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出没”,人类如何“请注意”

乐活   2024-11-06 07:30   山东  

“女子为保护邻居孩子被野猪攻击倒地”“野猪成为南京常客”……近日,野猪“进城”频惹事端的新闻引发关注。相关数据也确实“不容小觑” :目前,野猪分布在全国28个省份,数量200万头,致害趋势日益严重。

近些年来,常有野生动物爱上“Citywalk”,但像野猪一样让人“谈之色变”的并不多见。

10月25日,江西省南昌市一头野猪横冲直撞导致4人受伤,当地警方将其击毙 图源:都市现场公众号

“物无美恶,过则成灾。”在肉眼可见的生态环境变好的同时,如何对野猪等“嚣张”的物种实施有效约束,减少其对人类正常活动的干扰,避免造成伤害,成为新的课题。

一、行走的“驯化文明史”
“猪,你有着黑漆漆的眼,望呀望呀望也看不到边。猪,你的耳朵是那么大……”曾经有一首《猪之歌》风靡一时,俏皮的歌词让猪显得很可爱。但野猪的样子与现在饲养的家猪相比,不仅体型更大,它们还有锋利的獠牙和巨大的蛮力,十分凶猛。

秋天,野猪更喜欢下山觅食 图源:国家应急广播相关报道

野猪的驯化史可追溯至近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六畜之中,我们的祖先也似乎对猪“高看一眼”。古汉语里,表示猪的字为“豕”,在“宀”下有“豕”就是“家”字,甲骨文“家”的字形宛如一个屋顶下有一头猪,这不仅体现了家作为物质生活保障的重要性,更反映出古人对家庭的珍视。如今,猪肉仍是中国人餐桌上的“硬菜担当”,占据了肉类总产量的一大半。
商代青铜猪尊,似乎为一头成年的野公猪(湖南博物院藏)
从野猪到家猪,是物种进化的“活的标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包括野猪在内的很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踪迹难寻。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措施的落地,人们终于可以乐见“野性”的回归。毕竟这个世界不仅属于人类,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二、看得见的生态“平衡木”
在民间,有“一猪二熊三老虎”的传统说法,是指很多时候野猪可能比熊、老虎要危险得多。近几十年来,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野猪大致经历了一个从“数量少”到“过得好”再到如今“玩得野”的过程。

平衡,是大自然最重要的律则之一。时下野猪泛滥,也让我们直观看到“失衡”的后果。

出现在玉米田里的一头野猪 图源:新华社
1989年,我国第一部野生动物保护法施行时,野猪因过度捕猎等原因,数量锐减,在一些地方已经局部灭绝。2000年,野猪被列入国家“三有”名录。在保护措施下,其种群数量逐渐恢复。2023年6月起,野猪从《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调出,无需办理《狩猎证》便可猎捕。
自然界总以自己的方式维持着平衡。人类施加的影响,可能改变某种平衡。而“平衡”一旦被打破,就需要采取新的措施去找回新的“平衡”。
近年来,野生动物伤人的情况还有不少,如在很多景区常发生“野猴伤人”事件。一方面,这是自然保护成果与生态观念进步的体现;另一方面,过多的猴群数量也给游人带来安全威胁,这种平衡确实需要精准拿捏。
今年9月份,一游客在贵州黔灵山遭遇猴群袭击引发关注
当一些野生动物伤人或扰民事件频出时,不时会有“野生动物重要还是人重要”的声音响起,这当然是一个伪命题,万物生灵,共生共荣,走好生态“平衡木”需要全社会共同“破题”。

三、热搜内外的“入侵”案例
近一个时期以来,野猪频繁入侵人类活动区域“制造事端”,在社交媒体输入关键词“野猪”,会弹出一连串热搜词条。
推而广之,野猪造成的危害或潜在的威胁自然不容小觑,但还有很多物种的入侵同样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比如,被称为“河道杀手”的水葫芦,曾一度在我国广大水域泛滥成灾,造成“绿色污染”;互花米草在一些滨海滩涂野蛮生长,使得“土著”植物、微生物及虾、贝、小螃蟹等逐渐减少,候鸟因找不到食物而不得不离开;攻击性很强的红火蚁,已入侵多个省份,人被叮咬后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罗非鱼、鳄雀鳝等入侵生物,也危及本土鱼类的生存…… 
生物入侵是全球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我国已记录有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是世界上生物入侵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全球威胁最大的100种入侵物种已经有50余种入侵中国,严重威胁本土物种的生存,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2000亿元。
野外红火蚁的蚁巢形态及显微镜下的红火蚁工蚁形态 图源:新华社
其实,很多物种入侵不像野猪那样“明目张胆”,而是悄无声息地在身边发生,当拉开一定的时间尺度后,我们才会骤然惊醒,觉察到后果的严重。甚至很多物种入侵就是因“无知”或“轻敌”而由我们亲手酿成,如盲目放生的巴西龟、鳄雀鳝等,在不自觉中,引发某一范围的生态灾难。

四、非典型的“狂野”样本
因为被保护得很好,加上天敌缺失、繁殖能力强等内外部条件,使得野猪种群数量发展很快。

当然要看到,“野猪现象”只是极罕见的个案,对大多数保护动物来说,其生存环境的改善以及种群数量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耐心。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拍摄到的一对野生大熊猫 图源:新华社
比如,由于人类的盲目活动,我国大熊猫数量一度急速减少,野生大熊猫曾濒临灭绝。随着一系列保护工作的开展,大熊猫的数量呈现明显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长到现在的近1900只。每年10月27日被定为“国际熊猫日”,倡议国内外社会各界像爱大熊猫一样,关爱其他濒危野生动植物,共同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实现。
我们的努力,也换来很多的“野”绩。比如,作为“水中大熊猫”的长江江豚,在长江“十年禁渔”、人工饲养和繁育技术突破等保护举措下,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自然环境还需要更“野”一些。有研究表明,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仍在不断恶化,生态系统韧性持续降低,威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近50年来,受监测的野生动物种群平均规模缩减了约七成。一旦突破临界点,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将被打破,威胁全人类和野生物种的生存。
千百年前,很多野生动物被“驯化”;而今,一些动物被重新“野化”,如在“野马返乡计划”之下,普氏野马野生种群逐步得以恢复和重建。
世界上唯一的野生马种——普氏野马,在新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自由驰骋 图源:新华社
“撒野”的野猪,给野生动物保护提了个醒,要护其生长,也要防其过度。但对于大多数野生动物来说,仍然需要被精心呵护,世界还需多一点“野性”,这是对它们的保护,也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守护。

作者:和声 / 编辑:弈同 / 审校:张萍

 更多互动,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编

青岛宣传
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