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后的你,也可以有这十个问题的答案。

情感   2024-11-16 23:54   上海  


这段时间,我梳理自己的学生时代时,发现一个很奇妙的现象。

7岁到22岁的时间里,我们被称为学生,甚至这样的称呼可以持续更长时间。

将近16年的时间,数算下来就是我现如今三分之二的人生。

我们好像活在一定的框架里,虽然这并不是我们主动进入的。但事实上,处在被动状态下的我们都必须经历这样一个时期:

大多数的我们在大学以前都不知道读书是为了什么,以后要去做什么,我的人生会怎么样等等问题。因为我们前面的生活都是被一次次成绩和排名框住。

而面对接下来的人生时,社会带给我们的既定框架是工作、找对象、结婚、生子、下一代教育,然后走向死亡。

我看着这条已经被无数人判定为既定路线的人生暗暗发出叹息:

难道我们被限定在这样的框架里面吗?

但很幸运的是,现在在网络上也好,现实生活中也好,有越来越多的人尝试反框架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

毕业不等于要找工作,给予自己gap的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可能性;

成绩不能决定一切,只是对较长时间学习的检验;又或者是,打破他人为我设定的路。

在社会里出现了许多声音,有好有坏,但总体是在告诉我们有无限种可能。

我们好像不用完全照着社会所预设的框架去行动,或者说,我们要开始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在探索的过程中,站在20+视角的我开始产生了许多的疑问。是对自己的,更是对这个世界的。

当我把这些疑问抛给身边的朋友时,他们也有同样的困惑,没有人可以给我一个确凿的答案,更多的是,我们在这样探讨的过程中更加认识这个世界。

所以,我也想在这里,将这些问题同样抛给你们,或许其中也会有你想要对这个世界的困惑。

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人生是进行时,我们无法预测哪一条路一定会走向“正确”。更加期待的是我们在思考过程中,感受这个世界。



点击图片跳转答案噢


Q1


毕业去向的勾选项里,永远有几个我们并不陌生的词条:打工人、研究生、公务员、编制、其他。


在我接触到的环境里,前四项的热度占据了几乎所有毕业进度,所有人都想冲破脑袋去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考研、考公、考编,因为在这几条路上几乎没有被否定的可能性。


一条行不通,也总有第二条路可以给我们去尝试,但我们不知不觉就被限定在这四个选项中间,


各样的焦虑也从这里开始蔓延,这时的我特别想知道毕业去向勾选项里的“其他”可以包括什么?


被局限的选项框里,其实承载着我对世界的疑惑。


在踌躇之际,我看到了有一些人选择Gap Year,利用刚毕业的这一年探索这个世界,


不管走到哪里,他们都会停下来感受这座城市,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尝试一些从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


我有个很喜欢的博主,叫做185同学,她去过很多地方,在每个城市里感受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又在其中去探索自己的可能性。


她在其中逐渐清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并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付出行动,考虑自身的能力是否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和装备。


她想去做导演,于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断地学习关于这个方向的知识,并且尝试加入自己的想法。


她的一年gap给了我新的看见,其实重要的不是选项本身,而是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


她将毕业选项中的“其他”化作一次一次的探索,清晰她想要做的事情,并且为之付出行动。


我经常被视频里的她所吸引,羡慕她不处于世界的既定框架里,走出了一条属于她的道路。


其中很重要的是,先丢下社会告诉我们的繁杂选项以及旁人眼中的最优道路,观察世界的多样可能性,或许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Q2


其实大多数的家庭都会期待孩子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陪在长辈身边。


就算那种不会把思念挂在嘴边的父母,心里也会抱有这样的担忧:子女在外总是不安心的。


所以每当毕业季的时候,回家乡还是去往更多机会的城市,成了许多人的难题。


我不经意在思考,这两者是否有协调的可能性:


在家乡也可以拥有符合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职业,回到家人的身边。


但这样的可能性,好像只建立在家乡的发展能满足自己期待的前提。但事实上,从大学离开家开始,我们都期待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


