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姓起源探究

文摘   2024-06-30 08:51   重庆  

身为窦姓人,不可不知窦氏起源。然,年代久远不可考,只能尽力搜寻窦姓起源史料,辩真去伪。此为数年来总结、探究的资料,以供有学力的族人参考。

信史《史记》关于夏帝少康之记载

明晰窦姓始祖意义重大。近年,族人对得姓始祖是“少康”还是“龙”看法不一,各有出处、(推理)依据。笔者亦迷茫,直至读到窦松瑞宗亲《也说窦姓始祖认定》一文(见于公众号“窦氏文化网”),感其于情于理通达,符合逻辑。而其中“父系宗规角度”一段描述了夏历史,引起了笔者重视。因记录者距离夏时久远,历来史学界对存世之夏史有争议。笔者自身对夏史了解不够,而《史记》是公认信史,特整理《史记》中夏史节选,供同仁参考。期望抛砖引玉,最终能有一篇经得起检验、推敲的始祖认定文章出世,让窦姓族人都信服。此一孔之见,贻笑大方。

《史记》关于夏帝的描述(红色字体为略有改动的原文;其下黑色字体为文言文词语的翻译注释。出自网页http://ewenyan.com/articles/shiji/12/2.html):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注释嗣:帝位继承人。辟:同“避”。 ③南面:登临帝位之意。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王见群臣,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之位。朝天下:接受天下人的朝拜。姓姒氏:姓,在远古时代本为氏族(部落)的标记,它标明一个人所出生的氏族,与后世的姓不同。氏是姓的分支。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一,汉代则通谓之姓。此处“姓姒氏”就是以姒为姓。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①,昆弟五人②,须于洛汭③,作《五子之歌》④。

注释①失国:《集解》引孔安国曰:“盘于游回,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反国。” ②昆弟:兄弟。③须:等待。④《五子之歌》:《集解》引孔安国曰:“太康五弟与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今存伪古文《尚书》中有《五子之歌》。

太康崩,弟仲康立,是为帝仲康。帝仲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注释羲、和:羲氏、和氏,掌天地四时之官。参见《五帝本纪》。湎:沉湎于酒。淫:过分。废时乱日:弄错了岁之四时、日之甲乙。《胤征》:《尚书》篇名。伪古文《尚书》有此篇。

仲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杼立。帝杼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注释①少康立:据《索隐》、《正义》考证,帝相至少康中间经后羿代夏政,寒浞杀后羿代夏,此纪未记,是司马迁的疏略。②帝杼:《索隐》:“音伫,《系(世)本》有“季伫”,《左传》、《国语》记为“杼”。③帝槐:《索隐》:“音回《系(世)本》作‘帝芬’”。④帝不降:《索隐》云:“《系(世)本》作帝降。” ⑤好方鬼神:迷信鬼神。《会注考证》曰:“方”字疑衍。⑥畔:通“叛”。⑦食:喂养。⑧扰龙:驯龙。扰,柔顺,这里是使柔顺的意思。⑨食:给吃。⑩迁去:指迁往鲁县。按:刘累驯龙事采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译文参照《左传》所记译出。

夏(约公元前2146~1675年),始于夏禹终于夏桀,历17帝。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社会形态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制社会。夏后氏姒姓夏帝列表及大事记如下(出自网页http://xh.5156edu.com/page/z2201m9508j19303.html,略有改动)。

                   

表:夏帝传承及大事记

帝代数

在位年数

大事记

1

45

姓姒名文命,黄帝玄孙。由于治水立功,后世尊称“大禹”。其父治水不成被杀,禹接替治水,采取疏导法,经过十三年努力,终于成功。后,继舜为帝。

2

29

启,大禹之子,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即位后击败有扈氏的反抗,巩固了政权。自此“禅让制”变为“世袭制”。

3

太康

29

启之子,继启为王。生活荒淫,朝政松弛。于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后羿乘机入侵。史称“太康失国”。

4

仲康

13

仲康,太康之弟。即位后无力恢复夏的天下,这时后羿被其亲信寒浞杀死。寒浞自立为王。

5

28

相,仲康之子。即位28年后,寒浞攻打、弑

6

少康

21

相之遗腹子。少康推翻了入主夏四十多年的有穷氏政权,史称“少康中兴”。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

7

17

少康之子。曾参加少康领导的复国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

8

44

杼之子。在位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9

18

槐之子。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

10

21

芒之子,在位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

11

不降

59

泄之子。在位59年后,让位与其弟扃。

12

21

不降的弟弟。

13

21

扃之子。他在位时,夏开始衰落。

14

孔甲

31

不降之子。太史公曰“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孔甲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

15

11

孔甲之子。

16

11

皋之子。其在位时,各方诸侯已不来朝贺,夏进一步衰落。

17

52

发之子。历史有名的残暴之君。穷奢极欲,暴虐嗜杀,终于被商汤所灭,终结长达近500年的夏统治。

《左传》中对少康的描述及“始祖”相关定义

得姓始祖:即最先得姓、最早以这个姓氏相称的人。属性:首先得姓或与姓氏起源关系重大;开代始祖:有血缘传承关系的最开始的第一代。(出自网页http://www.wwdoa.com/2022/0719/48853.html)。例:武王灭商后,感念比干忠心,赐比干之子为林姓,名坚,林坚为后世林姓的得姓始祖。而林姓后人尊比干为太始祖(出自网页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182432429197479)。

《史记》中未记载少康从出生到复国中间的四十年。搜索史料整理如下(红色字体为原文)。

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出自《左传·哀公·哀公元年》(https://www.chinadoushiwang.com/s/cpzx/2020/0828/12.html)。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有虞之二姚。”出自《楚辞·离骚》(https://cidian.qianp.com/ci/%E5%B0%91%E5%BA%B7)。据以上史料,与中华窦氏网(https://www.chinadoushiwang.com/s/cpzx/2020/0828/12.html)翻译、整理的白话文相比对,两者基本吻合。进而依次梳理少康一生足迹如下:

          表少康一生大事记

年代(公元前 年)

年龄(岁)

