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通过阅读文献,总结梳理出脑出血患者的舌象、脉象等变化,可为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及恢复提供参考。
①舌象
舌象变化是痰、火、风、瘀、虚病机的具体反映,舌象随病情变化。在预后方面,紫绛舌、卷短舌、瓣裂舌、腻浊垢苔、假退苔的出现多为中风危象;舌瘫缓、萎或短缩堵喉、舌质紫枯,多为中风死兆;苔由厚变薄、由燥变润者,或始是薄白苔,舌象由深变浅者,则预后良好。
急性中风病人的舌象,腻苔率最高,这可能与脑水肿的严重程度、昏迷及其他并发症有密切关系。
脑出血患者以颤抖、歪斜、硬直舌出现率最高。一般伴有舌颤及硬直者多为肝风内动之危侯。舌象与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及血脂相关: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大于4.5g/L者红绛舌为多,而低于此值者红舌较少,厚苔较多。高血脂者舌苔以黄厚与白厚为主,属痰浊之证。
血肿体积大于10mL者多表现为红绛舌,而基底节出血者以紫舌为多。
舌下脉络变化可反映脑出血病情:通过对其颜色、粗细、屈张、怒张、扩张、弯曲、硬软、结节、瘀斑、瘀点、枝干、长度等观察,可将脑出血患者血管血流分为正常、微阻、轻阻、中阻、重阻五级。
②脉象
弦脉是中风病人的主要脉象,出血性中风、中脏腑、病程较短者,弦滑脉为多,反映了其基本病机。
③其他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轻、中、重度病人均有程度不等的神志变化。轻则神志恍惚,继则神志迷蒙、神昏,重则神志昏愦。神志变化与出血量大小及部位有关,位于丘脑及基底节的出血,绝大多数有神志改变;位于脑叶的出血,视其量的大小不同,小则可无,中到大量则有中等程度以上的神志变化。其产生机理主要是离经之血致瘀占位,浊邪蒙闭清窍。
脑出血病人8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大便秘结,病后持续时间长短不等,少则5至7日,多则达10余天,其原因多由素体阳亢、阴津不足、肠道失濡。
此外,中到大量脑出血病人,在发病二、三天后,几乎都可见到痰浊壅肺的喘促。特重者在病后短时间内即可见痰声漉漉、呼吸深沉,或伴鼾声如雷。痰喘是脑出血重症的最常见并发症,往往在神志转清后,痰喘尚不能平息,处理不当,反成致命性证侯,应引起高度重视。
总之,急性出血性中风的舌、脉、症反映了风、火、痰、瘀的基本病机,是临床辨证的重要参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