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t
2024/10
《青蛇》(Green Snake)是1993年上映的香港电影,由徐克根据李碧华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取材自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与传统的白蛇传故事以白蛇为主角不同,《青蛇》的原著和电影都以青蛇为主角,并对白蛇、法海、许仙也有深刻的探讨。
在这四个主要角色中,法海身上尤其集中地展现了人性和佛性的复杂,为这个故事版本赋予了深刻的宗教思辨。
法海,在白蛇传的故事中是镇江金山寺住持,拥有极其强大的法力,法号含义:“法”力无边,有如大“海”。本着拯救苍生的信念,法海四处降妖除魔。
历史上名号“法海”的僧侣,法海禅师确有其人。不过在镇江金山寺与蛇妖斗法的僧侣,依《金山志略》是唐朝天宝年间的灵坦禅师,为他重新开山时,在蟒洞入定以降扶蟒蛇归入大海。后人把这故事延伸为《白蛇传》,其故事也安到法海的名号上。
《青蛇》的第一句台词就来自法海,只有一个字,却引出全篇的主题:“人!”
在这句台词中,法海看着面目狰狞的人间众生,而他自身的宝相庄严与之形成反差,表现了法海对人性的摒弃和对佛性的追求。
但电影《青蛇》中的法海不是传统戏剧中的中年僧人,而是俊朗的年轻和尚,还在修行阶段。从开头雨夜偶遇产妇的戏份也可以看出,法海并不能完全摒弃欲望。
法海出场的这一场景也隐含了,在他看来,人与佛是二元对立。而之后的剧情会逐渐展现,法海的这一认知,无论在人情上还是在佛法上,都是巨大的错误。
随后,法海独自一人于庙中静坐修行。 他所结手印是瑜伽的耐心手印Shuni Mudra,象征着耐心和戒律。
然而法海的静坐被妖孽作祟的幻境打断。法海质问妖孽(evil)连佛门胜地都敢闯进来,妖孽的回答是:“我们在你那里来的”“我们都是法海”。
这明确地显示了,妖孽就是法海的自我。随后法海对幻境的评价也证实了这一本质,法海的用词“魔障”,官方字幕的英文翻译是evil-heart,即心魔。
关于佛教的自我观,前面的推文中已经有所介绍,即:我是流动的、暂时的、相对的,如果想要达到涅槃,需要通过这个我,去修无我行,达到无我。
但关于无相的推文中也讨论过,太过注重我,和太过注重无我,都是证悟的阻碍。从电影看来,法海属于后者,即,太过注重佛性、无我、空相,反而成为执念,无法达到最高的境界。
这一点在此场景中也得到了体现。法海虽以“我天生慧根,道行高深”“我心有如来,静似如来”对妖孽进行反击,但幻境结束后,碎裂的佛像说明了一切。
因此,在后续的剧情中,法海都在试图与自己的魔障斗争。
他的第一步是放生了故事开头时误收的蜘蛛精,承认自己或许犯了错误,因此“今日我被魔障所困”,并许愿“如果你我都渡过这个劫,或者来日相逢,再并肩飞行,后会有期”。放生的行为说明法海最初的人-妖-佛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已经开始被他所遭遇的人和事撼动。
之后的故事发展,法海的命运与青白二蛇,尤其是青蛇,深刻交织在一起。
在西湖边,当白蛇选中许仙时,不懂人性、不懂情爱的青蛇就对法海表示出了好奇,而白蛇立刻告诫小青:“你千万别想,他法力高不可测,这种人我们要敬而远之。”
随后,当地出现水灾,青白二蛇参与治水,再次遇见了同样治水的法海。白蛇对此的评价是:“想不到我们还相当有缘份。”缘份,正是来自佛教的重要概念。
在世俗层面,缘分指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相遇、关系,暗示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由某种因缘促成的。
而在佛教中,缘分Pratītyasamutpāda,直译为“因缘和合而生”,表示所有的现象都是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原因(因)和环境(缘)共同作用产生的。
这也正是佛教对无常和无我观念的阐述,意在说明:世间万物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只是因缘聚合、变化而成。“有”只是暂时的,是流动的因缘;”空”才是真正的,是万物的本性。即,一年前的推文中讨论过的:缘起性空,真空妙有。
法海治水时的立场,再次说明了他已经把自己脱离出人的群体,而与佛性更接近:“天灾祸劫乃凡人必经,但我佛慈悲,就让我帮你们逃离厄运吧。”
法海治水成功后,白蛇对其的评价,也印证了这一点:“他已经达到了佛我合一的境界。”但果真如此吗?
