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还能这么读?

乐活   2024-10-20 07:31   山东  
“林黛玉的性格,是柔还是刚”“白骨精头痛,是看脑科还是骨科”“宋江和关羽是不是路痴”……
最近,游戏《黑神话:悟空》、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等引发热议。与此同时,“四大名著”也又一次爆火。
央视版“大名著”剧照
很多家长惊喜地发现,上中学的孩子悄悄捧起了厚厚的《红楼梦》。在社交平台,“四大名著”的新媒体产品也极为火爆。比如,《三国演义》仅在B站,播放量就高达6.1亿次、弹幕900余万条。与“四大名著”相关的电子书、有声书、视频详解等应有尽有,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启名著之旅。
“四大名著”为何又火了?年轻人如今有哪些新读法、新玩法?

其实,现在通行的“四大名著”的提法,只有70余年历史。在此之前,人们常说的是“四大奇书”,分别为:《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金瓶梅》。它们成书于明朝,《红楼梦》则成书于清朝。上世纪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相继推出《水浒传(七十回本)》《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其他出版社纷纷跟进。于是,民众中有了“四大名著”的说法。上世纪80年代,学界开始使用这一概念。

游戏《黑神话:悟空》很受欢迎

央视同名电视剧,让“四大名著”家喻户晓。86版《西游记》、87版《红楼梦》、94版《三国演义》和98版《水浒传》,陆续引发轰动,成为百看不厌的经典。
对于“四大名著”,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人们又有了更多新读法。
一边“玩梗”,一边较真。网上有很多有关“四大名著”的表情包,比如,张飞一脸疑惑,配字幕“小脸煞白”;贾政训斥贾宝玉,“叉出去”……
有的不满足于“玩梗”,还会深挖。比如,诸葛亮怒斥王朗“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成流行语。但网友发现,《三国演义》小说原著并无这一句,是电视剧加上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对王朗的评价很正面,说他“文博富赡”“一时之俊伟也”。
有的在“玩梗”中跨界。比如,有人问“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扇普通人一下会怎样”,理科网友的答案是:“芭蕉扇可将敌人扇飞84000里,按台风风速(133.5公里/小时)计算,大约要飞13.1天才能到终点,普通人会被饿死或渴死在半路上。”
诸葛亮痛骂王朗”成为表情包
一边“共读”,一边社交。在各大平台,众多有关“四大名著”的读书社群已形成。有的比较松散。比如,在豆瓣网上,“红楼梦中人”小组聚集了48000多名组员。青年学者欧丽娟讲解红楼梦的网课,仅在B站的播放量就超过1000万,粉丝建立了多个微信群。
有的相对严密。发起人在成立“共读小组”时,一般会要求组员不光读原著,还要读某个名家批注本,如《脂砚斋评石头记》《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等,定期上传读书笔记,开网络语音会议。通过这些社群,大家不仅能更好读懂名著,还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边“行路”,一边求证。《黑神话:悟空》成爆款,带火了相关旅行线路。山西隰县的小西天景区,在国庆假期客流暴涨。山东的水浒景区、江苏的花果山景区等,也圈粉众多。游客一边打卡,一边印证书中内容,有的还发现了书中的个别差错。比如,梁山泊明明在郓城北边,宋江从郓城流放江州(今九江),已南下走了一日,却说“我们明日此去,正从梁山泊边过”;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也走了很多“冤枉路”。
电视剧《水浒传》中的宋江
有网友问:难道施耐庵和罗贯中是“路痴”?事实上,古代交通不便,很多文人的地理知识相对匮乏。相关名著又经过了从话本到成书的漫长演变,一些瑕疵被留了下来,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伟大。读者在求证过程中,也增长了知识。

