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多数的家庭都会期待孩子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陪在长辈身边。
就算那种不会把思念挂在嘴边的父母,心里也会抱有这样的担忧:子女在外总是不安心的。
所以每当毕业季的时候,回家乡还是去往更多机会的城市,成了许多人的难题。
我不经意在思考,这两者是否有协调的可能性:
在家乡也可以拥有符合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职业,回到家人的身边。
但这样的可能性,好像只建立在家乡的发展能满足自己期待的前提。但事实上,从大学离开家开始,我们都期待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
从我自己的家乡来看,我的家乡很舒服,应有尽有,幸福感很高,但它的城建让我无数次感到抓狂。
每次回家,我都会因为出行感到烦恼,没有地铁和共享电瓶车,每次出行都需要废上好大一工夫,
且近几年经济发展较慢,在我看来并没有很好的机会去发展,于是我萌生出一次又一次想要离开家的想法。
反观在外读书的地方,出行便利,有更多的企业和发展选择。
不管是为了发展方向还是自己考虑,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二个地方。
然而在跟家人的沟通中,我屡次因为被要求回家而碰壁,他们期待我能回到家乡工作。
我妈的劝导很有“策略”:先是肯定我对未来发展的计划,以及表达自己的支持;最后会加一句:其实回来也挺好的,在家里什么都有。
不知道为什么,我被她不经意的劝导会弄得很难受,开始逃避与她进行直面沟通。
直到前段时间我提出辞职的时候,我跟她有了一次很和谐的交流,
我们也在这一次达成了共识:如果在这座城市发展不下去,即生活不下去,就一定会回来。
她跟我说:家永远是最后的保障。不管怎样,家里永远会有人在。
我感受到在我背后一直有家里人支撑着我,有力量去面对一切。
这一次我很开心,在选择自己道路的同时,我也同样感受到家的重要性。
所以不论如何,我们都需要在前进的道路上,偶尔回头看看那些在背后支持你的人。
毕业去向的勾选项里,永远有几个我们并不陌生的词条:打工人、研究生、公务员、编制、其他。
在我接触到的环境里,前四项的热度占据了几乎所有毕业进度,所有人都想冲破脑袋去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考研、考公、考编,因为在这几条路上几乎没有被否定的可能性。
一条行不通,也总有第二条路可以给我们去尝试,但我们不知不觉就被限定在这四个选项中间,
各样的焦虑也从这里开始蔓延,这时的我特别想知道毕业去向勾选项里的“其他”可以包括什么?
被局限的选项框里,其实承载着我对世界的疑惑。
在踌躇之际,我看到了有一些人选择Gap Year,利用刚毕业的这一年探索这个世界,
不管走到哪里,他们都会停下来感受这座城市,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尝试一些从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
我有个很喜欢的博主,叫做185同学,她去过很多地方,在每个城市里感受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又在其中去探索自己的可能性。
她在其中逐渐清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并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付出行动,考虑自身的能力是否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和装备。
她想去做导演,于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断地学习关于这个方向的知识,并且尝试加入自己的想法。
她的一年gap给了我新的看见,其实重要的不是选项本身,而是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
她将毕业选项中的“其他”化作一次一次的探索,清晰她想要做的事情,并且为之付出行动。
我经常被视频里的她所吸引,羡慕她不处于世界的既定框架里,走出了一条属于她的道路。
其中很重要的是,先丢下社会告诉我们的繁杂选项以及旁人眼中的最优道路,观察世界的多样可能性,或许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