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道明:乡村名称的频繁变动期

文化   2024-11-12 18:01   山东  

☞【点击查看】《书香临朐》征稿启事及稿酬方案

☞【点击查看】山东省第五届全民阅读推广人

☞【点击查看】《书香临朐》原创文学作品集

乡村名称的频繁变动期

一一读《临朐县报》(影印本)有感

作者 | 杨道明

《临朐县报》(影印本)在王兆亮和王兆杰二位先生的忙活下,于2024年9月付梓成书,为我县文史爱好者提供了一场文史大餐,衷心感谢王氏二兄弟的辛勤付出!
《临朐县报》从1958年5月1日创刊至8月1日,每五天一期,共出19期。8月1日始改为三天一期,至1959年元月1日,共出51期。在1958年12月第58期至64期刊头上连续发出“改刊告读者”:“本报自1959午元月1日起改为日刊,也就是每天一期。”在12月29日第69期刊头上又发出“紧急启事”“本报决定从1959年元月1日改为二日刊。”即两天一期。从1959年元月3日至9月13日,共出124期。县报共计194期,1958年69期,1959年125期。在这本影印本里,还有1958年8月l6日、10月9日两份“号外”;1958年8月21日、8月25日两份“捷报”;1958年9月28日、10月14日、10月25日、10月28日四份“增刊”。其中1958年9月22日未写“第36期”,1959年8月9日未写“第177期”;1959年3月16日是3月15日和17日第105期、106期的合刊;1959年9月1日应是“第188期”写成“第189期”,与9月3日的“第189期”重复。在三日刋中1958年12月10日第62期、12月26日第68期是一日刋;在二日刊中,1959年2月8日第88期和2月11日第89期是三日刋。这说明几日刊也不是绝对的。

《临朐县报》刊名,1~6期由高启云题写,7~36期由王汝浩题写,37~194期由舒同题写。刋名除1958年6月11日第9期、1959年2月15日第91期竖写外,其余都是横写。

王兆亮先生说:“《临朐县报》八开二版,偶有四版。”确实如此,我统计了一下,在这194期中,169期是二版,25期是4版(不包含105、106两期合刋),其中1958年12期,1959年13期。
通过阅读学习,收获多多,特别是对当时本地乡村组织名称的频繁变动比之前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1990年出版的《临朐县志》在《大事记》中载:“1958年2月,撤区并乡,撤销12个区(镇)的设置,将原120个乡并为30个乡。”这就是所说的“撤小乡并大乡”,我们村原来是大关区杨家庄子乡,与接家河、蒲沟、吕庄、冯家楼等小乡合并后成立蒲沟乡,全称是蒲沟乡刘家营村,但很少称“村”,而称“社(农业社)”。如9月4日第30期一版县委办公室报道的“蒲沟乡猛抓追肥”中说:“蒲沟乡各农业社…刘家营社四大队…。”这里就是不称刘家营村而称刘家营社,社下还分大队,当时我们刘家营社按西头、南崖、后庄、 东头四个区划编成“一、二、三、四”四个大队,一直沿用到今天的四个村民小组。这时的社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县报在9月1日刊登了“谈谈建立人民公社”的文章,13日又刋登了“走人民公社的道路”,有两个标题:(一)什么是人民公社,(二)办人民公社是必然趋势。为办人民公社大造與论。县志记载:“9月18日,城关人民公社首先成立。至九月底,……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临朐县报》9月16日第34期一版头条报道:“本月13日,城关等地近两万人集会欢庆红旗人民公社诞生。”其余各公社成立时多数都是起了一个时髦先进的名称。从9月28日第38期二版上报道的“永乐人民公社的深翻播种又快又好”和10月4日第39期第二版报道的“永乐人民公社办大学”来看,蒲沟乡和大关乡两乡合并成立公社时叫永乐人民公社,社址在大关村,公社成立时,将吕庄、冯家楼两个小乡析出并入蒋峪人民公社。到了10月10日县报第41期二版上县委办公室报道的“拔白旗,插红旗”文中说:“沂山人民公社第五营的秋耕秋种进度较快”,10月14日增刊报道的“沂山人民公社掀起了秋耕秋种高潮”来看,永乐人民公社又改叫沂山人民公社。到了10月22日第45期上报道的“大关公社夺得秋种冠军”和社论“贺大关,学大关”来看,沂山人民公社又改为大关人民公社。这是根据县里要求,为便于工作,以政府驻地名称而改。为实行兵团作战,村级组织实行军事化管理,以原来的小乡为营,各村称连,连下分排。我们刘家营属大关公社杨家庄子营刘家营连,把原来的四个大队划为连下的四个排。

