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是“捷径”还是“陷阱”?
乐活
2024-11-10 07:31
山东
吃个午饭的时间就能做次医美,一顿大餐的费用就能购买医美项目,打开手机App就能预约水光针、隆鼻、填下巴……这两年,医学美容在我们的生活中越发常见,它成为一种时髦、一项投资,俘获了众多求美者,也引发了不同的声音。在小红书上,#医美#这一话题的浏览量已经突破24亿。有人认为,医美是通往美丽的 “捷径”,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更精致的面容和身材。也有人觉得,医美暗藏“陷阱”,不仅有手术失败、副作用多等诸多潜在风险,过度依赖医美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陷入对完美外貌的追求而无法自拔。究竟医美是“捷径”还是“陷阱”?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医美,是以审美为目的,具有消费属性的医疗行为,小到嫩肤、祛斑、割双眼皮等,大到削骨磨皮、隆鼻隆胸。近几年,医美行业发展迅猛。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超2000亿元,增速达20%,预计之后四年将保持15%左右的年复合增长率。人们不禁要问:为何那么多人青睐医美?一种追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追求美是人的本能。随着医学科技快速发展,各种医美技术、产品不断涌现,并日趋成熟,成为人们改善外貌的重要手段。有人借助医美对抗衰老,采取抚平皱纹、消除眼袋、提拉面部等手段留住“青春之美”。也有人通过手术调整五官、改变脸型,以求容貌更符合自己的审美期望。一种途径,“重建自我认同”。研究表明,当人们对自己的外貌感到满意时,在社交、工作中往往会表现得更加自信出色。或因先天缺陷,或因疾病意外,容貌成了有些人内心自卑的根源,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其实,在诞生之初,整容这个学科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修复因战争而损坏的容貌,帮助伤者重建自信。在和平年代、商业社会,整容的内涵价值得到延伸,它既能让消费者得到心理满足,又能收获他人的关注和认可,于是越来越多人将其作为重拾或增强信心的捷径。一种投资,“敲开机遇之门”。在很多人看来,容貌与身材的优势能让人直接获益。比如,在一定程度上,明星的高颜值可以被视为一种具有变现潜力的 “产品”;还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资本,比如被认为在求职和晋升时可得到更多的机会,以及获得更优秀异性的青睐。因此,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选择通过医美提升自己的外貌,被许多人认为是一项对自我的投资,它低成本、好操作,且可以迅速见收益。“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难看的女孩?”独白剧《听见她说》中,女孩化着浓妆向镜子不断发问,表达人们过度追求美貌、内心陷入焦虑的无助。现实生活中,更多人被容貌焦虑所困扰,尤其是年轻群体,他们中的一些人,把美貌与自我价值划等号,将医美视为“解药”。研究显示,我国的医美消费主体呈低龄化趋势,“95后”和“00后”占比过半,“05后”也加入其中。无形中,容貌焦虑成了医美消费的推手。图源:新华社都说“以貌取人不可取”“美不应该被定义”,但现实中,影视剧、广告、综艺节目、短视频博主等不断输出“颜值即正义”的观点,一味吹捧直挺鼻、欧式眼、尖下巴等所谓“标准脸”,把个人审美变成集体共识。这让一些年轻人对美的认知单一化,对自己的容貌越发不自信,导致他们在审美上产生不必要的需求和无意义的焦虑。心理学上有种说法叫“聚光灯效应”,描述了人们不自觉地放大自己的问题,高估别人对自己关注的程度,从而造成自我认知的偏差。在社交媒体的“放大镜效应”下,这种自我认知偏差也得以放大,在一些年轻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人均高颜值”的社交平台,刺激他们对自我形象的关注度急剧提升,放大“自认为的外貌缺点”,从而催生焦虑。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格外在意外貌形象,会对自己的身高、体重、肤色等进行频繁的审视,并且对他人的评价更加敏感。这就不难解释,为何一些青少年会急着整容,生生把寒暑假变成“整容季”。在媒体报道中,从业人员透露出医美产业利润丰厚 图源:网络一些整容机构不顾医疗原则,在医美广告、网红博主等商业推手的助力下,用“整容要趁早”“美了,运气会好”之类的话术,叠加整容的“种草攻略”,对年轻人进行消费诱导。一些商家还会推出优惠促销,用上“伪科普”等营销套路,进一步引流吸金,让“一心求美”的年轻人落入消费主义的“美丽陷阱”。每个人都有追求“变美”的权利,选择医美整形本无可厚非,但凡事过犹不及。对颜值过度重视可能使人陷入焦虑,对医美过分依赖可能导致身心健康受损。要如何对抗容貌焦虑,“医美”自己?培养钝感力,对容貌焦虑“PUA”说不。容貌焦虑的根源,在于人们过度依赖外界评价来构建自我认同。其实,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的观众,最在乎你外貌的人恰恰是你自己。 一方面,适当弱化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让自己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减少焦虑与内耗。另一方面,摒弃“完美主义”,接受自己的容貌缺陷。千人千面,只有接纳自己,人生才能活得潇洒自在。图源:新华社涵养内在美,别迷信“整容改变命运”。世上花朵千千万,却各有各的芬芳。美丽可以是姣好的面容,更应是善良、自信与独立而释放出的内心的强大。心怀善意,在他人有难处时施以援手、给予温暖,绽放出人性的光辉;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保持坚定的信念、从容不迫的气度,释放出自信的美丽;自强自立、敢于追梦,那是触动人心深处的坚韧之美。不妨在大量阅读上汲取智慧的养分,在术业专攻上提升能力,由内而外散发人格魅力。要理性看待和对待医美,充分了解相关知识,知晓相应风险,认识到绝大部分整形只能在原基础上进行适度改善,“逆天改命”并不现实,避免盲目跟风。其实,坚持适当运动、规律作息,也能让人容光焕发。营造好氛围,“求美”路上“不迷路”。容貌焦虑是一种需要正确看待与引导的社会文化心理现象。全社会应倡导多元、包容的美学观念,鼓励人们欣赏和接纳不同的美。社交媒体也应主动担责、加强自律,不过度渲染和炒作外貌话题,为公众营造更加健康、积极的社会氛围。此外,相关部门也应加强行业监管,整治“微整”变“危整”、“轻医美”变“黑医美”、虚假宣传等乱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科普教育,提高消费者辨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对“颜值焦虑”“营销套路”的免疫力。“美不是千篇一律的模样,而是百花齐放的绚烂。”不困于“提升颜值”这一个维度,才能遇见更美的自己。
更多互动,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