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进一步凝练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学校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院系巡礼”系列报道,全面展示五年来学部院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亮点。
新闻传播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是我国媒体创新研究的重要中心,开创了新闻传播跨学科建设的先河。学院聚焦学界与业界前沿,致力于培养具有前瞻视野、深厚素养和复合能力的全媒体高端创新人才。学院组建了五个学术科研团队,专注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网络素养、数字传媒经济与认知神经传播、智能传播与计算传播、数字出版与数字影像传播、风险传播与数字治理等领域。学院在多个前沿交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并致力于建设国家智库,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决策支持与咨询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
高层次师资汇聚,推动学科前沿发展
新闻传播学院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汇聚了来自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犹他大学、南卡罗莱纳大学、荷兰特文特大学、德国波茨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境内外院校毕业的优质师资。自创立以来,学院专职教师人数从12人增长至近30人,全体教师均具博士学位,其中45%来具有海外求学经历。
学院强调师德师风建设,将其内化为育人工作的核心标准。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采用“传帮带”模式,学院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目前,学院已有多名教师获得学校“十佳教师”、“青年教师基本功奖”和“优秀新生导师”等荣誉。同时,通过开展关于教师媒介形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等研究项目,学院已取得一系列教学与科研成果。
为了全面评价教师表现,学院建立了一个涵盖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的多维度评价体系,注重教师职业发展。学院支持每位教师每年参加一次国内和一次国际会议,并定期举办教学研讨和科研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及科研能力。这一系列措施有效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保持了学院在新闻传播学科领域的领先地位。
北师大举行“ChatGPT启示会:智能传播的大语言模型时代传播学研究新问题”
多维思政,实践育人
新闻传播学院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核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构建了“六维育德”体系,并通过整合政府、学界与业界资源,形成了一支包含教育管理干部、专业教师及辅导员在内的思政育人团队。学院利用《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等平台,邀请专家讲授党课,并组织学生参观京报馆、鲁迅纪念馆等活动,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强化学生对新闻初心与使命的理解与传承。
学院不断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利用重大时事节点,通过党史学习、主题展览和微党课比赛等形式,鼓励学生从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讲述。在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学院举办了“百廿京师,传薪播火”校友论坛,并开展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院还开发了“京师红迹”VR体验系统,运用科技手段丰富思政教育形式,强化思政教育的入脑、入心。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组织乡村振兴等社会服务项目,联合人民网、新华社等媒体开展党建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责任。此外,学院邀请人民日报、央视等媒体的资深记者进入课堂,以其实践经验激励学生坚持新闻理想,肩负起新闻人的责任。
面向时代需求,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积极应对时代发展新格局,更新调整本科生培养方案,着眼于培养具有宽厚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掌握传播理论与技能、具备国际视野和现代传媒技术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新方案通过夯实英语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课程在内的通识教育,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坚定专业价值观,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学生的责任感。
学院的专业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涵盖中外新闻传播史、新媒体传播、全球通史等核心课程,使学生熟悉媒体融合趋势与全媒体传播技能。同时,学院与行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推动学生参与实际新闻传播工作,并通过案例教学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
为应对智能时代的挑战,学院推动传播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出“传播学+人工智能”双学位项目,培养兼具传媒思维和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珠海校区的跨学科资源支持,学院在国内率先构建了文理交叉的培养体系,推动传播学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为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需求提供高素质人才。
学院紧跟行业前沿发展,在科研和教学上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发布了国内首个新闻传播学大模型应用系统XBL507,并发表了大量与元宇宙、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等相关主题的论文,展现了学院在智能时代传播领域的学术引领力。
服务战略,全面育人
新闻传播学院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鼓励学生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专项计划。2018年,学院参与了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专项评估检查”项目,支持学生投身于脱贫攻坚实践。2021年至2023年,学院持续推动对口支援项目,积极参与“四川凉山州智慧赋能乡村振兴”行动,通过云端开展“乡村数字素养加油站”等公益项目,为多个地区的乡村小学提供数字素养支教课程,为乡村小学提供数字素养教育。
