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日本音乐僧侣:电音诵经与家族产业

文摘   2024-10-26 09:30   英国  


R

  eligion

2024/10









药师寺宽邦,被称为“日本音乐僧侣”“赛博和尚”“电音法事”“禅乐大师”。


他把诵经与电音、摇滚结合,在舞台上身着僧袍、怀抱吉他,希望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在其中找到共鸣。自从2016年以《般若心经》爆火以来,他不仅在日本,也在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具有超强人气,同时也引发了现代语境之下宗教现象的思考,比如宗教与音乐,宗教与大众媒体,宗教与现代化、商业化,等等。









P

art1

药师佛



药师寺宽邦,日文:薬師寺 寬邦/やくしじ かんほ / Yakushiji Kanho。薬師寺作为姓氏,具有特定的历史和宗教意义。它源自著名的药师寺庙(Yakushi-ji),即奉祀药师佛的寺庙。


药师佛(梵文:भैषज्यगुरु,Bhaiṣajyaguru),又称药师如来或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佛教中掌管医治和健康的佛陀,主祈众生病痛消除、身体康复、消灾延寿。在佛教传统中,药师佛位居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与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并列,形成佛教中的“三世佛”或“三方佛”概念,分别代表东方、西方和现世的救度愿望。






药师佛


药师佛信仰尤其在汉传、藏传和日本佛教中有较大影响。因此,使用“药师寺”作为姓氏,可能寓意对佛教的信仰和对医治众生的向往,这与佛教信仰中的救济精神息息相关。



P

art2

家族化



此外,药师寺确实是日本一座寺庙的名字,位于日本奈良市,正是奉祀药师佛的寺庙。但本文介绍的药师寺宽邦,并不来自药师寺,而是海禅寺的副住持。


爱媛县的临济宗妙心派海禅寺,是日本著名的禅宗寺庙,属于临济宗妙心寺派。临济宗是日本禅宗的三大宗派之一,重视参禅与开悟,妙心寺派作为其分支,强调“无常观”和“净土观”的修行方式。







海禅寺历史悠久,建寺时间可以追溯到江户时期。药师寺宽邦的家族长期管理寺庙,宽邦是海禅寺的第16代副住持。这是日本佛教特有的一种制度:寺庙由家族继承管理。







在日本,许多寺庙是家族传承的产业,寺庙的住持职位常常在家族内部世代相传,僧侣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职业。在这种继承制度下,住持的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通常会继承寺庙的管理,经过必要的修行和禅宗训练后成为新一任住持。


净土真宗(Jōdo Shinshū)是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例子,该宗派自创始人亲鸾(Shinran)以来,就开始允许僧侣结婚,并实施家族继承制度。家族继承不仅使得寺庙文化和传统得以延续,还帮助维系寺庙的经济来源和信徒网络。


然而,现代日本的寺庙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年轻一代对僧侣生活的兴趣减少,导致一些家族化寺庙的继承出现困难。药师寺宽邦正是典型例子之一。身为寺院家族独子的他,生来就被父母安排了寺院继承人的命运,但早期的他对此是逃避的,并因此转向了音乐,于二十多岁时组建流行乐队。


直到宽邦意识到音乐和佛教在引发听众共鸣这一方面的共同之处,他才重新开始思考佛教,并于30岁的时候回归禅修。他在43岁的时候成为家族寺庙的副住持,并把音乐事业与佛教修行相结合,以僧人和音乐人的双重身份活动。








P

art3

产业化



这也引出了下一点讨论,即宗教的产业化。


与中国寺庙不同的是,日本的寺庙需要自负盈亏。过去,依靠檀家制度,寺庙能够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不难进行维持。江户时代的檀家制度规定:每个国民归属于特定寺庙,祖先的牌位被要求安放在寺庙里,家族世代继承墓碑,由寺庙僧侣做日常管理与护持,檀家负有维持寺庙开销的责任。


现今,日本社会面临着多重困扰,檀家制度衰落,寺庙面临经营困境。如果香火不够,就需要想其他办法来维持寺庙的运营。迫于生存压力,日本寺庙开发出了许多技能,如宗教服务、旅游、文化活动等,在一定程度上把宗教发展成一种产业。


比如宽邦的海禅寺,寺庙不仅供僧侣修行,还为游客和禅宗爱好者提供参禅体验。海禅寺常年举办参禅会、禅修讲座等活动,帮助人们通过禅修净化心灵。海禅寺还为当地社区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庆典,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既是宗教圣地,也成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展示场所。这些都是既可以传播宗教,也可以盈利的活动。







此外,常见的商业化形式还有出售佛教艺术品、纪念品、护身符等获得收入。一些日本佛教宗派还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推出了亚马逊网购法事、电子音乐诵经、在线冥想app等,有的还开设僧侣咖啡馆,将佛教体验转化为一种日常消费文化。当然,这些服务在其他一些佛教国家也已逐渐出现,如中国、尼泊尔等。



总的来说,在日本,佛教已不仅仅是纯粹的宗教实践,它还延伸到文化产业和服务业。寺庙在保持宗教功能的同时,也将自身融入经济体系。这一现象引发了佛教徒和学者们关于宗教精神与商业化平衡的讨论。


其中有一种观点引人深思,分享在这里作为此篇推文的结尾:


“寺庙的未来”创始人井出悦郎表示:在日本历史上,寺庙与人的联系十分紧密,寺庙往往是一个村落的中心,是所在村落人际关系的聚集地,承载着村落的历史记忆。作为人际关系的聚集地,实际上寺庙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它承担了一定的基础教育功能,提供医疗服务,并发挥社会福祉功能。在江户时代,寺庙还具有人口管理功能,檀家的通行证、结婚证皆由寺庙发放。


明治维新后,这种多功能的寺庙定位被打断。日本掀起学习西方文化的热潮,“宗教”(Religion)一词传入日本,随后寺庙、神社等场所被认定为宗教场所,受《宗教法人法》管控。井出悦郎说,这切断了寺庙原有的包容性。


此外,随着现代政府机构的职能扩张,寺庙的社会福祉功能渐被取代,仅留下为檀家办葬礼与管理墓地的功能。井出悦郎认为,为应对经营困境,寺庙需要重新积累多元的社会关系资源,打好经济的基础。


大莲寺住持秋田也表示:寺庙本来就是一个不管什么身份的人都可以互相交流的场所,“我想做的是恢复寺庙原来发挥的作用。”





文|陈硕

参考|郭瑞婵(2019),界面新闻(2017)

图|网络,海禅寺官网http://www.kaizenji.info

排版|陈硕

设计模板|秀米


白龙渡海
仅为学术兴趣。只是读书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