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窗边的小豆豆》,让我还是自己认可的好孩子。

情感   2024-10-08 23:53   上海  

今年的5月30日,作家黑柳彻子奶奶带着《窗边的小豆豆》的续版在北京开了一场读者见面会。


而这本书第一次出版问世,距今已经过了足足42年。


我是在下班回家的公交车上看到这篇报道的。


当时车上空气闷热,周围人都带着厌倦的神情随着车的颠簸晃晃悠悠。


我也不例外,实习、结课任务加上兼职的工作压在身上,感觉自己像是一具麻木的尸体。


当这篇报道在我手机页面上跳出来时,就像在干旱的荒漠中寻觅了一股清泉。


我甚至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像隔了近十年,小豆豆从电车教室里跳到我面前一样。


那一瞬间我觉得:原来自己的童年真的有在这本书的陪伴下也曾那么鲜活过。



在上中学之前,我一直属于那种不那么讨人喜欢,也可以说是不完美的小孩。

成绩很好,但是性格不够乖巧,又极度反感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加上不够成熟,总是把这种讨厌的情绪都挂在脸上。

讨厌时时刻刻都得保持安静的教室,讨厌因为默写时写字太慢被罚站,更讨厌自习课只能写作业不能看课外书的命令……

这种表现使我在一众像小绵羊一样沉默温顺的同学中格格不入,也直接导致了我经常因为自己的行为被老师训话。

而后老师又会向我家长告状,还多次暗示他们:我是一个没规矩,不服管的孩子。

学生时代的家长最反感不听老师的话,所以连带的反应是,我在家长和老师之间两头受气。

更让我接受不了的是,在有些老师的暗示下,本来一些和我玩得很好的同学也开始下意识地疏远了我。

也许是那个年龄的孩子对于老师的话都有一种虔诚的盲从心理。

正是因为所谓的“不合群”、“没规矩”,他们开始不和我交好,还有人试图通过这种潜在的孤立向老师证明自己是听话的。

察觉到这种被孤立的情况后,我很恼火地去质问同学为什么疏远我,得到的回答也只有一句思考很久后得出的干巴巴又不容置疑的:“老师说你没规矩”。

得到这种回答后,我依旧很生气,但是我反驳不了:即使我再不服气,可这句话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就是圣旨。

毕竟这是老师下达的指令,我作为一个学生并没有反驳与反对的权利。


让我印象最深的在五年级时的一次课间我想去教学楼下晒太阳。

于是在课间跑出了教室,在刚下楼梯的时被看到我的数学老师喊了回来。

她一路吼叫着押送我回到教室,并且对我以极其不耐烦的态度甩下一句斥责:

为什么别人都能好好地在教室里坐着,你就不可以?你就非要跑出去?

那时候的我真的不懂自己为什么非要事事做到和别人一样。

现在的我,可能能理解一些他们的用意。集中的统一化管理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不用在教学安排之外再烦心其他事情。

但是老师偏偏采取了这样简单又略显粗暴的表达,对我带来更多的都是伤害。

这种表达掩盖了很多事情本来可以好好讲道理的余地,把教育的处理过程变得粗暴而野蛮。

在这样的思维灌输之下,我被暗示和长期影响的一点是:做不到和别人一样是错误的,让自己自由是不对的。

当时年龄尚小的也因此经常对自己感到失望、怀疑、甚至隐隐产生了自卑。

但我始终不觉得自己的做法哪里有错。

令我被训斥的不过是想下楼晒太阳,想在下课感到无聊时找点可以解压的做法,这种行为本身甚至不构成“犯错”的基础。

话虽如此,小时候的我更害怕自己被家长和同学当成异类。

最后的结果就是,小学期间的自己一直都过得有些压抑。

也隐隐埋下了很多负面情绪的种子。


小学毕业的暑假,因为妈妈认为升学年级的小孩多看书对学习习惯好,给我买了一本《窗边的小豆豆》。


这本书给了幼年时期的我一个新的转机。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更不合群的小孩的小学生活。


