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t
2024/11
本文主要内容来自此书
吴道子(约685—758年,一作?—792年),唐代画家,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擅画道释人物,兼工山水,亦善绘楼阁、草木、鸟兽。张彦远认为“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成于二李(李思训、李昭道)。”所画衣褶有飘举之感,人谓“吴带当风”。千余年来被奉为“画圣”,民间画工尊其为“祖师”。
吴道子画像
在唐代典籍中,记载了一次李思训和吴道子之间的竞赛。据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载:在天宝年间(742—756年),唐玄宗忽思蜀道嘉陵山水,遂宣召吴道子、李思训一起在大同殿里创作壁画。结果,三百里蜀道山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
从历史事实上说,这个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李思训比吴道子年长五十多岁,在天宝年间之前已经去世。这一记载因此只能作为寓言来读,其中李思训和吴道子代表着两个不同的绘画传统和流派,二人之间的较量反映了不同艺术传统、绘画风格以及画家社会等级之间的差异和竞争。
(传)吴道子《山鬼图》,河北曲阳北岳庙碑刻拓本
在当时人的眼里,吴道子和李思训的风格代表了唐代绘画中的“疏、密”二体。张彦远将这一风格分类作为艺术评论和鉴赏的前提,宣称“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从一些考古发现的墓葬壁画中可以看到,这两种风格在7世纪和8世纪初已经并存。
至8世纪中叶,以李思训青绿山水为代表的密体画风,因愈益趋于工巧繁丽而逐渐失去其吸引力和主流地位。张彦远在赞赏李派作品的同时,也对李昭道工巧繁丽的风格颇有微词。
就在这时,疏体大师吴道子出现了。吴道子的画风以线条为主,笔法灵活多变。张彦远描述他作画时的情景时说:“笔才一二,象已应焉。”朱景玄认为吴道子的作品不拘泥于细节描绘,其笔法流畅而富于变化起落,充满了动势与活力。
吴道子的背后,实际上是成千上万修造佛道寺观的工匠和画匠,他在中国历史上因此也被这些职业画师尊为“画圣”,奉之为他们的保护神。
(传)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 徐悲鸿纪念馆藏
与作为皇亲国戚的李思训不同,吴道子出身卑微,从未踏入仕途。史籍对于他的生平记载甚少,只知道他少时孤贫,可能并未接受过正规艺术训练。即使他成名后被招入宫廷,其职责也仅限于教习宫人和伺奉皇子。宫廷之外的公共空间才是他的真正用武之地。
种种证据说明,吴道子一生主要从事壁画创作,而不是以制作供私人观赏的卷轴画为业。《宣和画谱》在他名下记载的93件作品大多为道释画,基本无观赏性作品。由于他的主要实践场所在是佛寺道观,他的绘画艺术也就与唐代的大众市井文化不可分割。而唐代文化的活力和艺术风格的丰富多彩,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思想文化上的兼容并蓄。
(传)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藏
图文|陈硕整理
参考|巫鸿《中国绘画:远古至唐》,故宫博物院
排版|陈硕
设计模板|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