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来信!中巴友谊跨越山海 中外青年同“看中国”

教育   2024-11-20 19:26   北京  


当地时间11月19日下午

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巴西利亚

开始对巴西进行国事访问


此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巴西各界友好人士

鼓励他们继续为中巴友好事业贡献力量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

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的品牌项目

巴西圣保罗大学21名师生致信习近平主席

分享他们参与“看中国”项目的收获与体会


习近平主席复信引发热烈反响!“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里的中巴情谊!


  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学习热议  


11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巴西友好人士重要回信精神。


北师大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


“看中国”活动的主办方北京师范大学,以及曾经承办“看中国”活动,接待巴西青年的新疆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新疆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也纷纷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回信。


“看中国”项目创始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 黄会林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高度肯定了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多年来开展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活动,并提出了殷切期望,我和团队都感到无比光荣、激动和振奋!我深深感到,回信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深深感到,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工作前景远大、责任重大,更大有可为,我们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接下来,要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回信精神要求,进一步办好“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等系列活动,邀请更多外国青年来到中华大地,搭建中国青年交流合作桥梁,为讲好中国故事、塑造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交出更为精彩的时代答卷。


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

喜闻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看中国”项目的巴西师生回信,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团队全体感到无比激动与振奋!“看中国”项目十四年来,以青年为媒,秉持外国青年用影像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初心,深耕中外青年人文交流,实现了价值观层面的深层传播效果,为中外文明互鉴探索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在国内外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北师大彰显中国魅力、宣扬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品牌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对“看中国”项目的鼓励与肯定,激励书院全体更加坚定地做好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工作,打造高校文化传播阵地,建设中外学术交流平台,为“看中国”等一系列助力文化传播、文明互鉴的品牌项目,提供强大支撑与全新赋能。书院全体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希望与嘱托,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转化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把重要回信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和实际行动中,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传播实践,提炼方法理论,发挥学科优势,搭建传播平台,多举措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中外文明对话贡献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师生

在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全体师生倍感鼓舞,深受激励。作为“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北京行”的承办单位,艺术与传媒学院积极发挥戏剧与影视学科作为“双一流”“A+”学科优势,坚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始终将“看中国·北京行”作为学科学院重要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平台。学子们以吾辈之青春,撑起时代之脊梁,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一己之力。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对艺传学院师生的莫大鼓舞与肯定,为未来指明了方向。北师大艺传学子将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不负韶华,砥砺前行,立志争做能“担大任、明大德、成大才、立大志”的新时代青年,继续以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推动不同文明多元共生、包容共进。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

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巴西友好人士的复信,参与“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的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认为,通过中外青年国际协作,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青年人才。外国青年们通过镜头捕捉中国风貌、了解中国文化,不仅增进了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的理解,还提升了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结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为未来达成更多领域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民间广泛友好交往。未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将继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文化交流使者,为促进中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作出贡献。


“跨越山海的好朋友”——习近平主席复信圣保罗大学友好人士引发参与“看中国”项目中外师生强烈共鸣



  跨越山海的好朋友   


11月18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专题片《大国来信 跨越山海的好朋友》。


大国来信丨跨越山海的好朋友(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锦书云中来,尺牍传深情。近日,习近平主席复信巴西各界友好人士,鼓励他们继续为中巴友好事业贡献力量。在这其中就包括巴西圣保罗大学的师生们。自2016年以来,圣保罗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受邀参加“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在一次次的中国之行中,感受中国、记录中国、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




2024年9月

巴西圣保罗大学“看中国”校友会成员致信习近平主席

尊敬的习近平主席:

您好!我们是巴西圣保罗大学“看中国”校友会的老师和学生。今年是巴西和中国建交50周年,听说您即将到访巴西共话巴中友谊并参加G20峰会,我们大家又高兴又激动。自2016年以来,我们有幸陆续参与了“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这一文化交流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化理解和友谊。



巴西圣保罗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学生

佩德罗·尼希:

我叫佩德罗·尼希,我是一名影视导演。我曾三次前往中国拍摄纪录片,并分享关于中国的故事。我第一次去中国拍摄是八年前,我的教授塞西莉亚告诉我们有机会去中国拍摄电影,幸运的是,我被选中了。