大事记

1976

0

死,母逃出自窦

1975

1

出生,有仍国国君为外祖父 

1962

13

有仍国君封牧正 

1955

20

寒浞追杀,从有仍国逃至有虞国,任庖正。娶国君女二姚 

1938

37

长子杼此时17 

1935

40

击败寒浞,恢复复夏朝国君位 

1925

50

立杼为储君 

1915

60

 

迷:少康在纶邑二十年

由于至今发现公认的夏朝文字,而夏史记录者距夏久远,就史官而言,更侧历史大事件的记录,而姓氏记录则是寥寥几笔带过。这就造成少康详细而重要的史料无处可查。

如参考《左传》、《史记》找不到相关少康在纶邑的详细资料,致使:1.少康在纶邑二十年间是否姓过窦及其子是否姓过窦?2.杼继夏帝位后,是否姓窦?3.少康在纶邑是否造酒,是否就是杜康,杜和窦是何关系?这三点在《左传》、《史记》中没有明确提及。而其余文献资料所说并不一致,不能相互印证,未敢轻信。如《说文解字·巾部》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该著作成书于东汉,而春秋末年《左传》未提及,不能互相印证。且杜康究竟何人,不同史料描述不一,尚有争议。

根据得姓始祖的定义属性是最早以窦相称或与窦姓重大来看(少康与窦姓关系重大,毋庸置疑),如果有证据证明少康最早姓过窦,窃以为可称其为窦氏得姓始祖。问题关键转变为少康在有虞国的纶邑二十(余)年间是否改姓过窦,期待能看到这方面的史料证据。

正史偏重记大事件,记载少康姓氏的往往寥寥几笔带过。如此看来,反而家谱(特别是各窦氏支脉族谱及曾氏族谱,相互参照、印证分析)、甚至于相关酿酒史等史料可能是揭开少康是否姓过的突破口,因为其偏重介绍个人事迹,而非整体历史观的大事件。

历史上少康很伟大,如果少康确为窦姓始祖,窃以为族人会感到无上光荣。期待支持少康为窦氏得姓始祖的史料能通过影印或拍照而传播共享,史料汇集在一起后共同探讨。若果真少康为得姓始祖,于窦姓人而言,无疑是一件幸事。

窦姓起源史料阶段整理(一)

缘起:作为窦姓之后,却对窦姓起源迷惑。众说纷纭,查找相关史料而不得。

史料整理:观窦氏文化网所载2008~2015年间,老一辈窦氏族人(特别是窦泽鑫)撰写的文献,感佩其学术态度之严谨,遂搜集其中窦姓起源史料又重新确认、整理。另又现今查找的附加《急就篇》、《日知录》等相关史料,作为阶段性记录以备忘,供同仁参考。

春秋末年 左丘明《左传·襄公四年》: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因、熊髡、尨(按与龙通)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而使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鄩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由是遂亡,失人故也。[查找网址https://so.gushiwen.cn/guwen/bookv_2935.aspx]

春秋末年 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查找网址https://so.gushiwen.cn/guwen/bookv_3010.aspx]

西汉 司马迁《史记·三十世家·吴太伯世家》:昔有过氏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帝相。帝相之妃后缗方娠,逃于有仍而生少康。少康为有仍牧正。有过又欲杀少康,少康奔有虞。有虞思夏德,于是妻之以二女而邑之于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後遂收夏众,抚其官职。使人诱之,遂灭有过氏,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查找网址https://so.gushiwen.cn/guwen/bookv_118.aspx]

西汉 史游 《急就篇·卷二》:黄帝葬于桥山,群臣追慕,守冢不去者,因为桥氏。汉有桥庇、必寐反。桥仁、桥桃。补曰︰《孔丛子》有桥子良,后汉桥玄七世祖仁。空穴曰窦,墙南曰阳。言若生于窦阳,故为名也。补曰︰一云:窦、阳,皆氏也。夏后相、后缗,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少康二子,曰杼,曰龙。龙留居有仍,遂为窦氏。龙六十九世孙鸣犊,为晋大夫。鸣犊七世孙婴,相武帝。阳,因邑命氏。晋有阳处父,鲁有阳虎。楚有阳丐,穆王曾孙。[查找网址https://www.zhonghuashu.com/wiki/%E6%80%A5%E5%B0%B1%E7%AF%87/%E5%8D%B7%E4%BA%8C]

东汉 应劭《风俗通·姓氏篇》:窦氏,夏后相遭有穷氏之难,其妃方娠,逃出自窦,而生少康,其后氏焉,汉有窦婴。[查找网址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318/10/20226523_456106987.shtml]

林宝《元和姓纂》:窦,姒姓,夏少康之後。帝相遭有穷之难,其妃后缗方娠,逃出自窦而生少康。支孙以窦为氏 。至周世为大夫。窦犨为晋大夫,仕赵简子,裔孙汉丞相婴。……[《钦定四库全书·元和姓纂·卷九》查找网址https://www.zhonghuadiancang.com/leishuwenji/yuanhexingzuan/81786.html]       

北宋 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序》:窦氏出自姒姓,夏后氏帝相失国,其妃有仍氏女方娠,逃出自窦,奔归有仍氏,生子少康。少康二子:曰杼、曰龙,留居有仍,遂为窦氏。[查找网址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711/5100210143002103.shtm]

北宋 郑樵《通志·氏族略四·以事为氏》:帝相遭有穷氏之难,后缗方娠,逃出自窦而生少康。支孙以窦为氏。至周世为大夫,窦犨为晋大夫,仕赵简子。裔孙汉丞相婴。又有鲜卑赐姓纥豆陵氏,後魏孝文改为窦氏。[查找网址http://www.duwenxue.com/zixun/5808.html]

明末清初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窦氏,古无所考,类俗者不得其本,见《左传》有后缗方娠逃出,自窦之文即为之说,曰:帝相妃有仍氏女逃出自窦奔归有仍生少康少康次子曰龙留居有仍遂为窦氏。[查找网址https://www.zaixianjisuan.com/guoxue/rizhilu/juanershisan.html]