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2022凉山行项目拉开序幕
学院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了完善的学业指导体系,同时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从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到校友组成的四级就业支持体系。学院提供包括心理疏导、职业测评在内的全面就业服务,并定期举行就业动员会、职业规划讲座以及行业招聘会,确保学生获得充足的就业信息和支持。
2022级学硕班成功举办心理健康团辅活动
此外,学院还为新闻出版、公务员、互联网等行业提供专门求职指导,邀请校友分享经验,并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提供求职咨询,助力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并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新闻传播学院“薪火相传 职引未来”就业系列讲座——中央媒体专场
多元育才,创新驱动
高端科研设备,支持多学科交叉融合
新闻传播学院拥有5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空间,配置了科研设备,包括全场景沉浸式LED显示屏、EEG系统、虚拟现实头显、眼动追踪仪等先进设施。此类设备支持从传统问卷调查到虚拟现实环境下的行为、生理、眼动、脑电等多种研究手段,为传播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及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强大支持。学院开设相关智能传播、数据新闻、传播心理等前沿课程,为科研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
实践与创新竞赛,培养精英人才
学院注重实践与创新竞赛,通过多元化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2021至2024年间,学院共申报52项创新创业项目,其中超过半数为市级及以上项目,并在“青创北京”“互联网+”等竞赛中获奖。2023年暑期,69名学生参与了乡村支教、文化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赢得多项荣誉。此外,学院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表现优异,在“京师杯”竞赛中获得68项奖项。
2021-2024 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参加情况
发展全球视野,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
学院的30位专任教师均具博士学位,80%以上有海外经历。学院提供丰富的国际交流机会,并设立学分兑换机制,保证学生参与国际项目时不影响评优及保研资格。多名学生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展现学院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的显著成效。
赛事驱动,拓展创新能力
借助赛事驱动,学院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举办的中国VR/AR创作大赛和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的同时,促进了全景视频技术和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推动了学院新文科建设的发展。
第二届AI与未来媒体创意大赛颁奖仪式暨第三届大赛启动仪式举办
优秀学子代表
2014年,闫佳琦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从入学起,学院提供的校学生记者团、《北师青年》报社、首都高校传媒联盟等校媒平台实践机会,激发了她对传播学的兴趣,大二时她遵从内心转专业到传播学。此后,尽管每学期面临基本超过10门专业课以及有时需补习跨选3个年级课程的挑战,但学院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为她提供了保障,使她能乐在其中并保持优异成绩,专业课平均成绩达到93.12分,专业、综合排名第1,获得励耘奖学金。
在学业科研方面,学院注重学科交叉培养。转专业后,她越发感受到社会学与传播学的紧密联系,这得益于学院曾经在社会学院的教学安排,不仅让她领略社科经典著作、掌握社会学研究方法,还培养了她对社会学与传播学交叉领域的研究兴趣。同时,在课题项目上,学院为她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指导。她主持的国家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和校级课题,都在学院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这锻炼了她的专业能力、统筹能力和团队意识,并且通过参与导师项目,她还学习了SPSS基础操作等技能,提升了科研能力。
在竞赛学工方面,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和学生工作,学以致用。在创业和媒体竞赛中,学院为她提供了实践平台和指导。她主持的“田木飞狐”生鲜电商项目和参与的“剪了个纸”传统文化创业项目,以及在媒体方面的走读报道实践,都得到了学院的支持,使她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如“创青春”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等,同时提升了沟通和领导能力。
此外,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生工作岗位和机会,她加入师大官方新媒体团队,在大三成为学校官微学生主编,为师大形象宣传出谋划策,并且担任多个职务,如首都高校传媒联盟副主任等,锻炼了综合能力。
在交流实践方面,学院积极推动学生的国际交流和社会实践。她入选北京师范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本科生卓越训练营”,被公派至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进行短期交流,以及赴尼泊尔支教等,这些海外交流机会拓宽了她的视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同时,她通过学院相关渠道参与了5次社会实践,如入选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等,还连续4个假期参加校级实践项目,其中2次担任实践队长,获得多项荣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她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本科毕业后,她继续前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多篇成果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担任“双肩挑”学生辅导员等服务岗位,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未来学者”奖学金、清华大学综合一等奖学金、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奖励。
博士毕业后,她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参与多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国家部委委托项目,持续向中央和国家机关提供内部参考报告,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bnuweixin-
来源:教务部(研究生院)、新闻传播学院
排版:张钰笛
责任编辑:张晗瑄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