可见,路边干枯的杂草中有新冒出的嫩草芽,远望沟底里有稀稀拉拉的柳树杨树和灌木。
我俩推着自行车,顺着崖坡往下走,下到沟底过了一座小石桥(永济桥),当时是石条子拼的。过了小桥向西北就是李清照纪念祠,一座小院,土墙土屋,顶是小青瓦的,院内就是两个字:荒凉!其他什么也没有。我俩左转向南,沿着沟底河边走,一会儿到了三贤祠,也还是同样两个字:荒凉!几间土屋土墙,小青瓦屋顶,院内几棵千年大楸树,孤苦伶仃的植根院内,还有那眼范公井,我俩停下车瞧了一下。别也没有什么好看的。范仲淹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也没看见写在哪个地方。在范公亭逛了约大半个小时,整个沟底连一个人影子也没有见到,更别提拍照留念了。
整个范公亭游览就结束了,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当时是没人管理开发的荒郊野外,几间老旧的房屋也没修缮,一条没人烟的河沟,南阳河上一段,西面有水库大坝拦截(七一水库)。当然,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现在已天地翻覆,旧貌换新颜,成了青州著名景点,名声在外,不可同日而语了。

看太阳角度,大约上午十一点多了,我俩推车上坡到沟沿上,骑车向东去往偶园。到达偶园,大门敞着,我俩从西门进去,把自行车停在门口一侧,一块向园内逛去,给人的印象仍然是两个字:冷清!园内除了那几块奇瘦漏透的太湖怪石在那里立着,就是园内西南角那座假山亭子和小石桥,还有几棵古松树酸枣棘子树,在假山北侧那间小屋里,见到一个老头在那里,我猜想他可能是个看门人。整个偶园里门可罗雀,没见几个来游玩的人,我俩有些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单感,去哪找个照相的呢?这就是1970年清明节偶园的情形。偶园的昨天,与这些年多次整修后的偶园,逢假节日,游人如织的景象,真的没法相比。
逛完偶园,已过中午时分,大约下午一点多了,肚子饿得咕咕叫了。我俩这才想起吃午饭来,便从自行车上摘下书包,拿出煎饼,坐在石头上,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三口两口,一张煎饼就咽下肚子了,不知不觉,三张煎饼吃完,还没喝口水呢!于是去那间小屋里,叫了声大爷,要了口凉水喝,那老头递给一把水舀子,指了指门口外一小瓷瓮,里面盛着凉水。我俩轮流着,一人喝了一舀子凉水,灌了灌肚子里的“缝”,也吃饱也喝足了。

稍微小憇后,我俩去问那老头,从偶园去云门山还有多远?老头手向南一指,就在那边,八九里路吧,全是上坡路。我俩一听,今天再去爬云门山是没时间了。俺俩一嘀咕,今天的游玩计划已完成,游云门山放到以后吧。下一步,准备返回。我俩又问了那老头,从偶园去龙岗方向怎么走路近?那老头说,出去大门口向北向南都行,走不远有路口向东拐,可去青州东关(即青州古城),出了东关向东去东坝过弥河到黄家楼,再向南就是龙岗。
我俩谢过老人,推车出大门后,遵老者指引,穿过青州古城出了东关,一路向东越过东坝弥河直奔黄家楼,然后右转向龙岗,回到张家辛兴村时,已是日头压山了。到家停下自行车,累得呼呼地喘了一阵粗气。但累并快乐着!
这一天的一日游玩结束了,我算了一下这一天的行程,俺俩骑车跑了近百公里路,原计划内的游老龙湾、范公亭和偶园,如期实现。另外,还捎带了万年桥和青州古城,虽然是顺道而过没有停留,扫上一眼也算是游玩过了,不枉此行。总之,感觉是收获满满,这个一日游,逛了五个风景点,真是太超值了!唯一留下的最大遗憾就是,整个一日游,看了3+2个景点,没留下一张照片作纪念,只能全部留在脑海中保存了,有时候从大脑记忆里提出来,回放一下,又仿佛回到了1970年4月5日那个清明节的一日游。

文友们,当您看了我写的五十五年前,一日游流水账介绍后,您有何感想?俺同村同岁发小和我的旅游观念,是否太超前?!在那个特殊年代,社会闭塞,思想僵化,政治风险随时落到头上,“旅游”这个名词是不务正业的代名词,有谁敢摆到桌面上,挂在嘴上,正大光明地去旅游啊?!我俩愣头青小毛孩子,却敢于偷着吃“螃蟹”,开了旅游的先河。回过头来想想,这超前旅游思想比起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提倡号召大旅游,真的提前抢先了一大步!
再补充一句:我这个同村同岁发小,高中毕业后,先是在龙岗公社拖拉机站学开拖拉机,后又学会开汽车,在咱县五金公司和县工商局开过车,这样腿就长了,到全国各地游玩的机会就多了。到目前为止,他已基本游遍全国各地著名风景区了,台湾宝岛他去了,西藏拉萨也去了,“此生必驾318”国道他也走过了,成了当代徐霞客了,今年的旅游计划安排正在实施中。我祝他旅途愉快,平平安安!
(写于2024年11月15日)

马玉宝,临朐龙山退休教师。

书香临朐
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临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