从我自己的家乡来看,我的家乡很舒服,应有尽有,幸福感很高,但它的城建让我无数次感到抓狂。


每次回家,我都会因为出行感到烦恼,没有地铁和共享电瓶车,每次出行都需要废上好大一工夫,


且近几年经济发展较慢,在我看来并没有很好的机会去发展,于是我萌生出一次又一次想要离开家的想法。


反观在外读书的地方,出行便利,有更多的企业和发展选择。


不管是为了发展方向还是自己考虑,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二个地方。


然而在跟家人的沟通中,我屡次因为被要求回家而碰壁,他们期待我能回到家乡工作。


我妈的劝导很有“策略”:先是肯定我对未来发展的计划,以及表达自己的支持;最后会加一句:其实回来也挺好的,在家里什么都有。


不知道为什么,我被她不经意的劝导会弄得很难受,开始逃避与她进行直面沟通。


直到前段时间我提出辞职的时候,我跟她有了一次很和谐的交流,


我们也在这一次达成了共识:如果在这座城市发展不下去,即生活不下去,就一定会回来。


她跟我说:家永远是最后的保障。不管怎样,家里永远会有人在。


我感受到在我背后一直有家里人支撑着我,有力量去面对一切。


这一次我很开心,在选择自己道路的同时,我也同样感受到家的重要性。


所以不论如何,我们都需要在前进的道路上,偶尔回头看看那些在背后支持你的人。

毕业去向的勾选项里,永远有几个我们并不陌生的词条:打工人、研究生、公务员、编制、其他。


在我接触到的环境里,前四项的热度占据了几乎所有毕业进度,所有人都想冲破脑袋去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考研、考公、考编,因为在这几条路上几乎没有被否定的可能性。


一条行不通,也总有第二条路可以给我们去尝试,但我们不知不觉就被限定在这四个选项中间,


各样的焦虑也从这里开始蔓延,这时的我特别想知道毕业去向勾选项里的“其他”可以包括什么?


被局限的选项框里,其实承载着我对世界的疑惑。


在踌躇之际,我看到了有一些人选择Gap Year,利用刚毕业的这一年探索这个世界,


不管走到哪里,他们都会停下来感受这座城市,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尝试一些从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


我有个很喜欢的博主,叫做185同学,她去过很多地方,在每个城市里感受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又在其中去探索自己的可能性。


她在其中逐渐清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并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付出行动,考虑自身的能力是否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和装备。


她想去做导演,于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断地学习关于这个方向的知识,并且尝试加入自己的想法。


她的一年gap给了我新的看见,其实重要的不是选项本身,而是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


她将毕业选项中的“其他”化作一次一次的探索,清晰她想要做的事情,并且为之付出行动。


我经常被视频里的她所吸引,羡慕她不处于世界的既定框架里,走出了一条属于她的道路。


其中很重要的是,先丢下社会告诉我们的繁杂选项以及旁人眼中的最优道路,观察世界的多样可能性,或许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Q3


前段时间跟朋友出去旅行,讲到爱情的时候,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叹了口气,因为现在的我们好像对爱情没有什么期待。


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失去了最初的那份懵懂,在看过无数没有结局的情感故事后,默默地消减了期待,并且给未来的情感下了一个不会很好的定义。


