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前,我也曾害怕经历这场准毕业生的「戒断」。

情感   2024-06-13 23:59   上海  


今年的起始,一群人就有了新的身份:准毕业生。

时间越接近六月,这种“准毕业生”的身份就显得越来越具象化,其是要从大学走入社会的那种

要忙碌着毕业论文和实习,对未来的惆怅情绪因为准毕业生的身份而无限放大。

今年,我也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我轻靠在工位上,随手点开了某博的热搜榜,一栏话题直冲入我的眼球:

“大四是一场巨大的戒断。”

是呀,毕业是我们终将经历的阶段。



我毫不犹豫地点开这条热搜,不自觉地加入了一场属于准毕业生的“群聊派对”。

打工人、公务员、研究生等等,每一个属于准毕业生的未来身份都引发了网友们激烈的讨论。

大四这一年也成了几乎每个准毕业生都想要能短暂暂停的时段,纠结于自己未来方向的同时,也开始留恋即将跨出的校园舒适圈。

毫无疑问的,负面和不舍的情绪在每条准毕业生的评论区被无限放大,

一条条刷下去,我的脑海里也冒出了很多疑问,最终都归结于“这场毕业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往往到了这个时候,我们都有了各自所要适应的新环境:

无论是被心仪的院校录取、寻找自己喜欢的职位,还是在“做社畜”的路上越走越远。

而六月毕业的临近,则在提醒着我需要加快思考和选择的节奏。

我看着实时弹出的评论发言,几乎都是在回忆在校园里赶着上课的急迫瞬间、操场上完成校园跑的汗水、还有跟朋友们畅聊到天亮的夜宵局。

所描述的场景,正是这四年我珍藏的记忆瞬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里的场景从一个个动态的故事变成了被记住的画面。

心里的不舍被这些已然在渐渐消失的碎片无限地放大,而当下我只想沉浸在这场属于我的回忆碎片中,生怕出了这个热搜,这些回忆就不复存在。

现在想想,藏在这样情绪背后的,是我还未意识到这场毕业也意味着要与前十几年学生身份的自己告别。

我停下反复滑动热搜的手,发现原来我正在经历一场“戒断”。而这场“戒断”的核心是要如何迈出自己的舒适圈


毕业答辩的前两天,寝室群久违地又开始了持续不断的消息震动,最后大家提议要一起吃一顿饭。

我明白这可能是毕业前为数不多的相聚时刻,也是今年以来寝室聚的最齐的一次。

于是抱着任何事情都不能抵挡我的心理,将饭局加入了我的日程当中。

我们在饭桌上算着寝室相聚的时间,发现有几张合照就意味着我们有过几次相聚。

这一年的每个人都很忙碌,考研、升学,或是实习,从前每顿都在的饭搭子们,现在能见上面的机会都少了很多。

同样的,我们也都发现这段时光是大学以来最让人难忘又疲惫的时期。

就我来说,实习和毕业论文夹杂在一块,挤占了我几乎所有的时间。

饭桌上的好消息把我拉回相聚的喜悦上,室友考上了研究生,给了自己一个满意的回答的同时还续费了三年的海底捞学生优惠。

回想起三年前,我们也是这样坐在饭桌的四围,调侃着彼此无法证实的人生,却不知道永远无法预设的就是未来的我们。

如果把这一刻当成舒适圈里的相聚,那后面的毕业典礼就真的成为了告别和要迈出舒适圈的关键节点。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必经一次要迈出舒适圈去成长的生长痛。


奇怪的是,属于我的生长痛来的相对会早一些。从去年9月开始,我就经常幻想着毕业来临时刻的自己:

在离开现在的校园,离开生活了四年的地方,离开陪伴了四年的室友、朋友后。那时的我,应该抱着怎样的心情?

为了早点适应这个告别时刻,我总是假装镇定地跟学校里的朋友们说出告别,当作彩排一样预演着离开的最后一刻。

我也听到了很多人不同的回应,有不舍,也有期待,当然更多的是美好的祝愿。

“不敢想象下半年的我们就没有寒暑假了哈哈哈”;“我才刚认识你不久,要经常回来看看。”;“一定要记得时常保持热情呀!”

而预演转身离去的我,却被不断上演的欢乐情节覆盖。好像每个预演的告别时刻,都带着我经历着一场盛大的、与人的戒断。

说实话,我的内心远没有看上去那么镇定,我依旧停留在迈出前的第一步,自我劝说。

不舍和担忧的情绪随着夜晚渐渐加深,直到有室友选择要提前离开了这座城市,告别才成了眼前必须面对的既定结局。

和室友相聚那天拍下的日落


印象里上一次有这样熟悉又陌生的情感变化还是在高考结束的那年。

我在考场走出的人群中寻找着两个小时前还在一起背书的朋友们,兴奋地给了每个人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丢掉书包、抽屉的试卷纸,整理行囊准备回家。

那时我只觉得,我们如此努力用功所奋斗的三年,就是在等待这一刻的结束。

但回过神来,想到要对自己、熟悉的校园还有身旁的朋友们告别,才开始有些不舍。

这是一种复杂的感受。在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前,我都没有想过,或者说压根没时间思考这件事。

