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多不压身?

乐活   2024-11-23 07:25   山东  
在四处求的当下,不少人将一本本证书视作开启未来之门的万能钥匙,笃信多不压身。于是,考证大军浩浩荡荡,从职业技能到兴趣专长,向各类证书发起“冲锋”。
教师证、社工证、导游证、经纪人证、健康管理师证……这一大堆证书,真的都能成为人生路上的垫脚石吗?在考证这件事上,究竟是要“多多益善别掉队”,还是该“量力而行降降温”?


这几年,考证大军不断壮大,仅2023年,全国取得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的就超过1200万人次,比两年前增加了近四成。考证热情高涨,人们到底为何而考?

“手里有证,心中不慌”。证书常被视为个人能力的体现,在职场中,更是一种相对容易量化,且方便高效的人才评价标准。招聘时,许多企业会把拥有相关证书作为录取的基本条件或加分项;晋升时,一些行业直接将升职资格与证书挂钩。

相应地,求职者要满足招聘要求,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不能缺证,而且证书含金量越高越好;职场人想获得晋升资格,也得有证傍身。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考证自然成了越来越多人提高职场竞争力的必选项,毕竟“有证更有底气”。

图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图源:中国新闻网
“证书一沓,机会加倍”。各行有各行的门槛,在现代社会,证书往往是入门的重要通行证。这意味着,考证可以拓宽职业道路,让人们“毕业时多个就业选择”“跳槽时多个赛道选择”。

于是,很多在校大学生加入“考证一族”,“每天不是在考试,就是在备考”,储备主修专业以外的职业资源。据媒体报道,有人曾3年拿下包括全媒体运营师等在内9张证书,在毕业前铺下多条职业发展的路。一些职场人也没闲着,想通过考证开拓更多人生可能。最近飞手考证大热,报考人员中有不少是“跨专业”的社会人士,他们对“人才缺口百万、月薪过万”的无人机行业充满期待。

位于成都的无人机执照考点之一  图源:红星新闻
“活到老,学到老”。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各领域的知识技能快速更新迭代,不断学习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对有些人而言,考证是一种让自己坚持学习的动力和系统学习的路径,以提升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更好地应对产业变革,增加职业安全感。

有人说,“考证是会上瘾的”。那是因为,它还能给人带来内心的满足和愉悦——当成功掌握了那些曾经陌生的知识和技能,拿到一张张证书时,内心会涌起强烈的成就感。


考取证书、提升自我,本是件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好事,值得鼓励。不过,眼下考证热背后,也隐藏着人们的急功近利、职场焦虑。在这些情绪的驱使下,容易出现一些消极倾向。
比如,“你考我也考”,盲目跟风。

有些人考证并无明确目标、清晰规划,而是“随大流”“凑热闹”。看身边人考考考,或心生危机感,或存有攀比心,在焦虑裹挟之下,跟风考;看别人考什么证,自己就考什么证,没考虑其实际价值和是否适合自己,盲目考。

这种情形下,多半是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却备考了一些对自己职业发展帮助不大的证书,原以为“证越多,后路越多”,结果却越发迷茫,不知该如何择业,甚至还可能因精力分散,错过在自己擅长领域深耕的机会,加剧本领恐慌。

比如,“过度迷信证书”,本末倒置。

证书在职场竞争中确实具有重要作用,但有些社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过分放大这种作用,认为“证书越多越容易找到好工作”,课不上、友不交,一心扑在考证上,把它当成缓解就业焦虑的“灵丹妙药”,结果耽误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学以致用的实践积累,得不偿失。

其实,拥有证书不代表一定具备相应技能,毕竟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差距。而与各类证书相比,企业实际更关注求职者与工作岗位的适配性。如果空有一沓证书,却并无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求职者即使入职也很难立足。

图源:人民视觉
比如,“把考证当捷径”,急功近利。

也有些人“目标明确”,把证书当成短期能获利的工具。在他们看来,备考学习的过程不重要,拿到证书“变现”才重要。“月入7000元不如考消防证,一个人养全家”“免考拿证、挂靠躺赢”,在五花八门的营销广告洗脑下,不少人抱着“赚快钱”的心理加入考证大军。

然而,当功利性的目的成为考证的动因时,证书所代表的实际效用早就大打折扣。而那些只为拿证,期待“低投入高回报”的人,更给了骗子们可乘之机,不仅让个人利益受损,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盲目考证、扎堆考证,并不能化解恐慌焦虑,还可能“证多压身”,使人浪费精力、失去方向,陷入困惑迷茫。而由此带来的考证热,也会浪费社会资源,加重行业内卷。证,究竟该怎么考才更有益?

有的放矢考。证书不能完全不考,也不能样样都考。考证是实现自身职业规划的手段,应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相对接。在选择考证类别时,不妨着眼长远、合理规划。比如,想清楚今后的发展方向,瞄准相关专业领域的证书考。又如,在有余力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爱好特长,适当报考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开拓知识面,让人生多一种可能。
摆正心态考。当考证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一场“内卷”大战,很多人被裹挟着前行,可能会忘了“考”的初心。考证不是目的,而是提升竞争力的手段,而这种竞争力来源,不仅是一纸“证”明,更是其背后的真才实学。

要认真对待每一场考试。备考的过程,是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技能的过程,认真对待,即使“考不过”也会有所获。也要把功夫用在“试”外。过硬的工作能力才是竞争力的核心,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练好“内功”更关键。

图源:新华社
擦亮眼睛考。当下,考证热催生了不少行业乱象。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机构良莠不齐,虚假承诺、山寨证书、违法挂靠等相关骗术层出不穷。积极赴考更得保持理性、提高警惕,别抱着“刮彩票”的侥幸心理,别相信“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吹嘘,睁大眼睛选择规范的、有资质的机构,以及含金量高的证书项目报考。随时关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变化,以防在机构的忽悠下,报考了非国家承认的证书,白白浪费努力。

考证,要“热得其所”,就得适时来些“冷思考”。要知道,“证多”不等于“技多”,证书本身给人带来的安全感并不长远,只有踏踏实实练就真本领,才能增强面对各种不确定性的底气。

作者:王婷 / 编辑:长亭 / 审校:张萍

 更多互动,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编

青岛宣传
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