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窄巷,何以“最宽”

乐活   2024-10-23 07:31   山东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一首源自六尺巷的“让墙诗”,传颂数百年。
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西南一隅,长约百余米、宽仅两米。巷虽窄,却因为一首诗,一段跨越三百年的“张吴礼让”故事而远近闻名。
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来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桐城,走进六尺巷。他说,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桐城市六尺巷  新华社记者 陈诺 摄
几百年来,蕴藏“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理念的六尺巷,早已声名远播。它虽宽仅六尺,却以“最宽”巷子的形象深入人心。今天,这条古巷又一次让全国瞩目,也引发我们对“礼让”的新思考。

“六尺巷”,源于清代大学士张英家族与邻居吴家的一段故事:
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在安徽桐城,其宅旁有一块空地与吴家相邻。吴家扩建房子时,新修的围墙侵占了这块空地,引发了两家的纷争。张家人将此事告知在京城的张英,希望他能出面解决。
张英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到信后,主动退让三尺。吴家得知此事后,也深受感动,同样退让三尺。于是,桐城就有了这条六尺巷。这条巷子遂成为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象征。
如今,在巷道两端立着的石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有人说,走完六尺巷只需一分钟,但其中浸润的关于礼让的哲学智慧却可跨越时空。
“争着不足,让着有余”,让出尊重和机会。
《论语》有云:“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礼让的态度能让人和人的关系更加和谐、亲近。
在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中,难免会有“利益冲突”,如果每个人都能礼让为先,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吵和矛盾。比如乘坐地铁、公交车时,自觉排队,先下后上,主动让座;驾车行驶途中,礼让行人,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鸣笛抢行….. 凡此种种,都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彼此的尊重和理解,从而建立起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
孔融让梨(图片由豆包AI生成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出愉悦好心情。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礼让是一种美德。一个人能否以“宁静”取代“烦躁”,以“礼让”对抗“争抢”,体现出的是他的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我们心态平和、学会礼让时,就会相应减少不满情绪,更懂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从而更好地看待和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同时,礼让也能让我们在避免争吵和冲突中远离愤怒、焦虑和沮丧等负面情绪。当一场摩擦“一触即发”,一个转身、一个微笑、一次退让,告诉自己“让他三尺又何妨”,就可能摆脱一次升级的冲突和由此带来的负面情绪。
退一步海阔天空,图为青岛的海  王雷 摄
“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让出温厚好修养。
礼让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心修为。荀子提出,即使有才能也要谦让、礼让,这样才能成为有德行的人,足见“让”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具备礼让品格的人往往更加谦虚、宽容、大度,他们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斤斤计较,也不会因为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的权益。这种内在的修养将外化于行,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中。比如,在与人交流时,会更加注意语气和用词,照顾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又如,在处理问题时,会更加理性、平和,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这些做法将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并不断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互退三尺而成的六尺巷,蕴含着礼让和谐、亲仁善邻的文化传统,在当下更具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表达。

中国的礼让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礼让为国”的政治理念,后又有孔融让梨、张吴礼让等典故代代流传。在现代社会,人们所强调的平等、尊重、理解和包容等元素与礼让精神相辅相成,让礼让精神有了更新的表达,迸发出新的活力。
比如,现代城市划分有专门的公交车道,在高峰时间段,私家车主动让行公交车,给予他人更多方便;又如,时下年轻人强调的“边界感”,其实就是强调相互间的尊重,在人际交往中留出“六尺”、多让一分,给彼此更多空间。

礼让  新华社发 王鹏 作

社会文明和谐的新风尚。
“礼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文明。“如今,礼让正蔚然成风。
在一些社区里,居民互相礼让,遵守公共秩序,共同维护社区的环境和设施,让社区变得更加美好宜居;在职场中,同事之间互相礼让、合作共赢,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企业的发展也更加顺利;过马路时,司机行车礼让斑马线,行人文明不闯红灯,人车朝着文明相向而行……这种风尚的形成,对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加积极健康。
在这样一个充满礼让的社会中,人们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社会秩序更加稳定,生活环境更加美好,生活质量会更高,从而不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位于桐城市某社区的“六尺巷调解工作室”   新华社记者 陈诺 摄
社会基层治理的新思路。
六尺巷的故事里,为什么县官解不开的邻里矛盾,会因张英的打油诗,“化干戈为玉帛”?“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的新思路。
六尺巷的故事教人处邻更立身,以“礼让”相安而居。它蕴含社会治理的巧思,帮助我们凝聚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比如,在桐城市,“六尺巷调解法”以听、辩、劝、借、让、和“六步”调解群众矛盾,并延伸成为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工作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尺巷因美名远扬而显得尤为宽阔,六尺巷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让”出美好,“让”出佳话?
对个人而言,把心放宽,把眼光放长远。

懂得让,才会得。老话说,“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清朝学士胡达源曰,“让名者名归之,让利者利归之”,说的是,许多时候让利于对方,就是自己得利。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证明,付出者从长远来看更容易成功,并能产生更大的溢出效应。

人生之路漫漫,有时候不妨试着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不因沉湎于一时一事的得失盈亏,而错过更为丰富的人生历练,不让一时的计较,影响一生的宽度。

中华民族讲究“礼尚往来”,当我们享受到别人的谦让、礼让之时,也当报之以“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品格和热情。吴家在看到张家的退让之后,见贤思齐,主动退让三尺予以回报,才有了这六尺巷。

对社会而言,营造良好氛围,礼让自然而生。

礼让,是一种美德,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培育礼让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一方面,要讲好六尺巷的故事。把六尺巷作为教育场所,让更多人走进六尺巷,深刻感受礼让文化;通过课堂教育、道德讲座、媒体宣传、视频动画等形式,把礼让故事生动广泛地传播开来。另一方面,要挖掘、树立更多礼让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比如,在长沙,一条“新六尺巷”不仅缓解了周边停车难、行车难的问题,还让礼让美名远扬。

长沙“新六尺巷”

除此而外,也要在全社会营造向上向善、公平正义的大环境,对礼让文明典范进行表彰,积极维护老实人的权益,让礼让的风气发扬光大。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当我们不断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精神养分,以人性的柔软对抗物理世界的坚硬,以谦和礼让的胸怀处理生活中的摩擦,就一定能收获一个更加和谐美满的地球家园。


作者:刘洁 王婷  / 编辑:文乔  / 审校:张萍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青岛宣传
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