所以这场“戒断”并没有持续很久,现在回味来看都是高考终于结束的释放和喜悦。

若是仔细想想,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戒断”还是属于限定团解散的那个夜晚。

我反复刷着演唱会的视频和微博上各种各样的宣传物料,一首歌要看十几遍才能满足。

和朋友分享内心的不舍得,期待限定团的小伙伴们都能在各自的道路上变得更好的同时,也不舍年少时热爱过的肆意。

我想,每个限定团的解散,都是属于追星人“戒断”的开始。

经历过这么多场“戒断”的我,自认为可以缩短下一次“戒断”的时间。

却没想到,这一场属于准毕业生的“戒断”来的如此强烈。

有一个很治愈的说法是,现在的告别是为了能在下次更好地再见。

告别学生身份,意味着会失去专属于学生的特权,也不再享受在学校甚至父母的保障下。

好像与一个熟悉的地方彻底告别后,要被迫走到一个全新的城市里一样。

可身为准毕业生的自己,又必须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我意识到,这不单单是从高中到大学的升学变迁,也不是面对他人限定团的解散。而是从前二十年舒适圈跳转到下一个充满未知的人生阶段。

面对未知的恐惧使我享受在准毕业生的角色里,只要一直在准毕业生的身份里,我就可以是不用面对未来的小孩。

我总感觉内心有两个小人,有一个一直在告诉我,还可以沉浸在现在的情绪里,享受现在的生活,可以等待离别的到来再思考。

另一个则提醒我要主动地迈出这场戒断,比被动去接受一切会越发让人觉得勇敢。

它们时常打架和争论,也牵动着我不断地发出或撤回迈出舒适圈的结论。


实在想不明白的时候,我找了一位已经毕业的学姐,问她当时面对毕业时心情怎么样。

她说她的第一感受也是不舍和迷茫。

再后来她发现自己其实依旧贪恋学生的状态,不用去担心自己的生活,也不用面对经济上的压力,还可以跟朋友在一起。

让我觉得很震撼的是,她将这样的状态总结为一种自私。

毕业的那一刻,她突然觉察到这四年过的很短暂,短短几句话就好像就可以全部概括。

好像自己没有时间给自己思考和告别,到了毕业典礼那天,一切就要结束了。

她要面临的就是属于自己的未来和不确定的一切,自我心态的调节成了最重要的环节。

我意识到她所说的就是我所处的当下。我也处在自己的贪恋中,不舍得走出这样的舒适圈。

最后,她提醒我,要做好准备好好告别,不要等到毕业的那天,再被迫地接受所要离开的一切。

这一年,原来是属于准毕业生的告别时刻,需要我好好体会,感受毕业的到来。

而这一次,也意味着彻底迈出大学的舒适圈,走向需要自我承担责任的未来。

这也不单单是一场对大学的告别,更是对前22年的身为学生身份的自己告别。


于是我打算主动地去告别这一切。在离别前,我想再次逛逛校园。

趁着闲暇的周末,我独自开启我的校园之旅,本来一小时可以走完的校园,花了足足一个下午。

走进每一个有记忆点的角落,就看到了从前的自己。

记得第一次走校园的我,用相机记录下了与学校的初见,好奇校园的每一棵树木和每一栋建筑。

在学校的图书馆,我永远忘不了每个期末周前的自我怀疑;倒学生时代最后一次长跑的快乐,大学四年一直在的宿管阿姨、饮品店的炒菜大叔。

有个阿姨,每次见到她都是笑眯眯的,会弯着大眼睛,问我最近过得怎么样。

最近的一次,我跟她说我快要毕业了,想跟她合影一张,她很开心地答应了。

她在这个学校好多年了,看着一批一批学生进来又离开,也是见证我大学四年的人。

合照的时候,她拍了拍我的手说:走出校园之后,要好好照顾自己,变成一个大人了,也不要忘记有机会要回学校看看。

这句话就好比“常回家看看”一样,我感受到心里的伤感一下子消失不见,转化成力量,提醒我要勇敢地去面对未来的生活。

2023年10月20日,我在备忘录上写下:学生时代的最后一堂课结束了。

而现在,我重新拍摄下留在记忆中的画面,告别属于我的学生时代,也慢慢告别属于我的“准毕业生”身份。

我庆幸这个时刻来的稍微早一些,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留恋。

总有一些“戒断”时刻,存在于很突然的瞬间。

因为“戒断”的背后,总是包含着不舍和留恋,或许还有一小许的“自私”。

主动选择面对比临近节点的离别使人更为之动容。这些珍藏在记忆中的人与事,我相信都会给未来的我带来不少的慰藉和鼓励。

在这场告别前,或许会不舍面对告别校园的时刻,或是胆怯于迈出固有的舒适圈,

不如转化被动为主动,面对所要迈出的一切,来一次属于你的告别之旅。

也许再逛一次校园、再吃一口食堂的饭菜、再在操场上奋力地运动,或者约上好朋友们再来一次夜宵局,都可以带给自己创造一次新的记忆。

虽然它不能覆盖四年的精彩,可依旧可以成为自己主动给予告别的仪式感。

好好告别,属于你我的“准毕业生”身份。

期待这一场名叫准毕业生的“戒断”在未来的日子里,带给我们新的力量。





推荐阅读


作者 / New if
编辑 / New if ZBL
图片 / @堆糖
BGM / That's us-Anson Seabra
审核 / ZBL

如果可以触动你
记得关注、星标我们
点个右下角的【在看
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我想知道Ifyoucan
在这里,连接这个世界有温度的年轻人。让更多的「好」,呼唤更多人内心的「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