陈梦雷,蒋廷锡《钦定古今图书集成·集部·别集类·唐》东雅堂昌黎集注--韩愈:昔有过浇灭夏后/相后缗万娠逃归自窦生少康少康二子曰杼/曰龙龙居有仍遂为窦氏[查找网址https://cnkgraph.com/Book/Search?MetaDataKey=&ContentKey=%E5%A4%8F%E4%BB%A5%E5%86%8D%E5%AE%B6%E7%AA%A6%E4%B8%BA%E6%B0%8F]

王相《百家姓考略》云:[],徽音。扶风郡。系出姒姓。夏帝相后有仍氏,遭寒浞之难,逃出自窦。而生少康,少康次子龙留居有仍,以窦为氏。晋有窦鸣犊,汉有窦婴。[查找网址https://www.zhonghuadiancang.com/xueshuzaji/baijiaxingkaolue/75350.html]

晚清 张锦芳 《窦公益渊墓碑铭》:史言夏后相遭有穷之难,其后逃出自窦而生少康焉。有子日杼曰龙。杼维承帝位,龙居有仍,遂姓窦氏,为窦氏得姓之所始。[查找网址https://www.jiapu315.com/article/4792.html]

窦姓起源史料阶段整理(二)

夏史古远,至今未发现当时文字,只能追溯到最近商时甲骨文史料。以商及后世史料还原夏之面貌,此为一思路。以现代考古学中天文学和碳元素半衰期等科学手段可推测天象、文物所在年代,此为另一思路,两思路还原的夏史面貌可相互印证,以求无限接近历史真实。

关于夏是否存在的史料:

春秋战国 佚名《竹书纪年》:十三年,商候冥死于河[查找网址https://www.jianshu.com/p/984f4ac2f988]

近代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考证出司马迁《殷本纪》帝王世系。商候冥系王亥之父。[查找网址https://www.sohu.com/a/516883192_121124776]

夏中期,从商族王亥开始,历代族长采用日名制,即X+天干某字,十天干,一月中十天一轮回。如:甲日出生带甲字。

现代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甲骨文中太康仲康少康实际就是大庚中庚少庚[查找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HMI4C2QJ0553UFWS.html]

当代 李学勤:甲骨文中,西邑就是[查找网址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83402&page=2]

日名制可能起源于夏,夏有六位帝王采用日名制起名(大庚、中庚、少庚、胤甲、孔甲、履癸),但中间中断,反反复复,起名不规律。后来传到了商部落,从王亥的下一代开始被稳定地传承下去直至商末。以此分析,商之前存在夏。

关于夏帝少康及帝杼的姓。

西汉 司马迁《史记·十二本纪·夏本纪》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氏,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查找网址https://www.gushicimingju.com/dianji/shiji/13.html]

西晋 皇甫谧《帝王世纪·第三·夏》:帝宁,一号后予,或曰公孙曼,能率禹之功,夏人报祭之。在位十七年。[查找网址https://www.mingmingde.net/mingju/5836833d2d3974]

春秋 左丘明《国语·周语二十七》:有夏虽衰,杞缯犹在。[查找网址http://www.quanxue.cn/CT_RuJia/GuoYu/GuoYu27.html]

春秋 左丘明《国语·周语》:杞、缯由大姒韦昭注:杞、缯二国姓姒,夏禹之后,大姒之家也。大姒,文王之妃,武王之母也。[查找网址https://www.vsucai.cn/guoyu/Text/part0004.html]

西汉 司马迁《史记·三十世家·陈杞世家》: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奇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查找网址https://so.gushiwen.cn/guwen/bookv_46653FD803893E4FE5210C47661EFA9B.aspx]

西汉 戴德《大戴礼记·少闲第七十六》:成汤卒受天命,不忍天下粒食之民刈戮,不得以疾死,故乃放移夏桀,散亡其佐,乃迁姒姓于杞。[查找网址https://www.gushicimingju.com/dianji/dadailiji/17819.html]

北宋末 邓明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十四》:出自姒姓夏后氏帝相失国其妃有仍氏女方娠逃出自窦奔归有仍生子少康少康二子曰杼曰龙留居有仍遂为窦氏龙六十九世孙鸣犊为晋大夫常山及六卿分晋窦氏遂居平阳鸣犊生仲仲生临临生亶亶生阳阳生庚生诵诵二子世扈扈生婴汉丞相魏其候也扈二子经充经秦大将军[查找网址https://www.zhonghuadiancang.com/leishuwenji/gujinxingshishubianzheng/77214.html]

历史文献中有关于禹时五星聚仲康日食的内容,还有专记夏代事迹的《夏小正》。根据天文学推算,这些记载所涉天文现象的年代亦均在夏代纪年范围内。文献记载、天文研究和碳十四测年结果三者若合符节,由此夏商周断代工程认定,夏的开始之年为公元前2070年前后,有关夏的记载是可信的(出自公众号“中国历史研究院”,李伯谦《“夏代有无”之争已成过去式》,2021

以此分析,自禹始传帝少康及帝杼,直至桀,皆奉夏后氏祀,承姒姓。窦姓最早记录后缗方娠,逃出自窦,而生少康无争议,留居有仍,遂为窦氏其后氏焉的主语少康存在争议。期待确凿证据出世,则此争议得以解决。

窦姓起源史料阶段整理(三)

目前,留居有仍,遂为窦氏为可考文献记载的窦姓最早起源,为探究少康二子曰杼曰龙留居有仍到底是谁居有仍遂为窦氏,查找少康之子的史料如下(帝杼为少康之子无异议,省略此子):

先秦 佚名《世本·氏姓篇》:夏少康封其少子曲列于鄫[查找网址http://lishisuo.cass.cn/xsyj/xqs/202001/t20200103_5071064.shtml]

(当代考古发现,见下图铜鼎铭文)周代 曾子游铜鼎铭文:曾子斿择其吉金用铸舃彝 惠于剌曲 卣辟下保 臧敔集功百民是奠[查找网址https://www.sohu.com/a/456177254_120498525]

当代 马承源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剌通烈,烈曲即姒姓曾国始祖曲烈的倒文[查找网址https://www.sohu.com/a/456177254_120498525]

曾百川编著的《曾子史话》中关于曾氏起源的记载见下图:

 

