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巡礼 |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格物求真 守正出新

教育   2024-11-10 10:40   北京  

为迎接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进一步凝练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学校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院系巡礼”系列报道,全面展示五年来学部院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亮点。


物理与天文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首次开设的物理学课程。1922年成立了物理学系,是国内较早正式建立的物理系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辅仁大学物理系合并进来;1958年又设立了核物理专业,并于1979年成立低能核物理研究所,2008年改名为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推动和引领了我国核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960年天文学独立成系,成为我国第二个天文系,开启了我国北方天文学教育和研究的新篇章;2017年成立的新材料研究院,专注于新材料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应用。2024年,为整合各学科方向优势,物理学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文系及新材料研究院合并成立了物理与天文学院。学院汇聚和传承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深厚的学术底蕴和长期的科研积淀,立足国家创新科技人才培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

专业介绍

物理与天文学院在物理学、天文学及核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具有显著学术影响力。物理学专业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天文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天文教学综合实验室,与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国家授时中心等科研机构均签有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这些科研机构也成为我校天文学科的实践教学基地。


物理与天文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质和良好道德风貌,具有宽厚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及良好的数学基础与实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工作的研究型教学人才,能在大物理学科领域从事研究的精英人才,及能在其它交叉学科或相关应用领域工作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改教研活力释放

物理与天文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学科专业分布齐全,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拥有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平台,拥有学历学缘结构合理、学科交叉性强、研究力量雄厚、梯队发展潜力巨大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物理与天文学院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物理学专业开发了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项,编写规划及获奖教材14部,编写的高校骨干课程、教材在国内有示范作用。7种教材获批“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全国物理院系中名列第一,被使用14万余册,特别是《力学》和《电磁学》居同类教材使用量首位。天文学专业拥有全国首门天文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天文学导论》,开发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天体物理学》获批“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制三化”培养理念

一流教学持续推进

物理与天文学院贯彻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一制三化”培养理念,为每名学生配备高水平新生导师,推广小班化教学和研讨,聘请多位国内外名师授课。物理与天文学院坚持强化新生导师制。为新生推荐科研活跃且热心教书育人的教师,为学生在学业、科研、职业规划等方面提供帮助。制定新生导师条例,明确导师责任,对认真负责、指导效果好的导师予以奖励。


物理学专业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推广慕课等混合式教学,进一步提高小班研讨课质量,建设更多有特色的小班课程和小班研讨课,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大班授课小班研讨、PI教学法、双重预警网络交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改革措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天文学专业密切跟踪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的发展,尝试开展翻转教室、讨论式教学、新生研讨课、在线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在不断摸索中积累经验,改进不足,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物理与天文学院针对学生的特点分别制定培养方案,在课程难度、实践环节、选修课程等方面体现不同的培养需求。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志向选择修读卓越教师模块或拔尖创新人才模块。在专业基础课中分别设置了课程计划A和课程计划B(在内容、难度、学时等方面有所不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为了更好体现学生个性化培养目标,物理学专业在总学分中专门设立5个学分用于学生在全校课程(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中自由选择修读课程。


 国际化培养方式

开阔视野精准发力

物理与天文学院从多个层面布局和投入国际化培养。采取“引进来 走出去”两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思维。物理学专业近几年先后举办了暗物质研讨会(2019年)、首届国际物理暑期学校(2023年)、自旋量子态调控科技论坛(2023年)、第二届国际物理暑期学校(2024年)等国际交流研学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为我校师生讲授相关领域前沿内容。在全英文课程建设方面,为励耘班学生开设了8门全英文课程。另外每年选派本科生赴多所欧美大学参加境外交流项目,通过留学基金委参加联合培养等国家公派项目。


天文学专业大力支持并积极推进学生国际化培养,以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增强专业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和吸引优质生源的目的。天文学本科生国际化培养的方式主要包括二年级学生全体的海外短期项目研修、三年级学生的海外实习以及和国外几所大学的人才培养合作项目。每年成建制地将整个年级的本科生送到国外高水平的天文单位研修两个星期,学生通过参观、听报告、观测、实验等活动,跟踪天文前沿,锻炼动手能力。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实践创新提升本领

