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以窦天玉为首的族人数年考究、整理,邓州南部窦氏的来龙去脉基本梳理清楚。今把资料总结于此,供有研究能力的族人接力奋斗,以解决邓南窦氏起源于“(孔显复邓时)老户回归”还是“大槐树移民”的问题。
关于窦楼杨堂窦氏先祖墓碑研究报告
一、前言
窦楼、杨堂窦氏先祖墓碑坐落在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孔庄窦楼村东,是一座独立坟墓,它南距窦楼至后孔庄大路百余米,墓前(西南)方立灰岩石碑一座,碑高一百三十一厘米,宽五十厘米,厚十厘米,下有碑座,高出地面四十厘米,下部埋深不详。该墓碑“文革”时曾被“红卫兵”推到,意欲破坏,族人窦朝珠出面阻止保护,重新恢复到现在的样子。墓碑虽年久、人为破坏、碑文字迹 模糊,但大部分尚可辨认,墓碑铭文上下左右、层次关系均可确认,为此,本报告将从现存碑文记述对墓主人、立碑时间以其立碑人辈分断代和部分立碑人的后人情况等进行调查研究报告。
二、墓碑铭文概况
墓碑铭文是反映墓主人生平事迹和后人(或立碑人)情况的写照,本墓碑铭文约有一百三十余字清楚可见,有些已毁坏无法辨认,其中,与墓主人有关的三十余字,立碑人名字和辈分有六十七字,占墓碑铭文总字数百分之五十以上,其他三十余字。这些墓碑铭文为小楷宋体,刀刻鎏金,现仍依稀可见金黄色斑点。该墓碑岩石为灰岩,主要成分碳酸钙,有一定消炎止血功能,为此墓碑两侧及中间部分被刀剐毁坏极为严重,这也是造成铭文不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墓主人
墓碑铭文中,仅有三十余字与墓主人有关,即上部“永言孝思”和“寿故世”,接着是“祖窦公、妣李氏”,以下是四个大楷字,“合葬之墓”,墓碑左下方断续可见有“光祖故,监生,名世武生”等字样。右上部有“同、八年二月”字样,应为立碑时间。因为同字与八字之间掉一石块,分析立碑时间为“同治八年二月”即公元一八六九年二月,距今144年。根据墓碑铭文可以说明,窦楼杨堂窦氏先祖窦公,配偶李氏,是我们两地窦氏在此“开山”之祖。他可能是清朝嘉庆或道光年间的国子监武生,国子监是清朝政府的最高学府,文武均有开科,他是武科是武生,这也和我们各代相传先祖是“习武”之人相吻合。
墓碑铭文因年久和人为毁坏,导致先祖名讳不清,辈分不明,无法在清朝国子监生中寻找,极为遗憾,更是我们各代族人难于弥补的过失。
四、墓碑立碑人及断代
我们先祖墓碑下方,较清楚的记载了为先祖立碑的后人,他们水平横向、自上而下排列,每排上面为辈分,下为立碑人的字(名字),共有四排,总字数六十七个字,其中有四个字(殿、自、可、建)记载立碑人辈分,其余为立碑人,一共五十三个字,即墓碑记载立碑人为四代五十三人。立碑人最高是“殿”辈,其中长门(面向墓碑右长左次)五人,次两人,三门也两人,“殿”辈共九人;“自”辈长门十人,次和三门排在一起,为八人,共计十八人;“可”辈长门十人,后两门九人,共计十九人;“建”辈长门五人,后两门两人,共计七人。
在“殿”辈长门上方有“奉祀、来孙”和次、三门上方也有“门宗奉祀、来玉”以其“自”辈上方有“晜”、“可”辈上方有“仍”、“建”辈上方的“雲”等字,是当时古文在墓碑铭文上的表现形式,是区分断代和承前启后上下关联的意思,但是真正的含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综合上述,可以对墓主人和立碑人作以下断代:墓主人是我们窦氏来到这里的“开山之祖”,定为第一代,接着“殿”辈定为第二代,“自、可、建”三辈分别定为第三、第四和第五代,以此类推,朝、天、金、玉定为第六、第七、第八、第九代,目前最小的“月”辈是墓主人的第十代孙。
五、墓碑立碑人名讳排序和分代
第一代 开山之祖
窦公 辈分、名讳不祥
第二代 殿 辈 (九人)
窦殿成 窦殿龙 窦殿友 窦殿鹤
窦殿先 窦殿忠 窦殿芳 窦殿富
窦殿喜
第三代 自 辈 (十八人)
窦自 窦自仁 窦自 窦自新
窦自修 窦自安 窦自恭 窦自
窦自动 窦自得 窦自发 窦自强
窦自省 窦自道 窦自振 窦自贵
窦自平 窦自顺
第四代 可 辈 (十九人)
窦可行 窦可荃 窦可塾 窦可隆
窦可祥 窦可文 窦可富 窦可瑞
窦可蘭 窦可金 窦可廉 窦可成
窦可顕 窦可均 窦可顺 窦可无
窦可甲 窦可贯 窦可荣
第五代 建 辈 (七人)
窦建合 窦建遂 窦建春 窦建吉
窦建太 窦建朝 窦建国
以上排列是按照墓碑立碑人顺序从右至左(面向墓碑)从上向下进行的编排,其中,自辈中有三人,字迹不清,难于辨认,留作空白;“可”辈中也有三人是根据字体偏旁部首分析得出,可能有误,这叫人非常无奈遗憾。我们的祖坟墓碑是文物,不能破坏,否则就不能再生,难以恢复。我们这些先辈们的名字再也无法知道了。
六、立碑人后人发展情况的调查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先祖墓碑是他的子、孙四代所立,如果是死后所立,那是“五世同堂”的老人,二十年一代,他就是一个百岁以上的老人,似乎不太可能,应该是死后若干年才立碑,这样也符合我们当地过几年立碑的习俗。按照这样研究依据,先祖应该在清朝嘉庆朝,公元一八零零年左右来到这里,距今两百一十年左右。这两百余年来,在此共发展后人十代,总人口达四百多人,其中“建”辈以上已经全部离世,“朝”辈有十余人,“天、金、玉”三代为主,“月”辈较少。经调查,绝大部分后人不知道墓碑上的立碑人,甚至连自己的祖父、曾祖父也不知道,这给每个立碑人的后人调查带来了很多困难,无法确定他们的后人。现能确定的只有两人,一是墓碑立碑人四代“可”辈第七人窦可富,他是窦楼村窦朝献的祖父;另外一人是墓碑立碑人四代“可”辈倒数第二人窦可贯,他是杨堂村窦朝珠的祖父。以下对两人的后人情况作简单叙述。
1、窦可富
窦可富是墓碑立碑人第四代,按照墓碑立碑人的排序,他位于右侧第七人,我们面对墓碑右长左次,说明窦可富是长门之后。经调查,窦可富有三子,长子和次子的后人均在窦楼老家,三子外迁陕西。他的后人孙子窦朝清、窦朝云、窦朝献(邓州市桑庄镇教办室退休教师),还有曾孙窦天明、窦天春等,现总的发展了五代(建、朝、天、金、玉),总人口五十余人。
2、窦可贯
窦可贯是第四代立碑人,他位于立碑人“可”辈左侧倒数第二人,他应为三门之后。窦可贯的后人主要在杨堂,他有三子,长子名讳不详,也有三子,分别是窦朝东、窦朝吉、窦朝富,次、三子无后人。窦朝东有两子,长子窦天岑,有窦金国、窦金云、窦金营三子,次子窦天才无后人。窦金国一子名讳窦玉宝,现为河南省西峡县旅游局副局长,他有女儿名窦靖蕾(月辈);窦金云一子名窦玉科;窦金营一子名窦玉盼,他有一女儿窦鑫冉(月辈)。现窦可贯长子发展六代(建、朝、天、金、玉、月),总人口二十人。窦可贯次子名讳不详,无后人。
窦可贯三子名讳窦建群,他有三子,分别是窦朝珠、窦朝文、窦朝兴。其中窦朝珠,中共党员,担任中共孔庄村党支部书记近二十年,窦朝文曾任孔庄高级社社长,窦朝兴曾任邓州市桑庄镇教办室政工、宣传干部。窦朝珠有三子,分别是窦天海、窦天玉、窦天遂。其中窦天海中共党员,曾担任邓州市桑庄镇高店学校校长;窦天玉中共党员,长江水利委员会副处级干部,曾任中共长江水利委员会第七工程勘测院党委书记;窦天虎是窦朝文之子,曾担任中共孔庄村党支部书记、会计;窦天遂过继窦朝兴为子,高级工程师,南阳市高新区天成电气设备公司总经理。窦可贯第五代孙有窦金锋、窦金续、窦金闯,其中窦金锋有子窦(玉)洋,窦金续子窦玉博。窦可贯三子共发展五代(建、朝、天、金、玉),总人口三十四人。
七、结语
1、本报告按照墓碑铭文对墓碑概况、墓主人、立碑人排序分代以其窦可富、窦可贯两人的后人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作了报告。基本明确了我们两地窦氏先祖以其以下(殿、自、可、建)四代的关系,佐证了“建”辈还是“五世”之内的兄弟,表明了窦楼、杨堂窦氏同宗同族,同为一家,这是本文重要意义所在,可以作为两地后人寻根问祖的依据。墓碑铭文还证明了墓主人(先祖)是习武之人的传记。特别是我们辈分字序“自可建朝天,金玉月贵申。荣昌万世兴,加喜殿光明”二十辈序的正确性得到了确认。
2、墓碑铭文因年久,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结果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一是立碑时间,因碑石掉块缺字,文中立碑时间是分析得出,可能有误;其次是墓主人的名讳、身份不清楚,生卒年龄不详,仅墓碑铭文几个断断续续文字不能为进一步查证我们先祖的身份、官称等提供依据;三是墓主人与立碑人的关系,铭文中立碑人有“殿、自、可、建”四代五十三人,其中“殿”辈九人,他们是父子关系吗?他有九个儿子?一夫三妻三门吗?存在诸多疑问。四是立碑人的后人查证存在问题,这是因为立碑人的记载以上下分代(辈),左右同代(辈)简单刻记的方法,只能反映与墓主人的关系,不能说明上下祖孙、父子关系。五是四代立碑人名字中有些字迹模糊,可能有误,特别是“自”辈三人不能看清留作空白和根本看不清未记入者、或者遗漏等,对此深感遗憾。
