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病理学角度来看,脑出血则血管外破损处凝血、溶血,微环境改变导致脑内组织水肿。甘露醇为临床上治疗脑水肿最常用的药物,用药后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形成渗透压梯度,使水肿脑组织的水分移向血浆而经肾脏排出,从而迅速清除脑水肿。但大量或长期使用甘露醇可导致水盐代谢失衡和急性肾功能损害。
从祖国传统医学角度来看,瘀血极易与热相合、热与血结,胶结不解;瘀血也和痰浊胶结,蒙蔽元神则发为神昏,停于经脉则肢体痿废,阻于舌体则言蹇不语;瘀血还能促进痰饮的产生。因为痰水乃津液停聚而生,津血同源,二者生理上相互滋生,病理上相互影响。
瘀血痰热胶结,蒙蔽元神,则神志昏蒙,则造成气机骤然失调,津液代谢紊乱,体内痰浊速生,恶性循环。
脑部瘀血、痰热胶结即脑水肿,虽是同一病理产物,但中西医视角不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史载祥教授强调肝风、痰浊、瘀血是脑出血急性期基本的病机病证,提出熄风、化痰、祛瘀是高血压急性脑出血的治疗大法。尽早祛瘀、痰、热,即能尽早保护未受损的神经细胞。羚黄汤,源自羚角钩藤汤,为史教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经验方。该方具有熄风化痰,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之功效,适用于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
羚黄汤:羚羊角粉,钩藤,菊花,贝母,生大黄,生地黄。
羚羊角,味甘性寒,归肝心经。平肝熄风,凉血解毒。
钩藤,味甘性凉,主归肝经、心包经。其功效为清热平肝、息风定惊。
用羚钩平肝熄风,气血不逆,为清理脑部瘀血、痰热做必要之准备。
菊花,味辛苦,性微寒。归肺、肝、心经。《本草求真》言:“凡痈毒疔肿,瘰疬,眼目热痛,妇人瘀血等症,无不得此则治。”因其辛而能入肺,故可清肺热,对治支气管炎、咽喉肿痛。肺主皮毛,故可对治皮肤丹毒,湿疹、口疮等。因苦入心经,可对治心实火及肝火上炎,从而凉血。
贝母,味苦、性寒,归肺、心经。其性降痰气、开郁结,功在苦泄清热以解毒,化痰消结以消痈。
肺为贮痰之器,菊花、贝母清肺热、化痰实。
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大黄破瘀泻热,祛瘀生新。其性寒而具泻热、凉血、逐瘀等作用。李时珍认为,大黄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作用,分属于脏腑归经中的血分药;陈士铎论及大黄指出排瘀祛痰功能显著,久病难治的痰症、㿂瘕、结聚等均可用其治疗;唐荣川《血证论》载:“大黄一味,能推陈致新,以损阴和阳,非徒下胃中之气也,即外而经脉、肌肤躯壳,凡属气逆于血分之中,以致血有不和处,大黄之性,亦无不达。”此地,大黄除痰实,荡积滞,行瘀血,推陈致新。
生地黄,味甘苦、性凉。归心、肝、肺经。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温病条辨》:“生地亦主寒热积聚,逐血搏,用细者,取其不而不腻,兼能走络也。”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地黄水提液具有保护胃黏膜、促进造血、降糖功效。
方中有羚羊角粉、钩藤平肝熄风,菊花和贝母清热化痰,生地黄滋阴清热,加生大黄有活血化瘀,推陈致新,又可凉血止血防再出血。诸药合用,行清除脑内水肿之实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