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巡礼 |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文”“艺”兼善 “学”“术”交融

教育   2024-11-07 20:49   北京  

为迎接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进一步凝练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学校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院系巡礼”系列报道,全面展示五年来学部院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亮点。


艺术与传媒学院


自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设置“图画”等课程为起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科和美育传统已有百廿历史。依托深厚的人文积淀与全艺术学科的优势资源,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坚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院训,倡导“从游式”教学模式,注重“文”“艺”兼善、“学”“术”交融,培养兼具人文素养、科技素养和艺术修养的跨学科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卓越教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在艺术专业高等教育、艺术师范高等教育和大学美育普及等领域深耕厚植,并积极介入社会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日益形成学科交叉、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京师艺术学科特色。


目前,艺术与传媒学院共有戏剧影视文学、数字媒体艺术、音乐学、舞蹈学、书法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7个本科专业。近五年,学院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立足“双一流”学科建设,艺术与传媒学院以线上线下混合式国家级一流课程体系和京师美育重大品牌活动为抓手,构建“数字赋能、学科交叉、品牌驱动”三位一体的京师艺术学科课程体系,不仅服务于全校本科生美育素养的全面提升,而且推动了艺术各学科的融合发展和“双一流”学科建设。


本科专业介绍

戏剧影视文学

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科始于1992年,本科专业建设始于1994年,是我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早独立设立的影视类专业。本专业彰显综合性大学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实行“跨学科·混合式·全流程”育人模式,建构起融电影、戏剧与传媒教育为一体,并涵养人文底色和师范特色的课程体系,实行“双轨制”培养。本专业于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第四、五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入选一级学科A+类,2019年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整体实力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致力于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作为国内最早的数字媒体艺术学科之一,我系引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纳入课程,引导学生融合前沿技术创新媒介艺术形态。涵盖艺术、计算机、传播、心理的院士及知名学者,跨学科国际化教师团队为培养数字艺术领域管理者和践行者护航。作为戏剧与影视学“双一流”“A+”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我系本科生担任第一作者的论文及创作入选ICA、Siggraph等顶刊顶会,80%以上的学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学生最终就业于高校、政府、互联网头部企业等。


音乐学

音乐系历史悠久,凭借北京师范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完善的多学科背景,形成了一个多元化教学理念、跨学科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体系,为培养一专多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创造了成熟的环境。


音乐学科实施高等师范教育与音乐职业化双轨并⾏,培养兼具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音乐人才。音乐学专业入选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音乐教育专业为核心,涵盖钢琴、声乐、器乐方向,注重教育理论素养与音乐实践能力的结合,秉承人文性、综合性和复合性的人才培养要求,立足课堂,放眼业界,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舞蹈学

北京师范大学舞蹈学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式教学模式,以“双轨制”发展为培养逻辑,围绕舞蹈创作与表演实践、舞蹈教育与教学创新、舞蹈文化与理论应用三个维度,建设教学与实践平行发展、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拔尖舞蹈人才。近年来,在中国舞蹈“荷花奖”、韩国首尔国际舞蹈大赛等国内外专业赛中屡获大奖,《冼星海》等多部原创作品亮相国家大剧院。


书法学

书法是以汉字造型为基础的国粹艺术,具备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质素,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北师大书法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富有探索精神的本领域高级专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注重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审美趣味、思考能力。书法学专业入选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在软科中国大学书法学专业排名中,北师大书法专业位列第3名(A+)。


美术学

美术学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传承北师大百年美术学科文脉,基于综合性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科基础,形成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层次。塑造高水平学科建设模式,探索美术教育改革,是国家高质量美术职业化人才和美育人才培养高地、艺术创作高地。发起全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联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辐射高等美术教育、基础美术教育和社会美育。传承经典,创研出新、师范提质,取得丰硕的理论和实践创作成果。


艺术设计学

艺术设计是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旨在培养文化素质高、德厚艺精的复合型拔尖设计人才。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科建设目标,秉承“专业内贯通、跨学科融合”的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一核三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教育实践体系,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服务社会重大艺术工程和美育实践,荣获大量国内外专业竞赛奖项。


本科教育教学亮点

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京师美育大思政课”品牌

在本科课程思政建设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坚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打造“京师美育大思政课”品牌,充分发挥全艺术学科优势,在艺术实践教学中引领师生树立理想信念,教育学生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使命。


2008年至今,学院师生团队参与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伟大征程”文艺演出等多项国家级重大文艺展演活动,多次担任教育部、文旅部以及中宣部的重大文艺项目核心主创,构建大型活动舞台艺术综合训练的美育课程思政新模式,坚定不移地听从国家任务的召唤。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伟大征程”文艺演出

学院发起并创办“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行”等乡村美育支教品牌活动,利用暑期时间深入祖国中西部乡村基础教育欠发达地区,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和“强师工程”,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和文化振兴,“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行


聚焦行业拔尖创新人才需求,优化“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教学改革中,艺术与传媒学院始终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建立了“以教学带动科研、以平台促进实践、以品牌联通产业、以项目培养人才”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目前,学院设有5个国家级、省部级产学研平台,14个校级平台,通过科研、调研及活动建设充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同时,学院以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行、大学生AI艺术季、北国剧社、京师音乐周、国风汉服传统文化月等特色美育品牌项目为抓手,深化京师美育重大品牌建设,服务学科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此外,各系均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实践活动品牌和平台,例如“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国家公共文化云直播审核与新媒体矩阵运营推广项目”“探索·北师大纪录片工作坊”等,鼓励学生艺术实践,在其中展示学习成果、对接行业前沿。


