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天后,我才明白自己为什么需要奥运会。

情感   2024-08-31 23:54   上海  

巴黎奥运会结束二十天了。

我好像从来没有这么关注过奥运会。

或者说,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身边的人也如此关注奥运会。

奥运会已经结束大半个月了,这段时间给我的感觉是平静又有些陌生。

没有人在朋友圈再分享和体育健儿们相关的动态,与之相对的竟有点落寞的情绪。

感觉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在经历关于奥运的戒断期。



记得3年前东京奥运会快要结束时,朋友和我感慨,“竟然”有些不舍。

很难想象,像我和朋友这种日常几乎不会出门运动的人,愣是在奥运期间能看上十多场比赛,感兴趣的奥运热搜和采访更是一个也没落下。

奥运,已然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作为体育赛事,奥运会自然是需要观众的;但我们赋予奥运会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国过了观赛本身。

当17个比赛日的762场比赛全部结束,从奥运会的限定“乌托邦”回到现实之前,我不禁在内心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此刻,在2024年的自己,为什么如此需要奥运会?

不光是为了这激烈的赛场上感受热血、刺激和体育竞技精神,也不只是感受运动员身上热情洋溢的精神面貌。

我想,奥林匹克真正的魅力在于:

即使我们不是比赛的主角,但观赛的我们,就算是隔着屏幕和场边的挡板,也足以与场上比拼的运动员成为共呼吸、同命运的存在。

我们在意输赢,会为支持的运动员的得分而欢欣鼓舞,也会在遗憾失分的时候替他们感到惋惜。

这是竞技体育所带来的感知,也是为这场比赛的存在而活着的证明。

可是,比竞技场上的得与失更为重要的是,我在奥运会中看到了更多面对挑战时的不同答案。

是写给我们生活和人生的答案。

1
乒乓

捍卫“常胜之师”的尊严,

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奥运会期间,我看的最多的比赛就是乒乓球。

毕竟是国球,每一场比赛我都是抱着看“升国旗、奏国歌”的期待去的。

国乒队的名声在外,在我的想象中,五块金牌应该如探囊取物一般轻松,打得对手落花流水,随随便便就胜利了。

可事实上,每场比赛都不容易。



最先开始的混双比赛,半决赛大比分1比2落后,面对韩国组合的连续进攻,中国组合孙颖莎/王楚钦一度陷入被动局面。

这和我预料中的完全不一样。

世界排名第一的混双,在我的概念里应该是一路势如破竹地打下来,以绝对优势拿下金牌的。

因为这种对他们“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期待,在看到他们丢球时,屏幕前的我比他们还要懊恼。

理想中的“常胜之师”,为什么不能像期待中那样,完美到“一个球都不丢”。

可仔细想想,所谓的“常胜之师”,字面意思就是战胜对手的次数相对来说比较多,并不代表每一场都能绝杀对手。

在真正决出胜负前,没有人能准确地预测比赛的结果。

而比赛的魅力就在于,就算你之前的每一场都赢了对手,也不代表这一场还能赢。

过往再辉煌的战绩,也不会给正在进行的比赛加上一分。

所以,只有“常胜”,从来没有“必胜”。

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让那么多人愿意期待比赛中每个回合的较量。更有不少人冥冥之中期待着“惊天大逆转”的到来。



这样的转折就出现在樊振东男单八进四的比赛中。

我怎么也没想到,东京奥运会就拿到男单银牌的小胖,一上来就输了两局。

镜头推进,他脸上布满了汗珠,但看不到什么表情的变化。

我知道运动员都是“大心脏”,但我真的很少见到他这么情绪稳定的人。

明知占下风的情况下,他看球的眼神还是纯粹得不可思议,好像这场比赛里只有他、球拍和球在共同作战。

我妈说,樊振东一看就是有“大将风范”的人。

不管对面的球来得多么猛,他都非常冷静地思考应对着。

即使在最为被动的时候,保险起见应该以防守为主,他也没有停止进攻的拼杀。

甚至输球的时候,你从他脸上都看不到失望的神色。

反而那种对于继续前进的笃定,越发强烈。

很神奇的是,嘴唇几乎绷成一条直线的他,球却越打越开了。

所谓的“冠军相”,不一定是天生有什么福气。

因为触碰到过最高点,知道一切有多么不容易,所以会在其他人都觉得很难的时候,再坚持一把。

那是只有胜利者才经历过的,彩虹前的最后一道乌云。



我有点懂了这种感受。

即便自己不是站在领奖台上的选手,可在生活里真就不乏“高光时刻”。

那种站在聚光灯下的感觉,有时候让人特别上头,有过一次就想要去争取第二次。

而我在争取第二次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脚步明显比第一次要沉重许多。

守住第一,永远比成为第一要难。

无数竞争对手的涌现,各种外界环境的变化,都会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还能配得上“第一”的名号。