图:《曾子史话》中曾氏世系传承之截图,出自窦文华《浅议窦氏历史文化研究》。

西汉 史游 《急就篇·卷二》:黄帝葬于桥山,群臣追慕,守冢不去者,因为桥氏。汉有桥庇、必寐反。桥仁、桥桃。补曰︰《孔丛子》有桥子良,后汉桥玄七世祖仁。空穴曰窦,墙南曰阳。言若生于窦阳,故为名也。补曰︰一云:窦、阳,皆氏也。夏后相、后缗,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少康二子,曰杼,曰龙。龙留居有仍,遂为窦氏。龙六十九世孙鸣犊,为晋大夫。鸣犊七世孙婴,相武帝。阳,因邑命氏。晋有阳处父,鲁有阳虎。楚有阳丐,穆王曾孙。[查找网址https://www.zhonghuashu.com/wiki/%E6%80%A5%E5%B0%B1%E7%AF%87/%E5%8D%B7%E4%BA%8C]

北宋 郑樵《通志·氏族略》:夏少康封其子曲烈于曾[查找网址https://www.sohu.com/a/456177254_120498525]

西汉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禹为姒氏,其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缯氏[查找网址https://ctext.org/shiji/xia-ben-ji/zhs?searchu=%E5%A4%AA%E5%8F%B2%E5%85%AC%E6%9B%B0%EF%BC%9A%E7%A6%B9%E7%82%BA%E5%A7%92%E5%A7%93%]

北宋 郑樵《通志·氏族略》:夏少康封其子曲烈于曾[查找网址https://www.sohu.com/a/456177254_120498525]

南宋 王应麟《姓氏急就篇》:曾氏出于鄫,姒姓,莒灭鄫,子孙在鲁者别为曾氏[查找网址https://max.book118.cohttp://www.dswhw.com/ReadNews.asp?NewsID=1196&BigClassName=%CE%C4%BB%AF%D1%D0%BE%BF&SmallClassName=%D1%A7%CA%F5%CC%BD%BE%BF&SpecialID=0m/html/2020/0812/8002032124002132.shtm]

春秋 左丘明《国语·鲁语》:丘闻之:昔禹致群神於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查找网址https://www.pinshiwen.com/wenfu/jdwz/20220329333449.html]

春秋 墨家《墨子·节葬下》: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查找网址https://kekeshici.com/guji/mozi/quanwen/35683.html]

东汉 赵晔《吴越春秋》: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於越,号曰无余。[查找网址http://www.guoxuemeng.com/guoxue/545494.html]

西汉 司马迁《史记·三十世家.越王句践世家》: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查找网址https://m.ximizi.com/html/gudaiwenxue/13/38169.158.html]

当代 窦泽鑫 《中华窦氏姓源辨析》:少康有四子,长曰杼,次曰龙、庶子曰无余、少子曰曲烈。[查找网址http://www.dswhw.com/ReadNews.asp?NewsID=1196&BigClassName=%CE%C4%BB%AF%D1%D0%BE%BF&SmallClassName=%D1%A7%CA%F5%CC%BD%BE%BF&SpecialID=0]

当代 佚名《夏朝帝王之世系图》少康封于轮,生九子,长子伯传,次子仲原,三子夏杼,四子无余,五子窦龙,六子曲烈,七子龙留,八子季杆,九子咸怨[查找网址https://wenku.baidu.com/view/d1606afc43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c8.html?_wkts_=1669191540740]

依上述史料(或资料)分析,少康有四子之说(曲烈无余)似有史料依据。而少康生九子之说,笔者尚未找到相关史料依据。一种说法认为仲原,即仲原为同一人。结合曰杼曰龙留居有仍(史书未作句读)的史料记载,仲原龙留是否为同一人尚待研究确认。结合前文《窦姓起源史料阶段整理(二)》一文,少康、杼及其后代承夏祀,应为姒姓,则龙应为居有仍遂为窦氏的主语,但仲原龙留是否为同一人须依据确凿史料分析,此亦为辨析窦姓起源绕不开的问题。

窦姓起源史料阶段整理(四)

在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朱昌镇,有村曰窦官村。窦官村在明时称窦官堡。据《贵阳府志》记载:窦官堡,在城北四十里,居民五百余户。

此地域的窦氏有《窦氏家谱》。《家谱》记载:窦官堡得名于洪武六年,窦官堡城初建于洪武十五年,后经不断修葺,至永乐年间才整体建成。窦姓入黔始祖名窦祥,为安西将军,当地人称窦阁老,驻窦官堡,时任千户指挥使。

堡城中央建有窦龙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用于祭祀窦氏家族得姓始祖窦龙和供奉窦氏家族历代祖宗塑像和牌位。每逢清明节,窦官堡的窦姓族人都要聚会于窦龙祠,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

窦龙祠今已消失。今窦龙祠遗址上有池,故称窦龙池。

1:左为窦官堡窦氏先祖窦祥墓碑,右为窦龙祠遗址上之窦龙池。

当地窦氏宗亲代表窦余棠在世时,为当地窦氏续谱、燕山文化以及全国窦氏连谱做出了巨大贡献。窦余棠开创的窦氏燕山世系统一通用字谱的首句为:“龙祖首开天,华夏居列前。”

以上总结自出自公众号“窦氏文化网”窦成章宗亲之文章:《贵阳窦官村如今没有姓窦的原因》、《沉痛悼念<窦氏简明通谱>作者——窦余棠》。

重庆窦长波宗亲祖传家谱前序部分:

【封面】 窦氏源流  窦在柱

【正文】 龙留居有仍之窦邑,因而以窦为姓焉,故少康者我族之本源也。自此,我族xx风,举凡天下窦氏者或迁从扶风,世以扶风为x焉,故扶风者,窦氏之纲也,是以修窦氏族谱者,究其源撮其纲然后xx流,于是乎,有由宗派,于国乎不紊。

(以上拍照成照片,窦建国宗亲据照片抄录原文。只断句,不分段。)

记载窦姓、曾姓起源的相关书籍内容之照片截图(上、下两图)。

窦氏文化网公众号所载文章《窦尔玺:给全国窦氏族人的一封信》窦姓始祖资料第8条(以下整段引用):