3、窦楼村东墓碑是窦楼杨堂窦氏之先祖,历时一百四、五十年,在此让我们大声疾呼,保护墓碑是我们后人的责任和义务。目前虽然人为破坏不存在,但是风刮雨林,岩石风化导致墓碑毁坏,后果极为严重。墓碑超出一百年是“文物”,国家《文物法》有规定,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如果墓碑有险我们不护,落个“不孝子孙”还要涉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窦天玉
二〇一二年十月
鄂豫交界四地窦氏家族简介
湖北省襄阳市与河南省邓州市交界处有四个地方居住着窦氏族人,他们分别是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余沟村窦岗(以下简称窦岗);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孔庄村窦楼(以下简称窦楼)和邓州市刘集镇厚桥村(以下简称厚桥)以其邓州市杨营乡胡营村(以下简称胡营)。现将四地窦氏族人的发展规模、族人辈(代)序等情况简介如下:
(一)窦岗
窦岗是余沟行政村辖属的第三村民小组,位于鄂西北部边境,北距湖北省与河南省分界处约10华里左右,再向北距厚桥、胡营20余华里,距窦楼50华里。全村窦氏族人105户535人,未曾编写过家谱,但据族人各代传记,窦岗窦氏辈序二十代为:
丛文心起先,思克子朝天。金玉月贵省,荣昌连世兴。
现在族人最高辈分是朝辈,下有天、金、玉、月、贵、省和最小荣辈共八代人。据了解,该地窦氏族人没有编写《家谱》的意愿,也没有研究过先祖何时、何地、何原因迁来,从未与国内、省内窦氏文化历史研究组织、团体交流联系过。
(二)窦楼
孔庄行政村辖属的第五村民小组窦楼和第六村民小组杨堂的窦氏族人同属一个先祖。据各代相传,先祖由湖北窦家岗迁来,在此定居两百余年,没有编写过《家谱》。根据窦楼村东先祖墓碑记载和各代相传,窦楼、杨堂窦氏辈序“殿”辈以下二十代为:
自可建朝天,金玉月贵申。荣昌万世兴,加喜殿光明。
现两组窦氏族人六十余户,共450人,最高辈分是朝辈(10人),下有天、金、玉、月辈,共五代人。目前正准备编写家(族)谱,其中杨堂一支《窦氏家谱》编写完成,已经校审、编排完毕,即可出版。由于各种原因错把“窦”写成“豆”,在族人窦天明、窦天虎、窦天玉、窦天学、窦付命等人倡议下,正在改“豆”为窦。另外拟成立《窦楼杨堂窦氏家族研究会》,领导我们窦氏家族开展“先祖墓碑保护”、编写出版《窦氏家谱》以其窦氏家族内部事务、对外联系、交流等工作。窦朝兴、窦朝献两位都是邓州市教育局退休干部,现居住窦楼老家,担任中国《中华窦氏历史文化研究会》联络员。
(三)厚桥
厚桥村是一个多姓氏杂居的村镇,白河支流刁河从镇中穿过。该地窦氏族人较少,共二十户,人口不足一百。没有编写过家谱,据各代传记他们的辈序如下:
孙文心启选,思可子朝天。金玉岳贵生,荣长连士兴。
厚桥窦氏族人最高为朝辈,以下有天、金、玉和岳辈,共五代人。该地窦氏也曾呼吁准备编写《窦氏家谱》,派人与其他窦氏家族交流联系。
(四)胡营
胡营村也是一个多姓村落,与厚桥相距仅数华里,据说两地窦氏血缘关系较近。现胡营窦氏族人共有四十余户,一百八十余人,也没有编写过家谱,据各代传记该地窦氏二十代辈序如下:
荣昌连世欣,丛文新启先。思可子朝天,金玉月贵申。
胡营窦氏族人最高为朝辈,以下为天、金、玉和月辈五代人。该地窦氏族人曾往窦岗寻根问祖,两地族人进行了交流,并互相保存了各自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
综合上述,四地窦氏家族宗谱辈序均为二十代,都是口传手记,代代相传。经分析,可能在顺序、语音和字体上因时间久远而误传,但仍有十四代辈序相同,可以初步判定为同一宗族。目前,窦岗窦氏族人为八代,长、次相差很大,表明该地窦氏先祖迁来时间约三百年左右,其他三地都是五代,迁来时间也少于窦岗。窦楼、胡营、厚桥三地窦氏族人代代相传,都说自己的老家是湖北窦家岗,这种说法三地反映极为普遍,可以认为他们是窦岗窦氏分支迁出的。因此鄂豫交界窦岗、窦楼、厚桥和胡营四地窦氏家族为同一宗派,同为一家,是同一个先祖。
窦天玉
二〇一四年六月六日
河南省邓州市《窦氏先莹碑》历史文化初步研究
一、前言
河南省邓州市白牛镇的窦堂村、店、小朱庄三地,汲滩镇的张寨南窦营和张楼乡的老君庙五地窦氏家族根据《窦氏先茔碑》铭文记载是同一宗派,同为一家。该《窦氏先茔碑》于清光绪己丑年仲春(公元一八八九年春)立,原址在店村南,后祖茔遭破坏碑倾倒,窦堂裔孙运回,放在一小桥上,后窦堂生产队队长窦光和怕《窦氏先茔碑》损坏,将碑存放生产队仓库。多年后原仓库倒塌,族人窦明森拉回自家院内保藏。几经周折,幸免于难,《窦氏先茔碑》得以完好无损的保藏,窦堂窦氏后裔窦光和、窦明森功不可没,我们窦氏后人应该记住他们。经五地窦氏家族共同商议重新选址征地修建并决定二零零九年清明节,由窦文全、窦文群为主策划并召集有关人员将《窦氏先茔碑》重新竖立。本文主要对《窦氏先茔碑》铭文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研究资料做初步研究。
二、窦氏宗族碑概况
《窦氏先茔碑》新址在河南省邓州市白牛镇窦堂东,南距白牛—元庄公路三百米,占地面积 2000余平方米,修有六柱、高约五米、上部为六角亭阁式建筑一座,方位座北朝南。河南省郑州市农业发展银行行长窦荣兴为碑亭撰书七律式楹联,上联:亭立灵地崇仁厚,下联:碑传贤人绍文明。亭内构筑高于地面一百五十厘米、面积约10余平米平台,《窦氏先茔碑》竖立在平台中心(图1、图2)。
图1 图2
《窦氏先茔碑》亭建有六级台阶,可拾级而上进入亭内。该碑选用青灰色石灰岩,岩石风化较轻微,岩质坚硬完整无裂隙。碑高136厘米,宽60厘米,厚18厘米,上部圆顶,整体呈长方条形。
三、《窦氏先茔碑》碑文解译
《窦氏先茔碑》刻有碑文约120字,其中碑名是窦氏先茔,碑联:上联“十八传祖宗仁厚”,下联“千百载俎豆馨香”,横批为“木本水源”和立碑时间“皇清光绪己丑年仲春上浣立”等34个字。上部竖写“宗派”接着是二十代辈序“殿希嘉光荣,文明本祖传。善崇恩泽广,承绍永千年”共22个字。其下写有“裔孙”,自左而右,由长次排列,即“窦堂、店、老君庙、南窦营和小朱庄”(五支)计16字。其余全部是立碑人署名,共计48字。立碑人分为五代四十一人,他们分别是:第一代只有字没有辈,窦堂支一人字“琇”、店支三人为“纯、全、刚”、老君庙支两人为“礼、春”、南窦营支没有、小朱庄支一人为“太”。第二代殿字辈,窦堂支六人,他们是窦殿增、窦殿占、窦殿书、窦殿典、窦殿学、窦殿枫;店支两人是窦殿隆和窦殿昌;老君庙支一人是窦殿顺;南窦营支两人是窦殿楸、窦殿新;小朱庄支一人是窦殿珍。第三代希字辈,窦堂支六人,他们是窦希秋、窦希舫(清朝秀才)、窦希孔、窦希纯、窦希明、窦希勇。其余四支均为一人,依次为窦希俊、窦希雷、窦希琦、窦希山。第四代嘉字辈,窦堂支五人,他们是窦嘉平、窦嘉名、窦嘉俭、窦嘉印、窦嘉义,其余四支嘉字辈没有。第五代光字辈两人都是窦堂支,分别为窦光照、窦光顕。
四、《窦氏先茔碑》历史文化研究
依据《窦氏先茔碑》碑文提供的重要历史文化信息,当地窦氏家族来自那里、什么时间为何而来和为进一步“寻根问祖”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给当地窦氏家族发展、分代断代提供了证据。《窦氏先茔碑》也是为窦氏家族后人继承发扬祖训、家教竖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1、邓州市窦氏家族历史渊源研究
据调查,邓州市八个乡镇分布有窦氏家族,都传说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又据《邓州古代史考》载文,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冬,金吾右卫镇抚孔显奉太祖朱元璋之命知邓州事。他复邓后,安境抚民,四向收集流散遗民来归,明政府组织大批向邓移民,有组织地从山西“狭乡”移民来邓。再据《河南省邓州市地名志》记载有一批山西移民来邓建设新村情况,其中标明“明初”“明前期”“洪武时”“洪武二年”来邓的山西移民,按乡“与老户遗民共建(恢复)老村”和“创造新村”两类,其中白牛乡店村为窦姓移民创建。据此,可以肯定的说,这里窦氏先祖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时间在明朝洪武初年。同时《窦氏先茔碑》对联“十八传祖宗仁厚”表明自公元1369年至1889年立碑时已经在此定居520年,历经明、清两朝,窦氏族人已发展了十八代,即每百年3.2-3.4代,基本符合我国当时人口发展状况。
2、邓州市窦氏家族的分代研究
《窦氏先茔碑》是窦堂、店、老君庙、南窦营和小朱庄五地窦氏家族所立,碑文显示立碑人五代四十一人,其中窦堂最多25人、店6人、老君庙4人、南窦营和小朱庄各3人。这41人作为五地窦氏家族的代表刻于碑上,是因为:他们应是各支窦氏族人的精英;应是立碑的倡议人和出资人;他们应该都是成年人。据此分析,窦堂支第五代窦光顕、窦光照两人应该有下一代,即立碑时窦堂支是六代同村。按此判断可以确定:自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移民该地以来到立碑已发展十八代,第一代立碑人应该定为第十三代,殿辈为第十四代,希、嘉、光三辈分别为十五、十六和十七代,荣辈是第十八代,文、明、本、依次排列为十九、二十、二十一代,目前祖辈最小排为二十二代。
