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巡礼 |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经天纬地 格物穷理

教育   2024-10-21 20:13   北京  

为迎接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进一步凝练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学校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院系巡礼”系列报道,全面展示五年来学部院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亮点。

地理科学学部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以下简称“学部”)是中国地理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学部发展历史悠久,起源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史地类,于1928年正式成立地理系,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地理系之一。2016年11月,由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资源学院、灾害风险科学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组建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2023年5月,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并入学部。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是全国地理学2个“A+”学科的单位之一,并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部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交叉学科和自然资源北京市交叉学科等重点学科,实现2个一级学科联动建设、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同时建设管理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6个野外观测台站及近4000平方米的室内实验室。


地理科学学部依托地理学国家“双一流”学科和平台优势,以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三级认证和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2.0计划基地建设为契机,高质量建设四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地理信息科学,以及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资源环境科学。经过百余年的传承和发展,地理科学学部形成了具有北京师范大学特色、面向国际一流学科的地理学本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以培养方案为根本:

强化数理基础和前沿技术课程,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

学部注重本科培养方案改革,深入开展国内外比较,多方调研、持续改进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增加数理基础课程学分,筑牢学生数理基础;重视地理学学科基础课程,不同专业突出分类培养,夯实专业基石;突出学科特色和前瞻引领,增设人工智能、空间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类课程;课程教学目标以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其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性。在教师方面,开展“课程大纲”评审和“竞聘授课”,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学习成果、课程间的衔接、课程目标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和课程内容的特色。


与牛津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Dariusz Wojcik教授研讨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以科学研究为支撑:

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学,依托一流学科的大平台、大专家、大项目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按照“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理念,通过科教融合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部充分利用双一流学科的整体优势,发挥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人才等“大专家”的引领作用,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以反哺教学;面向本科生开放学部主建的各类国家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设置开放课题,配备指导教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测、分析、模拟能力。通过大专家、大项目、大平台的共同支撑,真正把科研平台变为人才培养的平台,把科研活动变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载体。


本科生跟随科研导师参加“青藏科考”项目

本科生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实验

以教学团队为基石:

建立保障机制推动有组织教学,通过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教学传承和质量提升

学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区域地理教学团队”、“土壤水文与土壤侵蚀”教育部创新团队、“地表过程模型与模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022年,在此基础上,整合申报“区域地理理论与实践”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并顺利获批。该团队以“区域”研究为切入点,建立中国区域资源、环境、灾害叠加效应为特色的创新研究,建设区域地理课程体系,成为国内外地理学高水平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优秀团队。


为了发挥传统优势,进一步促进教学传承和质量提升,2022年学部出台《地理科学学部教学团队建设方案》,拨付专项经费,鼓励关联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主讲教师依托课程群自由组合,组成教学团队,推动有组织教学。至今已建立6个本科教学团队,这些团队开展教学研讨、培养(育)教学名师、建设虚拟教研室,并将教学研讨活动辐射到全国,初步构建起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学部级”多层次的教师教学梯队组织。


“区域地理理论与实践”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

教学团队开展的全国性教学与人才培养研讨会

以野外实践为抓手:

加大投入建设国内外实习基地,构建野外实习课程、短途实习和国际实习相结合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野外实践是地理学人才培养的支撑性教学环节和创新素质养成的必备教学过程。为保障实习实践的有序开展,学部强化资源投入,积极建设教学实验中心和野外实习基地,每年投入充裕的建设经费,逐步完善了“点、线、面”结合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有效支撑每学年十余门专业实习课程、40多次短途实践环节和多个国际实习项目。


秉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野外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了验证式、探索式和项目式实习相结合的实习体系,实习内容涵盖了“水、土、气、生、人”地理学核心要素,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系统和城乡聚落系统,全面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提升地理实践技能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课程合影

城市发展和更新国际实习合影

以本研贯通为引领:

通过跨学段科研实践和课程选修实现本研一体化培养,搭建从本科到研究生的能力成长阶梯

为了促进拔尖人才培养,学部积极探索“本研一体化”培养模式。自2021年起,面向推免至本学部内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大四本科生,开展“本研一体”科研训练项目申报,提供专项经费支持,执行期跨越学生本研两个学段,成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和训练体系的延伸。至今已立项“本研一体”项目24项,其中结项12项,基于项目发表了第一作者论文SCI 7篇,CSSCI 1篇,CSCD 2篇,专利1项。


2023年,出台《地理科学学部“本研一体化”课程选修和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打破课程壁垒,允许学有余力的本科生提前选修研究生阶段课程,促进本研学段的有效衔接,进一步丰富“本研一体化”内涵,搭建从本科到研究生的能力成长阶梯。


学部出台的“本研一体化”相关文件

以管理质效为保障:

基于“产出导向”培养理念,加强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和信息化赋能教学管理

学部以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基于产出导向教育(OBE)理念,建立了全方位全流程教学质量常态监控和闭环反馈机制。质保体系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专业建设、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实习实践、考核、毕业论文等主要教学环节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质量要求。同时,通过招培毕就调研、毕业生座谈、用人单位反馈等方式,开展达成度评估,并基于评价结果不断强化教学质量意识、持续改进教学。


学部也积极开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野外实习辅助系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学管理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在院系层面的质保体系建设中先行先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地理科学学部本科质保体系

地理科学学部野外实习助手

地理科学学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

优秀学子代表



田雨欣纯,地理科学(师范)专业2018级本科生,公费师范生。本科期间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在读期间,共完成3项优秀课题、主持或参加12项社会实践、承担13段学生工作、参与14个志愿项目。毕业后回到湖北省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并兼任班主任,在职期间多次获评优秀。



程雪雁,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16级本科生。本科期间获评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师范大学“十佳大学生”等荣誉称号,曾获周廷儒奖学金等多项奖励。在读期间,共主持或参加7项社会实践,获得学术竞赛奖项4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及SCI论文3篇。毕业后保送至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硕士期间一作发表SCI论文三篇。2023年再度荣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三好学生荣誉。目前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bnuweixin-


来源:教务部(研究生院)、地理科学学部

排版:陈宁心

责任编辑:姜思宇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