因为感受过最高处的风景,我反而成为了害怕“下山”的人。

对于可能的失败,我充满了恐惧。

被这种心理所裹挟的我,甚至没办法像从前那样,专注于当下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比起能力,恐惧变成了我面前最难的那堵墙。



对于国乒队来说,比赛的目标永远是第一。

而在这次比赛中,我才意识到想要维持住“第一”的头衔有多难。

虽然是肉眼可见的“困难模式”,但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通关也是有希望的。

“想赢”是人之常情,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因为“怕输”而阻挡拼杀的脚步。

忘记曾经的光辉战绩,此刻只有你和共同作战的伙伴,而所要做的,就是在抵达终点之前,多坚持几个回合。

要做的不是纠结、担心或是害怕。

而是拼尽全力,全力以赴。


2
游泳

我希望你,

永远拥有重新出发的勇气。


如果说国乒队是稳稳的“常胜将军”,那游泳运动员叶诗文绝对属于“一战成名”。

再次在奥运的赛场上听到她的名字我惊讶的。因为印象中她上次参加奥运会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

那年她16岁,还被叫做“小叶子”,初出茅庐就在奥运会一战成名,斩获了两个世界冠军。

这恐怕是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荣耀。能在最意气风发的年纪,就能站上最高领奖台,尽情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青春荣耀。

不过,很少人会去想登顶之后的故事。



虽然希望高光时刻永不落幕,但我们都清楚,这样的「Moment」只是人生旅途中的点缀。

高光时刻过后的路,依然要继续走下去。

叶诗文后来的故事并不像“大女主”剧本里那样顺利。

没有拿奖拿到手软,甚至因为身心疾病两度退役。

她在微博里写道,“如果没有看过山顶的日出,下山的路或许也不会那么难走。”

我特别明白那种心情,只要去过一次山顶,好像剩下的一切都是将就了。


我不知道她用了多长时间,才学会了与心中最完美的那个自己和解。

但她出现在蛙泳决赛的那一刻,我明白,她没有给人惋惜她“年少成名”的运动生涯的机会。

对于当年人们口中的天才来说,叶诗文现在的成绩并没有那么耀眼。

随着时间的变化,各种客观因素都在变化,这其中就包括了身体的机能。

可“比不上过去的自己”永远不是一个自我批判的理由。



或许还是对于泳池的热爱,让她重新回到了赛场。

这一次,她决定放下包袱,享受她所热爱的运动过程。

不再拘泥于做得好或不好,而是集中精力享受。

那些自以为“做得好”的部分本就不应该成为我们压力的来源,更不应该因为担心“比不上原来的自己”而踟蹰不前。

叶诗文也因为身体原因、状态下滑等各种原因退却过,甚至不止一次。

也许这次的成绩不尽如人意,但对她来说已无愧于心——

“已经足够享受、足够快乐到在下一次机会到来时,再次出发。”


《文化苦旅》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永远站在自己走过的路途顶端。”

也许现在的你客观上并不处于最为巅峰的状态,但比“最佳”更重要的,永远是再次出发的勇气。

年龄在增长,周围环境在变化,但如果你依然愿意挑战自己,就依然拥有精彩而广阔的人生。


3
橄榄球

无人在意的角落里,

也要做自己的啦啦队。


或许大多数人都不会“年少成名”,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

女子橄榄球队就是这样一支国家队里的“小透明”。

她们每天练习的橄榄球不属于“三大球”这种热门运动,队伍里也没有明星球员的buff加持。

而橄榄球这项运动又是球类运动中对抗最为激烈的项目。队员们为了抢球,经常需要近身肉搏。

看比赛时,我常常觉得她们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她们被对手拦腰抱住摔在地上,手里却还要死死护住准备传给队友的球。