3、邓州市窦氏家族家教、祖训文化研究
《窦氏先茔碑》碑联“十八传祖宗仁厚,千百载俎豆馨香”是一副上下呼应传承的对联,是窦氏家族家教、家传和祖训的缩写,也是窦氏家族文化丰富深奥的表述,她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有三,首先是“仁厚”,仁者同情也,仁心。友爱,仁至义尽。再者敬辞,仁兄。厚乃作人之道,如厚道、忠厚等。其次是“俎豆馨香”,“俎”古代祭祀先祖放祭品的器物(盘子)。“豆”泛指食物,“馨香”是散布很远的香气。其三,这副联告诉我们窦氏家族后人,十八代先祖都是“仁厚”之人,应继承发扬先祖的美好传统,让“仁厚”之训“俎豆馨香”千百载永远永远传承。
五、结语
河南省邓州市《窦氏先祖碑》历史文化的信息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她为邓州市窦氏先祖来自山西省洪洞县提供了证据,确定了邓州市窦氏家族自明洪武二年迁来至今的发展分代和祖训。同时对她的研究为今后编写《河南省邓州市窦氏家谱》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和依据。最后让我们在这里大声呼吁该地窦氏宗亲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邓州市窦氏家族基本资料收集中,特别是年令较大的宗亲们,收集他们掌握的家族资料是抢救性的,应该越早越好,否则,他们离世后造成家族资料遗失是不可弥补的。
窦天玉 窦光安 窦文堂
二〇一五年四月一日
在河南“两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全安会长、尊敬的建国、成章宗亲以其各位窦氏宗亲:
我是窦天玉,来自南阳市长江委七勘院,原籍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窦楼村。二〇〇八年因年龄慢慢退出主要领导岗位,开始了解我们窦氏历史文化研究的进展,二〇〇九年曾到西安与窦彦礼会长会面,提交了《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窦楼村窦氏家族初步研究》一文,该文摘要编入《中华窦氏四千年》。二〇一〇年后,开始从事老家窦楼村以其邓州市窦氏家族的研究,现将几年来自己的研究向大会作汇报。
一、邓州市窦氏家族概况
邓州市是河南省西南紧挨湖北省襄阳市的县级市,是河南省比较大且人口多的县市。我们窦氏家族主要分布在桑庄、刘集、杨营、林扒、陶营、白牛、汲滩和穰东八个乡镇,我老家桑庄镇窦楼村现窦氏家族六十余户四百五十余人,刘集镇厚桥村窦氏家族一百余人,杨营乡胡营村窦氏家族两百余人,林扒镇窦氏家族一百余人,陶营乡朱西村窦家三百余人,白牛镇窦堂村(行政村)三百余户两千余人,汲滩镇张寨村窦营四百余人,穰东镇两分店窦家五百余人,邓州市窦氏家族总人口三千五百余人。截止目前,据我了解这八个地方窦氏家族都没有编写过家谱,没有对外进行过交流,也不知道我们国家和我们省有窦氏历史文化研究组织,我送去的《窦氏春秋》他们闻所未闻,听都没有听说过。可以说这里是窦氏历史文化研究的盲区。
二、邓州市桑庄镇窦楼村窦氏家族研究情况介绍
自二〇一一年以来,每年都回窦楼老家居住,多则一、两月,少在十天半月,主要开展了我们家谱编写的准备工作,先祖墓碑研究和保护,改“豆”为窦的宣传等工作。窦楼窦氏家族分为九支,因历史久远,缺失支系资料,难以分清,较为明确的仅分出六支,其中我家一支的家谱初稿基本完成,力争年底出版。窦楼先祖墓碑记载,立碑时间为清朝同治八年二月,即公元一八六九年二月,距今一百四十余年,墓碑常年暴露在外,遭受风刮雨淋日晒,岩石风化极为严重,从长远计,需要进行保护,现已多次召开家族代表会议,讨论保护方案,尽快实施。根据先祖墓碑铭文编写的《关于窦楼杨堂窦氏先祖墓碑调查研究报告》一文,刊登在二〇一四第二期《窦氏春秋》上,该文对窦楼杨堂窦氏先祖身份进行了探索,进一步明确当地窦氏二十代辈序,即:自可建朝天,金玉月贵申。荣昌万世兴,加喜殿光明。文章对该地窦氏家族自迁入以来至今的发展进行了断代,还就部分立碑人后人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并且进行了叙述。同时该文在当地也引起不小震动,河南科技大学在校硕士研究生窦沉着(玉辈)评价说:“此文意义重大,使我们年轻的窦氏族人了解了先辈的艰辛不易,增强了家族邻里和睦和尊老爱幼风尚,是非常及时的”。
三、鄂豫交界四地窦氏家族介绍
几年来在窦氏家族走访调查中,发现了我们河南与湖北交界有四地窦氏家族,虽然都没有家谱记载,但各代相传的二十代辈序基本一致。他们是: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余沟村窦岗,邓州市桑庄镇窦楼村,邓州市刘集镇厚桥村,邓州市杨营乡胡营村。
窦岗家族二十代辈序为:丛文心起先,思克子朝天。金玉月贵省,荣昌连世兴。
窦楼家族二十代辈序为:自可建朝天,金玉月贵申。荣昌万世兴,加喜殿光明。
厚桥家族二十代辈序为:孙文心启选,思克子朝天。金玉岳贵生,荣长连世兴。
胡营家族二十代辈序为:荣昌连世欣,丛文新启先。思克子朝天,金玉月贵申。
从以上辈序中,不难看出,存在着音同字不同、辈序颠倒和个别字辈不同等差别,但是,目前四地族人辈序排列均相同,其中窦岗现在族人为八代,即:朝辈、天辈和金、玉、月、贵、省、荣。窦楼、厚桥和胡营都是五代,即:朝辈、天辈和金、玉、月。由于历史久远,没有家谱记载,只是代代相传,加上长时间互不往来,存在错误在所难免。
四、今后的打算
我虽已过花甲之年,但仍然酷爱窦氏家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在有生之年,尽最大努力,为窦氏家族历史文化研究作出贡献,打算继续进行本家族编写家谱的资料收集工作;继续进行鄂豫四地窦氏家族的研究,为寻根问祖寻找蛛丝马迹;继续做好本家族先祖墓碑的保护事宜;继续进行邓州市窦氏家族的走访调查工作,探索本地区窦氏家族发生发展规律。
窦天玉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六日
河南省邓州市窦氏家族历史文化初步研究报告
一 、前 言
邓州市是河南省直管市,豫西南门户城市。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于邓州。医圣张仲景故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祖居地,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渠首市。全市总面积2369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区。全市总人口188万,其中城市人口40万。邓州市地处豫西南、湖北省(鄂)西北交界部位,位于武汉—西安—郑州大三角和南阳—襄阳—十堰小三角附近,有着承东启西的“桥梁”作用。邓州市全境绝大部分为平原地形,在这块沃野千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近万名窦氏族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百分之零点五,是邓州市姓氏排名较后、且人口较少的姓氏之一。
二 、邓州市窦氏家族分布、迁徙和发展研究
邓州市窦氏家族主要分布在桑庄、白牛、汲滩、张楼、刘集、杨营、林扒和陶营八个乡镇。邻近的淅川县厚坡、香化、九重三个乡镇原属邓州市,一九七一年因丹江口水库蓄水淹没而划归淅川县管辖,这里分布的窦氏家族历史上也归邓州市。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窦岗与邓州市交界,据调查那里的窦氏家族原来也归邓州市,详细情况见下图。
图为:河南省邓州市窦氏家族分布图
根据《河南省邓州市地名志》,公元一三六九年二月(明洪武二年)由山西省迁来移民到邓州市创建新村,其中一窦姓移民获准在现邓州市白牛镇北约十五华里建立两分店新村,历经明、清两朝和民国至今已646年。又据邓州市白牛镇窦堂村(距两分店近有5公里)北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所立《窦氏先茔碑》所刻碑文记载,自公元1369—1889年立碑时520年来,已经发展到第18代,到目前已经发展到第22代,因此窦氏家族总人口应在万人以上,或者更多,但是实际掌握的总人口不超过六千,还需做大量工作。
根据有关资料分析研究确定,邓州市白牛镇两分店窦氏一分支在公元1565年前后迁徙到现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历史上称窦家岗,解放后改成窦岗村,四百多年来,发展了十六代。这一窦氏家族又先后分出三支返迁回邓州市,即现在邓州市桑庄镇窦楼村、邓州市刘集镇厚桥村和杨营乡姜胡营村三地窦氏家族都来自湖北窦家岗,这一观点是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是有确切证据的,也得到四地窦氏族人认可。邓州市白牛镇窦堂村、小朱庄窦氏家族、汲滩镇窦营、张楼乡老君村四地窦氏家族是两分店窦氏的分支,这是《窦氏先茔碑》碑文明确记载的,不存在任何争议。邓州市林扒镇窦氏家族和陶营乡窦家村以及原邓州市管辖的厚坡、香化、九重三地窦氏家族,经资料研究分析,也是两分店窦氏分支,其迁徙时间、何支分出均无资料证实。