这样的变化在我们的聊天中逐渐具象化,朋友表达自己真的很怀疑是否还能遇到自己很喜欢的人。


如果不是的话,我们好似都被动地接受未来走上相亲这一条路,


又或者,有少数的人会选择成为一个独身的人。


最后我们发出的疑问和答案都归结于,几乎80%的人在毕业之后都走上相亲这一条路,甚至这个概率会更高。


但其实不管是相亲还是成为独身的人,在我看来都蛮酷的。


前一者看似妥协,其实也在为着自己的未来考虑,选择一条有机会遇到还算合适的未来伴侣,走过人生最需要彼此扶持的道路。


老一辈的婚姻大多是这样开始的,因为合适而在一起,逐渐有了依靠感,走着走着就到了现在。


而这样被大家批斗的相亲婚配法,说不定也是人与人交织的缘分。


我不怀疑真的在这样的相亲中遇到可以相守的人,因为我的哥哥嫂嫂就是如此。


在见完面的第一天,哥哥就对家里人说就是她了。


那个坚定是从前未曾预料过的,他肯定地回应了我们所有人的询问,开始了确认心意之旅。


最后他也成功地把嫂嫂娶回了家。相亲,好像也不是一种坏事。


高效率地认识人,筛选掉一些不可匹配项,确实有可以在短期内进入感情的高可能性。


虽然80%是根据我们身边的人被动相亲所猜测的概率。


但实话说,在毕业之后的我们,几乎都开始思考,自己是否是80%其中的一个。


重要的是,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相亲这件事。



Q4


我们谈到成功人生时,经常会举一些有名望且作出一定成绩的企业家等等的例子。


他们的成功毋庸置疑是我们可学习的,但大多都不是我们可以完全借鉴的。


很多见证及事实告诉我们,他们的人生在许多人看来是典范,都经历艰难或是困局,再重新站起来。


于是我们又陷入了一种新的思考,留给世界的问题变成了:如果只有少部分人能靠着自己走向成功,我们的努力到底有什么意义?


小时候的我们经常会幻想着未来的我们会赚很多钱、住大房子,拥有很成功的人生。


而现在,我们开始明白成功的定义是在少数世界想让我们知道的名人身上才成立。


这时候的我开始打退堂鼓,因为我知晓我永远无法达到这一个被称为“成功”的地步。


我不明白我们从小被教育的要成功要成功到底有什么意义,看上去不成功就代表你什么都不行,


排名定胜负和输赢定胜负都是学生时代最直接的评判手段,家长老师在意成绩,一旦考得太差就判定你没有好好学或者不够聪明。


我们的自信心在一次一次被打击,却忽略了中间自己用了多大努力才能拿到现在的成绩,成功定终生和成绩决定你的未来都显得过于绝对。


而到了社会,几乎没有人能一步登天,可能需要二十三十年才能达到自己从前画下的大饼——买房买车。


这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好像从小到大没有人教我们如何享受过程,这是堂而皇之的大问题。


明明成功不易达到,过程又很漫长,却在过程中消磨我们的自信和努力。


享受过程是失败者或者一直在努力的人必须要学会的事情。


很幸运的是,回顾自己的人生,通过无数次看似失败的结果,我学会了享受过程。


比起成功本身,我更想知道这个过程中努力所带来的经验值有多少。


比如从小学到大的毛笔字,磨练了我的耐心,使我面对任何事情都能尽快地沉下心来。


它并没有达到成功,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磨练了自己的个性。


我想,好的是我们依旧在路上,积累经验值。



Q5


在泛娱乐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多半都处于娱乐,不论是发生的新闻以及所接触的人事物,都被人们连带到玩笑和茶余饭后的话题里。


我们有时候分不清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心理面对各样声音的出现,因为它们多半变得越来越娱乐化。


