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精语:
前几天刚好又去了一次版纳,第一次和汪洁见面也是在版纳,那是在2016年的4月27日,那是我刚写完《房精:『地产社群』 该怎么做?》,兴致勃勃迫不及待地赶去麓湖和甲A群的小伙伴分享社群,临时接到张秀娟的信息说当时负责万达文旅的黄国斌副总裁在版纳也想了解下社群,当即飞去版纳做了第一次地产社群的分享,分享完了,黄总裁拍板在版纳做社群,于是,汪洁从当时的策划岗转去了做社群。
从此,汪洁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她的社群之路。哪怕遭遇再多的误解和难处,她依然越战越勇,因为她“眼中有光”,这道光,不但照亮了她自己,也照亮了她的团队,从这篇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于她团队的情感,我想这种真切的情感,也是社群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天赋。
她在雅居乐做社群做出今天这个成绩,经历了无法想象的苦痛过程,因为雅居乐并没有在战略上真正重视社群,但雅居乐其实非常适合做社群。从这个案例中,也能给大家更多的启发:
1、文旅盘必须做社群;2、深耕的城市应该做社群。
感谢汪洁在雅居乐为行业培养了这么多的社群人才,也祝福并期待汪洁在新岗位能给新公司和整个行业输送更多的社群人才。
距离上一次上房精的案例过去了一年又10个月,这一年又10个月可以称得上是行业的至暗时刻,最近利好政策频出,我们戏称熬到了黎明,我也选择在此刻结束我在雅居乐的工作,与此同时我觉得我有义务和责任去复盘这四年多来的社造之路。
上周我让小伙伴梳理了一下数据,看到结果的时候,我百感交集,这些年,我们好像做了很多事,比如这15882场活动,我们又好像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改良土壤。只顾埋头营造,并没有适时张望和复盘社群带来的效果,但时间真的是好东西,它就如此真实而客观地呈现了令人惊喜的结果。
注:数据截止2023年6月30日
雅乐会作为雅居乐地产旗下的围绕城市生活圈打造的社交成长平台,成立至今,全国近10w会员加入,每月平均组织700+场线下活动及成长课程,共创城市理想生活,高粘链接同频人群。
雅乐会社群围绕七大主题IP(芳邻、BAM、雅宝星球、雅乐青年志、春晖行动、户外大玩家、雅乐创益人),铺排全年龄段、全时段、全生命周期的社群活动。社群活动并不追求单场次活动的爆款, 而是通过长期运营,多频多维,形成用户粘性,实现情感连接。说起这些主题和内容,其实市面上开始做社群的友商都已经行进都这一步了,换句话说,到这里其实是常规操作。而我们的竞争优势哪呢,我跟小伙伴说我们的核心优势在于我们认认真真埋头干了4年多,并且保持进化的加速度持续迭代。早期,年初我会要求各个项目按照主题给到年度计划,但到第二年,我们就会明显发现,无论是主题IP还是活动内容还是推广输出都开始同质化或者叫均质化,怎么才能充分激活社群的活力及创造力?保持社群IP内容的持续高产?社群实现IP化可持续运营的内在逻辑及具体实践路径是什么?雅居乐原乡社群给出了她的解答。
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
而是一群人都做了一点点
之前我可以很轻松的说出原乡乡民KOL的名字,对他们的社群和故事也如数家珍,我在原乡负责营销的这一年多,其实比之前更贴近项目社群,但我却没法像之前那样了然于心,因为这样的角色实在太多了。原乡社群或主动或被动地走向了去中心化的道路。通过给予每个个体平等的展示机会,让个体的创造力与分享欲充分释放。而当个体的能力被充分激活,他们的分享交流则会形成无数的排列组合,其迸发出多元性、活跃性和无穷能量。
▲原乡熟人节KOL发声稿
社群积极推动人与人的链接,这种人际关系带来的活力越大,社群越容易保持自身魅力与长期良性发展。今年6月的好“友”意思熟人节,所有内容均来自KOL“我熟”的那些领域,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基于这种共同的兴趣领域所带有的“意义”开始建立,让“变熟”在社群场内自然发生。这种友好互动的“场”反过来又影响着社群内每个人的行动,“变熟”的过程本身也在激发更多社群内的交互。
【原乡熟人节快闪视频】
刚来原乡不久的95后乡民小炜,以“时尚我熟”发起链接邀请,让50、60的叔叔阿姨们了解日常搭配如何变成潮流时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美学主义与肢体语言高级,个性与传统、年轻与老年的碰撞,让熟人节的链接氛围显得格外温暖且有意思。我对小炜的到来既欣喜又疑惑,我问他天天跟这些老年人玩会不会觉得没意思,他说“可比我在杭州和同龄人玩有意思多了,他们对我可照顾了”这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视角和回答,而这也提供给了我们跨代共居的文旅社群范例。