物理与天文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了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化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专业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本科生科研等为抓手,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的学习平台,支持学生自主创新,改善学生自主实验室条件。物理学专业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不把学业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为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在每年的奖学金评定以及毕业班推荐面试攻读研究生的选拔中,都以综合成绩为主要依据,专业成绩只是综合成绩的一部分。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发表学术论文、参加竞赛获奖、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等都可按相关规定获得加分,这些措施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物理学专业制定并坚持实施了研究生助教制、新生导师制、学业导师制等制度保障本科生培养的效果。为了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物理学专业设置了多种类型的实习实践环节,以促进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


物理学专业注重物理学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以“北京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引领,建立了本科生科研培养体系。在实验室规划与建设中,遵从教学规律,针对学生的基础、背景和未来择业的需求,并结合大类招生条件下学生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注重综合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兼顾物理技能等多方位的培养目标,为所有学生搭建了迈向卓越教师和拔尖人才的发展空间和平台条件。该中心被评为省部级优秀教学平台。


物理学专业注重发挥专业优势,鼓励本科生进实验室,参与导师科研攻关项目。物理学专业在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4个研究方向均有很深积累。以相变、引力等基本问题研究见长的理论物理团队是国内外公认的活跃群体;高温超导、低维强关联材料新奇物性研究群体在同领域有较大影响;近期在功能材料、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等实验方向展现快速上升势头;在计算物理、粒子核理论等方向上形成了与实验密切结合的团队。通过优势学科、优势领域和优势团队的参与带动,有力提高了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起点和层次,近五年来,物理学专业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9篇。



天文学专业建立了一套包含实践教学人才、实践类课程及实验项目、校内教学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海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实验室网站的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经过该实践教学体系的锤炼,在未来的实际天文观测中能够很快上手。


天文学专业主动参与天文大科学工程,强化本科生科研。本科生在本科基金项目的资助下,通过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参与到我国天文大科学工程中,比如郭守敬望远镜巡天、南极天文、硬X射线调制卫星等。通过这些科研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用于科研实际,起到了学研相长的作用。我单位和国内各大天文台保持了良好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为各天文台输送人才,鼓励学生报考天文台的研究生,在日常教学中也积极将学生送到各天文台参观、学习、观测、开展本科生科研和毕业设计。


天文学专业积极开发建设实验室网站。在原有实践教学网站的基础上,全新建设了天文教学综合实验室网站。网站含人员配置、仪器设备、实习基地、实验室动态和开放预约等内容,学生可以从网站了解实验内容和仪器设备的情况,并下载实验报告模板。本校和校外中小学生可以通过网站预约参观和使用我系实验室开展天文实验。


天文学专业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和科普讲座。2017年底邀请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我校进行科普讲座,获得社会广泛关注。主办或承办10余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如中国天文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


优秀学子代表



邵瀚雍,2018级物理学基地班本科生。在读期间曾获2次国家奖学金、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二等奖等奖项。在学业上,连续两年专业、综合排名双第一,大二学年1/139,大三学年1/149,16门专业课95分及以上,量子力学等10门专业课97分及以上,多次获得优炫奖学金、京师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学术奖学金、竞赛奖学金,保送至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黄如院士课题组,研究方向为集成电路。在本科生科研项目中担任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主持人。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担任BNU物理视界学社社长,社团2020-2021学年承办校级物理竞赛、专业讲座19场;参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观礼台志愿活动;担任力学、理论力学、计算物理本科生助教,受邀为外院系辅导基础物理课程。邵瀚雍曾荣登2020-2021学年度国家奖学金优秀代表名录,其事迹在《人民日报》上刊登报道。



张泽浩,2019级天文学本科生,现为2023级硕士生。本科期间获北京师范大学第23届十佳大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学术特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先进个人”等荣誉。在校期间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项,其本科毕业论文获评“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相关成果已发表两篇第一作者SCI论文。曾任天文系学生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委员会委员等,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480小时。


-bnuweixin-

来源:教务部(研究生院)、物理与天文学院

排版:陈宁心

责任编辑:岳天舒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