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城市的“湿意”未来

乐活   2024-10-28 07:31   山东  
深秋时节,湿地吸睛。
在候鸟迁徙季,作为“鸟类天堂”的湿地又迎来了大批“客人”,这其中有“老朋友”,更有“新面孔”。线下,许多人前往湿地观鸟、赏景;线上,仅抖音单平台,相关视频播放量就逾9300万。
除了鸟类,湿地秀美的风景也吸引了众多网友打卡,黑龙江扎龙、青海湿地、三江平原湿地、特克斯湿地等,都成为社交平台推介的热门目的地。
“夫地之有水,犹身之有血脉”。如果说,水是城市的血液,赋予其无尽的生机与活力,那湿地则是城市的“生态调节器”,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目前,我国湿地面积达到5635万公顷,人与湿地,相生相伴;城市与湿地,和谐共处。

少海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如画

近日,2024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在山东举行,来自中国、法国、日本、韩国、摩洛哥等国家的200余名代表与会,共同探讨湿地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道。
芦苇随风摇曳,候鸟追逐嬉戏。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份“湿”情画意,发现身边的“湿”意盎然,感受眼前的“湿”与远方。

湿地,顾名思义就是富含水分、湿润的地方,是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我国最早关于湿地的记载出现在《山海经》中,古人称湿地为“薮”“泽”“海”或“荡”。
生命摇篮,文明的脚印从这里走出。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
唐岛湾湿地金色芦苇荡  于滈 摄
《吕氏春秋》记载,古代中国有“十薮”,其中大部分在黄河中下游。山泽之间形成千里沃野,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水源为发展农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华夏民族原始部落“逐水草而居”,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化。
翻开世界历史,尼罗河孕育了非洲文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孕育了两河文明,印度河、恒河孕育了印度文明……古老的河流、湖泊,神秘的沼泽、海滨,好比人类文明的摇篮。
灵感源泉,艺术与文学在这里绵延。
草木丰茂、水清岸绿,风光旖旎的湿地,在文学上不断被记述。
秋日罗布淖尔国家湿地公园美景  小红书@a咚咚a
据相关统计和研究,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歌赋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内容与湿地相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洲”指的便是滩涂湿地;“于以采蘩?于沼于沚”,“沼”就是池沼,属于湿地的范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是芦苇、荻苇的总称,是典型的湿地植物……
湿地同样是艺术家们重要的“灵感缪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就是以欧洲最大的湿地——多瑙河为抒情对象;梵高、莫奈的许多画作,也是描绘池塘等湿地景观。
基因宝库,多样物种在这里繁衍。
黄河口湿地百鸟翔集  图源:东营日报
湿地是水的集合体,有了水就有了芦苇、莲藕等水生植物,也就有了鱼、虾等水生动物和丹顶鹤、野鸭等鸟类。在湿地,不同的水文、地貌、土壤和气候相互作用,它们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守护着每一个生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40%的动植物物种在湿地繁衍生息。湿地成为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在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生物的进化、筛选和改良能作为商品的物种等方面均意义重大。比如,我们常吃的水稻和大豆都是湿地植物。

二‌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你我,越来越渴望与自然的连接。大大小小的湿地,有如城市中的“世外桃源”,令人陶醉。“湿地,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唐岛湾湿地公园美景与城市风光相映成趣  韩加君 摄
美了人间。亚马孙热带雨林、普吉岛、黄果树大瀑布、桂林山水、千岛湖、洞庭湖……许多闻名遐迩的景区,都属于不同的湿地类型。湿地之美,美在错落有致的风景,美在丰富灵动的物种,美在愉悦松弛的氛围。
如今,越来越多的湿地公园在人们身边“惊艳绽放”。仅在秋天,青岛的湿地美景就不胜枚举——你可以在姜山湿地公园欣赏百亩芦花随风摇曳、似雪飞舞;也可以前往羊毛沟花海湿地公园,趁粉黛乱子草齐开之际,感受“粉色海洋”;或走进李沧溪流湿地公园,踏着秋叶在林间漫步,感受一米阳光。
羊毛沟花海湿地公园粉黛乱子草盛开
醉了乡愁。“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在我国民俗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着湿地物产丰饶。在江浙地区,湿地河流密布,土壤肥沃,成为我国主要的稻作区;在东北三江平原湿地,人们“棒打狍子瓢舀鱼”;在洞庭湖中,不仅有青草鲢鳙等经济鱼类,还有中华鲟、白鲟、银鱼等名贵鱼种……
不仅如此,湿地也影响了区域文化。如天津别名“直沽”“津沽”,市内有太和洼、青甸洼、杨庄洼等地,这“沽”和“洼”指的都是湿地。
鸟类在白沙河湿地栖息  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供图
润了环境。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不仅是“天然蓄水库”,还是能量巨大的“气候调节器”。
一方面,湿地具有半水、半陆过渡性质,有着极强的持水性,全球约有96%的可利用淡水都储存在湿地中。这样的“天然海绵”能够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另一方面,湿地通过水分的蒸发和植被的蒸腾增加城市上空的湿度,对小区域气候进行调节,有效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此外,湿地还能削弱风速、缩小昼夜温差、降低大气含尘量等,是改善气候的“天然空调”和“净化器”。

我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万物共生共存,就是生命之美。保护湿地,关乎每一个你我。
自然化方案,重现“原生态之美”。湿地保护贵在保持原生态。我国2022年6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明确指出,“应当坚持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湿地修复工作。
州湾滨海湿地 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供图
多年来,青岛通过最小人为干预进行城市湿地修复,让湿地重现自然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恢复力。据湿地调查(海域调查)的成果,青岛共有全口径湿地151643.48公顷。以湿地修复与保护为契机,青岛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样本”,既还湿于鸟,亦还绿于民。
系统化思维,多方“同下一盘棋”。湿地保护修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目前,我国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成为“国际湿地城市”最多的国家。
规划引领是基础,要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监测监管,以《湿地保护法》为准绳,为湿地整体性保护修复保驾护航。同时,“量体裁衣”必不可缺。不同湿地具有不同的自然特点和环境问题,因地制宜尤为重要。
此外,还要联合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为保护湿地,青岛城阳区成立了山东省首家区县级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广泛发动志愿者参与野生动植物及湿地保护,现有“志愿林长”超过5000人,累计救护野生动物2800余只。
创造性转化,谱写文旅“新湿篇”。湿地丰富的自然美,对于长期生活于喧嚣都市的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打开社交媒体,寻觅赏秋胜地,不乏网友对各个湿地公园秋景的分享。
少海国家湿地公园内的孔子六艺文化园
如今,许多地区对修复后的湿地公园进行创意性规划和设计,使之成为集自然观光、度假旅游、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在少海国家湿地公园内,有一处孔子六艺文化园,开设了孔子学堂、杏坛讲学等项目,游客不仅能欣赏自然景观,还可体验儒家文化。
许多湿地公园还成为生态教育、科研合作的重要基地,培养了一批批生态环保领域的专业人才,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蜿蜒的河流、斑斓的湖泊、神秘的沼泽,氤氲丰饶的湿地赋予地球勃勃生机。珍爱湿地,守护自然,定能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尽享“湿”与远方。


作者:刘洁  / 编辑:文乔  / 审校:张萍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青岛宣传
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