去新疆是一次非常特别的经历,这是一个多元的地方。不同民族的人们,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在新疆,我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名字叫牡丹,她成了我故事的主角。在那段经历中我发现,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相距遥远。但我们却可以心意相通,彼此靠近。所以我的电影讲述的就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情感,关于我们的心连在一起的故事。



8年后,我重返新疆,再次见到了牡丹和她的家人。对我来说,再次见到她,看到她现在的生活,意义非同寻常。现在她已经长大了,长成了一位充满梦想的中学生。她希望不断学习,努力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他们全家也住进了宽敞的新房子,这8年间发生了很多变化。



这份特别的礼物,是牡丹的外婆送给我的。我在牡丹家拍摄时,她的外婆送给我一双拖鞋穿。当我离开时,她说,把它带回巴西吧,这是我们给你的礼物。


现在我把这双拖鞋放在家里,一个很特别的位置。每当我看到这件礼物,我都会感到心里暖暖的。我在中国结交了很多朋友,拍摄了三部影片。我们可以分享记忆,分享情感,彼此靠近,我相信这份感情是深厚而强烈的。



巴西圣保罗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教授

塞西莉亚·梅洛:

我认为对每个人来说,这都是一次改变人生的经历。他们去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家,在那里结交朋友,建立友谊,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我记得一段永生难忘的经历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遇到的一位女性,这位女性(殷玉珍)是当地的一位英雄。她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在沙漠中植树育林,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今天,如果你来到当地,你会感到非常震撼和惊讶,在当地的沙漠里出现了一片森林,这太不可思议了。


我们决定给习近平主席写信,告诉他这段经历给学生们带来的收获。



2024年9月

巴西圣保罗大学“看中国”校友会成员致信习近平主席

圣保罗大学8年来已有20名学生参与这一计划。每一位参与的学生都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深刻的文化体验,见证了中国的发展,结交了要好的中国朋友。他们回国后,大家及时分享并传播他们在中国看见的动人故事。我们的家庭成员、同学的同学、青年的朋友,一个又一个的朋友圈,每年都在扩大“看中国”的影响。



巴西圣保罗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学生

佩德罗·尼希:

当我从中国回到巴西,每次我和家人朋友聊天,我都会说中国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当我把我拍的影片给巴西朋友看,每个人都被片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感动了。


我的很多巴西朋友都前往中国,参加了“看中国”项目,他们每个人都在中国交到了好朋友。


作为同中国有着紧密联系的年轻一代,我认为我们两个美丽的大国,应不断加深彼此的感情,我相信我们的友谊会永葆青春。



巴西圣保罗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学生

萨沙:

中国总是令我着迷,我在中国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愿向人们展示真实的中国。



巴西圣保罗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学生

哈依萨:

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中国人民非常可爱,我希望更多人能像我一样去中国体验。




2024年9月

巴西圣保罗大学“看中国”校友会成员致信习近平主席

尊敬的习近平主席,我们对您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示由衷赞赏。这些伟大的构想不仅促进了全球的共同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热切期盼您的巴西之行。由于您的到来,巴中两个伟大国家的这一次伟大握手,一定会给世界再次带来伟大的影响!




2024年11月

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巴西友好人士

很高兴看到中巴两国友好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建交50年来,中巴两国携手同行,休戚与共,成为了跨越山海的好朋友。欢迎巴西朋友多来中国走走看看,亲身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希望两国各界人士为推动中巴关系不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使中巴友好像长江和亚马孙河一样奔腾不息。




巴西圣保罗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学生

佩德罗·尼希:

收到复信,我们非常惊喜,也非常荣幸。因为我们知道习近平主席了解了我们的经历,这是一次美丽的经历。



巴西圣保罗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教授

塞西莉亚·梅洛:

尤其令我感动的是,习近平主席讲到巴中友谊,他说:我们“成为了跨越山海的好朋友”。我们身处地球的两端,尽管相距遥远,我们依然成为了朋友,这是一份恒久长青的友谊。



-bnuweixin-


来源:央视新闻、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

排版:王汉青、王子依 

责任编辑: 姜思宇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