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传帮带”过时了吗?

乐活   2024-11-24 07:26   山东  

师傅对徒弟的“传帮带”,是个很有年代感的词汇。

一声“师傅”,是一份礼赞和担当。作为一种有效的传承与协作制度,“传帮带”曾在各个行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诸多技艺与经验由此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时过境迁。如今,传承千载的“师徒”这对曾经十分紧要的“关系”似乎正在走进历史。有些企业和单位不再实行“传帮带”,有些虽然建立了师徒结对制度,但真正运作起来常常流于形式、效果不佳,一些甚至沦为“纸上谈兵”的“假把式”。

今天,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学习的途径日益多样而便捷,抽象的知识和实践的经验都可以“信手拈来”,这也让很多人不禁心生疑惑:我们还需要“传帮带”吗?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师带徒的模式遍布工、商、艺等各个领域,但如今,有些人说,在时代的大潮中,师傅的背影正逐渐远去,“传帮带”也在经受拷问。

在手工艺、戏曲、中医等领域,技艺传承依赖“传帮带” 图源:金彩云客户端

信息爆炸的时代,师傅还掌握“独家秘籍”吗?

过去,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师傅仿若知识殿堂里的“武林盟主”,徒弟则是虔诚求艺的“小跟班”,师傅靠着经验积累起来的“独家秘籍”,拥有很大的权威性、话语权。如今,互联网就像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拥有海量的信息,无论是学术知识还是职业技能,都能轻易找到。

比如,一个刚进入市场营销领域的新人,在网上搜索营销技巧时,会出现无数的文章、视频和课程,从品牌策略到社交媒体营销,从传统广告到数字宣推,内容繁杂,获取便捷。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和获取的便捷性、即时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传帮带”这种知识传递模式的依赖。

袁隆平和他的学生在试验田里(资料图) 图源:新华社

行业快速变革,师傅的经验会不会带着“时差”?

传统生产方式下,师傅之所以能成为师傅,往往是因为他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一旦成熟定型,更新周期相对漫长。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行业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则快到让人“措手不及”。

例如,在互联网行业,编程语言、开发工具、网络架构等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几年前的技术经验在当下不再适用。有人难免质疑,“传帮带”模式下,经验能否跟上行业的发展速度。

12名“中医小大夫”行拜师礼 图源:人民网

企业管理现代化,师傅的培训方式能“达标”吗?

现代管理制度下,很多企业都在努力优化自己的培训体系。比如,举办专家讲座、研讨会,让员工接触行业内最前沿的知识;构建高度仿真的工作场景,让员工在其中开展实践操作。

而“传帮带”往往依赖师傅的个人经验与时间安排,缺乏严谨的流程,主观随意性较大。故而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体系里,其光芒渐趋黯淡,甚至被视作一种效率低下的传统培训方法。


电影《流浪地球2》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主角刘培强的师傅张鹏。当他在人类危机面前,义无反顾地喊出那句“中国航天飞行中队,50岁以上的,出列”时,众多观众破防落泪。“张鹏们”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经验,还有担当、信念和希望。

回到现实,纵使网络越来越发达、AI越来越智能,师傅仍旧不可或缺。

“大国工匠”宁允展在凝神工作

解“难题”,还需师傅传技。

从技能传承角度讲,有些一般性的技艺如同“常识题”,比较容易“得分”;但那些复杂的、实践性强的技艺,像传统手工艺、复杂的机械维修、烹饪中的某些特殊技法等,很难通过理论教学完全掌握。“传帮带”能让徒弟在实践中近距离观察、学习师傅的操作技巧,更直观地领会其中的微妙之处。

“大国工匠”宁允展被誉为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第一人。“定位臂”经过机器粗加工后,留给人工研磨的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毫厘之间见匠心,他在细如发丝的空间里“施雕作画”,并把钻研出来的“独门绝技”倾囊相授,他的徒弟们全部成为一线骨干。

遇到“超纲题”,还得靠师傅经验。

现实工作中,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能搜到“参考答案”。师傅积累了大量经验,包括应对特殊情况、解决突发问题的办法,可以让徒弟少走很多弯路。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金涛被称为“空调医生”。变频空调电路复杂,有时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病因”。他依靠多年经验,研究摸索出“压机失步故障判断七步法”“看、听、摸、查四字维修技巧”等简单实用的办法,推广给一线维修人员,使大家的工作效率提高了50%以上。

“人民工匠”许振超接受采访

面对“人生大题”,少不了师傅教诲。

从职业素养的培育来看,师傅的工作态度、职业精神等会对徒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民工匠”许振超说:“有的问题我就不想让它过夜,宁肯加班加点,熬到半夜我也得把它解决……”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张连钢说:“自动化码头是我的梦想,如果搞成了,比吃什么药都更有效,就是少活几年也值了……”这些大国工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言传身教、躬身践行的身影,持久地照亮徒弟前行的道路。


无论身处哪个行业,职场上,我们总不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希望有人指点迷津。今天,“传帮带”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

从“学过了”到“学习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表明,18世纪知识更新周期为80到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30年;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到10年;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年;21世纪以来,这个周期已缩短至2到3年。
学习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特别是知识飞速迭代的今天。无论是师傅还是徒弟,都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特别对师傅而言,他们在专业领域有着扎实的积累,这是持续学习的优势所在,宜用好这种优势,避免抱着“经验簿”裹足不前。

要为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创造更多可能,给他们生长的土壤 图源:《国家治理》周刊及人民论坛网

从“单向”到“双向”。以前,“传帮带”往往是师傅对徒弟的单向输出,二者角色相对固定。如今,行业变革迅速,在守正创新中,很可能出现“互为师徒”的情况。
比如,很多生产企业既有传统销售渠道,又在试水网络直播带货,“老销售”们和“新主播”们各有所长,可以在双向“传帮带”中共同进步。
从“圈内”到“圈外”。以前人们常说,“一技傍身,万事不愁”,传统的“传帮带”往往专注“一技”,在“小圈子”里运作。如今,社会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传帮带”也宜鼓励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构建更为灵活多元的师徒配对机制。
比如,在医疗影像诊断技术发展过程中,计算机领域的专家与医学影像科医生之间形成了跨领域的“传帮带”关系,提高了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老带新”让年轻人更好更快地成长 图源:中国共青团杂志
从“软约束”到“硬制度”。以前,“传帮带”发挥作用主要靠师徒关系的软约束,师傅尽职尽责、徒弟勤学好问,才能“出成绩”。但是在现代管理制度下,新型“传帮带”宜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和完善的激励机制。
比如,制定明确指标,量化评估“传帮带”的实际成效;对“教学成绩”优益的师徒,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传帮带”陷入“形式主义”和“纸上谈兵”。

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思量,便会发现: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宛如黑夜中的提灯者,其以岁月沉淀之智、实践淬炼之能,为后来者驱散迷雾,让后来者可以看得更清、走得更稳,让行业的发展、进步在薪火相传中永不停歇。


作者:言论 成友 高云 / 编辑:只只 / 审校:张萍

 更多互动,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编

青岛宣传
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