此时根本不懂情爱的青蛇再次对法海表现出好奇,白蛇则再次警告:“他没有凡人的感情。”这也果真如此吗?即便如此,这果真就是佛性的正确体现吗?
剧情发展过半,重阳节喝雄黄酒时,许仙被现出真身的青蛇吓破了胆死去,青白二蛇上昆仑山偷灵芝草救人,第三次遇到追来的法海。法海认出青蛇持有故事开头时自己因其善行而亲手赠予的佛珠,因此暂放二人生路,但质问青蛇事情原委。
青蛇试图学着白蛇的样子引诱法海,法海不怒反笑,让青蛇以这种方式助他修行,对他考验。“如果你可以乱我定力,我就放你走。”
之后的一段画面以充满隐喻的视觉语言展开,表现了法海最终输给青蛇。
对此,青蛇的评价是“只可惜你和我都没有凡人的感情”,而法海的反应则是抗拒、恼羞成怒:“我不会输给你的”“妖孽”“你这只妖精,我一定会制服你的”。
但法海的这次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把欲望、把“我”放在佛性的对立面,强行制造一个环境,刻意去试炼、去证明,这就与佛法相违背了。
上文我们已经复述过之前的推文中讲过的佛教的空相观:对空相甚至破空相的执念,也是相;太过注重我,和太过注重无我,都是证悟的阻碍。法海与真正的佛性之间的障碍,就在于法海太过注重佛性、无我,并刻意与人性、自我造成对立,无法正确面对自己,因此也无法达到佛性的境界。
而青蛇得胜后逃离法海,对他的评价是:“那个敬而远之的和尚,原来都有凡人的感情。”即,法海身上有着无法摒弃的人性,他自己不愿面对,但他人已洞若观火。
法海则在斗法失败后,先是试图通过许仙收服青白蛇妖,随后意识到许仙对俗世的执迷,直接把许仙带回佛寺,试图为他剃度,并带领众和尚念经镇住不愿顺服的许仙。此处念的,正是《金刚经》Vadjra's Sutra(梵语全名Vajracchedikā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
之前的推文中介绍过,《金刚经》正是对无相思想最集中的体现。法海或许明白了经文中对“我相”(对自我的执着)、“人相”(对他人的执着)、“众生相”(对生命的执着)和“寿者相”(对寿命的执着)的离除,但这只是无相的第一步,是凡夫俗子对自我的存在的最基本的认识。
对于修行者来说,离除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外,还要离除“身相、法相、非法相、心相、空相、破空相”,不执着于任何现象或物质。尤其是对空本身的执念,以及对“破除空的执念”的执念。而后面这些,法海都是失败的。
青白二蛇为许仙追上了金山寺,法海以“天条”来否认白蛇与许仙之间人妖感情的正当性,而青蛇则骂之:“说什么天理地理歪理,简直是废话。”
金山寺内再次碎裂的佛像,暗示了佛法对法海所说所为的不认可。
在故事的结尾,法海最终的转变来自于青白二蛇带给他的巨大震撼和感动。
青白二蛇一心要救许仙出金山寺,而法海的说辞依旧是:“妖就是妖”,官方字幕的英文翻译则更直白:“You crossed the line, you should be punished. ”即,在法海看来,白蛇的错误在于跨越了人妖之间的界限。然而这界限真有这么不可逾越吗?如同前面论证的,既然人和佛之间的界限不应该是强行的、刻意的,难道人和妖之间的界限就该是如此泾渭分明的吗?