第3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2024大学生AI艺术季


学院每年举办“京师杯”学院奖评选暨艺术与传媒学院本科生教育教学成果展演月。展演月精选艺术传媒学院各专业优秀本科教学案例和本科生艺术实践作品,包含音乐与舞蹈展演,美术、书法、设计、数字艺术联展,话剧《雷雨》展演,优秀影视作品展映,“以展促学,以评促练,以演促创”,打造艺术与传媒学院各艺术学科碰撞艺术创作理念、比拼专业实践本领的“擂台”,充分激发艺传学子的艺术感知力和艺术创造力,全面提升本科生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创作实践能力。


“京师杯”学院奖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展演

“京师艺述”文创设计大赛


推动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的数字化转型

以文理交叉、艺术与技术结合为主要特色,精准对标国家战略与人才需求,契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培养能够系统掌握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艺术与科技的理论与方法、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表现手段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艺术与传媒学院依托传媒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整合全院各艺术学科优质资源,先后布局建设“全息影像动作捕捉实验室”“虚拟现实智慧实验室及体验中心”等科研机构,促进学院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与高效率转化;举办“大学生AI艺术季”系列活动,鼓励青年人才以技术创新引领艺术创新,以艺术理念反哺技术发展,将艺术科技融入人才教育,促进学术与产业界的交流与合作,探索人工智能与文化艺术融合共创的美学形式与未来图景,畅通艺术科技融合下创作、人才、传播的良性循环。


虚拟仿真教学项目

2024大学生AI艺术季

在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教育改革方面,学院坚持将信息化、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双轮驱动,将数字技术应用到教育、培养的各项流程中,探索并建立艺术与科技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层级架构。教师在课程中引入人工智能(AIGC)、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游戏引擎等前沿技术,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艺术与科技跨学科创意实践学习;着力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库,多方位赋能教学内容的立体化、提升教学方式的创新性、增强数智学习过程的个性化以及评估方法的多样化。多方位建设艺术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与多元开放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进而为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艺术+科技”的复合型人才。



立足卓越教师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数字赋能、学科交叉、品牌驱动”三位一体的京师美育课程体系

艺术与传媒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艺术师范教育“新三科”——戏剧、舞蹈、影视(含数字媒体)纳入教学计划,并全面实施“双轨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艺术学科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兼具“四有”素养、艺术专业能力和美育意识的未来卓越教师。艺术与传媒学院立足“双一流”学科建设,艺术与传媒学院以线上线下混合式国家级一流课程体系和京师美育重大品牌活动为抓手,构建“数字赋能、学科交叉、品牌驱动”三位一体的京师艺术学科课程体系,不仅服务于全校本科生美育素养的全面提升,而且推动了艺术各学科的融合发展和“双一流”学科建设。


2023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两项

艺术与传媒学院近五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艺术与传媒学院先后举办了全国美术教育论坛、音乐师范教育教学学术研讨会、全国师范类高校书法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卓越未来教师优秀课程大赛”、“未来教师素质大赛”,并组织本科生赴中小学校开展师范类教育实习等活动,积极探索未来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的多元模式。


教师培训及实践活动

“青蓝工程”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

优秀学子代表


王子儒,2021届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热爱拍摄制作的实践类课程,热情投入于摄影课、电视节目制作课等影视类实践课程。同时,积极参加校外实践,参与《国家宝藏》、凤凰卫视“豫见后来”等节目的策划、制作和宣传流程,较早适应了电视台专业的制作流程、模式与工作节奏。本科毕业后,申请到纽约大学NewsDoc项目读研究生,继续坚持创作。第一部作者长片A Man Aman于2023年选入纽约独立纪录片电影节,短片作品The Haunting Memory在罗斯福总统美术馆首映,其参与拍摄剪辑的长篇纪录片获得2023年DOC NYC国际最佳纪录片奖。王子儒目前是独立纪录片导演Alan Berliner的项目剪辑助理,其非虚构文字作品多与凤凰网、腾讯、支付宝合作。



郭同泽,2023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生,就读期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京师一等奖学金、京师学术二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在创作、科研和社会实践方面均有突出表现和奖项履历。郭同泽在2021-2022学年担任学院团委副书记,积极推进形成了学院团委入团推优的积分标准;作为班级雪绒花使者和班级委员,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雪绒花培训和沙龙活动,积极在线上、线下与班级同学沟通交流,运用所学的观察和交流技巧帮助同学排忧解难。



邢源鑫,2020届本科毕业生,2023届研究生毕业生,现为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书法教师。在校期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艺术与传媒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2020级硕士第二党支部书记,北京2022冬奥会速滑馆·场理业务领域志愿者负责人,曾多次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在学校的教育和引领下,邢源鑫在本科期间就坚定了未来成为一名基层教师的想法。在本科期间,她多次参与支教,并在北师大实验小学、北师大昌平附属学校、北京育翔小学等学校实习,提升教学技能。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的激励下,邢源鑫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真正成为一名基层教师。


-bnuweixin-


来源:教务部(研究生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排版:张晗瑄

责任编辑:岳天舒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