去抢球时,她们好像完全没有考虑过“会疼”,经常像动作大片里那样被完全压在身下、狠狠地冲撞在一起。

可她们没有替身,也不存在任何退路。



就是这样一个对抗性极强的运动,我却几乎搜不到什么女橄队之前比赛的视频。

本来想想会不会因此更为轻松。

没什么人了解,自然也没什么人会对她们这次参加奥运有什么期待,就算打得不好也没人在意。

为数不多在意她们的,就是她们自己。

3年前,她们第一次站上奥运会,就是想证明自己的“在场”。

她们没有因为稀稀拉拉的观众而气馁,也没有因此懈怠任何一场比赛。

队员杨敏说,“我们队员都希望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尽可能地展示我们这项运动的魅力。”

没有观众,就通过自己赛场上的拼抢赢得更多人的瞩目。

而且,比起个人的知名度,她们更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到这项充满“力与美”的运动。

一切又好像回到了奥林匹克最开始的样子。

她们站在赛场上,不遗余力地奔跑、拼抢着,喊着互相打气,也期待着更多人的瞩目。



今年是她们第二次入选奥运会,如果不是微博上#我们为何要为没有奖牌的中国女橄欢呼#的词条,我可能依然会对这支不在奖牌榜上的队伍一无所知。

坦白来说,很少有队伍像她们一样,获得第六名后,队员们也能在更衣室里喜极而泣。

她们欣喜地喊着“我们进前六了”时,我突然意识到,即使没有成为最好的那个,也不妨碍为“更好的自己”而喝彩。

因为第六名的成绩,已经创造了属于她们的“历史最佳”。



视频里,她们为队伍的成绩兴奋得语无伦次,激动地挥舞着双臂。

也许之前,女橄的更衣室里也有过很多次这样的场景。

竞技体育,尤其是团体项目,需要通过这种正向的情绪交流提高士气。

而看到她们眼神中闪耀着的光芒,我突然对“看奥运能提高内心能量”这件事有了实感。

女橄队员们一定是具有很高能量的人,能“抱着必死的心去搏一线生机”,能在无人在意的角落,坚定地为自己鼓掌。



罗翔说:"请你务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万次,毫不犹豫地救自己于人间水火。"

而我相信,在少有人选择的路上,坚定地站在自己这边,也是“自救”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女橄姑娘们为自己而起的掌声,帮助她们挺过了团队重组期和状态低的时期,让我们看到了她们自我突破的决心。

“突破”这个词意味着冒险,这意味着跳出舒适区,走那条少有人走的路。

有好几次,因为没有人看好我的“冒险行为”,我自己最终放弃了尝试的想法。

甚至回想起来都会觉得,要是那时候再坚持一下自己的想法就好了。

而这次奥运会,女橄姑娘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希望你可以义无反顾地忠于自己,坚定地为自己喝彩。

只要超越了曾经的自己,我们就都是自己的冠军。


4
滑板

天空没有极限,

人也可以没有。


提及突破,就不得不提到这届奥运会涌现出的“小孩姐”、“小孩哥”运动员们。

印象中,我从来没见过年纪这么小的运动员,有的甚至还没上初中,就先站上了奥运赛场。

当我们在按照大多数人的轨道读书、升学、生活时,这样年轻的面孔在赛场上青春洋溢的样子,好像展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代表团中最小的运动员郑好好,参赛前十天才刚刚小学毕业。

看到小小的她在庞大的碗池里滑上滑下还自如地做着杂技一样的动作,我不仅感叹“怎么有这么帅的‘小孩姐’啊!”

“小孩”是用来形容她的年龄,她今年还不满12岁,换作正常情况,恰恰是还“背负”着暑假作业的年纪。

而“姐”可以用来形容她的心态。

从她的赛前准备、各种采访中,看不到“压力山大”,能感受到的就是她对于“圆梦”的兴奋和对于参赛的期待。



她真的带着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

参加奥运对她来说从来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努力的目标。

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靠近奥运会这样世界的顶级赛事,但我也由衷地佩服小姑娘的野心。