三、邓州市窦氏家族历史断代与分代研究
正确判断窦氏家族各代时间节点,代与代间隔,相互关联、层次等因素对于断代与分代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这些因素,历史上主要来自于家谱、碑文等资料分析和研究,现代族人情况需进行大量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邓州市窦氏家族的断代与分代除基于上述因素的同时,也考虑了各窦氏家族历史上相互传承的关联和层次的信息。依据上述现分述如下:
1、两分店、小朱庄、窦堂、窦营和老君村五地窦氏的断代与分代
五地窦氏家族的辈序为同一排列,二十代序:
殿希嘉光荣,文明本祖传。
善崇恩泽广,承绍永千年。
五地窦氏家族于1889年春所立《窦氏先茔碑》碑文明确记载,自1369年移民建立两分店村至立碑时520年间已传承十八代,经分析研究,殿辈为十四代,希、嘉、光、荣分别为十五、十六、十七、十八代,文、明、本为十九、二十、二十一代,最小祖辈为二十二代,人口发展每代间隔29.4年—30.5年。
2、窦岗、窦楼、厚桥和姜胡营四地窦氏家族的断代和分代
这四地窦氏家辈序基本相同,也是二十代五言诗题材,依窦岗辈序为准:
丛文新启先,思克子朝天。
金玉月贵生,荣昌联世兴。
现窦岗家族最高为朝辈,最小是荣辈,其他三地最高也是朝辈,最小都是月辈,他们是窦岗窦氏的分支。根据窦岗辈序,该支自两分店迁来已传十六代,平均取30年一代,迁来时间450年以上,即公元1565年迁来。采用同样方法计算,应是两分店窦氏第六代孙迁来窦岗后,为他的儿孙辈立下上述辈序。可以确定他的儿子为丛辈第七代、文、新、启、先和思、克、子辈分别是八、九、十、十一代和十二、十三、十四代,朝辈、天辈为十五、十六代,以下金玉月贵生是第十七至二十一代,最小荣辈为二十二代。
3、其他窦氏家族的断代与分代
邓州市林扒窦氏家族、陶营乡窦家村窦氏家族和原属邓州市的厚坡、九重的窦氏家族断代与分代,由于调查研究不够,缺少必要资料,尚无法开展。
四、结语
邓州市窦氏家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开始时间不长,窦氏家族居住地比较分散,给调查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目前掌握的资料很有限,今后还需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文中存在很多不足,待今后资料丰富时加以补充和修改。
窦天玉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窦楼窦氏先祖传说
我宗族世代居于邓州市桑庄镇窦楼村、杨堂村(为叙述方便,题目及下文中“窦楼”即代指窦楼、杨堂)。自先祖窦公迁来此地算起,已将近二百年了。现五旬以上族人皆知窦公乃习武之人,由湖北窦家岗迁来。诸多先祖轶闻,被宗族长老们相传至今。今族人窦天玉搜集先祖窦公传说,嘱我作文以记之。
先祖墓碑伫立在窦楼东北角一百五十多年了。晚风,长年累月地涤荡着碑体斑驳的石块,犹如老人一般,年复一年地讲述着先祖的传说。
某夜。月色已浓,暮春的蓄水池仍蛙鸣阵阵。伴着西坡里大路上传来达达的马蹄声,池塘突然一片静寂。
漆黑的夜空下,一窗烛光独明。窦公加紧步伐朝这边走来。奔波一天,早已人困马乏。茫茫原野之中,终于找到一处歇脚之地。窦公站在门檐下稍整衣冠后,叩开这户人家大门。经过简单几句寒暄,主家秦某直言不便留宿。夜色茫茫,离开此地,不知何时能再遇到一户人家。窦公无奈,只得在秦家门檐下暂歇。
他将马拴在门旁杨树下,便去找些鲜草喂马。稍安顿后,窦公和衣躺在门檐下歇息。
次日清晨,窦公起身间猛地瞥见门口青砖上竟有一滩粪尿,忙不迭地懊恼夜里将马拴得离门口太近了。于是他赶忙找来扫把,和着尘土清扫。恰这时秦夫人打开大门,见窦公拿扫把,便径直朝门口走来。地上虽清理干净,却还是能看到水印。
见夫人前来,窦公忙拱手施礼。许是这位嫂夫人闻到马尿异味,立马朝窦公破口大骂。秦某人闻声从堂屋出来,看此状况后也无半点客气。窦公无奈,只得一再陪笑。
此地距家乡窦家岗大概五六十里,骑马前行,倒也不慢。然而,这段归程,窦公却走得艰辛。想也难怪,自弱冠之年至入读国子监,二十余年间何曾受此羞辱。
数年后的一天,窦公故地重游时有意购置田产以建房居住。再之后,窦公购买田地数百亩,并举家搬来此地居住。至此,秦氏住宅尽被窦公田亩包绕。料窦公此举,应为解当年蒙羞之恨。上世纪五十年代,窦楼生产队确有四百余亩田地,似印证窦公买地之传说。
自窦公居于此地,开枝散叶,兴旺发达。秦宅被窦公田亩所封,进出诸多不便,只得悻悻搬离此地。寒来暑往,岁月更替。此后数十年间,秦氏后人欲到村西北角的蓄水池畔祭拜其先祖坟茔,也因窦氏子孙彪悍而不敢在白天进村,只是趁天黑上坟祭拜。年年如此,竟成惯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蓄水池慢慢消失,秦家坟也被推平,此事为时任生产队长的老一辈族人所熟知。
窦公于此地安居后,在村中心大路至南坡地段按规制建成一马场,勤练骑射,以备武举考试“一马三箭”项目。“一马三箭”者,即一次骑马冲刺,连发三箭皆中,为武考常规科目。因此地久为窦公练习骑射之用,以至于后世渐渐地称呼此地为“马道”。
自先祖居于此地以来,枝繁叶茂,兴旺发达。窦氏一族自此壮大,此地因之得名“窦楼”。窦公有两子,长子居于今窦楼之地,次子居于今杨堂之地。
据族人窦天玉对墓碑铭文“同、八年二月”(墓碑铭文“同”与“八”之间掉一字)的分析,推测立碑时间应同治八年二月,即公元1869年2月。铭文记载道“光祖故,监生,名世武生”,显示墓主人为嘉庆或道光年间的国子监武生。
村中五旬以上族人,皆言老家是窦家岗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州志》编写组来村调研后,也在其丛书《邓州地名志》中记载窦楼发源于湖北窦家岗:“窦楼:据传,原名秦家楼;明末窦姓由新野新甸铺窦岗迁此,更名楼底,秦姓无,易今名。杨堂:原有杨姓居住,有观堂,故名;清初窦姓由窦楼,宋、王姓清中期由小宋楼(今小杨营乡)、白马王营(今白落乡)迁入。”由此可知,窦楼窦氏最早于明末由古驿镇窦家岗迁来。
魏征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族人世代口口相传先祖窦公乃湖北窦家岗人,岂非慎终追远之思乎?且秦家坟、马道、先祖墓碑等查有实据,我族人归源于窦家岗庶几无差。
注:文中“窦家岗”即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余沟村窦岗(以下简称窦岗),历史上曾被称为“窦家岗”,解放后才改称“窦岗”。窦楼和窦岗两地的窦氏字辈谱序的传承都是口传手记,代代相传。在某些字体、语音、顺序上存在不一致。这可能是因时间久远而不可避免地误传,但仍有“十字”(即可、朝、天、金、玉、月、荣、昌、世、兴)辈序完全相同,另有“四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即“子”或“思”和“自”,“桂”和“贵”,“生”和“申”,“连”和“万”)。据此可以初步判定为窦楼、窦岗窦氏原本是同一宗族。
窦天玉 窦沉着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关于修正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窦楼《窦氏字辈谱序》的草案(草案第一次审议稿)
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孔庄村所辖的窦楼、杨堂两个自然村的窦姓村民同属一家(为叙述方便,题目中“窦楼”即代指窦楼、杨堂;下文中,无特殊说明,“窦楼”即代指窦楼、杨堂)。坐落于窦楼村东、杨堂村南交界处的东坟院窦氏先祖墓是窦楼窦氏族人共认的的先祖坟茔。
老一辈族人代代相传的字辈谱序:“自可建朝天,金玉月贵申。荣昌万世兴,加喜殿光明。”(此二十字与窦建龙家传资料记录一致),与先祖墓碑铭文“殿、自、可、建”的字辈排序不一致。这造成了族人对原字辈谱序的正确性存在疑问。目前,村里辈分高最高的“朝”辈族人凋零,“月”辈族人渐多。若依照原“不确定”的《窦氏字辈谱序》往下排辈,恐造成后代辈分不清、起名混乱;同时,这也是对先祖的不敬。经族人窦天玉等十余年来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原二十字字辈谱序确实有错误之处。故重新梳理、确定窦楼《窦氏字辈谱序》很有必要、此问题亟待解决。
(一)窦楼原《窦氏字辈谱序》的部分正确性
孔庄行政村辖属的第五村民小组窦楼和第六村民小组杨堂比邻,两村共有窦姓村民60余户,共计450余人。两村窦姓村民自始至终、一致地认为窦楼、杨堂窦氏同根,本为一家。坐落于窦楼村东、杨堂村南交界处的窦氏先祖墓是两村共认的的老祖先坟茔,族人四时祭扫。