娱乐的目的本身是为了发笑,于是有了所谓“梗”的出现。


有时候我不知道是娱乐变化太快,还是自己跟不上这个时代的节奏,经常不理解各种“梗”的出现。


就好比前段时间猛上热搜的歌手“守国门”事件,对于节目和歌手本身来讲,被娱乐化是一件好事,节目热度上来了也意味着有更多的投资和影响力。


哪怕被群嘲的情况下,歌手这个节目已然实现了一场翻转——有更多人关注到这个节目了。


但在娱乐的背后,我们不经意要思考,被各种“梗”影响的我,是否忘记了歌手这个节目本身是演唱实力的竞技比赛。


我回想起第一次看歌手的时候,每周五蹲在电视机前面享受电视机所呈现的视听盛宴,没有弹幕,也没有网络上的声音,只有一个又一个歌手在尽情地把每场演唱都呈现的更加完美。


我怀念那样单纯从歌声传递情感的时代,怀念那个没有过分娱乐化的竞技舞台。


而现在,我能抓住的,同样也是少些弹幕的舞台以及观看舞台的初心。


于是,在新一期的歌手舞台里,我关掉了弹幕,减少看热搜的频率,把自己沉浸歌手这个节目当中,既享受了歌手竞技的刺激感,又收藏能让自己动容的歌曲。


我想,娱乐化的时代,更需要我们有“大智慧”对信息进行取舍,不要被一端的舆论导向所影响,也在“不能做隐世者”的时代里主动搜索多角度的思想。


我们能做到的,是听到声音之后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判断,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Q6


不满足这个词语,成了社会抓住消费者的关键信号。


因为人的不满足,所以渴望更好的东西,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每个行业在追求更好发展的同时,也一步一步提高了人的欲望值。我不断思考在这欲望值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在推动。


我想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时候能满足我们的东西,现在越来越变得平淡,我开始渴望更多新奇的事物出现。


比如小时候吃一颗糖我们就可以被满足,愿意听大人的话;到现在哪怕是一盒的糖果,都不会让我的心起多少波澜,变成了我收到了我暂时还没有机会去购买的礼物。


但如果是一个盲盒糖果,还是会让我产生惊喜和消费的理由,因为它很新奇。


长大后欲望想要得到的东西往往会比儿时的糖果更丰富,但也越难以得到。


不知不觉地,家里人跟我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变成了:首先重要的事情是保证自己的温饱,其次才是追寻更多的东西。


面临未来,当我第一次把温饱放在第一位时,我才知道这是在这个世界生存的基础,也是现在的我离开父母必须要做到的。


这时的我再去看待自己的欲望值,我发现有许多是不满足所导致的:在我已有的温饱前提下,我渴望去得到更多的东西。而那些渴望却得不到的东西,往往是不站在现实角度的幻想。


当我尝试丢掉这份幻想时,我开始减少频率观看这些幻想推送的信息,专注于现在要努力把握的事物。


将自己欲望值设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凭借自己努力得到的东西。


我记得前段时间特别想拥有一台相机,仔细思考这是否是一个幻想时,我计算了我的资金和时间,发现我只需要每个月省下一定的费用,一年的时间就可以用自己的能力买下一台相机。


这是我可以做到的,也是在我的欲望值之内的。


于是我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虽然后续努力过程中有许多因素打断,但这不代表拥有相机这件事情是一件幻想,而是在一定时间段里,我有机会去实现的东西。’


欲望值要设立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这时候你才会更有动力去达到。



Q7


在很多人眼里,走进社会看起来是一件充满未知和挑战的事情,要面对各样新奇的人事物。


我们所要遇到的每个人会有不同经历带来的不同认知,以及在从前未曾有机会接触到的事物,都变得越来越具象化。


我们不再是从前一群人共同成长和陪伴、有“试错可能”但也有一群人为我们兜底的学生,而是这个时代的闯荡者。


孤独感也会随着看到和经历的事情加增。从不消极的一面来看,这可能是一件好事,意味着我们逐渐成为了能独立处理事情和消化情绪的大人。


但更多情况下,我们会怀念从前许多人一起面对困难和分享内心的时刻。


前段时间的实习,我也经历过这样一个时期,社会催逼着我成长,我不得不在短暂的时间内学会如何去与领导同事相处、处理突如其来的事件以及调整生活和工作的节奏。


这样的情境下,我并不知道谁可以共情或者给我的生活提出建议。


当我跟许多朋友进行分享时,他们很乐意去聆听我的处境,并且会跟我一起吐槽我所经历的不好的事情。


但事实上他们很难给到我有效的反馈和建议,因为他们并没有经历与我相同的处境。


孤独感变得更加明显,我知道他们很关心我,但这个时候我也同样意识到我不得不独自面对各样的环境了。


我开始学会向内寻找力量,找到与自己的自洽,提醒自己凡事都可以慢慢来,没有什么不可以度过的;