因为过于淘气被劝退的小豆豆来到巴学园后,遇到了愿意听她童言无忌的小林校长,和一群同样不那么“大众化”的孩子做了同学。


巴学园的课程设置自由而细心,对某个学科有特长或是兴趣的同学可以进行某一领域的专攻,身体发育不完全的同学也一样能在运动会特别设置的项目上拿奖。


在这所学校里,没有问题小孩,更没有所谓“不合群”,“没规矩”的小孩。


所有小孩一样是有特长有优点,值得被老师和同学在不同方面喝彩表扬的学生。


同时他们也被培养出了很端正的品格。


因为好玩所以抓着小豆豆辫子怪叫的男同学在得到校长批评之后很郑重地在小豆豆面前道歉,说自己不够尊重女孩子。


还有一幕是小林校长找遍精品店也买不到小豆豆同款的蝴蝶结发夹。


于是在校长的委婉请求下,小豆豆为了不让校长的小女儿一直羡慕自己的蝴蝶结而苦于得不到,笑眯眯地答应校长,自己以后不戴这个蝴蝶结去上学。


动画电影版《窗边的小豆豆》截图


很多很珍贵的品质,都是在我的学生生涯里面是一直被忽略的。


例如,从来没有人在我和其他女同学被男生戏弄时告诉我们这是不应该发生的。


大部分情况下老师只会轻描淡写地说一句“男生欺负你是因为喜欢你”后,就此略过。


这种情况也导致很多女生不敢在自己一再被戏弄时保护自己或是反击,只会把自责与害怕的情绪封锁在心里。


总感觉老师和环境只忙着把我培养成成绩好又千篇一律的学生,并没有告诉我应该尊重别人、应该具有同理心、不能歧视有残疾或者别的不方便的人。


我知道一定不是所有老师都是这样的。可这实打实的就是我所经历过的幼小的学生时代。


但是这些都融在小豆豆和她同学的生活里。


因为没有瞧不起或歧视任何学生,他们互相带着对对方非常纯真的尊重与理解,都学习到了。


哪怕,他们还是外界普通学校眼中的“问题学生”。


在不够乖顺不够完美的外界标签下,他们都有正直善良的品格。



这本书给了当时作为不那么合群的学生的我一个新世界。

在即将进入新的中学的暑假,我拉上窗帘,窝在空调被下面一遍遍地看着小豆豆和她的同学的故事,却总是在结尾之前停下。

因为我知道不管读多少遍,结局都是巴学园被战火摧毁,小豆豆匆匆忙忙地和家人上了避乱的火车,小林校长对着着火的巴学园废墟感叹“以后要再建一个巴学园”。

虽然作为我心里的乌托邦的巴学园不存在了,但是《窗边的小豆豆》真的给了即将进入新环境的我一些鼓励与安慰。我甚至觉得自己在这本书里重新过了一遍我的小学生活。

后来我暗暗在心里决定,在以后成为“了不起的大人”之后,也要建造一个像巴学园一样美好的地方,专门用来收容因为各种小缺点而显得不那么合群的孩子。

尽管当时的我还不清楚“了不起的大人”具体是什么样的大人,但我隐隐觉得:

至少应该被所有人喜欢,有爱心且品行好,有能力有钱。因为这样的大人是我最喜欢的大人,我觉得这种大人一定能成大事。


十年过去,今天的我还没有变成小时候期待的那种很厉害的大人。有时在生活的重压下也会变得有些麻木而沉默,因此再次看到《窗边的小豆豆》的新消息的时候才更有些恍惚。

但是看完报道,我又觉得我也不是完全没有长进。现在的我还是保留着一些小时候不那么合群的习惯。

比如从来不会顺从对学生颐气指使的老师,也不喜欢遵从一些琐碎而无用的规矩,即使其他人都和我不那么一样。

我发现这种让我“不合群”的特征反而更容易让我获得快乐。在生活的压力下我可以很灵活地给自己放个小假,遇到不喜欢的课而自己又很需要休息时就跑去公园里看鸽子。

生活是脱离钢筋轨道而发散的旷野,无论我所谓叛逆的特质使我在小时候被批评了多少次,真正成长之后,我才发现它在生活的天地之下有多小多微不足道。

它甚至无法构成我人生的万分之一。

更何况,我真的找到了很多愿意包容我这种“不合群”的特质的朋友。

大家会带着十足耐心的态度告诉我:我的特质就是最好的特质,世界上的人本来就多种多样,不需要为了迎合别人而硬要改变。

所以直到现在,我得以在保留自己特质的情况下,找到了一个新的维度自洽地进行生活。


动画电影版《窗边的小豆豆》截图


在《窗边的小豆豆》中国读者见面会的采访上,彻子奶奶提到了这本书的名字的来源:

当年的日本有一个词叫“窗口族”,指因为被排除在外围,缺乏认同感而感到孤独的人。

这个词和因为经常在窗边与经过的人打招呼的小豆豆一起,形成一种巧妙的一语双关。

看到这个词,我觉得像发现了一个小彩蛋。

一个十年前的小朋友跳到了我面前,曾经孤僻又不合群的我像一个孤零零坐在窗边看外面世界的小孩,向往窗外多彩的世界,又因为这种好奇心被打击批评,郁郁寡欢。

那些不见光的日子终于照到了窗外的阳光,电车教室也变成了真的能跑的电车,载着我飞出了封闭拧巴的内心世界。

感谢《窗边的小豆豆》的存在,让我在黯淡无光又一无所知的日子里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即使属于我自己的特质曾经被评价为“问题”或是“缺陷”,但我能清楚地明白,这就是真正的我自己。

认同自己的特质,是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事物的第一步。在第一步迈出之后,我才能毫无顾忌地向外奔跑。

现在的我,还会在四通八达的旷野上继续奔跑很久,把更多的小豆豆从窗子后面带出来,走向属于我们的世界。




推荐阅读


作者 / 简知玉

编辑 / 简知玉 ZBL

图片 / @网络

审核 / ZBL

BGM / MyGO!!!!! - 栞


如果可以触动你

记得关注、星标我们

点个右下角的【在看】

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我想知道Ifyoucan
在这里,连接这个世界有温度的年轻人。让更多的「好」,呼唤更多人内心的「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