1958年11月上旬,全县成立“临朐人民公社”,“中共临朐人民公社委员会”就是之前的“中共临朐县委员会”。例如11月10日第51期上一版有“中共临朐县人民公社委员会发出动员令”,二版上有“中共临朐人民公社委员会召开会议”。各公社改称生产管理区,我们大关人民公社就是大关生产管理区。刘家营村属大关生产管理区杨家庄子营刘家营连。12月“临朐人民公社”名称撤销,各生产管理区随之撒销,恢复公社称谓。从12月9日第61期一版赵景礼老师报道的“条条山沟都有宝,我们要往多处找”来看,南蒲沟村是大关公社五营一连。当时全公社有李户庄、东镇、大关、岩峪、蒲沟、小关、杨家庄子、接家河等八个营,按编号分别称一至八营。

1959年元月份撤销营、连,改称大队、生产队。即原来的营称生产大队,大关公社的八个营成为八个生产大队,由村为连改称为生产队。例如:元月9日第74期一版赵景礼老师报道的“不怕天冷和地冻,拆掉老屋追麦苗”中“大关公社第五大队八生产队”就是原来的五营一连(南蒲沟村),我们刘家营村就是大关公社杨家庄子大队刘家营生产队。也有直接称村的。同日同期同版冯恩昌老师报道的“养兔是个好门道”开门见山就指出“大关人民公社接家河村”。元月19日第79期二版也是冯恩昌老师报道的“大关公社池子村冒严寒管理麦田”。元月下旬大队也有叫管理区的,如1月25日第82期一版张兰会、陈延良报道的“冶源人民公社宋庄管锂区小麦追肥立即加快”,2月3日第86期都是一版上,有“龙岗人民公社吴家辛兴管理区”,“辛寨人民公社大峪管理区”,“冶源公社二大队一生产队”,这说明大队、管理区、生产队、村等称谓并存并用一直到4月份。从5月份开始的县报不再有管理区的称谓,统称大队、生产队。从6月下旬在生产队下面又出现了小队称谓,这是把生产队再划分为若干小队,如6月27日第156期马书群报道的“一手抓麦,一手抓秋”中提到了“一小队和二小队”;6月29日第157期一版张福正报道的“张家庄队的生产又快又好”中,开头一句就是“九山公社张家庄生产小队”;7月29日第162期一版报道的“辛庄大队各不相让夺红旗”中有“三小队、五小队”。
7月11日第163期一版邹常城的报道中说:“蒋峪公社东长命沟村第一生产小队”来看,原来的“营部”改称“管理区”,又改称“大队”后,大队又逐步以村为单位,下设生产小队。1960年后,原来的营部、管理区,各村称xx社、xx连、xx生产队,社下面的大队、连下面的排,不再存在。例如我们刘家营村就是大关公社刘家营生产大队,下设13个生产小队。
《临朐县报》从创到停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零四个半月,但它却真实地记录了这期间乡村组织的频繁变动和名称更換。正如王兆亮先生所说“1958、1959两年可以说是我县历史上县乡村,尤期是后二者建置名称、区划变动最频繁的时期。”“村级名称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在《临朐县报》上都可以找到依据和印证。

杨道明,中学高级教师。2009年11月退休后,积极参加乡村文化建设,主办刘家营村历史文化展馆,主编的《刘家营村志》和个人文集《汶水嬴里》《亚圣止栖处》均被县档案馆和图书馆收藏。

书香临朐
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临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