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规模日渐壮大的群体。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1220万人。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这一人群将超过1500万人。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走寻常路”,选择投身广袤乡村,在山野之间种下一片片“梦想试验田”?
一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很多年轻人离开农村“孔雀东南飞”,前往沿海开放地区大显身手。后来,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大背景下,青年群体的流向逐渐转变为多向的“自由随心飞”。
近年来,很多年轻人选择“反向”飞回,就像“洄游”的鱼群一样,回到乡村创业。这一“归雁”群体以及带来的“归雁经济”,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呈现出一幅充满时代色彩的乡村创业图景:
平度大泽山镇印象大泽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集装箱部落项目
根扎乡土,在山水草木间当一名“新农人”。有人说,人类是需要田园的,即使远离土地、久居尘嚣,在精神层面上也一定会保留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乡村的吸引力,首先应是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悠然的乡村是很多年轻人心中的“诗与远方”。在他们看来,广大乡村既有美丽“风景”,也有大好“钱景”,返乡创业恰好成为生活与事业的结合点。
相关调查显示,多数“新农人”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有着浓浓的“乡愁”情结,于他们而言,发展起来的乡村像是在发出无声的召唤。从现实考虑,乡村创业具有较大的腾挪空间,更有包容性。这两年,类似农业种植综艺《种地吧》的广泛传播,“新农人”“新业态”的概念深入人心,也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对“农民”“种田”的刻板印象。
在青岛,“跳回农门”的年轻人,开得了新机器、玩得转新技术、搞得定新渠道,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兴旺发达。
心向天空,乡村潮生活引来“数字游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鼓励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使得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今天在乡村,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乡村生活也变得“潮”起来。比如,咖啡市场正在迅速下沉,“镇咖”“村咖”表现亮眼。电商平台也已瞄准了乡村,带来大量就业岗位。
随着互联网对城乡信息差的消减,一些不受传统工作地点和时间束缚的“数字游民”应运而生。他们通过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打破地理限制,时刻保持“在线”状态,实现工作和休闲的动态平衡。在他们眼里,各方面条件不断完善的乡村,可谓理想之地。
二
“他乡纵有万盏灯,不抵故乡当头月。”根在乡村的人,对故乡总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但创业总是伴随着艰辛和风险,这使得一些“反向”创业者难免“近乡情更怯”。这种“怯”或曰一时的不适感从何而来?又需迈过几道关?
“高与低”的心理关。如今,“新农人”已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概念,从机械化种植到规模化养殖,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年轻人从“外出逐梦”到“返乡筑梦”,也有了更大的底气。但长期以来,社会上对乡村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偏见,认为返乡创业者多数是因为“在城市里没混好”,甚至有人认为返乡创业是“职场降级”,这让创业者背负了无形的心理压力,积极性和自信心受挫。
另外,时常传来的“人才浪费”声音也会对创业者形成干扰。他们即便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但心里难免会泛起“高才低就”的疑虑。近日,一名斯坦福博士入职安徽乡镇公务员岗的新闻引发关注,背后正是有待“刷新”的传统观念。事实上,已有很多大学毕业生树立了多元成才观,结合自身兴趣、能力等,选择在乡村地区就业、创业,实现自我价值。
创业者让猕猴桃安家平度,助力乡村振兴
“前与后”的角色关。从“幕后”走到“台前”,直接面对各种繁杂事务的创业者,这种角色的“急转”,开始时往往会感到不适应,遇到本领恐慌、水土不服等问题。
当下,尽管乡村生活已越来越趋向城镇化,但乡村仍葆有一些传统习惯和理念,如果不了解当地风俗、人情世故等,难免会碰壁、走弯路。一些创业者会发现,在这片广阔天地里,已有知识储备与社会实际有时会脱节,所学与所用存在鸿沟,这时难免会产生消极畏难情绪。
当然,一些“新与旧”生产方式引发矛盾的情况也在所难免,如有创业者发现,自己采用的现代化种植技术和方法不被认可,当地“老把式”还是习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冲突需要通过耐心的沟通来消弭。
“快与慢”的预期关。每一名创业者,都期望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丰厚的回报,但一些创业者急于求成,一旦遭遇进展不够顺利,或者投资周期较长、收益慢等,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自信心受打击。
创业过程中平衡快与慢的关系至关重要,当快则快,当慢则慢。比如,敏锐感知市场变化,抓住商机,需要果断决策并迅速行动,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但也必须遵循创业的规律,很多事情是急不来的,有时候“慢就是快”,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节奏,跳出一时之得失,多给自己一些耐心,才能“行稳致远”。
三
“反向”创业是乡村与人才的双向奔赴,年轻人在创业的大海中奋力“冲浪”,社会各方面也应扶他们一把。
用好政策的“催化剂”。创业青年们如同禾苗,相关扶持政策则像是阳光雨露。“扶上马”再“送一程”,更有利于创业者取得成功。
近日,青岛市举办2024“源来好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暨“创业促进月”活动,发布创业政策“服务包”,举办创业资源“潮市集”,开展创业服务“乡村行”等,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创业者、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及有资源对接需求的创业项目,通过搭建平台、拓展渠道、营造氛围,助力高质量创业。
10月10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我和我的祖国”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二场,几名青年人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故事。山东省青联委员、莒县乐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常彦磊感慨地说,自己曾面临资金、人才短缺的困难,幸好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使自己顺利创业,通过电商将蜜薯种成富民大产业。
返乡创业的常彦磊被称为“地瓜哥” 图源: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把好产业的“方向盘”。吸引优秀青年人才返乡创业,事业留人是关键。当下,乡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同质化现象,不少年轻人将咖啡馆、设计室、私房菜、书店、酒吧等等开到了村里,有的较为成功,也有的发现“货不对板”。
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亟需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开发小专精新特产品,利用田园风光、绿水青山和乡土文化资源,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以特色打开市场、培育产业,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引导更多的创业者,打造一批品质高、口碑好的乡村“金字招牌”,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品牌,使一只只“归来雁”变成特色产业的“领头羊”。
比如,山东棋山艾乡田园综合体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炜昊,2019年从英国毕业回国后返乡创业,创办了棋山艾乡田园综合体,公司以大健康领域的艾草生产研发为主,以农业科技示范观光、红色旅游为辅,目前,艾草产业年产值超过1200万元,带动周边村庄艾草种植面积超6000亩,增加就业岗位400余个,每户年增收10000元。
做好服务的“店小二”。“帮人一把,情长一寸”。创业不易,不少青年返乡创业面临种种困难,对优化营商环境有更多期待。有关部门应通过友好的居住环境、高效的政务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等,给他们带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切身感受,使他们由“游民”变“乡民”,在“希望的田野”上和乡村相向而行。
汗水洒在大地上,梦想在一个个深深的脚印里开出幸福的花朵。我们期望,更多“反向”创业的年轻人,在广袤的田野上唱响“青春之歌”,也描绘出乡村未来更美丽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