并且尝试做一些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比如看电影、逛公园去释放压力;


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一些平衡点,使时间更加的合理和专注。


又或者用一个网络上的词语来形容后期我的状态:我逐渐变成淡人了。


面对内心的孤独感成了我走进社会的第一课。我不再害怕这样的孤独感,并且开始享受这样的状态。


Q8


我们经常看到网络上一些话题都是以“成年人的世界”为开篇的,比如“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成年人的世界要学会自洽”“成年人的世界一边崩溃一边自愈”“成年人的世界孤独才是常态”。


这些频繁出现的词条,点进去一看基本都是年轻的一辈在抒发自己的感慨,表达对于生活的无奈以及与他人共鸣。而在其中,我们很少看到父母那一辈的成年人世界。


从父母这一辈到年轻这一辈,成年人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用现在的视角看待父母那一辈,没有过于发达的网络,大家基本都维持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为了生活打拼。


他们的生活词条里还没有“自洽”“舒适圈”“破防”“躺平”等等。


大多数的他们没有经历过高等教育,需要花耗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一件事,一个事情跑n趟的情况频繁出现,在一次次的试错之后凭借着经验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知。


他们的世界里,柴米油盐占据了大多数的生活,并没有时间去思考更多有关他们的人生。


而现在,我们享受了社会发展的福利,有机会追寻自己的目标和新的可能性,这个世界也会尽可能地满足我们想要去实现的方向。


我们的词条变得更加“自我”,这里的“自我”是中性的。


我们开始追求精神世界上的满足,开始探索这个世界里到底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构的,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事物的规律性。


这在我看来是好事,因为我们逐渐开始跟上世界的步伐。这里的世界也变得更加的开阔了,不再停留在社会所要传递给我们的范围里面。


但同样,“成年人的世界”也充满了新的焦虑和恐惧,我们需要思考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复杂。


我们就像被编织的网一样,每织一厘,就需要付上更大的努力和思想斗争,又要回顾从前的网有没有织错的地方。


有时候,我们真需要回头观察老一辈成年人,才知道现在的我们陷入了多大的自我焦虑当中。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最终的思考落脚地一定在,我们究竟是想让这个时代往什么方向发展。


抛开消极的来看,成年人的世界应该是热烈的,充满色彩的,也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Q9


我们在世界的旅程中会遇见很多人,也在继续往前走的时候,失去了很多人。


当我们的认知和情感变化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变得越来越悲观和充满鄙夷,因为实在有太多不好的消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不敢去相信这个世界,更不敢去相信人。


又或者是经历过一次被人伤害后,就封闭了自己的心。


黑暗虽不会遮住光,但黑暗常使我们闭眼不愿见光。


这个社会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也是如此——不要轻易相信人,我们经常抱着警戒心对待身边的一切。


对于预防危险来说这是好的,因为我们无法判断遇到的人是否值得我们交付真心。


于是大多数的我们躺在自己的舒适圈里,不愿意接触新的朋友,也不愿意轻易的打开内心。


但这个世界不应该是如此,我们的内心常常有对世界的标尺,是要遇到的人和事情达到自认为好的界限,


但我的内心依旧有一种幻想:要是所有人都没有坏心思就好了。


每天会遇到这么多人和事情,以“一眼定生死”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实在是不可取。


我看到路上遇到的陌生人主动询问另一个陌生人:你还好吗?