根据窦天玉对先祖墓碑的仔细考察,梳理墓碑铭文(见图1)如下:
水平横向,自上而下排列,每排上面为辈分,下为立碑人的名字。共四排,总字数67字。其中,显示的辈分有“殿、自、可、建”四字。墓主人窦公(名讳不详)是来到此地的 “开山之祖”,繁衍出“殿、自、可、建”辈后代。据此分析,先祖墓碑是他的子孙四代所立。如果是死后立即立碑,则墓主人应为“五世同堂”的老人。以二十年为一代,则墓主人就为百岁以上老人,似乎不合理。推测应为死后若干年才立碑,这样也符合窦楼过几年再给逝者立碑的习俗。
窦楼老一辈族人口口相传的字辈谱序和窦建龙家传资料记载的字辈谱序“自可建朝天,金玉月贵申。荣昌万世兴,加喜殿光明。”是一致的。
根据窦天玉对墓碑铭文内容的研究,原谱序“自可建朝天,金玉月贵申。荣昌万世兴,加喜殿光明。”和铭文上的“殿、自、可、建”部分是对应的。这验证了原《窦氏字辈谱序》的部分正确性。
(二)窦楼原《窦氏字辈谱序》的部分错误性
经窦天玉十余年来的乡野调查,绝大部分窦楼窦氏后人都不知道墓碑上的立碑人是谁,甚至于连自己的祖父、曾祖父也不知道是谁。唯一能确定的只有两人,即墓碑立碑人第四代“可”辈第七人窦可富,其是窦楼窦朝献的祖父;倒数第二人窦可贯,其是杨堂窦朝珠的祖父。
以窦公到此地为起始,经“殿、自、可、建”辈繁衍,到目前的“朝、天、金、玉”及“月”字辈,已历经十代。现窦楼窦氏总人口450余人,其中“建”辈及以上(族人)已全部谢世,“朝”辈族人仅十余人,“天、金、玉”三代为主,“月”辈春芽萌发。
根据窦天玉等的调查研究,先祖墓碑铭文中“殿”排在“自、可、建”辈之前,这和原《窦氏字辈谱序》的“自可建朝天,金玉月贵申。荣昌万世兴,加喜殿光明”在排序上是不一致的。以墓碑铭文为准,断定原《窦氏字辈谱序》部分有误。
在先祖墓碑铭文上无法查看到墓主人名讳(辈数),这导致不能进一步确认“殿”辈之前的辈数。因此,这也就无法进一步分析原《窦氏字辈谱序》的错误原因。
根据窦天玉对墓碑铭文“同、八年二月”(墓碑铭文“同”与“八”之间掉一字)的分析,推测立碑时间应同治八年二月,即公元1869年2月。铭文记载道“光祖故,监生,名世武生”,显示墓主人为嘉庆或道光年间的国子监武生。以此为线索,窦天玉等寻求北京国子监博物馆工作人员调出嘉庆、道光朝武生花名册,查找窦姓武生,无果。因为馆藏史料只有“文监生”资料,没有“武监生”资料)。
基于以上证据,可以发现原《窦氏字辈谱序》中部分谱序是错误的。
(三)窦楼与窦岗的关联
窦楼老一辈族人口口相传:“老家是湖北窦家岗”。结合窦天玉等十余年来的实际乡野调查,“从窦家岗搬来的”这种说法非常普遍,众口一词。据此断定,窦楼和窦家岗必然有一定关联。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余沟村窦岗(以下简称窦岗),历史上曾被称为“窦家岗”,解放后才改称“窦岗”。窦岗属余沟村辖属的第三村民小组,位于湖北省与河南省分界处约10里左右,距窦楼50里。据窦天玉实地调研,窦岗全村窦氏族人105户,共计535余人。窦岗窦姓族人各代传记的《窦氏字辈谱序》为:
“从文心起先,思可子朝天。金玉月桂生,荣昌连世兴。”
2019年,窦岗挖掘出的当地的窦氏先祖墓碑。根据窦天玉实地调研,其铭文显示和上述《窦氏字辈谱序》完全一致(见图2)。铭文所示的“清咸丰九年”,应为立碑时间,即1859年。
窦岗窦姓族人现在最高辈分为“朝”辈,下有“天、金、玉、月、桂、生、荣”共八代人。“八代同村”,这在世系发展研究中颇为罕见。
由此可见,窦楼和窦岗两地的字辈谱序都为二十字联(五言绝句题材),且有“十字”的辈分及排序完全相同,“四字”读音相同或相近。据此证明,窦楼和窦岗的窦氏族人确实有某种关联。
(四)窦楼先祖从窦岗搬迁而来的可能性
据窦天玉多年调研,窦楼窦氏族人说:“自己的老家是湖北窦家岗”,这种说法极为普遍。
窦楼和窦岗两地的窦氏字辈谱序的传承都是口传手记,代代相传。在某些字体、语音、顺序上存在不一致。这可能是因时间久远而不可避免地误传,但仍有“十字”(即可、朝、天、金、玉、月、荣、昌、世、兴)辈序完全相同,另有“四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即“子”或“思”和“自”,“桂”和“贵”,“生”和“申”,“连”和“万”)。因此,可以初步判定为窦楼、窦岗窦氏原本是同一宗族。
窦楼先祖墓碑立碑时间为1869年,窦岗先祖墓碑立碑时间为1859年。窦岗记载的谱序比窦楼早10年。在假设两地没有来往的前提下,可以证明窦岗的字辈谱序不是从窦楼衍生出来的。
窦楼先祖墓碑铭文中有“来孙”、“仍孙”等字样(见图1),据多位碑文研究专家(平顶山 窦建国)及窦天玉等的研究分析,应为立碑人对第一代先祖的自称。这说明墓主人不是第一代。那么,墓主人“窦公”(即“殿”辈的上一辈)定是从别处迁来。(推测)他还念及先祖,自认为是第四代。所以,墓碑铭文中才有“来孙”、“仍孙”、“雲孙”等字样(详见表1)。
注:《尔雅.释亲》记载,孙子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kun)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雲孙。雲(yun),云的繁体字。
目前,窦岗村中窦氏族人共有八代,长、次相差很大。“八代同村”,这在世系发展研究中颇为罕见。根据现代史学世系发展断代研究中公认的代均差计算法,窦天玉等推算窦岗窦氏先祖迁来时间约三百年左右;窦楼窦氏族人共有五代,也根据代均差计算公式,窦天玉等推算窦岗窦氏先祖迁来时间约二百年左右。因此,窦楼迁来时间少于窦岗,证明窦楼从窦岗迁来在理论上可能性大。
注:代均差计算公式为(现在公元年-距今公元年)÷(发展代数-1)=多少年繁衍一代。多少年繁衍一代临界值为20和40,据窦建国对30多个家族支系的生年代均差研究,平均三十年左右繁衍一代人是可信的。本文按照30计算,倒推距今公元年。
综上述,无论传说描述、史料证明,还是理论研究结果都是一致的,所有证据都指向“窦岗与窦楼窦氏同根同宗,窦楼是从窦家岗迁来的”。这个假设能够解释所有的现象,是目前最合理的假设,最接近事实。参考《邓州地名志1991版》,“窦楼:据传,原名秦家楼;明末窦姓由新野新甸铺窦岗迁此,更名楼底,秦姓无,易今名。杨堂:原有杨姓居住,有观堂,故名;清初窦姓由窦楼,宋、王姓清中期由小宋楼(今小杨营乡)、白马王营(今白落乡)迁入。”由此可知,窦楼窦氏最早于明末由古驿镇窦岗迁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测,窦楼窦氏先祖从窦岗迁出后,百余年间未来往,导致辈分和窦岗的在读音(“先”和“殿”、“思”和“自”、“连”和“万”)、排序(“子”、“思”、“建”)上慢慢出现差异。
(五)窦楼原《窦氏字辈谱序》的修正
基于窦楼原《窦氏字辈谱序》部分错误,及现代断代理论研究的窦岗先祖比窦楼先祖早百余年的研究成果,和“窦楼是从窦家岗迁来的”的传说等多方面证据及《邓州地名志》记载,依窦岗明确清晰的“从文心起先,思可子朝天。金玉月桂生,荣昌连世兴。
”字辈谱序为准,修正窦楼原字辈谱序。原“自可建朝天,金玉月贵申。荣昌万世兴,加喜殿光明”,修正后为:
“从文心起殿(先),自(思)可建(子)朝天,金玉月桂生,荣昌连世兴。”
注:括号中为窦楼先祖墓碑铭文中显示的字辈,已经沿用,暂不做修正。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字辈谱序的确认是为了窦氏族人“孝、敬”先祖的家风传承。惟我窦氏族人传承孝道,才能孝亲尊师,辈出英才。
表1. 窦楼窦氏辈分及分代表
人物 | 辈分 | 称呼 | 自窦楼代数(自先祖代数) |
窦公(暂放,待考证) | 父 | 一(九) | |
子 | 二(十) | ||
孙 | 三(十一) | ||
曾孙 | 四(十二) | ||
玄孙 | 五(十三) | ||
殿 | 来孙 | 六(十四) | |
自 | 晜(kun)孙 | 七(十五) | |
可 | 仍孙 | 八(十六) | |
建 | 雲(yun)孙 | 九(十七) | |
朝 | 十(十八) | ||
天 | 十一(十九) | ||
金 | 十二(二十) | ||
玉 | 十三(二十一) | ||
月 | 十四(二十二) | ||
图2. 窦岗后刘沟村祖碑(咸丰九年即1859年。窦岗窦金生提供手抄本,窦沉着整理电子本)。
图3. 窦岗高祖碑(嘉庆16年即1811年,窦岗窦金生提供)。
窦天玉 窦沉着
二〇二二年五月
消失的窦庄
在邓州市小杨营镇东南方向约三公里的土地上,曾经存在着一个古村落——窦庄。
据传说,窦庄占地面积较大且村中有一座窦氏宗祠(一说为窦家庙)。祠堂门前的空地上,石狮、石马、石猪、石羊依祠堂中轴线左右林立。空地一侧,一旗杆矗立。
小杨营镇周庄村居住有窦姓村民六十余人。2015年,窦天玉调研该地窦姓渊源时发现,周庄窦姓出自一家。其字辈排序为:“自可建朝天,金玉月贵申。荣昌万世兴,加喜殿光明”,这与桑庄镇窦楼窦氏完全一致。目前,该家族最高辈数为“朝”,发展到“玉”。自其先祖居此地至今,已发展七代。
此地窦姓宗族长老窦元宝详细描述了其家族源自窦庄:彼时,窦庄流行瘟疫,青壮劳力亦多染疫,族人或死、或逃。至元宝祖上时,窦庄仅剩其最后一家。元宝祖父幼时父母亡故,投奔至周庄姑母家,窦庄自此消亡。