【原乡熟人节邀约视频】
通过“熟人暗号、熟人市集、熟人纳新、熟人晚会”等内容,熟人节不断创造链接,让参与者了解彼此,熟悉彼此,共建熟人社区氛围,让深入其中的人找到归属感。熟人节晚会从策划到落地,所有内容均与社群乡民共创,由乡民们组建的“众创组”承担起整场活动的主持、艺术指导、指挥、后台总监等角色。活动演员们虽然大都没有专业背景,但演出作品呈现出的力量打动人心。超60个海选节目,超3000名乡民线上线下参与共创,全网获10W+点赞好评......比活动成果数据晾晒更珍贵的是每位乡民为此全情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它不再是一个由开发商或者个别KOL单向输出的活动,而是由所有人共创而成的作品。它是每一位参与创造并推动社区美好生活的共创者们的共同成就。
▲原乡熟人节现场
丢掉摆拍,放弃采买
我和不少想要做社群的开发商聊过,他们中很多还是将社群简单定义为社群活动,并且活动还是以传统的采买为主。想做什么活动,就花钱找活动公司;需要拍照就找广告公司的人来拍拍素材;我们的小伙伴其实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也经历过活动推广输出过于摆拍,为了拍照而做活动的阶段。我们现在想“搞事情”,只需要抛出“引子”让乡民们共创就行。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专业的出专业,有场地的出场地,有审美的出审美,有设备的出设备……唯一没有的,就是简单货币支出的采买。迭代后的原乡社群,乡民不再只是原乡业主的专属名词,也包括所有价值一致和认同喜欢原乡的粉丝朋友。开始链接吸附更多外部乡民,包括竞品业主、租户、合作方,不断塑造的社区多元开放包容风貌,拓展出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多元的需求,不断培育蓬勃生长的土壤。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社群不再唱独角戏,也不再斥资邀请外部活动公司、乐队演出等,所有节日内容均来自乡民共创,原乡熟人节、八一军民联欢会等节日开发商均退居幕后,让乡民走到台前。当乡民成为社区真正的主角,当社群从开发商的事变成乡民自己的事,你会发现,社群的参与度和社区的节日活力会发生质的飞跃。
可持续的社群IP不是设计出来的
是生长出来的
从用户数据分析、项目场地条件分析,我很难得出原乡应该大力发展艺术音乐社群的结论。但现在让艺术成为生活日常,让原乡成为音乐之乡,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乡民的共同愿望。乡民们组建彩虹组合,在花海里、田野上,自由穿梭歌唱,表达生活的诗意与爱意。原乡之声管乐团由一起玩成长为每月一次业务考核,大家进行艺术审美和艺术修养的共同提升,在分享和交流互动中共同成长。
▲原乡乡民的彩虹组合
【《我要你》原乡花海视频】
每周四呼朋唤友音乐舞会,最开始只有十几人参与,我说“演的人比看的人多”,逐渐扩大到上百人共创的主题,从娱乐化向节目海选专业模式发展。通过艺术氛围的熏染及演出常态化的方式,音乐艺术不再被高高挂起,艺术变成了乡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乡民走上台前,自信展示第二人生。退休阿姨的跳舞从单纯活动筋骨,到原创作品表演,活跃在社区大小舞台;乡民们为原乡写诗作曲,在社群活动上深情演绎表达......音乐艺术已成为乡民们生活的一部分,润物无声,滋养着大家,也成为链接大家的纽带。在原乡,乡民戏称,不会个才艺都不好意思在这遛弯儿。
【呼朋唤友音乐舞会新春特辑视频】
在地化是IP可持续化的重要方式
“今天很腾冲”,乡民们一起闯进腾冲的一年四季,去感受藏在时间和风景里不一样的惊喜,一起去邂逅在地风土人情,让那些淳朴的美好故事把彼此相连。一起奔向公益,路途中生长出的爱意,让出发与抵达有了更深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跑”,乡民们一期一会,用热爱跑向腾冲的一年四季,以奔跑的方式共同去探索第二人生故事。“漂浮咖啡”,在海拔1450米,和气味相投的朋友,从一颗种子到一杯咖啡,听山的故事和土的心事,在云南小粒咖啡故乡,共同追寻每个人的心灵原乡。
“漂浮咖啡”最开始只是几个爱喝咖啡的老哥哥老姐姐们一起凑份子喝咖啡的活动,后来他们自己孵化咖啡讲座、孵化新品,自创“漂浮咖啡”品牌,并落地了主理人实体店“漂浮咖啡馆”,盘活了社区内闲置很久的商铺,这是社群活化商业空间的重要运用!
