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巡礼 |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追求卓越 知行合一

教育   2024-11-01 18:11   北京  

为迎接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进一步凝练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学校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院系巡礼”系列报道,全面展示五年来学部院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亮点。


哲学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大哲学观”教育理念,不断优化“厚基础-跨学科-国际化”三位一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研究型教与研究型学、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立足中国与放眼世界相结合,牢固确立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悠久的学科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科历史悠久,1902年建校伊始即开设哲学课程,1919年创办哲学教育系,1979年组建新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第一个哲学系,2015年更名为哲学学院,2018年在珠海校区成立哲学国际研究中心,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研重镇,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哲学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在教育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获评为“A”。学院开设2个本科专业:哲学与PPE(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学院在读本科生271人,哲学专业193人(含交换生2人,留学生1人),PPE(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78人。

一流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77人,专任教师62人,其中教授33人、外籍教师4人。拥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前组长1人、成员1人,国家级人才称号10余人,中央和教育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7人次,1人担任国家社科基金哲学评审组长。

雄厚的科研实力

学院拥有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等综合性学术交叉平台,为产出重大科研成果提供创新平台。五年来,学院教师获评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多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多项;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著作130余部,教材10余部,在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其中顶级期刊50余篇。学院主办《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和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三种学术期刊,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力。

以本为本,追求卓越

精致的专业培养

学院哲学专业分为全国统招、励耘计划和强基计划,PPE专业(2019年新增专业)为全国统招。哲学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2021年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先进的育人理念

强化经典研读,建立以哲学史为主线、原典为核心、方法论与语言类为工具、价值哲学为特色的课程体系;注重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2019年起实行《跨一级学科选课制度》;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开设21门全英文课程,建立4个学生海外学习交流基地。

丰硕的育人成果


五年来,学院始终将本科生培养作为学院工作的中心,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学业辅导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育人成果。


人才培养:“‘大哲学观’理念下哲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与创新”,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

教学改革:“大哲学观视域下哲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入选首批国家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1)。


教材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版)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2018年版)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高等教育类优秀教材一等奖(2021);韩震教授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2021);《西方哲学史》教材入选教育部“101”核心课程教材建设计划(2023)。


课程建设:《中国哲学》(章伟文教授主讲)和《<纯粹理性批判>导读》(李红教授主讲)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课程(2019、2023),《伦理学概论》(田海平教授主讲)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2023)。


学业辅导:“哲思读书会”在“悦读青春”全国百场百所百名读书特色推选展示活动中荣获“优秀特色活动奖”(2022)。

精耕细作,知行合一


1. 全面修订哲学专业、PPE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价值引领、多元立体的探究性课程体系。一是强化经典研读,增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选读》《中国哲学经典著作选读》《外国哲学经典著作选读》为专业核心课,开设《<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资本论>导读》《<近思录>导读》《<理想国>导读》等18门哲学经典研读课程;二是鼓励跨学科研究,增设科学史作为专业基础课,将数学列为强基哲学的专业基础课;三是新增拔尖创新人才模块,开设哲学学术论文写作、PPE高阶研讨等16门前沿性专题类高阶研讨课程。


2. 积极建设新型学习社区“励耘哲学书院”。学院把拔尖创新人才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打造“专业课堂—书院读书会—志愿服务园地—国际线上交流”全方位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世界哲学日”系列讲座

优秀本科生读书报告展示

本科生学术期刊《哲思学刊》


学思结合,读写相生。书院每年结合“世界哲学日”“世界读书日”等节点,举办专业教师读书答疑、优秀读书报告展示等学术活动;创办本科生学术期刊《哲思学刊》,以学习资料汇编形式刊登每学期本科生优秀读书报告和学院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目前已刊印11期。


3. 与国际知名大学建立线上线下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积极组织本科生参加美国塔夫茨大学“美国哲学与文化”夏令营、英国约克大学“英国哲学与文化”夏令营、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意大利与欧洲文明”夏令营;与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联合开展“牛津展望计划导师辅导项目”,由牛津大学专任教师对本科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线上授课与论文写作指导。


“意大利与欧洲文明”夏令营

“英国哲学与文化”夏令营

“牛津展望计划导师辅导项目”


4. 大力实施“京师哲学实践育人工程”。 学院坚持专业教育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弘扬“文秀精神”,实施“京师哲学实践育人工程”。每年暑假选派学生组成“文秀实践队”,前往“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同志生前工作过的广西百色百坭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讲好文秀故事,厚植家国情怀。2021年“学习文秀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暑期实践队,荣获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最佳社会实践队”、“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2024年“文秀实践队”前往广西百坭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2023年“文秀实践队”前往广西百坭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5. 积极建设“京师哲学优质生源基地”。 学院积极探索大中学校衔接一体化长贯通哲学人才培养机制,组织青年教师和优秀研究生率先在人大附中为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开设“历史上的哲学家”校本课程,发挥学校师范教育特色,培养学生的哲学学习兴趣,吸引优质生源,普及哲学教育。


学院青年教师在人大附中讲授

“历史上的哲学家”校本课程

学院优秀研究生在人大附中讲授

“历史上的哲学家”校本课程

优秀学子代表



欧昊翔,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23届哲学专业毕业生。2016-2023年,本科和硕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毕业后前往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工作(中央选调生)。在学院就读期间,获评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2020);荣获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市委宣传部“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021);先后两次荣获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先锋党员”荣誉称号(2019、2021);2022年12月,作为支部书记,所在支部获评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先锋号”党支部。


师大哲院的学习收获:(1)励耘哲学培养方案的设计,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兼具历史眼光、现实关怀、微观研究与哲学思辨的知识结构、学术视野与思维方式,这让我在理解社会现象、研究学术问题、谋划具体行动等方面有更全面综合的比较优势。(2)小班授课的教学方式,帮助我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习惯养成期;师生在课堂与课下的互动得以更亲切地开展,更顺利地接触有深度的具体研究,更快地成长。(3)学院学业辅导室与师生读书班的安排,一方面帮助我养成了学习规划、拓展了学术视野、加深了知识理解;另一方面,这种经常性的朋辈交流活动,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相互切磋学问。(4)境外交流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帮助我切身体会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文环境、教育传统,从不同角度更加深入地理解把握当下的中国社会。


-bnuweixin-



来源:教务部(研究生院)、哲学学院

排版:李晨舟

责任编辑:岳天舒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