湖南安仁市《窦氏七修族谱源流总序》载:杼继位(夏七世帝王)后,为纪念其祖母逃难之灾,乃改夏姓窦,始有窦氏历商。其族谱显示,他们是窦燕山的后裔,窦燕山是杼的后人。

鲁西南窦氏宗支包括荷泽市郓城、鄄城,济宁市嘉祥,江苏沛县,泰安市东平县和宁阳县,济南市平阴县,河南省濮阳市。上各地窦氏同出一脉,但各分支都有自己的族谱。

因而,他们各选代表于1988年在东平县窦家庄召开了联谱会议,族谱定名为《东原窦氏族谱》。

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赵庄村,有老人名窦圣乾,为此地窦氏族长。其保存有当地窦氏1988年修续族谱的依据——《扶风郡姓窦氏族谱》。

在《扶风郡姓窦氏族谱》中有《窦氏姓源传》篇目,将窦氏始祖记载为唐尧少子尊曦。见图2以石室为姓曰窦氏”。文末载:大周桓王二年无名子於殷遗书选纪此传於无名子春秋中今重载於大明永乐历代氏谱志窦氏族谱首卷”。最后署名大明万历八年岁次庚辰梅月中浣复重判姓源西念将此传纳於姓源西念中陈士元书

2:《扶风郡姓窦氏族谱》记载的窦氏始祖为尊曦(因文革历史时期破四旧,此《扶风郡姓窦氏族谱》于1966年被深埋于院子地下保护起来。1988年续谱时找不到依据,窦圣乾才从地下将其扒出。原本黏连,窦圣乾在火堆边一页页抄写。图为抄录入续修谱中的内容)。

1988年鲁西南窦氏在东平县窦家庄连谱后,在《东原窦氏族谱》记载:闻唐尧少子尊曦公乃道德清高之士自幼性清淡重仁德轻爵禄视仁德如珍宝视富贵如耳旁风焉……以石室为姓曰窦氏。窦楼2012年续谱时定本宗支始祖为唐尧少子尊曦。

31988年鲁西南窦氏在东平县窦家庄统一连谱后修的《东原窦氏族谱》。

但,鲁西南宗支除1988年联谱认始祖为尊曦外,其余历代续谱时关于始祖记载均为:吾窦氏之兴系出于夏后遇难其元妃緍逃出自窦而生少康少康兴绍禹之旧鼎迁于商详不可考迨武王克商封少康之裔于杞以备三格仍为姒姓其不受爵者乃姓窦氏……

4:鲁西南窦氏宗支始迁地窦楼之《窦氏族谱》。

以上总结出自窦文华宗亲之文章:《鲁西南窦氏家族的重大贡献》(待校正)

山东郓邑《窦氏族谱序》(邑庠生 粱帝言沐手拜撰 清乾隆拾贰年岁次丁卯孟春壬寅中浣之吉)载:窦氏系出夏后遇难,其元妃缗逃出自窦而生少康,少康中兴,绍禹之旧鼎。於商详不可考。武王克商,封少康之後裔于杞,以备三恪,仍为姒姓;其不受爵者,乃姓窦氏。又写道:窦氏之先,系出夏后遭羿之变,几殄阙後。后缗方振(娠),逃出自窦,生彼少康,大命诞受,裔备三恪姒姓,由旧不受爵者,更姓为窦,畿内食采。晋良名犨,汉初广国及弟少君(按:广国,表字少君,实为一人。此处粱公有误)。……(全段引用,出自窦氏文化网所载《窦泽鑫:中华窦氏姓源辨析》一文)

以上为窦氏起源史料的阶段整理。

笔者对图2、图4鲁西南窦氏族谱之记载,作如下解读(另同时附窦泽鑫、窦彦奎等人研究资料,以供对比参考):

尊曦说:此说当为目前能追溯到的最早之窦氏起源记载。周桓王(东周第二任国君)时期的记载,早于《竹书纪年》、《左传》等著述年代(春秋时期)。

资料说,中华窦氏始祖为唐尧少子尊曦。此说不可信(其主要否定论据为:因尧少子与其子窦忠之代差竟相差240严重违背人类生理科学规律);尧少子历任虞舜、夏后禹两朝师士之职,至夏启即位後而隐居伞盖山,享年130多岁,不可信;世系资料(即窦忠至窦鸣犊、窦广国等世系资料)有重要参考价值(因各个世代间的代均生年差,符合宗族世代繁衍发展科学规律)。尽管世系资料中,有些世代的人名不一定准确可靠(人数定然或缺多多),但世表显示出很多前所未有的信息:a.显示出窦鸣犊以上龙系世代的骨架概貌;b.提供出窦氏龙家系从公元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至殷商盘庚之时已发展到约21世代,到商周之交时期已繁衍发展到30世代,到春秋鸣犊之世,已是四十多代的可信情况(另详窦泽鑫《窦鸣犊世代之考辨》2007.12.)。这些信息使我等後人用科学推理判断修复和具体完善龙系早期世代有了可供参考的佐证资料(全段引用,另详窦泽鑫《尧少子尊曦窦氏姓源辨析》)。

少康说:窦姓起源于緍逃出自窦而生少康

少康之裔……仍为姒姓其不受爵者乃姓窦氏一段,试断句如下:

吾窦氏之兴,系出于夏后遇难,其元妃缗逃出自窦,而生少康。少康兴,绍禹之旧。鼎迁于商,详不可考,迨武王克商,封少康之裔于杞,以备三恪,仍为姒姓,其不受封爵者乃姓窦氏。

试翻译如下:

我窦氏一脉,源于夏帝遭国难,其元妃缗逃出自窦、缗生少康。少康光复禹之伟绩。夏朝灭亡,商朝建立,进入商朝之后的事儿就不详细、不清楚了。直到武王灭商,分封少康后裔于杞国,以示对前代三王朝的敬重。受封的少康后裔仍为姒姓,还有一部分不受封爵的少康后裔为窦姓。

以上表明:

愿受封、继承夏祀、奉周朔者仍为姒姓,不愿受封者姓窦氏。该记录至少证明继承夏祀者都为姒姓(如少康、杼)。

该时期,少康之后裔中,姒姓窦姓是同时并行存在的,只不过窦姓者不继承夏祀。也即:虽是同一血缘,但姓氏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受封着仍为姒姓,不受封着为窦姓。其不受封爵者,乃(仍)为窦氏。从另一方面来看,窦氏一脉虽出自少康,但不为爵禄所诱,坚持宗祖之姓,其志尚坚。注:由于图4窦楼族谱记载内容并不完整,内容逻辑并不连贯,故而只能如上述般推测。

据《四书通典》记载杞,姒姓伯爵,禹之后也。殷时或封或绝。武王克殷,求夏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出自网址https://sjb.qlwb.com.cn/qlwb/content/20230209/ArticelA11002FM.htm)。此记载与上《窦氏族谱》一致。

从姓氏起源普遍规律(现象)看,在受分封不受分封情况下,其姓氏启用的一般方式是:受分封者多数改为新姓(即以其地、以其官等等,另启新姓)。亦有以其原姓而受封者,但其不受封者几乎全都仍祀原姓。即不受封者很少有改为他姓之例。(全段引用,出自窦氏文化网所载《窦泽鑫:中华窦氏姓源辨析》一文)

至于始祖,宁阳资料说窦氏始祖活动在今属古秦地的伞盖山,殷末出现于政坛至周世为大夫。夏商时期窦氏先祖活动的传说遗迹俱在秦陇,而不是有仍。《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逃岀自窦,是把《左传哀公元年》及《风俗通义》的有关说法合并整理、演绎、添加完善而成。你说相妻逃岀自窦生少康,他说少康支孙以窦为氏。你说少康生龙,他说少康赐龙窦姓。这样,从《左传》到《元和姓纂》,从《元和姓纂》到欧阳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个完整的逃岀自窦龙留有仍赐龙窦姓的有血有肉的故事便产生了。(全段引用,出自窦彦奎《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族史资料》一文)

此外,尚有“帝杼改夏为窦”说、“龙”说。待后文一并讨论。

浅议“姓”、“氏”的源流及窦姓起源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当今之姓氏可追溯到夏时期。

夏时古远,可参考相近之商、周时期姓、氏文化,以求还原夏时姓、氏之产生背景。

按照事物产生的先后顺序,是先有姓、后有氏的。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前)姓、氏是分开的,其来历及意义不同,不可混为一谈。秦统一后,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

姓的起源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之姓,是指由同一女性始祖繁衍的、具有共同母系血缘关系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此,的本义是

姓脱胎于上古(夏以前)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地位较高。女生为姓,所以最初产生的姓大多带女字旁,如姬、姜、姚、姒、妫、嬴、姞、妘等。

当时,人们不懂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奥秘,把氏族繁衍归功于某种异物作用于圣女身上的结果。《论衡·奇怪篇》: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卨母吞燕卵而生卨,故殷姓曰子;后稷母履大人迹而生后稷,故周姓曰姬。大禹的母亲因吞食了薏苡草而生下大禹,因此禹姓姒。契的母亲吞食了燕子的卵,因此契姓子。弃的母亲踩了熊的脚印,因此弃姓姬。

故尊禹母吞薏苡而生禹之血缘关系,夏时期大禹族属(或称部落)的姓是姒,这个起源是不变的。

除了女生为姓,还有以居住地为姓的情况。这里的地亦是脱胎于母系氏族所居之地。《说文解字·女部》:黄帝居姬水因以为姓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姚,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虞舜因为其母亲生他于姚墟,故得姓

此外,还有以图腾为姓、赐姓的情况等。

姓的功能

姓是用来区分血缘、避免同血统部族婚配的,即别婚姻。只有女性才标榜,用以出嫁。男性虽有姓,但知之而不标榜。姓脱胎于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尚尊贵、称姓特别重要。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可在姓的前后加前缀、后缀(如周文王之妃,太姒)。

郑樵《通志》: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魏书·高祖本纪》:夏殷不嫌一族之婚,周世始绝同姓之娶。《礼记曲礼上》:取妻不取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待出嫁的女性才标榜姓,同姓不婚为铁律,这是姓最重要的功能。男性因不出嫁,虽有姓但称呼中无需标榜姓。

氏的起源

在母系氏族社会,随着氏族不断繁衍壮大,原来同姓的氏族(族群)又衍生出若干新的氏族(族群)。这些氏族(族群)为了互相区别,就为自己单独起一个本氏族(族群)独有的代号,这便是。这个代号取决于父姓,即源于同一父姓始祖的、被分出去支系氏族所宣称的代号。所以,氏也脱胎于母系氏族社会。

临近夏时期(夏氏)的,有唐、虞、殷等氏。如舜为有虞氏,其后裔即以虞为氏。

一般而言先秦时期的宗族是指有共同祖庙的亲族,亦即是有明确父系祖先的家族。先秦时期属于同一宗族的人,应当是共同父系祖先的后代 ,一般而言拥有同一族氏。夏时期,大禹宗族为夏后氏或夏氏。

此外,还存在赐氏的情况。如武王克商后,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出现了大量的氏。《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例如:周文王的儿子管叔献封于管国,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封于晋国,周公的长子伯禽封于鲁,后人就分别以管、晋、鲁为氏,这是同姓之国。太公望封于齐,后人以齐为氏,这是异姓之国。武王为追思先圣王,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封商王受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国,这是分封的先王之后和前朝之后,其后人以国为氏。卿大夫以封邑为氏。如王子瑕食封于屈,其后以屈为氏,屈原是也。

简言之,西周分封制就是世卿世禄即时代为卿大夫、世代有一个祖宗基业。

一般而言,高祖以下的所有四代子孙都可以高祖的名号为氏,到第五代子孙(连同原来的高祖共六世)出现后,原高祖的氏由嫡系子孙继承,世代流传。而其他非嫡系子孙以原曾祖为高祖,以他的名号为氏。

参考《中国姓名文化考略》,总结氏的来源:氏于号(如虞氏出自有虞氏),氏于爵(如公孙氏),氏于谥(如庄氏),氏于国(如齐氏),氏于官(司寇氏)、氏于字(鲁孝公之子名公子展,展之子名公孙伯夷,伯夷之子以王父之名为氏),氏于居(如南宫氏),氏于事(如陶氏),氏于职典(如白马氏)。