坐在隔壁的我才恍然察觉到原来她在哭泣,但我却没有发现,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更关注自己的状态到底如何,而没有学会观察这个世界,


更何况是关心一个失意的人,帮助另一个正在哭泣的陌生人。


我被陌生人之间的关心所震撼,在反思自己的同时,也不断地确信这个世界值得我们去付出。


我回看自己的过往,经常接受他人的帮助和爱,却忘记了给予,把很多被帮助的时刻当作理所应当。


原来,是我先封闭了自己的真心。


但当察觉到自己的局限时,我想我们都需要做出改变,因为这世界依旧有许多我们遇见但不想错过的人,而首先我要大声地告诉自己和身边的人:


这世界值得,因为还有很多有真心的人。



Q10


阶段性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想到“有始有终”这个词,我们热烈的相遇,也会想要圆满的结束。


不管是恋人还是朋友,这都是很重要的功课。


前段时间看桃花坞第四季,第一期650电台就宣告了结束,也可能是暂停。


将近四年“桃花坞上空最温暖的声音”,在这一年戛然而止,听到这个消息的我们心里多少有些不舍。


就像他们所说的,650电台是桃花坞象征性的存在,在我看来也是如此。


他们内心的不舍肯定比身处观众视角的我们更强烈,他们感慨这四年与对方共同创作和陪伴瞬间,伴随着彼此长大,又互相支持依靠。


他们因为650电台而相聚,也因着更好地彼此而暂停,这场属于桃花坞的650电台终究也迎来了告别的时刻。


但其实仔细一想,650暂停在这里对他们和我们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他们在前几季留给我们最精彩的、最有才华的片段,也在创作灵感枯竭的阶段回归松弛生活的状态里。


告别也代表着新开始,期待650的每个人都可以再创作出新的精彩故事。


想到这里,我似乎已经有了答案,告别本身就不是一件坏事,告别回忆中的自己和朋友,不代表记忆就会消散。


我们都不能停留在过去,而是大大方方的向前看,在相遇的阶段创造更多珍贵的瞬间。


我们很洒脱地认识一个又一个新朋友,却也要接受对方有一天会与自己告别的事实。


没有一定存在的关系,也没有永远存在的事物。


去爱,去遇见,去受伤,去感受这个世界;然后再潇洒地告别。




当我大胆地提出心中的疑问时,我意识到这些都是我们在未来的过程中很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沉下心,仔细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发现许多都在与他人的交谈中得到答案,也在一次一次接受外界信息中筛选和重新整合自己的认知。

在进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我们都需要不断地更新我的认知和观念,以跟得上自己的看见。

或许现在的答案和十年后完全不一样,那也没关系,

起码代表着我依旧在思考,随着看见更大的世界,所以逐渐变得清晰。

人生不再是既定路线,而是由一个个疑问构建成的道路。

当我回看一年前对待未知的恐惧时,我看到的还是在框架下的生命。

而现在,我可以稍加自信的向世界提出问题,并且追求这些答案。

我开始反框架的思考未来的可能性,我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了,于是我给了自己一个gap month。

前段时间纠结于各样选项的压力突然消散了。开始计划这一个月里如何去探索这个世界,去到自己很感兴趣的城市旅行,尝试记录生活。

见许久不见的朋友,又或者尝试给自己写个总结,尝试去做一个月的义工等等。

我开始将自己的期待塞满这个日程表里,却发现时间真的不够用。

但很感恩的是,做出选择的时候,身边反对的声音占少数,朋友和家里人都鼓励和支持我的决定。

而我保证会为自己的gap时间负责,这是与自己的小小约定。

虽然我还不确定到底是几个gap month,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期待自己拥有更多问题的答案。

所以现在,我也想邀请你大胆的提出你对世界的疑问:站在你的视角对世界发出的疑问。

如果暂时想不出来的话,或许以上的问题都需要你在探索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慢慢回答。




推荐阅读



作者 / New if
编辑 / New if ZBL
设计 / New if
图片 / 网络
审核 / ZBL

如果可以触动你
记得关注、星标我们
点个右下角的【在看】
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我想知道Ifyoucan
在这里,连接这个世界有温度的年轻人。让更多的「好」,呼唤更多人内心的「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