此时白蛇的反应是:“既然他不让我们上金山寺,我们就把山拉下来”,即水漫金山。青蛇问白蛇硬拼的赢率有多少,白蛇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何去明白人情世故,依足所有做人的规矩。如果这样都是错的,我千年的修行都不知道为了什么。”
青蛇质疑这样做的意义:“你千年修行就为了一个许仙,值不值得呀?”而白蛇没有继续思考这个问题:“值不值得轮不到我想,现在我只要救许仙出来。”
实际上,现在的白蛇已经在精神上成为了一个人。而且,她愿意为了爱人去牺牲自己,这即使在人性中也是最为难能可贵的精神。甚至,佛法中所强调的,不也是这样的精神吗?佛陀、菩萨,都是牺牲了自己去成全他人、度化他人。白蛇这样的精神,超越了人、妖、佛,是一种普世的、爱的精神。
于是青白二蛇与法海开始了斗法,法海把山升高一尺,二蛇就把水涨高一丈。然而就在此时,已怀孕的白蛇控制不住法力,大水冲向周围的民居,因此酿成灾祸。法海起初还在痛斥二蛇造成天灾,却在发现白蛇产子之后极为震惊、不愿接受,最终彻底动摇了以前所坚信不疑的信条。
在法海看来,产子这一人类的行为,终于向他证明了妖确实可以修行成人。那么法海以前坚信的人、妖、佛之间的界限和原则,都在此刻崩塌了。
青白二蛇在最后关头的所作所为,更是印证了这种界限的荒谬。
青蛇问白蛇:“你老是说人间有情,难道妖就无情?”随后,青蛇应白蛇的请求去金山寺内营救许仙,却看到许仙已经迫于和尚们的压力而剃度,并满嘴“罪孽、忏悔”,于是彻底对人性失望。
此时白蛇孤身一人在水中,法海终于改变了自己的态度,提醒白素贞避开危险,帮白素贞挡水,并搭救白素贞。而白素贞唯一在乎的是:“先救我儿子。”
在最后的时刻,婴儿被法海救起,而白素贞被压在倒塌的雷峰塔下,用生命的最后提醒法海,人的本性是什么:是无私和爱,是无论人、妖、佛都可以并应该拥有的东西。
金山寺被水淹没,佛像被水冲垮,象征着法海之前所认为的佛理在此刻全然崩塌。
青蛇则在意识到白蛇已去之后,一剑结束了许仙的命运,说“你应该跟姐姐在一起”。纵然法海将这个行为定义为“大开杀戒”,但在妖(或许还有人)看来,这是在执行世间的情义。
而青蛇已不再纠结于法海的谴责、人妖的分辨。在影片结尾,青蛇失望地说:“我来到世上,被世人所误。你们说人间有情,但情为何物?真可笑,你们世人都不知道。当你们弄清楚了,也许我会再回来。”
至此,白蛇彻底消解了人的崇高性,也揭示了“名”“相”的虚无,并直指本质:人、妖、佛都应有情。对佛来说,这种情可以理解为度化众生的佛性。
最终,影片在法海的背影和紫竹林的露珠中结束。
纵观《青蛇》全片,法海这个重要角色身上所体现出的,是名相和实相、空相和破空相、佛性和人性的法理之辩。法海对空、对无我、对佛性的虔诚,反而导致了他的执迷和心魔,而这也是许多初接触佛法的人容易走入的误区。重点是要理解:
凡夫俗子对自我存在的基本认识是相,是流动的、暂时的存在,要离除;
如来化身在世间的佛像是相,是真正认识佛的障碍,要离除;
讲述佛法的语言是相,是方便巧设的工具,要离除;
在离相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对空的执着,这也是相,即空相,也要离除;
对“离除空相”的执着,更是相,即“破空相”,更要离除。
如果止于第一步,所达到的并不是实相。只有破除了所有的相,才能达到对事物本性的认识。
文|陈硕
图|《青蛇》自截,资源来自dailymotion
排版|陈硕
设计模板|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