氏的功能

商周以宗法制为基础,而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家族的嫡长子是大宗,其他庶子是小宗。大宗有一系列的特权,祭祀祖先等。因此同一氏族内,与大宗的亲疏远近也就造成了社会地位、财产权力的不同。各宗都有不同的氏,氏表明了地位身份的高地,也就有了别贵贱的功能。《白虎通·姓名》讲: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

氏的主要功能就是区分嫡庶,明确社会地位高低,即明贵贱

(对比)姓代表的是血缘家族,而氏则是身份等级的象征。男性有氏者,可标榜氏。如大禹为夏后氏或夏氏,故称夏禹。

姓、氏起源总结

《通志·氏族略》: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氏的来源、内容不同,那功能也就不同。总的来说姓是区分血缘,避免血亲婚配,即别婚姻;氏的主要功能就是区分嫡庶,明确社会地位高低,即明贵贱。姓代表的是尊重母源的血缘家族,而氏则是侧重父源身份等级的象征(特别是在有夏以来家天下的社会背景之下)。

举例:商周时期,姓、氏分而为二,氏是社会地位贵贱的象征。当时之人绝不会把姓放在名之前来称呼人,一般都称呼氏或爵位。因此,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不会出现类似姬发姬昌这样的称呼。

而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子不称姓而称氏,而女子称姓特别重要(如太姒)。

关于名

名是人的一种特定称谓符号。《说文解字·口部》: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名最初产生的意义是被人称呼的。有了名,人们才可以顺利地交往。

《白虎通义·姓名》讲:殷以生日名子何?殷家质,故直以生日名子也。殷朝崇尚质朴,所以帝王直接以所生之日的天干命名。如太甲、盘庚、武丁等。夏时期王名大体与其类似,亦多按天干命名(如胤甲、履癸等)。

传统观点认为,庶人被排除在宗法制度之外,战国以前庶人是没有姓、氏的,这是由赐姓命氏制度所决定的。顾炎武《通志·氏族略》: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日知录》更云:庶人无氏,不称氏,称名。

例:武王克商后将殷六族 、殷七族分与鲁公、康叔,这些六族、七族多数为手工业者。《周礼·考工记》有轮人、玉人 、陶人、冶氏等,这群工匠的以职业为氏就是后世陶氏长勺氏冶氏等的先祖,即以官为氏。而根据大部分学者认为,氏是贵族专有的那么匠人有氏也说明了他们不同于一般庶人,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以周公旦为例辨析姓、氏

今看到历史自媒体王珊谈历史关于周时期姓氏的解读,颇符合上文姓氏起源。摘录其主要观点如下:

 

北大历史学博士王珊:

周公绝不能叫姬旦,周武王绝不能叫姬发。在周时期的宗法制度体系下,男称氏,女称姓。女性才需要姓,男人只要有氏就行,男性称姓是一个很大的侮辱。

周公可以叫周旦,周公旦,绝不能叫姬旦。甚至可直呼其名为旦,不能叫姬旦,因为他不需要姓。

庶人,没有采邑,没有一个历代相传的祖宗基业,则不需要也没有资格有氏。只需要一个旁边的人称呼的名字即可。氏是传承久远基业的名字,西周分封制就是世卿世禄,时代为卿大夫世代有一个祖宗基业。例如,被分封到韩,姓永远不能变(血缘不能变),氏就可以改为韩氏。周武王儿子叔虞,最早被分封到唐,可称他为唐叔虞,唐就是他的氏。其儿子燮父确实姓姬,但不能叫他姬燮父,因其不是女人,不需要出嫁的(一个男人无需标榜姓)。姓是专门给出嫁的女子用,所以是女字旁,最早的姓都是给女性用的,宗法制度体系下,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即同姓不婚。依附周的邦国,周可赐于其姓。不是同姓,意味着可以通婚。

类推可知:男的有姓知姓但不称姓,如大禹应称夏禹,不称姒禹。女的才称姓,如太姒。

今天非常顺畅的文化观念,与上古时期差异很大。以今日思维习惯考虑古人行为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

对少康姓、氏及窦姓起源的推测

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序》:窦氏出自姒姓,夏后氏帝相失国,其妃有仍氏女方娠,逃出自窦,奔归有仍氏,生子曰少康。少康二子:曰杼、曰龙,留居有仍,遂为窦氏。[查找网址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711/5100210143002103.shtm,以下为相关内容之截图]

 

参考上文,类推少康姓、氏如下:

假设少康未经过灭国之难,则:少康属夏后氏或夏氏,与夏禹一脉相承,承姒姓(或夏启之后以夏为姓)。

实际情况是:夏相后妃缗经灭国之难,逃出自窦,而生遗腹子少康。少康是否因此姓窦?这就造成少康姓窦还是姓姒的紊乱。

结合当时历史背景,试分析如下:

少康出生距离夏启百余年,从太康失国到少康复国历经40年。当时之社会背景:寒浞弑相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先后灭姒姓部落(或国)斟灌氏、斟寻氏(二者在今山东潍坊附近),之后追杀少康。

少康母缗属有仍氏,风姓。相妃缗从帝丘(今河南濮阳)逃亡到有仍(今山东济宁)(见附图1)。少康生于有仍,在当时背景下少康至少不能宣称有氏:因不能宣称有祖宗基业。

那么,少康是否因姒姓被追杀而改姓窦?参考虞舜因为其母亲生他于姚墟,故得姓姚。似乎有这种可能性。但,此以地名为姓者多出自脱胎于母系氏族的女字旁字,且产生时间较早。身处逃亡之际,似乎不是因缗逃出自窦而给少康的姓。况且,少康为男性、没宣称姓的必要。故,少康从出生到青年(即在有仍氏之阶段)改为窦姓的可能性不大。

在特殊、偶然情况下:除缗生少康后,让少康改姓窦的可能性。毕竟成人后须有姓才能结婚,但此逃国难之际,姓不可行,改有可能性。但从纶邑起兵到复国之后,少康及其继帝位的后代都得姓姒——姓窦意味着”族可以和”族通婚,这断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真正传承窦姓传下来后代的,还不可能是少康,杼。这是同姓不婚制度和宗法制度决定的