【漂浮咖啡视频】
正是因为多元的社群文化绽放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激发着越来越多志趣同频的乡民涌现,继而链接整合社群内外部资源,在社区节日和社群活动中吸引、发掘更多的共创种子,让社群内容在社区呈现更丰富的形式,让社区的活力美好可持续,IP得以可持续旺盛生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用心,是社群运营的底层逻辑
真诚,是内容创作的流量密码
流量时代,不缺盯着数据、曝光、划过随即被遗忘的推广,人们更支持那些他们创造出来的内容。通过线上联动线下,多样化互动形式,让更多异地乡民参与发声,也让更多参与共创者被看见,今年5月原乡社群开启第一场社群活动直播,之后直播形成常态每周四持续进行。社群直播从来不投流,只是用发现美的眼睛真实记录与乡民们的共创日常及乡民的每一次演出成长蜕变。直播间从起初300、500的观众,逐步扩大到熟人节收官当日线上超3000人的规模,社群充分激发每一位乡民作为社群内容制造者、传播者的能量,让原乡社群持续发挥被看见的势能。
【原乡4月社群活动回顾视频】
我常常被问到,没有很多老业主怎么做社群?老业主太多怎么链接他们来参与社群?或者老社区如何激活?我觉得这些问题里其实有一些对社群的刻板印象——有老业主才能做社群。其实对于我的小伙伴来说,他们的服务对象里没有“老业主”这个概念,因为不管是不是“老业主”,都是他们需要链接的“新人物”。
传统的社群思维是通过人来参与活动链接更多的人,而我中山雅乐会女团的四位姑娘,给到了创造性的解答,完成了从有温度的社区社群到具有归属感的城市社群的实践。
中山雅乐会作为雅居乐集团雅乐会分支组织,自2021年成立至今已沉淀8000+会员,平均每月举办至少6场大型活动,若干小型系列成长课堂,联合40+关键主理人,和近20个本地社群组织/团体/品牌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从0-1,我们从业主社群出发,逐步建立起围绕城市生活开展潮流运动、艺文交流、音乐舞蹈、兴趣成长等城市社群,围绕“因连接而美好,为美好而连接”,共创城市理想生活。
第一步:走进社区,培育“熟人社区”的土壤
在社区里做社群,吸引到第一批1000粉。
从2020.12 迪茵湖文旅项目启动社群到2021.06 剑桥郡城市生活浓郁的社区社群,再到2022.02 打开凯茵20年大城社区社群。以一个又一个的项目为辐射点,覆盖业主和他的朋友们。
2022.01乐咖们迎来了第一届线上聚会。一场属于雅居乐业主属于雅乐会的线上春晚。拉开了社群未来的帷幕。
社区社群的注入,让生活有了灵魂。在这个阶段,业主称为乐咖,并且第一次认识什么是社群。不是来往匆匆的吃喝玩乐,不是车水马龙的节日活动。而是邻里相聚的舞台,互相认识的“空间”。
人还是那些人,但是他们看起来却非常地不一样了。
第二步:走向城市,挖掘“自娱自乐”的火种
在城市里做社群,从我邀请你来,到你来邀请,我们一起来。角色的转换,吸引40+KOL创建20+社群。
2022.06,从项目升级城市,开启中山雅乐会的通道。搭建同城自媒体,靠一本小红书玩转城市社群,吸引了20+位社群主理人参与社群共创;30+个品牌资源参与打造独特的社群IP和同城大事件;建立中山社群联盟,与10+个外部同城社群成为伙伴。凭借高质量的活动内容、精准化的用户运营和引流闭环,小红书粉丝转化私域率高达80%。同城大事件营造阶段,我们邀请了大家一起成为“自己人”,开展第一届自己人节。
【第一届逛逛自己人节视频】
自己人节,短短1个月,吸引到4000+城市粉丝。3个月与主理人以及品牌共创100+场活动。自己人第一届party“逛逛大会”完美落幕,吸引300+粉丝到达聚会现场。
不断吸引各个兴趣以及人群KOL共同创建城市社群联盟。
第三步:走出模式,搭建“城市社群”的生态
城市社群的发展,需要从火种挖掘到满天星联盟。从JN引领到KOL、KOC主导,弱中心化成了这个阶段反推社群前进的动力。
弱中心化就是在有明确群规管理,价值观统一的基础上,充分激发用户的参与度和价值感。运营官能够随时把控社群方向,而高度自治管理(中心化)又能最大程度上发挥用户价值(弱中心化),实现生生不息良性社群持续发展。
【第二届逛逛·主理人社群体验视频】
这个模式可以是:1+N(1个主理人+n个活动队长)或是N(n个活动队长),真正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社群里内容/活动共创的人,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实现梦想道路的人。从中山读书会的圆桌派、微咖、辩论式读书等等到芳邻姐姐们的爱美课堂、手作课堂、知识美学。某一个社群或人群并不代表社群的全部,而社群的全部人创造了这个社群。
