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倾诉疗愈群
倾诉心声,找寻希望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相遇或者离开,爱或者怨恨,都只是,遇见了自己。”
在枕边人出轨的阴影下,我们却仿佛陷入了自我认知的迷雾,时而清晰,时而混沌,如同被分裂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我”。
“你的出轨让我丢了半条命,生不如死,痛到无法呼吸,一边内耗一边自愈,一会想通一会想不通,反反复复,患得患失,折磨自己,情绪控制大脑,身体不受控制,身体发抖,呕吐自残,这种感觉犹如钝刀在挖心。”,这是多少人内心的呐喊,痛苦与绝望交织,一边内耗一边自愈,情绪如同过山车般起伏不定。
“破防了,因为翻篇的我,刚才又犯病了,那一刻,压都压不住…发泄后,又在自愈中,一年了,来回撕扯”有人试图翻篇,却在不经意间,那股背叛的痛感再次如潮水般涌来,将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心理防线瞬间击溃。
于是有些情感博主就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道“一会想通了,一会又开始内耗了,那脑子里边全是那些被背叛的破事,他跟别人的情话,你脆弱时他找借口陪别人了,这不是你自己拿针往你自己身上扎吗,拿别人造的孽来折磨你自己吗?”
我们不禁自问,为何我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为何我无法走出这片阴霾?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会发现“我”似乎发生了分裂,一个是走不出来,不断折磨自己的我,一个想走出来,不断拖自己往前走的我;一个是总是回望过去,想不通的自己;另一个则是那个偶尔跳出来,想通了的“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内在的分裂并非无因之果。它源于我们过去的创伤,那些无法处理的痛苦经历,被我们否定、压抑,甚至遗忘。然而,这些创伤并未因此消失,而是潜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了一个个隐藏的次人格。
这些次人格,如同一个个独立的存在,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互相拉扯,互相斗争。它们既是我们的一部分,却又似乎与我们格格不入。每一个次人格,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特质,它们有的负责疗愈,有的负责逃避;有的勇敢坚强,有的脆弱不堪。
它们在我们的内心互相拉扯,互相斗争,让我们时常感到迷茫与无助。但正是这些矛盾的声音与能量,构成了我们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
而这些次人格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它们互相制约,互相牵制,使得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变的状态。有时,我们会感到内心的力量在拉扯,仿佛有两个不同的“我”在争夺控制权。
那么,面对枕边人出轨后,我们内心那一个个隐藏的次人格,如同夏日的惊雷,不时地在平静的湖面上炸响——有时愤怒如狂风暴雨,有时不甘似暗流涌动,有时悲伤如秋叶飘零,有时孤独像寒夜孤星,有时疲惫仿若长途跋涉后的旅人……这些内心各异的“我”,它们的声音此起彼伏,又该如何妥善处理呢?
或许,从那个禅意深深的故事《随枯随荣》中,我们能寻觅到一丝智慧的启示。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关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原来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点头:“随喜!”
这个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面对情感创伤时的种种焦虑与挣扎。小和尚的每一次惊呼,都仿佛是我们内心的真实写照,而师父的每一次回应,则如同一剂清凉的良药,抚慰着我们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当我们面对枕边人的出轨,内心那些看似不受欢迎的次人格纷纷涌现时,或许我们也应该像师父那样,以一种淡定与从容的心态去接纳它们。
当愤怒的“我”来临时,不妨找个没人的地方,让心中的怒火尽情地宣泄,就像那位勇敢的群友所说:“我今晚一个人在家,我猛骂我家的那个,骂出来了,心里也顺畅很多了。”这种释放,并非放纵,而是一种对自我情感的尊重与理解。
当孤独的“我”悄然降临,我们也不必惊慌失措,更不必强迫自己去迎合他人的期待。我们可以找些陌生人随意聊聊,分享自己的感受与经历,就像那些群友一样,将自己做的饭发到群里,收获他人的回应与共鸣。这种简单的交流,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温暖与陪伴。
当伤心的“我”占据心头时,我们可以选择聆听那些疗伤的情歌,让忧伤的旋律带走心中的失落,让忧郁的歌声带来片刻的宁静与快乐。正如歌词所言:“伤心的时候可以听情歌,忧伤的旋律可以赶走失落;寂寞的时候可以听情歌,忧郁的歌声可以带来快乐。”这些情歌,仿佛是我们心灵的慰藉,陪伴我们走过那段艰难的时光。
而当我们敞开心扉,接纳每一个次人格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其实都是我们内在的一部分,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保护着我们。
就像《头脑特工队》中的忧忧,她虽然不讨喜,却总能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给予我们力量与勇气。她教会我们面对内心的脆弱,通过理解和接纳悲伤来引导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自我反省。
最终,当我们学会拥抱每一个次人格,无论是愤怒的、孤独的、悲伤的还是疲惫的,我们都会变得更加坚强与完整。就像乐乐最终将背包中的蓝色核心记忆交还给忧忧一样,我们也应该学会将内心的控制权交给那些看似不受欢迎的情绪。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释放自己,获得更深层的幸福与自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遇到许多挑战与困难,但请相信,每一次的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就像那些被雨水冲走的草籽一样,它们最终会在某个角落生根发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花。而我们,也将在这一路的磨砺与成长中,变得更加坚韧与美丽。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可是我明明那会已经想通了,已经接纳了,那些画面那些痛苦,怎么还会卷土重来呢?太折磨人了,太难受了,怎么好像没完没了了?难道我真的像情感博主说的那么贱吗?
