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倾诉疗愈群
倾诉心声,找寻希望
“信任也是不进则退的,建立信任需花费数十年时间,失去信任却只在一夕之间。”
这句话,道出了信任在爱情中的脆弱与珍贵。在我们经历了枕边人的出轨后,这份脆弱被无限放大,即便对方选择回归,我们心中的信任却仿佛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我们经历了枕边人的背叛之后,生活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如同迷雾中的幽灵,在我们的心头挥之不去,成为一个个难以解开的谜团。我们的脑海,宛如一台失控的放映机,不断地重复播放着那些令人心碎的瞬间:他悄悄地与情人互诉衷肠,字里行间充满了亲昵与甜蜜;他们在月光下共赏风花雪月,享受着本应属于我们的温馨时光,却从未给予过我们应有的柔情与关怀。
我们变得敏感多疑,每一个细微的声响,都足以触动我们那脆弱的神经。即便现实已经无数次地向我们证明,那些只是我们心中的臆想与幻想,但我们却仍然无法从这无尽的思绪中解脱出来。我们痛恨这些脑海中的画面,它们就像锋利的刀片,一次次地割裂着我们的心,让我们痛不欲生。然而,这些画面却又如同顽固的病毒,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脑海中,无论如何都无法抹去。
我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验证这些想象的真实性,翻看他的手机、跟踪他的行踪,甚至不惜在车上安装定位跟踪器。然而,每一次的尝试都如同石沉大海,我们始终无法找到任何实质性的证据。我们开始怀疑,是不是他在我们行动之前就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删除了所有的短信、隐藏了所有的秘密,让我们始终无法触及到真相的角落。
我们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每一次的想象都让我们更加坚信自己的猜测与臆断。即便现实一次次地向我们证明那些只是虚幻的泡影,但我们却始终无法摆脱这种深深的疑虑与不安。我们开始怀疑一切事实的真实性,认为那些被我们查到的“事实”只是他精心布置的迷雾与谎言,让我们始终无法看清真相的庐山真面目。
那么,为什么我们无法信任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种“信任危机”的体现。当我们的信任被辜负时,大脑中的“信任机制”就会受到严重冲击,导致我们对未来的信任产生深深的疑虑。这种疑虑,不仅针对那个曾经背叛我们的人,更可能泛化到整个社会和人际关系中,让我们变得谨慎而多疑。
“认知失调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解释。这一理论认为,当我们的信念、期望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内心就会产生失调感。在出轨事件中,我们原本对伴侣的信任信念被现实击碎,导致内心产生强烈的失调感。为了缓解这种失调感,我们可能会不断怀疑自己的判断,甚至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不信任感。
同时,“人际信任理论”也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该理论认为,人际信任是建立在对他人的积极预期和愿意承担风险的基础上的。然而,当我们的信任被辜负时,这种积极预期和承担风险的意愿就会受到严重打击。我们开始怀疑他人的动机和意图,变得难以再相信任何人。
再者,“社会交换理论”也为我们揭示了信任背后的深层次心理机制。在社交中,我们不断评估成本与收益。当我们的信任被辜负时,就会感到自己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如情感、时间等),却未能获得预期的收益(如对方的忠诚、关心等)。这种成本与收益的不平衡感,会让我们对未来的信任产生深深的疑虑,从而变得更加谨慎和保守。
综上所述,枕边人出轨后,我们之所以无法信任,是因为我们的“信任机制”受到了严重冲击,导致我们陷入了“信任危机”。这种危机背后,隐藏着认知失调、人际信任受损以及社会交换成本收益不平衡等多重心理学原理。面对这种创伤,我们需要学会正视自己的情感需求与价值观,重新评估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定位与角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走出信任的阴霾,重新拥抱生活的阳光。
那么,当枕边人出轨后,即便他选择了回归,我们却依旧无法信任对方,这究竟该如何是好?或许,禅宗《南泉斩猫》的故事能为我们带来一丝启示。
想当年,唐代池州南泉山的普愿禅师,因山名而被称为南泉和尚。一日,众僧外出割草,山中忽现小猫一只,众人新奇,争相捕捉,终将其擒获。然而,东西两堂却因此争执不下,都欲将小猫据为己有。南泉和尚见状,一把抓起小猫,作势要斩,言道:“你们若能说出一句合乎佛道的话,这只猫便可得救;若说不出,我便斩断它。”众人默然,无言以对。南泉和尚当即挥刀,小猫命丧刀下。
傍晚时分,高足赵州归来,南泉和尚将此事述说一遍,征询赵州意见。赵州闻言,迅速脱下草鞋,顶于头上,大步离去。南泉和尚长叹:“若你今日在场,小猫或许可救。”
两堂争猫,本是迷执;见猫欲得,更是妄念。南泉斩猫,意在斩断迷妄,斩断一切争执与对立。而赵州和尚以鞋顶头,寓意“本末倒置”,讽刺那些为猫争执的和尚迷失了本心。
如今,我们将这个故事置于枕边人背叛回归的情境中。对方虽已回归,但我们却深陷执迷,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验证自己的想象,翻看手机、跟踪行踪,甚至安装定位跟踪器。然而,无数次的尝试都如石沉大海,我们依旧无法找到任何实质性的证据,却仍旧怀疑对方会再次背叛。
此刻,我们或许应该像南泉禅师那样,应该抛出一个问题来问自己:面对对方的回归,我们究竟何去何从?是实在无法忍受重创,选择不原谅,决然离婚?还是基于孩子考虑,暂时将对方视为工具人?亦或是不甘心几十年的感情就此放弃,加之年龄已大,不愿孤独终老,选择修复感情,继续前行?
