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人都爱“松弛感”

乐活   2024-10-04 07:31   山东  
打开社交媒体,随手便能刷到网友们对于“松弛感”的尝试和分享——
休闲度假,“全国最具松弛感的城市”“漫无目的city walk路线”等你探索;衣着搭配,“超绝的松弛感穿搭”给你灵感;朋友小聚,时下流行精酿酒馆,微醺的松弛氛围轻松拿捏;家居装修,奶油色系家具、绿植鲜花做伴,松弛感这不就来了……这股“松弛风”几乎刮遍各个角落。
青岛是网友推荐的“松弛感热门旅行目的地”之一
一次次在网络掀起热潮的“松弛感”,何以长时间流行?大家追求的松弛感,到底是个什么感?

一、一种人人都爱的“精神状态”
“松弛感”虽然是个新词,但并不是个新鲜事儿。说起松弛,古人的精神状态“遥遥领先”于我们。
王徽之在夜雪初霁的冬日想起好友戴逵,连夜乘舟前往拜访,拂晓方至友人门口,但不进门便返回了,旁人问他为何,他答道:“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邪!”;苏轼赶路遇雨时“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还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千古名句;陶渊明则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句中,诠释了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松弛之感……
尽管他们身处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但那种不受世俗束缚的旷达、处变不惊的从容,着实令今人羡慕。人人都爱的“松弛感”,到底是什么?
比如,是“允许一切发生”的复原力。松弛感很贴近心理学中的“心理弹性”一词,或者称“心理韧性”“复原力”,即个体在面对压力时能够灵活调整心态、保持内心平和的能力。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从而改变生活。”在纷繁生活中,允许意外的发生,拥抱不确定之美,以绝佳的心态应对,就是松弛感。

水豚因具有超强钝感力走红网络

比如,是“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的钝感力。在情绪管理上,松弛感又和钝感力有点相似。在心理学中,钝感力被视为一种情绪调节策略。
“钝感力”这一概念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提出,他认为,“迟钝”比“敏感”更为坚韧,有助于人们保持平和与理智,减少冲突与摩擦,实现更加和谐的人际互动,并有助于以更为稳定的情绪状态,去应对挫折、解决问题。

二、当“松弛感”成为绑架和拉踩
当下,不少人过着“倍速模式”的生活。紧张的节奏中,人们需要一种轻松的心态来纾解压力。此时,“松弛感”释放出一种不紧不慢的美好,自然让人心生向往。
但在流行的推动下,“松弛感”逐渐变了味。社交媒体、各类商家争相推荐“松弛感”,出现不少误读,甚至裹挟。
松弛感≠躺平摆烂。有些人以为躺平即可获得松弛,但躺平只会让自己更加消极。松弛感,是张弛有度,是在内卷的紧绷与放弃的摆烂之间,寻找一种更自洽的中间状态。
在奋斗时全力以赴,在面对结果时,多一份坦然。被网友称为“松弛感第一人”的苏轼,一生屡屡被贬,但无论贬至何地都不自弃,心态平和地去适应。不仅以自己的才学和勤恳为当地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还对生活葆有热情,留下大量诗句和“东坡食谱”。
网友拍摄的松弛感照片  图源:小红书@金小鱼
松弛感≠压抑自我。在流行的异化作用下,人们对松弛感的追捧,正在构建出一条无形的鄙视链。它用来鄙视那些情绪崩溃的人、那些小心翼翼的人、那些自我“内卷”的人……似乎一切不淡然、不松弛的,就都不够“高级”。
这样精致的松弛感,变成一种绑架和“拉踩”,形成新的压抑机制。人们不知不觉被裹挟:“我为什么松弛不下来?我怎么又情绪失控?”然后试图通过压抑情绪,来达到表面的松弛,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心理学者李松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松弛的确很好,但一旦我们将它用来自我审判,就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暴政”。
松弛感≠消费主义。“紧绷的松弛感正替代松弛感本身,成为新的流行。”如今,松弛感成为营销号吹捧的“姿态好看”的生活哲学,并被消费主义利用——嘴上讲的是松弛,背后谋的是生意。
社交平台上关于“松弛感”的推荐
打开社交软件,有人分享松弛感的妆容、着装,从头到脚教你如何“松弛”,再附赠购买链接;有人推荐旅行目的地、酒店、饭店,给你最具松弛感的消费指南;有人兜售心理学课程,教你7天“脱胎换骨”,成为“松弛感美人”……松弛感似乎成了一门“显学”,“按图索骥”下单消费,便可轻松获得。
有关机构甚至总结出《年度“松弛感”生活十大趋势数据报告》,从美妆、家居、美食、出行、育婴等各个方面给出商业推广建议。

三、真正的松弛,是允许自己紧张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描绘旷野,旷野也就细化成了轨道。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比拼松弛,紧张也就开始蔓延。”松弛感是门“玄学”,越追求,越容易南辕北辙。
松弛感并非一种刻意营造的状态,而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特质。
面对自我——“我可以寻常,也可以紧张”。有人说,“接纳自己是第一步,让自己变得更好才是第二步”。
接纳自己,接受那个卸下面具,去掉修饰,赤裸而真实的自己。我可以不完美,正是有了那些缺点和不足,才构成完整的自我。允许自己技不如人、平凡普通、拧巴纠结……接受自我,内心才能达到真正“松弛”的状态。

电影《无问西东》截图

面对生活——找到重心,“支棱”起来。在物理学中,支点是保持杠杆平衡的关键要素之一。在生活中亦如是,当一个人的生活没有重心时,便更易被外界因素牵扯,产生不由自主的混沌感、失控感。
寻一个支点,专注于其中,让它变得更加成熟、有分量,使之成为自己应对外界的底气。不断丰富精神追求,建立稳定内核,有了这样一个“定海神针”,无论人生怎样动荡变化,自己始终都能支棱起来。
面对挫折——“失败也是一种生命体验”。社会学家沈奕斐说,“松弛感”的本质是放下想要控制一切的欲望。
一方面,努力拼搏,谋定而后动,倾情付出,尽量争取。另一方面,不妨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意外和失败,与生活的节奏一起律动,将挫折视为一种生命体验。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提出“习得性乐观”理论,即只要付出时间练习,乐观可以是习得的。我们可以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从生活的磨砺中汲取养分,从而更加坚韧、强大。

“月下风前,逍遥自在,兴则高歌困则眠。”喜欢松弛感而不刻意追求,直面现实又保持内心平静,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模样。最后,以三毛的一句话共勉:“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心若浮沉,浅笑安然”。


作者:刘洁  / 编辑:文乔  / 审校:张萍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青岛宣传
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