偌大的村落慢慢荒废、消失,但窦庄曾经的青砖黑瓦至今还留存于邻里老人的记忆中。据窦天玉实地乡野调查,小杨营镇诸多老人对昔日窦氏宗祠记忆犹新,祠堂遗址的残垣断壁、石像旗杆等场景为众人所津津乐道。
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爆发,该祠堂遗址被夷为平地。据小杨营镇姜胡营村族人窦华伟称,祠堂门前的旗杆被姜胡营窦氏后人抢救、运回后埋于姜胡营村边地下保护起来。现今,窦天玉、窦华伟等试图寻找此旗杆以研究窦庄窦氏家族史,未果。
经窦天玉调查研究发现,襄阳市古驿镇窦岗、邓州市桑庄镇窦楼、小杨营镇姜胡营、刘集镇厚桥四地窦氏宗谱辈序均为二十字,且有十四字相同(其中四字在顺序、语音、字体上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因时间久远而误传所致),故初步判定四地窦氏同属一脉。目前,这一结论已经得到四地窦氏宗族长老的共同承认。
最新发现的“窦庄窦氏”字辈谱序与窦楼完全一致,证明了窦庄与窦楼、窦岗、姜胡营、厚桥必然存在某种联系。因此,有必要深入地研究窦庄相关历史。
根据窦天玉发表在窦氏文化网上的《河南省邓州市窦氏家族历史文化初步研究报告》一文,邓州市北部的窦氏(邓北窦氏:白牛镇窦堂村、店、小朱庄、汲滩镇窦营、张楼乡老君村)确定是店窦氏的分支。店窦氏家族辈序:“嘉希殿光荣,文明本祖传。善崇恩泽广,承绍永千年。”目前已发展二十二代;邓州市南部的窦氏(邓南窦氏:桑庄镇窦楼、刘集镇厚桥、小杨营镇姜胡营、襄阳市古驿镇窦岗)公认是窦岗窦氏的分支。窦岗窦氏家族辈序:“从文心起先,思可子朝天。金玉月桂生,荣昌连世兴。”目前已发展二十五代。
据窦天玉实地乡野调查发现,窦岗窦氏族人普遍认为其先祖是由(其北部窦氏)邓州迁移而来的。邓州境内的窦楼、厚桥、姜胡营的发展代数均少于窦岗。显然,窦岗窦氏不可能源自上述各地。
综上所述,邓州境内现存的窦氏家族都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其是窦岗窦氏的源头。那么,消失的窦庄会不会是从窦岗窦氏之源呢?此问题关系到邓州窦氏寻根问祖,值得深入研究。
从地域上分析,窦庄距窦岗仅十五公里左右。窦庄窦氏族人因瘟疫逃离,落脚到窦岗具有地域上的便利性。另外,窦庄村落建制宏大兼有祠堂,以此推测其宗族根源必然深厚。因此,“窦岗源自窦庄”在逻辑上存在可能性。
窦庄,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伴随其湮灭的窦庄窦氏家族史,关乎邓州窦氏的根源,应得到足够重视。期待族人、贤达能在邓州地方志、县志、家谱等史料及相关文物中寻得窦庄遗留痕迹,使窦庄窦氏脉络重见天日。如此,对我邓州窦氏族人而言无疑是一件幸事。
窦天玉 窦沉着
二〇二二年十二月四日
窦氏代差及其应用
在家谱修撰过程中,始祖生年关系重大,却常无史料可查。以始祖为一世、子为二世、孙为三世、……。通常情况下,家族发展代数和最小辈分生年是已知的。如果据此能科学地推算出始祖生年,则对于家谱修撰意义重大。
姓氏代差,即该姓氏多少年出一代。其数学公式可表示为:
此姓氏代差定义和计算公式为学界公认。
现存于世的古代帝王、世家大姓(如山东曲埠孔氏)家谱,其宗族传承脉络清晰,因此其姓氏代差可通过计算得到。
以古代帝王为例:汉、唐、宋、明帝王家族的代差分别为:刘姓24年、李姓22.3年、赵姓27年、朱姓26年。其平均值为25年;根据传承有序的山东《孔氏家谱》记载,自孔子诞生至本世纪初共计2500年,其传世80代。平均一代则为31年,即代差为31年。而浙江《钱氏家谱》,其代差为32年。据张洪润《世系断代论》一文的研究结果,全国多数姓氏代差为26年(以上数据出自张洪润2019年发表于《巴蜀史志》杂志上之《世系断代论》一文,网址:http://www.doc88.com/p-11673346640506.html)。
由于历史发展背景一致,异姓代差可为窦氏代差研究提供一定参考。而确定代差后,可据公式推导出始祖生年,这将为窦氏家谱研究提供极大帮助。
由于历史现实环境复杂,干扰人类传宗接代的因素很多。诸如战争、瘟疫、自然灾害等皆可导致结婚生子年龄推迟。所以,真实世代更迭时间比理论值偏大。据河南省平顶山市窦建国宗亲(中国窦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的研究,其采取的窦氏代差公式为:
窦建国搜集、整理全国30余个家族支系(如:欧阳氏、曾氏、潘氏等)的家谱史料进行姓氏代差研究,其结论为:窦氏平均30年左右繁衍一代人是可信的(即窦氏代差为30年)。这与高路加、张洪润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当前,全国窦氏家谱文化研究普遍采用28~32年为代差区间,代差平均值为30年。
据此,始祖出生年可以由代差公式推导出来:
始祖出生公元年=现在公元年—[30×(发展代数—1)]
邓州窦氏包括邓北窦氏(白牛镇窦堂村、店、小朱庄、汲滩镇窦营、张楼乡老君村)和邓南窦氏(邓南窦氏:桑庄镇窦楼、刘集镇厚桥、小杨营镇姜胡营、襄阳市古驿镇窦岗)。
图1. 邓州窦氏分布图(红旗标志窦氏所在地)。
据查证,邓北窦氏先祖墓碑立于1889年,该地窦氏始祖于1369年到达店,520年间繁衍了18代人。经计算,符合窦氏代差公式。这表明“邓州窦氏代差为30年”的判断成立。
族人窦天玉经十余年调查研究发现,邓南窦氏公认是窦岗的分支。窦楼先祖墓碑立碑时间为1869年,窦岗先祖墓碑立碑时间为1859年。窦楼、窦岗窦氏同属一脉,其字辈谱序统一为(括号内字不同者,为窦岗字辈之文字):
“从文心起殿(先),自(思)可建(子)朝天,金玉月桂生,荣昌连世兴。”
注:以上内容出自《关于修正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窦楼<窦氏字辈谱序>的草案》。
窦楼先祖墓碑铭文中有“来孙”、“仍孙”等字样,据窦建国及窦天玉等的研究分析,应为立碑人对第一代先祖的自称。这说明墓主人不是第一代。那么,墓主人“窦公”定是从别处迁来。据墓碑铭文(推测),“窦公”念及先祖、自认为是先祖儿孙。所以,墓碑铭文中才有“来孙”、“仍孙”、“雲孙”等字样(辈分称呼及分代详见表1)。
注:《尔雅.释亲》记载,孙子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kun)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雲孙。雲(yun),云的繁体字。
表1. 辈分称呼及分代表
称呼 | 代数(第几代) |
鼻祖 | 1 |
远祖 | 2 |
太祖 | 3 |
烈祖 | 4 |
天祖 | 5 |
高祖 | 6 |
曾祖 | 7 |
祖父 | 8 |
父 | 9 |
子 | 10 |
孙 | 11 |
曾孙 | 12 |
玄孙 | 13 |
来孙 | 14 |
晜孙 | 15 |
仍孙 | 16 |
雲孙 | 17 |
耳孙 | 18 |
目前,窦楼最小辈分为“月”辈,而窦岗最小辈分为“荣”辈。窦楼、窦岗同出一脉,始祖是唯一的。窦岗、窦楼之窦氏繁衍代数见表2。
表2. 窦楼、窦岗窦氏辈分及分代表
人物 | 辈分 | 称呼 | 代数(第几代) |
窦公(暂放,待考证) | 父 | 9 | |
子 | 10 | ||
孙 | 11 | ||
曾孙 | 12 | ||
玄孙 | 13 | ||
殿 | 来孙 | 14 | |
自 | 晜孙 | 15 | |
可 | 仍孙 | 16 | |
建 | 雲孙 | 17 | |
朝 | 18 | ||
天 | 19 | ||
金 | 20 | ||
玉 | 21 | ||
月 | 22 | ||
桂 | 23 | ||
生 | 24 | ||
荣 | 25 |
由此可见,窦岗窦氏家族目前已发展二十五代。根据窦氏代差公式计算始祖出生年,窦岗窦氏始祖生于公元1303年(生年区间为1255~1351年,元末明初之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邓南窦氏始祖生年范围的确定为查找史料提供了极大便利,这对揭示邓州窦氏来源意义重大。即使本代人无法完成“寻根问祖”的历史任务,也为后代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后若有翔实、确凿资料,应以正确资料为准。
窦天玉 窦沉着
二〇二三年六月七日
窦楼窦氏先祖墓碑的保护措施
窦楼、杨堂窦氏先祖(以下简称窦楼窦氏先祖)墓坐落于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孔庄窦楼村东,是一座独立坟墓。窦楼窦氏先祖墓碑立于墓西南方。据族人窦天玉考查,该墓碑材质为石灰岩。碑高一百三十一厘米,宽五十厘米,厚十厘米。其下有碑座,高出地面四十厘米,下部埋深不详。先祖墓碑在“文革”时期曾被“红卫兵”推到,意欲破坏。族人窦朝珠出面阻止,重新恢复至原状。窦天玉等依据墓碑铭文判断该碑立于1869年,至今已存在154年。
历经沧桑,先祖墓碑损毁严重。碑体上四分之一处有一裂纹,其两侧边缘处各缺损大块儿。该裂纹约深入碑体厚度一半,背面完整无裂纹。墓碑铭文为小楷,靠近碑座处铭文清晰,可见刀刻鎏金。但碑体上部字迹模糊,很难辨认。