少康从有仍氏逃亡有虞氏纶邑后,娶二姚、着手复国(见附图2)。此阶段当宣称是相之遗腹子,即承夏氏、姒姓。

少康复国后,恢复夏祀,当仍为夏后氏或夏氏。与夏禹一脉相承、当承姒姓。长子夏杼即位,承夏后氏。

少康是夏后氏,这是可以确定的。姒姓是大禹母亲的姓,禹部族为姒姓、不能混乱血缘,这也是可以确定的。

依据目前史料,少康复国后赐子曲烈缯氏是可以确定的:曲烈封于缯,成姒姓缯氏,可称为缯曲烈。之后,姓氏逐渐合二为一,曲烈成为曾姓始祖。

那么,窦成为姓氏最大的可能性为:少康复国后,赐子龙窦氏(缗逃出自窦,以事赐氏)。且氏于事是有成例的,如以巫、卜、陶、匠等百工技艺为氏(陶氏、冶氏等)。即,窦姓起源于姒姓窦氏之后,姓氏逐渐合一才有窦姓。

本文通过梳理夏时期姓、氏源流,试图探讨少康与窦姓之关联。其初步结论仅依靠推理而来,后续若有相关史料、文物等证据,当以确凿证据为准。

附图:

 

1:帝相时期主要氏国位置示意图(出自公众号黄饮冰之《追踪夏朝.夏代考古文献解析13:少康复国》一文)

 

2:少康复国示意图(出自公众号黄饮冰之《追踪夏朝.夏代考古文献解析13:少康复国》一文)

参考文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李庆花,《中国姓名文化考略》,2012

公众号黄饮冰,黄饮冰,《追踪夏朝.夏代考古文献解析13:少康复国》,2022

公众号南坡黄土,窦沉着,《迷:少康在纶邑二十年》,2022

“竇”的本意

“竇”“渎”相通。渎,从水从卖,指小河沟,衍生为“轻慢,不恭敬”的含义,如渎职、亵渎等。要准确理解“窦、渎”两个字,先要上溯到“卖、买”两个字,而这两个字又共同起源于“贾”字。

,从襾(音亚)从贝,“襾”是网兜的意思,“贝”在远古时期曾经做过货币,因此“贾”的含义手里拎着钱,衍生为货物交换。随着社会的发展,货物交换变得更加频繁,“贾”被进一步简化为“買(买)”,表示买入;同时将“贾出”合写成为“賣(卖)”,表示卖出。

因为“卖”字上为“出”,下为“入(买入)”,所以“卖”在作为声旁时表示在人的主动干预下的连续流通,如:读,表示连续的诵咏;续,表示不间断;渎,表示人挖出来的水沟。

古时人们为了防止山洪,会在部落内部挖掘沟渠,使山洪或者雨水顺利的下泻到江河中,保持居地的干爽。这些沟渠即为“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人的认知范围也不断扩展、将他们最熟悉的河流也统称为“渎”,即“四渎”:江、河、淮、济(见下图)。

今河南省济源市即因是济水的发源地而得名。古代之济阴、济阳,今山东省济南、济宁、济阳,都因济水而得名(见下图)。

图:缗逃亡背景下地理简图(缗从濮阳逃到济宁,图出自《窦——被人误会很久的字》一文)。

窦衍生自,最初二字通用后来表示有水的河沟,表示干涸的水沟,衍生为凹陷意。“窦”又”,则为昏暗之洞穴,且含有风流动之义。

逃出自窦”的释意

“逃出自窦”多见解释为“从排水沟中逃出“从昏暗(通风)的穴中逃出夏时同,夏部落和东夷部落生活在黄河流域,缗的母族有仍氏生活在济水沿岸黄河济水共四渎逃出自窦”是否意味着跨过黄河或济水逃走?(见上图缗从濮阳逃到济宁路线图)。此仅为一孔之见,供同仁参考。

统观姓氏起源,逃出自窦这样一个事件产生窦姓或窦氏(即姓于或氏于氏)的类似例子几乎没有最接近该情况的都是姓于居地、氏于居地故,倘若濮阳(帝丘)到济宁(有仍)这条线上没有带的地名,那就是以事取姓(氏)很特殊。但前文窦长波所提供窦氏家谱上又窦邑那是否意味着姓、氏“窦”源于含“窦”的古地名?

笔者以此为线索查找濮阳至济宁逃亡路线上的古地名发现:山东菏泽古地名曰生窦(笙渎)菏泽离濮阳不远,且在山东境内“生可能起源于济水。那么,存在一种可能性即:少康于有仍期间因居地近“济水”而姓窦或氏窦。根据逄振浩的《山东古姓氏》一书,夏商周时期有仍(山东)无“窦”氏。从山东古地名入手溯源窦姓不失为一种策略。但此说有待于深入的古地名考证,才能进一步验证。

参考资料:

公众号“字线”,白字先生,《窦——被人误会很久的字》,2018

全文结论

1.窦姓起源之尧子尊曦——前人已严谨论证过、此说当不可信。

2.史料与家谱资料一致表明窦姓起源于缗逃出自窦,而生少康”之事件故窦姓得姓始祖明确之前,因少康有为窦氏族人可自称为少康苗裔。

3.少康居有仍期间存在姓窦或氏窦的可能性,但此可能性极小。尚需后续证据验证

4.少康居于纶邑、起兵复国乃至少康中兴期间,应当承夏祀,即承姒姓、夏后氏。这是由当时宗法制度决定的。

5.复国后,帝少康、杼一脉承夏祀,只能承姒姓、不能改姓窦,这是当时同姓不婚制度和宗法制度决定的。

6.窦姓起源最可能情况少康复国后,赐子龙为”氏。即龙为传承有序的姒姓窦氏后世姓氏合一后,逐渐演化产生窦姓。

本文通过梳理夏时期姓、氏源流,试图探讨少康与窦姓之关联。其初步结论仅依靠推理而来,后续若有相关史料、文物等证据,当以确凿证据为准。


南坡黄土
乡愁、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