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耳机依赖症”流行,你中招了吗?
乐活
2024-11-19 07:31
山东
“手机、钥匙都带了,耳机忘拿了。”刚迈出门口的脚收回,转身去取耳机。这情形熟悉吗?
“忘带耳机,一天哭唧唧;耳机在手,世界我有;耳机一戴,谁都不爱”。不知从何时起,耳机成为许多人出门必备“单品”,被一些人称为“继手机之后的第二外挂器官”。
社交平台上网友用插画形容自己没戴耳机出门的样子
在知乎话题#出门忘带耳机是种什么体验#下,有网友回复:浑身难受,无心上班、无心学习,度秒如年。有人因此认为自己患上了“耳机依赖症”。
耳机如何嵌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为何会“患”上“耳机依赖症”?这“症”,咋治?
一
“耳机依赖症”的主要“症状”有:
最怕空气安安静静。
很多人独自出门时,常会觉得四周静得心里发毛,眼神忍不住四处乱瞟,似乎只有自己是个孤独的怪物。于是,只要是自己一个人时,必须戴上耳机,让耳机成为伴侣。
在路边小店独自吃饭,耳机里播放小提琴演奏,吃出大餐的感觉;独自去健身房锻炼,耳机里循环播放活力四射的音乐,感觉自己强大到下一秒就能举起地球。
年轻人戴着
耳机乘坐地铁
又怕世界纷纷扰扰。
公共场所里刷手机外放声音的、大声打电话的、隔空对喊的,令人心烦,忍不住吐槽“学会新歌,全靠别人手机外放”“不是我想‘吃瓜’,是他们‘吃瓜’的声音太大”“专心致志工作,突然被一阵笑声吓得不知所措”……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于是戴上耳机,就如同告诉他人“别来吵我”,将自己与嘈杂的世界划分界限,更专注于手上的学习、工作,或是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耳机里的“一个声音”。
小红书上网友分享“耳机穿搭”
出门就得漂漂亮亮。
无论是寻求陪伴还是隔绝吵闹,戴上耳机如同披上“隐身衣”,但也有一些“耳机依赖症”患者将耳机作为自己与众不同的标志、出街必备的“潮物”。
“听什么无所谓,戴上,就是时尚的姿态”,甚至进化出了“耳机穿搭”。有线耳机做项链,无线耳机当挂件,当头戴式耳机上身,一切服饰都成了陪衬。DIY耳机机身,贴贴纸、绑丝带,给头戴式耳机梁上套一对猫耳朵,夏天用清新的透明色系耳机壳,冬天换上针织的毛毛套。
二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仅蓝牙耳机出货量就达到5540万台,较去年同期增长20.8%。很多人家里不止一副耳机,“耳机依赖症”的标签既是人们的自我调侃,也透露出了更多值得注意的信息。
最早的耳机架在肩头,仿佛扛了个音箱
人们喜欢戴耳机,源于耳机“世界”的日渐丰富。
1881年,世界上第一副耳机诞生,用于接线员接听电话。然而这个重达10斤的耳机架在肩头,仿佛扛了个音箱,谁都不愿意天天戴。20世纪80年代,便携式耳机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用随身听听音乐成为时尚。
如今,嵌入式、头戴式、颈挂式等各种样式的耳机可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除了通讯,主动降噪、触碰拍照、录音转写、自动定位等高级功能也带来了新鲜体验,吸引我们将新款耳机“收入囊中”。高质量的音乐、有声书、播客、资讯、相声评书等,让人们“一饱耳福”。
《玫瑰的故事》剧照
而借耳机表达自我,则是我们依赖耳机的本质。
当下,很多人会称自己“社恐”,其实,所谓的“社恐”有时并非“不会社交”,而是指“不愿社交”,戴耳机便是一些人表达自己“不愿”的方式。
有人会将这种“不愿”等同于孤独,“耳机依赖症患者”则认为“耳机于我,不是藩篱,是庇护,是情感上的多重满足”。当外界的声音不分场合、横冲直撞地闯入耳朵,戴上耳机建立起独属于自己的更舒服、自在的虚拟世界。
在这里,无需睁开双眼,仅凭耳朵,更大、更远的世界,更小、更具烟火气的附近,就能来到我们身边。音乐让人放松,有声书充实精神世界,白噪声帮助集中注意力,与他人分享歌单、共用一副耳机,也是件很浪漫的事。
这种“不愿”中也包含着人们“害怕被人打扰,又害怕打扰别人”的矛盾心理。戴上耳机“想听什么就听什么”,就不用担心面对打扰或被打扰时内心的尴尬与烦躁。
三
当耳机成为“半永久式装备”,摘下耳机跟人打招呼被戏称为“21世纪的脱帽礼”,我们该如何掌握好“戴”与“摘”的平衡?