窦楼窦氏先祖墓碑铭文是研究邓州窦氏文化的重要史料依据,且碑刻本身也是维系家族亲情、促进家族团结的唯一载体。国家《文物法》规定:墓碑超出一百年即是“文物”。任由墓碑损毁既伤亲情,又违法理。故对窦楼窦氏先祖墓碑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刻不容缓。
窦氏先祖墓碑受到的损毁,主要由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造成。墓碑材质为石灰岩,主要成分碳酸钙。其有一定的消炎、止血功能。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附近村民剐取墓碑两侧及中间部分石块自用,这对碑体及铭文造成极大破坏。
先祖墓碑暴露于野外,长年累月地受到风吹、日晒、雨淋的破坏。此外,大气有害气体(如SO2等)混于雨水对碑体造成酸化腐蚀。损毁虽无人为破坏般剧烈,但经年慢慢渗透、由表及里地破坏碑体。轻者,铭文字体镌刻被风化、磨平。重者,碑刻发生大面积脱落。
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现破碎、疏松既矿物成分次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岩石风化。窦楼窦氏先祖墓碑材质为石灰岩,其优点是易雕刻,缺点是易风化。
窦氏先祖墓为村庄环绕,所处环境封闭。其周边池塘罗布,故此地小气候相对潮湿。自然因素中,湿度对墓碑的影响是通过地下水、降雨实现的:地下水含有各种溶质,其浓度过大或所处环境变化则产生结晶应力。周围湿度高时,水汽遇碑体则凝成液滴。液滴附着碑体而产生结晶盐,同时产生结晶应力。碑体受力而破坏。另外,液滴渗入碑体可嵌入矿物晶格内,使碳酸钙形成含水碳酸钙。改变碑体原有组成结构,使其硬度降低,抗侵害能力下降。且变质岩体体积增大,对周围碑体产生压力,造成机械破损。而雨水中常溶解有酸性气体(SO2、NO、CO2等),形成的酸雨直接腐蚀石灰岩材质的碑体。而碑刻夹缝中沉积的灰尘含有铜、锰等金属离子催化SO2成SO3,则其酸性更强、腐蚀性更强。此外,灰尘离子与腐蚀成分混合导致碑刻表面变黑,也增加了表层腐蚀物。
自然因素中,温度对墓碑的破坏主要是温差应力造成的:温度较高(白天)时,碑刻表层处于热膨胀状态,而里层温度相对较低。温度较低(夜晚)时,碑刻表层温度骤然降低,而内部温度无法及时散发,与外部相比是一种膨胀状态,温差应力由此产生。频繁胀缩,碑体受温差应力作用而开裂。裂缝日益增多,表层即开始脱落。如果处于闷热夏季,温度、湿度等因素交织,则破坏更严重。
针对上述自然因素,可采用表面清洗、脱盐和加固的措施来保护、修复碑体,延长墓碑寿命。
表面清洗和脱盐,即用去离子水(即纯水)、酒精或其他化学溶液清洗墓碑表面杂质。如用纯水清除覆盖在墓碑表面覆盖(含铁、锰)的灰尘、可溶盐。用含有乙二胺四乙酸(或六偏磷酸钠)等金属络合溶液的纸浆纤维贴覆于碑体,使碑科中铁、锰等金属离子除去而减轻对碑体的腐蚀。
对已造成的的碑刻裂缝,可采用加固填充法来修补缺损:添加加固剂,使其渗透到岩石中,有机硅类与水分发生凝聚反应、替代由于风化引起损失的天然胶结物,使墓碑强度重新恢复。有机硅类具有有抗水性、透气性,形成硅化物稳定,可起到明显的加固作用。在冬春季,温度低而风力大,温差应力明显,须加强碑刻加固处理和表面清洗,以防风化。
除了对碑体的保护,还应加快对墓碑铭文的抢救性保护。一方面,可通过拓来保存铭文。另一方面,可通过数字化摄影扫描进行保存。
注:拓片时,将用水调制好的胶水涂覆于碑刻表层,随后将纸张铺覆其上。用潮湿的毛刷将纸打湿,待纸张八分干时上墨。在拓印收集碑刻内容同时,须避免碑体着墨而二次损伤。
此外,可参考墓碑周围修建窟檐亭阁等辅助建筑物、碑刻外玻璃罩等方法,对先祖墓碑加以保护。
窦楼窦氏先祖墓碑年久失修,对墓碑的抢救性保护势在必行。呼吁我窦氏族人树立墓碑保护意识,采取必要措施排除墓碑险情,使先祖墓碑安然屹立。
窦沉着
二〇二三年五月十八日
窦庄消亡的直接原因探究
“在(河南省)邓州市小杨营镇东南方向约三里的土地上,曾经存在着一个古村落——窦庄。据传说,窦庄占地面积较大且村中有一座窦氏宗祠(一说为窦家庙)。祠堂门前的空地上,石狮、石马、石猪、石羊依祠堂中轴线左右林立。空地一侧,一旗杆矗立。
此地窦姓宗族长老窦元宝详细描述了其家族源自窦庄:彼时,窦庄流行瘟疫,青壮劳力亦多染疫,族人或死、或逃。至元宝祖上时,窦庄仅剩其最后一家。元宝祖父幼时父母亡故,投奔至周庄姑母家,窦庄自此消亡。”——《消失的窦庄》,部分有改动[1]。此文称窦庄或消亡于“瘟疫”。
通过《消失的窦庄》[1]、《论窦庄窦氏宗祠旗杆石的价值》[2]等可知,窦庄客观存在,且或与今王庄比邻(图1)。
图1.窦庄所在地之卫星地图。上方红框代表窦庄所在位置,下方红框即窦庄坑。王庄、窦庄坑极近。
笔者在调查、验证“瘟疫说”的过程中,幸而遇到原王庄居民窦天道,其详谈窦庄历史(2023年6月9日至12日,微信语音访谈)。收获颇丰,今总结整理如下(特标出绿色字体者为窦天道原话,原话后未特殊说明者均为笔者之议论)。志以备忘,仅供参考。
(一)王庄的贤长老者口口相传的“王庄魏窦姓是老户,王姓是后迁来的”之说为窦天道确认。据窦天道所言,窦庄所在地即为今王庄村西的窦庄坑北沿。此说与图1一致。另外,天道言窦庄祖坟先莹在今王庄西南约1公里处之八角堤北岸,即大杨营东南角约200米(图2)。在先莹墓东北方向约200米处的佛慧寺处原有(白色)石猪,现已消失。上述各地点距离仅为个人估算,可能不准确。经查,佛慧寺今仍存。另有一传说曰:“窦半坡、魏半坡、王家只占一个角儿”。结合先莹墓所处位置,即“窦姓占据西半坡”的传说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经与当地魏姓交流,证实确有“窦半坡、魏半坡、王家只占一个角儿”之传说。据此,可推测在当时历史环境下,窦庄窦氏地产多、人口多,为大姓。这与《消失的窦庄》文中所述“窦庄占地面积较大”相一致。
图2:窦庄窦氏先莹祖坟所在处:离王庄约1.2公里的八角堤附近。
结合窦岗族谱材料“窦岗·轶事”篇[3](邓州窦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窦文堂提供):“窦岗窦姓先祖于大明初年由山西洪洞县移民来到邓州(迁入地失考),先莹在邓州胡营村北黄太寺西北八角堤北岸”,此位置和窦天道所述完全一致。窦天道回忆其祖父曾言:“窦岗、姜胡营、厚桥都是从窦庄挪过去的。”窦岗、窦庄传说证据相互印证,表明窦庄窦氏先祖墓(即先莹)确实存在。基于此,可推测窦岗源于窦庄,亦即窦岗窦氏先祖入邓始迁地为窦庄。
窦天道言:窦庄原有窦、魏、杨、焦诸姓,后因故沦为空村。今王庄之魏、窦姓实源于窦庄。相传今小杨营镇砖桥王姓娶窦庄窦氏女,故而由砖桥迁至今王庄所在地。日久,窦庄已空、王姓渐多,故此地改名王庄。而今王庄所处地在当时仍为窦庄地界。经与王庄魏姓居民求证:窦庄坑附近有孙家坟、焦家坟,附近原有杨姓居住。且其也有“魏半坡……”之传说。这从侧面印证今王庄是原窦庄属地,王姓是后迁入的,且当时王姓人数较少(“王家只占一个角儿”)。
据《邓州市地名志1991版》(第389页)[4]记载:“砖桥:小杨营东北3.4公里。据碑载,明洪武二年王湖老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后修寨,称玉川寨;后因东侧运粮河上有砖拱大桥,渐以桥命名。王庄:在小杨营东1.5公里。居家谱载,明成化年间王祯由砖桥迁此”,另据“王湖老族系文化”公众号中“王氏时间轴”[5]称:“成化年间(1465~1487年),四世祖王祯由砖桥迁王庄村。又明嘉靖年间(约1565年),七世祖王茂武自砖桥举家迁至王庄村。”可见地名志记载和家族研究组织记载一致。此文暂采用“王庄王姓由成化年间(1465~1487)四世祖王祯由砖桥迁入”之说。基于以上证据,笔者猜想:王庄窦氏源于窦庄,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平均值1476年)即存在于王庄。依此,反推窦庄可能存在于1476年(此年代为计算方便计,不准确。或“明成化年间”)之前。
笔者联系到“王湖老族系文化”组织,向其求证王氏四世祖或七世祖配偶是否为窦氏,得到否定答案(图2)。而十五世祖居住于王庄(十五世王鹏碑立于清道光25年,生年待考证),其配偶为窦氏(图3)。这表明:1.存在一种可能,即四世祖(七世祖)原配为窦氏,因亡故续娶别氏而无记录抑或一夫多妻。2.或十五世之前此地王姓尚少,尚未改名为为王庄,十五世祖后改名窦庄。暂按四世祖王祯1476年迁来,经11世(一世按照30年、暂按330年计算),大概到1806年(清嘉庆11年)时十五世祖王鹏娶妻窦氏。经查《邓州志(嘉靖版)》[6]、《邓州志(乾隆版)》[7]、《邓州市地名志1991版》[4]及询问“王湖老族系文化”组织,无王庄何时得名的记载。以上证据从侧面印证“相传今小杨营镇砖桥王姓娶窦庄窦氏女,故而由砖桥迁至今王庄所在地”的传说具有一定依据,故窦庄可能存在于明成化年间(甚至之前)、可能不晚于清嘉庆11年的推测具有一定合理性。
图3. 关于王氏四世祖(左)、七世祖(中)、十五世祖配偶(右)的记载(见“王湖老族系文化”公众号)。
(二)窦庄消亡的直接原因——匪盗。
