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你太美”“你个老六”“我没K”……中小学生满嘴跑“梗”,让人一头雾水;“奥利给”“我真的栓Q”……作文里的网言网语,让老师哭笑不得。
网言网语因其戏谑、夸张、跳跃的风格,在中小学生群体中颇为流行。但一些网络黑话烂梗也伺机渗透,不仅污染着网络空间,也侵蚀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这是国家层面首次针对编造网络黑话和烂梗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网言网语不是奇言怪语,不是胡言乱语,更不是污言秽语。黑话烂梗流行,人们如何才能“好好说话”?
一、主打一个“不好好说话”
奇怪的缩略语、无厘头搞怪的热词、玩家才懂的“游戏黑话”、综艺名场面的“热门弹幕”……网络黑话烂梗的表现形式包罗万象,都有一个共性——不好好说话。
标新立异,“懂得都懂”。网络黑话烂梗看上去“稀奇古怪”,“圈内人”能够心领神会,“圈外人”却往往云里雾里。
比如,那些密码般的拼音缩写或数字组合。“XSWL”代表“笑死我了”,“YYDS”是“永远的神”,“DDDD”则是“懂得都懂”,“233333”表示“非常好笑”,“666”则用来形容某人、某物很厉害。
再如,那些毫无意义的“谐音梗”。用“丸辣”代替“完了”,“尊嘟假嘟”代替“真的假的”,“雨女无瓜”其实就是“与你无关”……
口无遮拦,“恶搞一切”。网络黑话烂梗常常带有戏谑、低俗的恶趣味,甚至口无遮拦、触碰道德底线。
比如,“想你的腿,亲你的嘴”原本是一句网络歌曲歌词,现在却被一些小学生天天挂在嘴边。
再如,“蓝色妖姬切尔西,你不爱我真可惜”等黑话烂梗随意调侃、戏谑,内容无聊空洞、不知所云;前几年,还有人将一起社会高度关注的杀人案制作成“梗”,对公序良俗缺乏应有的敬畏心。
扭曲原意,“黑化一切”。一些日常的文字词汇在网络黑话烂梗中被扭曲异化。
网言网语对中小学生影响很大
比如,原本用以形容女子美好温柔的“媛”字也在互联网语境中被“异化”,“佛媛”“骑媛”“运动媛”等暗含贬义、嘲讽的词汇层出不穷。
再如,“自行车”“家教”“做饭”等日常字词被扭曲“黑化”为含有低俗信息的暗语。“喝茶”“茶叶”等互联网黑话则暗含情色交易,甚至给一些违法犯罪行为打了掩护。
二、从黑话到烂梗,“扎心了”
近几年,黑话烂梗在互联网空间呈泛滥之势,对人际交往、文化价值观、文字语言等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筑起交流屏障。黑话是古已有之的语言文化现象。在古代,一些行业或群体出于文化习俗与交际需要创制了一些以遁辞隐义为特征的隐语,因此黑话也被称为社群隐语。网络黑话通常产生于电竞圈、动漫圈、追星族等亚文化或次文化群体。
当下,网络黑话在日常语境中的溢出和滥用已经引发了交流隔阂。在“圈内”,网络黑话可以提升表达效率和身份认同感。但在“圈外人”看来,那些数字、拼音就如同神秘符号、摩斯密码。父母无法理解孩子在家庭群聊中打出的“基操勿6”,身处同一个群聊却像说了两种语言。老师们也领会不到孩子口中“你这个老六”所包含的戏谑意味。
可以说,网络黑话已经筑起了一道代际交流、圈层交流的语言屏障和文化“围墙”,让本应承载沟通功能的语言成了交流中的“堵点”。
消解正向价值。“梗”本来是一种带有隐喻性和幽默感的语言表达方式。年轻人“玩梗”就是通过对某事物的解码编码构建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
过去,网络造梗通常具有社会批判或舆论监督色彩,比如“我爸是李刚”“躲猫猫”等,而网络烂梗则趋向于戏谑化和低俗化。
言为心声,语言反映人的思想境界。所谓烂梗,“烂”就“烂”在价值和导向。比如,“少走XX年弯路”等“梗”在无形中传递着不劳而获、不思进取等不良思想。再如,“化粪池警告”“绞肉机警告”等一些相关社会案件的烂梗毫无顾忌地调侃悲剧、恶搞苦难,不仅对受害者和家人造成了二次伤害,也完全消解了案件本有的教育和反思意义。
“一切皆可玩梗”的背后是敬畏心和同理心的缺位。当“一切”都可以用来调侃和恶搞时,我们还如何能守住世俗伦理和底线边界,如何守护社会正确的价值观?
造成通“话”膨胀。有学者指出,“网络流行语用得越多,所对应的对象越大,它的内涵就越小”。这种语义泛化现象造成了通“话”膨胀。
《担忧》 图源:新华社
看到美景说一句“YYDS”,吃到美食还是“YYDS”,“万金油”似的流行语哪里都能用上,却唯独丧失了表达的精准性。
语言能力退化的背后是思维能力的退化。网言网语不仅简化了语言和表达的多样性,也在简化我们思维的复杂性。“哈哈哈式直率”表面是语言储备的不足,实则是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下降。
中小学生正处在语言文字学习的关键时期。过度使用网络黑话和“玩梗”将破坏他们语言表达的完整度与丰富度,甚至会对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思维方式形成隐性侵蚀。
三、如何“好好说话”?
语言的根本功能在于沟通,而网络黑话烂梗的流行让“好好说话”有点难。打扫网络空间,清理“黑话烂梗”已经成为紧迫的时代课题。
把好监管的关。网络监管部门要当好“把关人”角色,出台规范、加强引导,为公众筑起“防火墙”。
另外,网络平台是网络黑话烂梗的“原产地”,应健全管理机制,完善识别模型,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过滤或筛查系统,从源头上规范网络语言。网络自媒体也要加强自我约束,要杜绝网络黑话烂梗的使用,不能为博取流量而牺牲语言的“尊严”和“脸面”。
寻回语言的美。汉语言的美在音韵、在词汇、在意境,只有寻回语言的美,才能形成语言文字领域的“良币驱逐劣币”效应,让“黑话烂梗”失去流行的土壤和动力。
学校教育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主渠道,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守土尽责,强化母语教育,让“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植根于更多孩子心中,引导学生使用规范语言写作,教育学生远离低俗词语和暴戾表达。
平衡治理的度。规范网络语言文字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网言网语“一棒子打死”,而是要规范使用。
纵观汉语发展历史,每个时代都有旧质语言要素的消亡,也有新质语言要素的产生。对其中庸俗暴戾、浮夸恶搞者必须有所规范、引导,而对其中无伤大雅者,尽可以抱着宽容心态和开放眼光对待。
此次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网络黑话烂梗和滥用隐晦表达等问题,对那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网言网语,我们还是要多多“点赞”。
语言流淌着浑厚的文化基因,凝结着浓烈的情感认同。整治网络黑话烂梗,让我们的网络空间多一点清朗,让我们对母语多一点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