然而,真相并非如此。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往往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生存、学习、工作、爱情、婚姻、家庭等外在事务上,却忽略了内心深处那个渴望被关注、被呵护的内在小孩。枕边人的出轨,就像一把锐利的刀,无情地刺破了我们内心的平静,也让那个沉睡已久的内在小孩猛然惊醒。
这个内在的小孩,承载着我们童年时期所有的痛苦和创伤。为了保护自己不再受伤,我们选择了遗忘,将那些痛苦的记忆深埋心底。但遗忘并不意味着消失,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和感受,一直在潜意识中等待着我们的回归和面对。
当我们试图想通一切,接纳现实时,那些被遗忘的痛苦和创伤却像潮水般涌来,让我们再次陷入困惑和痛苦之中。这时,我们需要做的,不是逃避或抗拒,而是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在小孩,给予他或她应有的关注和呵护。那么,如何面对这个内在的小孩,如何疗愈内心的创伤呢?
我们可以尝试与这个内在的小孩进行对话。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拿两个坐垫,面对面放好。自己坐在一个坐垫上,想象对面坐着的是那个三至五岁的小孩。然后,温柔地跟他说:“我的亲爱的内在小孩,我知道你在那里。你受伤害了,我是明白的。你经历了很多痛苦,我知道这是真的,因为我就是你。但现在我以成人的身份与你讲话,我想告诉你,生命是美妙的,有许多清新与疗愈的元素。让我们不再沉溺在过去的痛苦之中,不再一次又一次地活在过去。”
接着,坐到另一个坐垫上,扮演那个内在的小孩。你可以抱怨、可以哭泣、可以表达你的脆弱和无助。让所有的情绪都自由地流淌出来,因为这些都是你真实的感受。当你感到恐惧、感到需要有人陪伴时,请记得,那个成人的你,一直都在。
最后,再次回到第一个坐垫上,对那个内在的小孩说:“我听到你的话了,我的内在小孩。我完全明白你的痛苦。但你知道吗?我们已经长大,已经是成人了。现在我能够保护自己,我要无条件的爱你。累了就允许你毫无负罪感的休息。我不需要符合任何人的期待,而且永远有重新开始的勇气。我的内在小孩,你值得一切最好的东西,你已经很棒,你现在所有的焦虑都会是虚惊一场,而且我敢放弃一切伤害你的人事与物。我远离一切让你内耗的关系,我发自肺腑的爱你。我就是你人生中的女王。未来一定有更美好的人事物在等着我。我充满期待,我势不可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就让我带着你一起安享放松与自在吧。”
通过这样的对话,我们学会了面对自己的脆弱和无助,也学会了如何与自己和解。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去关注那个内在的小孩,去倾听他或她的声音,去满足他或她的需求。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记住,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相遇或者离开,爱或者怨恨,都只是,遇见了自己的内在小孩。当我们遇见自己的内在小孩,我们就要每天都花些时间,来用爱和关怀去滋养那个内在的小孩,让疗愈的力量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生命之花。
只有这样,我们的内在小孩才能慢慢长大,才能把主人格和次人格整合起来,成为完整而和谐的“我”,才能达到萨提亚所言的:“当我内心足够强大,我不再防卫,所有力量,在我们之间自由流动,委屈,沮丧,内疚,悲伤,愤怒,痛苦,当他们自由流淌,我在悲伤里感到温暖,在愤怒里发现力量,在痛苦里看到希望。
当我内心足够强大,我不再攻击,我知道,当我不再伤害自己,便没有人可以伤害我,我放下武器,敞开心,当我的心,柔软起来,便在爱和慈悲里与你明亮而温暖地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