【中山雅乐会手作课堂视频】
鼓励社群的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希望乐咖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享受。
第四步:走向全国,寻找“同频发声”的同盟
2022年受邀作为儿童友好协会分享嘉宾,讲述如何从妈咪群到城市亲子社群。
2022.11受邀作为成都CCC社群大会分享嘉宾,讲述如何在小红书做社群。
走进社造圈,让每一个为社群发光的盟友,互相照亮。搭建平台,寻找共同发声的伙伴和走向社群大道的同盟。以中山城市社群为开端,在吸收能量后打造多元化的城市社群。把有趣故事写下,让风把故事吹向值得落下种子的地方,让更多的城市社群生根发芽。
从营销活动社群化,到社群活动兴趣化
再到社群体贴多种生活方式的需要
在各种各样的兴趣社群之外,一些洞悉内在需求的养成系、陪伴系、治愈系社群涌现。
996,KPI、内卷,每天被工作和压力填满的北上广城市青年,开始了一种“搭子”这种特殊的友情形式,主打的是垂直细分领域的陪伴,一起约饭、喝茶、饮啡、微醺、遛娃、逛展……在广清雅乐会,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能找到“陪伴”,来满足你的不同需求。
我们在疫情期间开启了抗疫互助小组,公益互助药物和独居青年信息登记;“多晚下班都等你”的“周五约饭局”在每个工作日的周五约饭,邀请陌生人饭局,连接不同职业、相同爱好的青年,吃一顿饭、聊一场天、无目的漫游城市在地生活,以“美食+社交“由此展开一场打开心扉的社交疗;城市浪漫闪送计划、图书漂流计划、夏日唤醒计划,去露营、徒步、公园散步、骑行,让工作与生活日常的两点一线增加一点精彩,让城市青年更有归属感,从陌生到无话不谈的朋友,建立了深厚感情纽带。
我们联动了书店、咖啡馆、小酒馆、公共文化空间等共创空间开展“有故事的场景、新体验的阅读”,线上下以荐书、共度、辩论、分享、演讲等形式多样的读书会呈现,让爱书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的阅读生命力,用“陪伴”看见每个人的改变,每个人的进步。
这些内容看起来都很“不地产”但都“很社群”。从这些实践里,我看到了我们和用户共同的成长。我其实不太愿意把雅乐会的历程简单断代为1.0、2.0、3.0的版本,深度伴随雅乐会成长的是团队认知的成长,每一次的实践都带来新的认知进化。
32名小伙伴,15882场活动,场均162元,换回半年10亿+的老带新和老再购业绩,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效果——这也证明了从社群到营销闭环。但我想说的是,它并不体现在每一个个体案例,而体现在群体数据的闭环和整体转化率的提升。这也是社群“改良土壤”和系统性改善的结果。最近常听到说“地产的逻辑变了”,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寄希望于社群,这对我和小伙伴来说当然是好事情,洁哥四年前跟他们说“社群是特别有未来的赛道,你们会有非常好的未来”,事实证明洁哥没有食言,他们没有错信。但在我看来,地产的逻辑一直都是这样,不止是地产,几乎所有的产品逻辑都是这样,只是不太会有人相信这种缓慢渐进的方式,或者觉得那是“神盘们”才有的际遇。20多个项目实操后的经验也告诉我,别想着成为神盘,先成为你自己。我们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做三四月的事,八九月自有答案。
“人们真正注意到你的时候,不是第一眼看到你站在那里,而是发现过了这么久你居然还在那里。”(by保罗·格雷厄姆)
常常用“能够穿越时间的,便是值得跨越空间相见”的这句话来作为分享的结尾,谢谢我和我的小伙伴这四年多的坚持和泥泞求存,“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希望我们笃信和热爱的社群,在下一个四年,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好故事。
辅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