今天,各种信息渠道、文化资源极大丰富,为什么人们还倾心于“四大名著”?
品经典之美。“四大名著”是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是中国文学的“元典”,每部都包含着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宇宙”。可以说,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绝大多数作家,都从“四大名著”中汲取过养分。比如,钱穆九岁背诵《三国演义》;张爱玲“人生三恨”之一是“红楼梦未完”;金庸的《天龙八部》架构,借鉴了《水浒传》;《西游记》催生的作品更是如雨后春笋。
读“四大名著”,可以深刻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提升个人审美水平和表达能力。当下,很多人的表达越来越套路化。比如,想夸人时,张嘴就是“某某还是太全面了”。不妨看看《红楼梦》怎样夸人:贾宝玉见林黛玉,说“神仙似的妹妹”;贾母夸薛宝钗,“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刘姥姥也信手拈来,说乡下人都进城买画,自己进了大观园,“竟比那画儿还强十倍”……处处有个性,又有人生况味。
网友一边看电视剧,一边发弹幕
润心灵之泽。鲁迅谈到《红楼梦》时说,“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四大名著”像一面镜子,映照不同人的内心,也像一眼清泉,带来人生启迪。有人说,《红楼梦》代表“情”,《西游记》代表“悟”,《三国演义》代表“争”,《水浒传》代表“义”,这是现代人必须面对的几道“关口”。读“四大名著”,既能读故事,也能受到心灵洗礼,找到方向,成为更好的自己。
怀古今之思。从“四大名著”中可以窥见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比如,《水浒传》里,王婆的茶馆虽然规模不大、装修一般,但茶的品类丰富,喝法也讲究。姜茶是“点茶”,宽煎叶儿茶是煎茶,梅汤是煮茶。可见,宋代民间的茶文化已很发达。另外,高俅踢球的水平很高,能将“气毬一似鳔胶粘在身上”,不落地,还会“鸳鸯拐”。网友看后讨论:“假如放在当今足坛,这水平能对标哪个球星?”
读“四大名著”,也成为人们的童年记忆。有的在煤油灯下读连环画《水浒传》;有的拿着收音机,听袁阔成说评书《三国演义》;有的家里的年画是“黛玉葬花”;还有左邻右舍围坐在一台电视机前,等《西游记》片头音乐响起——直到多年之后,我们才知道那叫《云宫迅音》,如今已是网络“神曲”。
刘姥姥被网友称为“情商天花板”
这些名著,像一盏盏明灯、一个个路标,陪伴我们成长,为我们指引人生之路。

从语文课堂到网络平台,有关阅读“四大名著”方法的内容,俯拾皆是。其中,有几个误区值得注意。
误区一:把名著当“口水段子”,浅尝辄止。
“四大名著”自带“阅读门槛”。久远的年代、半文半白的语言、较长的篇幅、繁多的人物,俨然一座座高山,令人望而生畏。如今,社交平台上有很多“3分钟读完四大名著”之类“速食”短视频,将名著简化、曲解成了一个个“段子”。
比如,“三国:朋友靠不住;水浒:老大靠不住;红楼:亲戚靠不住;西游:神仙靠不住”。这看起来“很好笑”,但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名著的价值。假如不读原著,只看此类视频,聊起来似乎也能头头是道,但学到的只是“口水”,内心难有积淀。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剧照
误区二:把名著当“试题答案”,急功近利。
阅读,有时难免会有功利心,但假如功利心太强,就可能“买椟还珠”,丢掉精华。在中小学语文教育领域,“四大名著”属必考内容,这是督促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手段。但某些试题,出现了流于表面、死抠细节等问题。比如,某地初三语文考试,有一道题要求考生答出在《西游记》第三十一回,孙悟空要去降服的妖怪的名字。这种“奇葩”题目,逼得学生不得不为了应试而死记硬背。
读“四大名著”,要放缓节奏,耐心咀嚼。无论教育界人士、家长,还是学生,都要摆脱单纯“求答案”的心理,如此才能唤起兴趣,学到精髓,不会一考完试,就把名著丢开。
误区三:苛求名著“完全正确”,脱离实际。
此前,曾有网友到相关部门官网留言,说《水浒传》“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建议将其从中小学课本中清除出去,引发热议。其实,关于“四大名著”的普适性,一直都有争议。“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说法由来已久,后来又衍生出“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这些说法都有人附和,但我们不能因为作者的历史局限,就否认“四大名著”的巨大价值。

电视剧《西游记》剧照

当然,对“四大名著”也不能绝对信从,而应有批判的态度。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更应学会评价书、静心读书,不盲从、不浮躁。

“所谓经典,就是大家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这句话道出了多少人的一丝尴尬。对于“四大名著”,我们或许还可以更多、更深、更细地品味。


作者:王学义  周文超/ 编辑:应桥  / 审校:张萍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青岛宣传
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