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进一步凝练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学校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院系巡礼”系列报道,全面展示五年来学部院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亮点。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李大钊、李景汉、李达等名师大家曾在此任教。自2015年社会学院成立以来,社会学学科快速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2017年,获批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高端培育智库”;2020年,获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2023年,进入QS全球社会学排名前101-150名,国内排名第6。
学院设有社会学本科专业,拥有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约120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约320名,博士研究生80余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47人,其中正高职称21人、副高职称20人、中级职称6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2/3以上的教师具有在国外学习和研究的经历。多人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荣获“四有”好老师金质奖章、“最受欢迎十佳教师”称号等。教师团队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健康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等方向取得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积极探索教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构建了以“理论+实践”的双能力提升为核心、以“经典+经验”的“两经”训练为基础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力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框架,教学过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社会学院致力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五年间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升级基础与创新、传承与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强化理论创新能力和
实践参与能力的“双能力”培养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面对学科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对标国内外标杆院校,2023年修订出台新的社会学本科生培养方案。在课程层次上,体现本、硕、博不同层次及不同年级课程的区别与衔接,使学生自大一开始在教学体系中拾级而上;在课程内容上,重视经典理论与科学方法的传授,建立社会学理论课程群、社会学方法课程群,以及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等学科方向课程群,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使用社会学理论、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分析技术认识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全面促进教学体系的
完善化、规模化和精品化
建立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研组、社会学理论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提升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一课两师”“一课多师”的教学力量储备,保障核心课程开设的延续性;建设社会数据调查实验室、社会事务调查实验室和社会工作教学实验室,对数据分析、田野调查、质性资料编码等展开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人类学概论》《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研究》《性别与家庭》《性别研究》等相继入选北京师范大学“优质本科生课程”“课程思政建设优秀课程”。
积极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
跨学科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2023年学院获批“社会学+心理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立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国家战略,服务于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目标,培养掌握扎实社会学和心理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开展社会心理研究的学术型人才,以及具备能力为民众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应对公共事件、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型人才。2024年“社会学+心理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正式招生。
田野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更是社会学专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所在。社会学院始终坚持从实求知,把实践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打造了基于田野课堂的全过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涵盖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田野过程、有指导的学科竞赛和交流平台等多个环节,将田野教学落实到本科生常规培养过程中。例如,学院努力推进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机制,支持以沉潜、深耕为特点的学术研究和深度讨论,搭建了一系列指向学术交流与能力培养的活动。“京师社会学大家谈”“京师社会学讲坛·民俗学讲座”“青年学者沙龙”等学术讲座,重在师生交流,强化学术引领,繁荣学术交流;“治学修身 | 师生学术交流工作坊”“交流·讨论·联想——读书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则面向学生,为青年学子学术研究与能力提升创造了空间。
学院联合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区发展出“政府—高校—社区—企业”协同等多元合作模式,先后在北京、福建、甘肃、广东等地建立调研和实习基地,合作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基层街道和社区、社会工作机构、医疗机构等多种类型,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实习实践基地。2023年学院与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新建实习实践基地。这一举措既响应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工作的号召,也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专业实习和田野调查实践需要,发挥学生专业特长服务地方建设。同时,学院积极探索设立海外基地,为学生提供海外田野调查的机会,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人才。2019年至今,相继有4位本科生毕业论文获评“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社会学院于2023年正式启动田野课堂教学项目,作为社会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为学生创造更多进入田野的机会,切实提升学生田野调查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触摸社会脉搏、挖掘社会底蕴。2023年至今在河南兰考、浙江景宁、山西长治、广东广州等地开展了田野课堂,覆盖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3大经济带,来自学院的20余名教师和40余名本科生参与其中。田野课堂采取现场教学、专题教学、案例教学、沉浸式教学等多样的教学形式,积极探索将思政实践、田野教学、学生实习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功能集于一体的教学科研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虽有近百年的历史,但社会学院还是一个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学院。当前,学院正全面加强社会学一级学科建设,着力打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学术重镇,致力于培养学生以专业的学科视角、实证的研究精神、科学的分析技术,认识中国社会,讲好中国故事。
林颖楠,2017届本科毕业生。在读期间曾获北京师范大学十佳大学生、宝钢优秀学生奖等荣誉。本科期间,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得了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特等奖,创造了北京师范大学首获该奖项的历史。2017年赴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公共政策硕士,现任红杉中国旗下创科香港基金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兼智库高级研究员。工作期间,参与《跑赢智能时代》香港科技创新创业白皮书、《创科发展 人才先行》多本智库报告撰写,得到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批示;作为执行主编出版《闯闯大湾区2019——香港创业者的第一本湾区攻略》,被三联出版社印刷出版并受邀参展2020香港书展。2019-2021年间负责“X-PLAN创科超人团”——首个粤港澳创科青年加速培训公益项目,三年累计支持近200名创科人才加速成长。
沐乐,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读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北京师范大学十佳大学生,2021年保研至本校攻读硕士学位,现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bnuweixin-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