我们必须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复。若选择离婚,那便无需再担心对方是否忠诚,因为感情已断,信任已失,对方今后如何,与我们再无瓜葛。我们给予对方自由,也还给自己自由。
若选择为了孩子,暂时将对方视为工具人,那便意味着我们启用了情感隔离,在心中筑起一道心墙。我们将婚姻修改为以养孩子为中心的合伙人形式,此时的信任,如同做生意一般,以利益为中心,以合约为核心。我们让对方签订忠诚协议、财产分割协议、保证书等,确保自身利益。若对方再犯,便按协议行事,分割财产。在这样的协议之下,对方其实比我们更害怕违约带来的风险。而我们,若想收获更大利益,自然要放长线钓大鱼,静待时机。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信任是以利益为基础,所以我们只需前期咨询好律师,做好保障即可。
最后,若我们选择修复感情,那便要明白,此时的信任是以情感为基础。在对方愿意回归的前提下,我们除了让对方签订协议来安心之外,更要明白情感重建信任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我们需要告知对方,重建信任需要他的努力与付出。他需要通过一些行为来增加我们的安全感,如按时回家、分享工作状态、带我们进入他的朋友圈等。同时,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多陪伴我们,安抚我们的情绪。毕竟,这是创伤后的反刍思维,需要不间断的安抚与关怀,甚至接纳我们偶尔的翻旧账(随时间而降低频次),提前说好,这样对方才不会因为我们翻旧账而争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慢慢提高对枕边人的信任感。
而我们自己,若想重建信任,就像赵州和尚那样,愿意为了救那只猫,愿意把鞋放在头顶,愿意做出些许改变,毕竟重建信任的首要任务是把重建情感放在第一位,只有当我们也愿意去慢慢安抚自己的焦虑与不安,在慢慢化解情绪后,逐步降低怀疑的频次,降低对方准时准点汇报的频次,并逐步将焦点从怀疑转为与枕边人不断沟通如何改善感情的办法,并落地实施,逐步让情感重新升温,这时,也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重建信任。
最后,在枕边人出轨回归后,我们深陷猜疑与信任的拉扯过程中,我们一定逐渐理清这拉扯的背后是什么?正如《李宫俊是谁》所言:“冷暖之间,爱恨之中,得失之时,进退之际,可见般若。”
当我们被情绪的狂风暴雨席卷,仿佛行至水穷处,无路可退之时,不妨静下心来,洞见自己内心的般若。那般若,是坐看云起时,是智慧,是光明,是指引我们走出迷雾的灯塔。
信任,如同那河流之水,不进则退。而它的背后,是深沉的爱。我们想要解决信任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面对那“爱”的课题。当爱遭遇崩溃,我们需有勇气重新建构它,如同破茧成蝶,经历一番挣扎与痛苦,方能展翅飞翔。
我们要明白爱,绝非单纯的依恋,它是情感能量中最为璀璨的部分,蕴含着自我完善与自我救赎的力量。它让我们在痛苦中学会成长,在绝望中看见希望。
于是,在这情感的十字路口,我们面临着抉择:是选择修复那破碎的信任,还是将对方视为工具人,抑或果断离开,重新开始?无论哪条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自我救赎之路。
这条路,或许荆棘密布,或许风雨交加,或许别人不看好,或许不符合别人眼中的情理,但只要这条路能让我们感到自己的生命在成长,在变亮,那就足矣,足矣带我们走出困境,迎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