不必将“耳机依赖”上升至社交能力退化的高度来评判。
戴耳机并非简单的社交退化或是封闭。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即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耳机并不会成为人们表达尊重的阻碍。“耳机党”会在与他人讲话时摘下耳机,认真倾听,也会在公共场所戴上耳机,避免自己的声音打扰到别人。
虽然耳机在某种程度上将人们与现实世界隔离,却也开启了新的社交大门。喜欢技术流的,会聚在一起讨论耳机的技术迭代;不断更新的各类有声产品也为“耳机党”提供了细分社交圈,只需切换“频道”就有机会认识新朋友。
对于“耳机重度依赖”的人来说,要注意佩戴安全。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到2050年,全球预计将近25亿人会有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是主要病因。很多人为抵御外界噪声“攻击”,不惜挑战鼓膜的承受极限,让耳朵长时间被真正的噪声“包裹”。为了能听到更美妙的声音,不妨将耳机音量设置在最大音量的60%以下,连续佩戴60分钟后也让耳朵“静静”。
一些人喜欢在驾驶交通工具或行走时,沉浸在耳机中的世界甚至开启降噪模式,这样做很容易因为听不到四周的声音,发生交通事故。在走路时尽量摘下耳机,“留只耳朵”,享受耳机世界不差这几步路。
选手带着耳机参加马拉松比赛 韩星 摄
不妨试试听见耳机外的声音。
听觉是人类的五感之一。每个人听到的、喜欢听的内容不同,多听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耳机中的世界丰富动听,现实世界的声音一样有着动人的旋律。戴耳机久了或是哪天忘记戴了,不妨竖起耳朵听听耳机外的“交响曲”——
比如河水潺潺的流淌,鸟儿清脆的啼鸣,猫咪踩过落叶发出的吱呀声;比如汽车轮胎“嗖”地碾过路面,工地上钢筋叮咣作响,地铁列车与轨道接触的“咔嚓咔嚓”声;比如学校里孩子们的嬉闹,菜场商贩的叫卖,路边老人下棋的落子声……
你今天戴耳机了吗?戴了,就
沉浸式享受一些耳机里的世界;没戴也别急,听听耳机外的“无损原声”也有很多“好声音”。
作者:周亚娆
/ 编辑:浅绛
/ 审校:张萍
更多互动,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编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5NDc3NjMyMg==&mid=2247562968&idx=1&sn=6a64f1de2438fbe493862e7124381b85
青岛宣传
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
今天,“传帮带”过时了吗?
“证”多不压身?
这一“天团”,何以红了千年?
谁在“误解”舆论监督
“耳机依赖症”流行,你中招了吗?
有一种成熟,叫自觉穿上秋裤
无底线“审丑”当休矣
对的,“咱家真有矿”!
一“叶”何以倾城
“呜——”,当防空警报再次响起
老片重映,“二刷”的不仅是情怀
夜市,Yes!
“山东人的身高”,为啥频上热搜
医美,是“捷径”还是“陷阱”?
崂山本草,何以称“仙”
人人都有麦克风,为什么还需要记者?
赶大集,吃“大席”
“野猪出没”,人类如何“请注意”
一个从“卖卖卖”到“买买买”的故事
破解“停车难”,需把握几对关系
你多久没参加同学聚会了?
“拿捏”老年人,为何成了短剧之“长”
如何守护好“头顶的安全”?
网络白大褂的“流量病”,该治治了
一树秋光,“柿” 不可挡
首发经济,何以为“首”?
打开城市的“湿意”未来
灯塔,永不熄灭的建筑
“黑话烂梗”泛滥,如何“好好说话”?
从“蔚蓝”走向“未来”
六尺窄巷,何以“最宽”
网络爆款文案,为何让人“无语”
“翻车”是网红的宿命吗?
“四大名著”还能这么读?
“自带香水味”,一朵花何以火一城?
15分钟“圈”出的城市生活
反向旅游,如何“不走寻常路”
“大食物”如何托起舌尖上的“小幸福”?
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文艺精品
在沙滩,来一场城市的“狂欢”
“暂停广告”,应该停停了
“反向”创业,需要“双向”奔赴
“人生下半场”,精彩不散场
好事如何“花生”?
再唱起那“童年的歌谣”
青岛“船”说
“凡人歌”,因何而动人?
走上街头,与艺术“巷”遇
名人故居,一砖一瓦皆故事
为什么人人都爱“松弛感”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