毕竟,很多时候我连“想”这一步都很难迈出去,甚至在刚产生想法时就被自己扼杀在摇篮里。

而扑灭想法的火焰,更多时候只是不去努力的借口。

实现一些远大目标的过程中势必充满了艰辛,而我因为预见了可能的困难,所以在还没付诸实践以前,就持续给自己洗脑“这个想法实在太不切实际了”“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就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障眼法”,让我迟迟不愿承认自己的畏难心理。



其实,“小孩姐”也不是完全没有想偷懒的时候。

有时,和朋友玩得正嗨,突然被妈妈叫去训练,郑好好也会抱怨想要偷懒。

但她最后还是会去的,因为她想“为了离梦想更进一步再坚持一下”。

也许在和她同龄时,我们很难拥有她那样“滑进奥运会”的闯劲。

但随着年岁的增加,我想我们应该要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掌控感,也更了解自己的心之所向。

网球运动员郑钦文在获得金牌后的采访中对热爱网球的孩子们说,“Dream big,请勇敢地去做梦,因为你只有去做梦,你才能有那么一个目标去实现。”
这句话不只是对这些孩子们说的。

无关年龄、性别,梦想的大小,其实掌握权一直都在自己手里。

想想看,61岁的倪夏莲奶奶在乒乓球赛场上还能转身接球。

奇迹不只会发生在奥运会赛场上。

我们都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努力创造着奇迹。

所以,请多给自己一些努力的机会,也给自己一些相信奇迹的理由。

请相信,梦想的舞台,永远向所有敢想敢做的人敞开。



除了这些之外,巴黎奥运会对我来说最特别的一点,是看到了许多同龄运动员的身影。

他们有的算不上种子选手,有的很早就被淘汰了,有的明明已经接近目标却意外出局了。

但是借用很多运动员采访中的一句话:

奥运会结束了以后,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上个奥运周期的酸甜苦辣,从比赛结束的时候就全部清零了。


看到这些运动员在社交媒体上更新的小作文,我突然产生了一种想要和他们一起成长的感觉。

也许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挑战不像运动员们那样极端,要么输要么赢。

但相同的是,无论等待着我们的是怎样的结果,在面对挑战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心态的变化,也需要为此不断地尝试和突破。

我希望和他们一样,在各自的领域里努力,也希望以一个特定的周期为期限,共同见证彼此的努力成果。




到这里,我想可以回答“自己为什么需要奥运会”了。

我想,不光是因为这是一场代表了体育精神和国家荣誉的体育赛事。

更重要的是,能从奥运这个最为隆重的体育赛事中去理解胜利、失败、尝试、突破、韧性、自信,以及如何创造奇迹。

这些生活中很少被提及的词汇,却能在奥运的时时刻刻中具象化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从比赛中,我可以看到理想化的自己,因而看到了未来可以如何面对当下生活中的挑战。

除了逃避或者维持原状以外,还可以哪些选择,或是不是可以再勇敢一点、努力一点、坚韧一点、有耐心一点、有信心一点。


不过,与其说是奥运会给了自己面对生活的答案。

不如说是站在奥运会上的每个选手,用他们的表现和思考,给了我们无数个可以面对的挑战的参考答案。

也是重新燃起我们内心希望的真实答案。

给予我们新的力量,向着想要的目标出发。



也许很快,为了看奥运而特地留出来的时间就会被其他事情替代。

我们重新回到平常的生活节奏中,不会再为谁摇旗呐喊,为了哪场比赛而惊呼或尖叫。

人生并不是竞技场,可我们总能从竞技场上获得在其他的地方汲取不到的能量。

会有需要突破自我的时候,需要自己给自己打气的时候,也会有需要保持领先的时候,需要再次踏上征途的时候。

想想这个世界上最热血的一群人已经给我们打好了样,突然就觉得:

还好有竞技体育,让我们鲜活地活在每一个仅此一次的当下。

无论站在怎样的起点,四年后,希望我们都能带着那些投射在运动员身上的珍贵品质,在奥林匹克重逢。




推荐阅读


作者 / 蘑菇

编辑 / 蘑菇 ZBL

设计 / 蘑菇

图片 / @人民日报等

审核 / ZBL

BGM / 黄霄雲 - 何须借光 你就是光(2024奥运燃梦曲)


如果可以触动你

记得关注、星标我们

点个右下角的【在看】

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我想知道Ifyoucan
在这里,连接这个世界有温度的年轻人。让更多的「好」,呼唤更多人内心的「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