窦庄于1934年11月之前尚存。因窦天道之父于1934年11月11日生于窦庄(天道祖父生于1892年)。因时间尚不久远,“窦庄于1934年11月之前尚存”之说当可肯定。窦庄缘何消亡?天道言:窦庄灭亡于匪盗抢劫、杀人。其姑奶曾喟然叹曰:咱姓窦的没人了!窦天道高祖之时(按30年一代推算,高祖约生于1832年,此时暂按20岁算即为1852年,亦即清咸丰2年),窦庄宗族尚富有,建房多为楼房。一日建房打地基之时,于楼房门槛所在位置的地下挖出蛇来,其数量有一簸箕之巨,族人当场将其打死。自此,窦庄接连厄运、多死人。至窦天道祖辈(同上,参照1892年生)当年二十余青壮年(暂按20岁计算即1912年。清末民初,各地动荡不安、军阀割据)。忽一夜间十余名青壮小伙儿被匪盗掠杀,窦庄自此凋零。目前,窦天道所知道的三支祖辈窦姓都是弟兄三、四人(即当年的“十几名青壮小伙儿”),这与前述一致。据史料分析:1920年左右,各地军阀混战、败兵散卒流溃为匪。邓州匪患严重,1928年邓县人口只有清中期一半,人口陡减是土匪活动的结果[8]。综合以上分析,窦庄消亡的直接原因——“匪盗说”当可信。
关于窦庄窦氏宗祠旗杆石、石猪、石羊、墓碑等的下落。窦天道言:七几年时,忽一日早上,同族的姜胡营六七人,用两辆捞车(即板车)将上述各物全部拉去。石猪、石羊等原保存于现在大杨营西南角水库的东南角,此亦为窦姓祖坟所在地。窦天道父亲曾于七几年任湖堰粮管所主任,彼时窦岗窦姓来人找其办事,尚称其三爷。且七几年时,胡营、厚桥、窦岗都还过来联亲、祭拜先莹坟。此说与《消失的窦庄》[1]内容基本一致。石猪、石羊等置于先祖坟茔处的描述符合明清祭祀规制。但石狮、旗杆石则多见立于祠堂前。实际上,祠堂周围多有先祖莹[2]。以上实际上与《消失的窦庄》互相补充,进一步验证了窦庄的客观存在性。关于祠堂遗迹的下落,窦岗资料[3]称:石羊在文革中被损坏,而石猪亦于1999年被盗(经报案未查获)。现今,惟有旗杆石尚保存于姜胡营地下。另,经与窦天道确认,窦庄辈序与姜胡营一致(辈序在姜胡营窦姓祖碑上)。此辈序亦是口口相传,至天道之父传其时仅后有两联“思可子朝天,金玉月贵申”。窦天道回忆其祖父曾言:“窦岗、姜胡营、厚桥都是从窦庄挪过去的。”结合《鄂豫交界四地窦氏家族简介》[9]、《窦楼窦氏先祖传说》[10]、《消失的窦庄》[1]及以上诸证据综合判断——各证据链闭合,都表明:窦岗源于窦庄,亦即邓南窦氏先祖始迁地极可能为窦庄。
(三)关于“锅铁窦·铜碗窦”的传说。据天道祖父回忆,原来窦岗有“杨十一窦九”,即杨姓有兄弟十一个,窦姓有兄弟九个。双方打架,打死杨姓了。后打官司输了,家也穷了。恐官府来抓,一夜窦姓九兄弟做饭吃完后,摔铁锅分之。兄弟们拿锅铁块往河北、山西各地逃亡。多年后,窦姓老八或老九后人对上锅铁,留在窦庄。有一个说锅铁丢了,拿个铜碗也能对上,也相认了。后来就流传锅铁窦、铜碗窦是一家。此传说来历久远,非日军侵华时期。经查,附近魏姓居民亦熟知此传说内容,即谓“羊吃豆”。目前,小杨营镇杨姓家谱、祠堂俱完善。若传说属实,杨姓亦当有历史记忆。期待与其考证此传说真实性,以充实窦庄窦氏存在、发展、消亡时间脉络。
另据窦岗资料记载[3]“相传元朝末年,中原人民强烈反对元鞑的统治,战争不断,民不聊生,四处逃难。逃难中窦氏兄弟,商量分开各谋生路。为了以后相见有个凭证,分别时将铁锅摔破,各带一块,相逢时对锅认亲。后来一支辗转移民来邓,直到现在,豫、鄂两地窦姓都还世代相传“铁锅窦”的事,无尽的思念,一直未寻到另一支的下落。”
依窦庄灭亡之“匪盗说”,笔者搜集相关历史资料,摘录重点总结如下:
明洪武年二年,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在大槐树下奉旨迁往河南、山东等地。此后,大槐树移民从洪武二年一直持续到永乐十五年。
明建文4年(1402年),朱棣攻济南,山东布政使铁铉战死。邹城孟姓等护送其尸首回邓安葬,定居今桑庄镇湖堰村(湖堰孟姓传说,待考证)。
明末李自成三反河南。《邓州志》[7]有记载:顺治二年春二月,李自成屠邓州——“自成兵败邓州,弥漫千里,老弱尽杀之,壮者驱之南下……”。此疑似对应窦岗迁窦楼时间节点。参考《邓州地名志1991版》(第400页)[4],“窦楼:据传,原名秦家楼;明末窦姓由新野新甸铺窦岗迁此,更名楼底,秦姓无,易今名。杨堂:原有杨姓居住,有观堂,故名;清初窦姓由窦楼,宋、王姓清中期由小宋楼(今小杨营乡)、白马王营(今白落乡)迁入。”由此可知,窦楼窦氏最早于明末由古驿镇窦岗迁来。据窦楼族人窦天玉研究窦岗先祖墓碑铭文并依据窦氏代差推算,窦岗窦氏先祖约于1565年(明嘉靖44年)由窦庄迁来。而据《窦世代差及其应用》[11]分析,窦岗先祖可能生于元末明初(1303年),可能于明永乐前(因1303年是永乐元年,窦岗始迁祖活百岁似不可能)搬到窦岗开枝散叶。以上窦岗、窦楼二时间节点先后顺序一致,故笔者大胆推测、梳理窦岗存在及迁徙时间脉络如下:(可能)最迟于1565年(明嘉靖44年)由窦庄迁来,大约发展三代(1664-1565≈100,即三代)时,于明末一窦姓分支(即窦楼窦氏先祖)迁入窦楼。由卫星地图可见:窦庄→八角堤→姜胡营→窦岗四地,从北到南呈一条线。窦庄离八角堤约1.2公里,八角堤离姜胡营约1.3公里,姜胡营离窦岗约17公里(图4)。从时间、空间角度分析,窦庄窦姓迁徙路线具有一定合理性。无确凿证据情况下,可推测:窦岗可能于明嘉靖44年由窦庄迁入。此可由“窦庄应于明中期发展鼎盛,族人开拓领地”或局部战乱、匪患来解释。若是明初由窦庄迁入窦岗[11],则可由元末明初局部战乱来解释。窦楼在窦岗北偏西方向(直线方向经过小杨营镇、孙庄街等)、直线距离约32公里,其迁徙路线(窦岗→……→窦楼)可由明末清初战乱匪患肆虐、族人零散迁徙或《窦楼窦氏先祖传说》之“马遗尿”传说[10]来解释。以上推测皆是笔者个人观点,须窦庄窦氏祠堂遗迹或史料记载等关键证据来验证。
图4:图片横放,即左为北、右为南。红线即窦庄→八角堤→姜胡营→窦岗四地,从北到南呈一条线。窦庄离八角堤约1.2公里,八角堤离姜胡营约1.3公里,姜胡营离窦岗约17公里。
清王朝自康乾盛世后转入衰败,彼时政治腐败。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嘉庆年间(1796~1821年),湖北襄阳白莲教运动此起彼伏,襄北土匪时常北犯邓境烧杀抢掠。
清咸丰六年(1856年),襄匪大肆洗劫邓州,攻下鄢店街(既今燕店街),直逼棘阳城。该年九月,襄匪朱中立、顾三标带兵数万攻破新甸铺。
1920年左右,各地军阀混战、败兵散卒流溃为匪。邓州匪患严重,1928年邓县人口只有清中期一半,人口陡减是土匪活动的结果。
窦庄地属古棘阳城,战乱时首当其中。明清之际,类似上述的南北征战极多。没有河流的村庄不适宜修寨,只有逃入有寨堡的地方避难。附近各地百姓纷纷逃亡安众寨方向,来不及逃散即被掠杀(以上相关史料皆出自公众号“安众寨风云”[8])。而窦庄地形一马平川,无河流之险可守。又居安众寨约仅八里,其影响程度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窦庄灭亡原因无论是先前的“瘟疫说”还是目前的“匪盗说”,其结果都包含“青壮劳力亦死,族人或死、或逃。”基于窦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多遭战乱匪患的历史特点,其窦氏族人迁徙受匪患影响可能性极大。笔者查阅《邓州志(嘉靖版)》、《邓州志(乾隆版)》以寻找“窦”,但未发现有用信息。尚待后续细细搜寻。
本文为还原窦庄窦氏迁徙路径及梳理邓南窦氏脉络又进一步,但迁徙相关的关键时间节点尚须旗杆石[2]或相关史料等关键证据进一步验证。文中相关时间节点的推测及议论都属笔者个人观点。后续若有确凿证据,则以确凿证据为准。
后记:如果诸宗亲、乡贤若有关于窦庄祠堂遗物信息、“锅铁窦·铜碗窦”传说的信息、以及明初山西洪洞县移民“窦姓”的信息,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及时联系、交流、探讨,以期早日厘清邓州窦氏脉络。
参考资料:
[1] 消失的窦庄,载于公众号“窦氏文化网”,2022.12.4
[2] 论窦庄窦氏宗祠旗杆石的价值,载于公众号“王湖老族系文化”,2023.6.11
[3] 窦岗轶事·锅铁窦 章节,载于窦岗族谱资料
[4] 邓州市地名志1991版
[5] 载于公众号“王湖老族系文化”之“王氏时间轴”
[6] 邓州志(嘉靖版)
[7] 邓州志(乾隆版)
[8] 安众寨寨主传奇,载于公众号“安众寨风云”,2023.4.1
[9] 鄂豫交界四地窦氏家族简介,载于“窦氏文化网”,窦天玉著,2014.9.4
[10] 窦楼窦氏先祖传说,载于公众号“窦氏文化网”,2022.11.11
[11] 窦氏代差及其应用,载于公众号“窦氏春秋”,2023.6.7
窦天道 窦沉着
二〇二三年六月十三日
论窦庄“窦氏宗祠”旗杆石的价值
“在邓州市小杨营镇东南方向约三里的土地上,曾经存在着一个古村落——窦庄。据传说,窦庄占地面积较大且村中有一座窦氏宗祠(一说为窦家庙)。祠堂门前的空地上,石狮、石马、石猪、石羊依祠堂中轴线左右林立。空地一侧,一旗杆矗立。”
“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爆发,该祠堂遗址被夷为平地。据小杨营镇姜胡营村族人窦华伟称,祠堂门前的旗杆被姜胡营窦氏后人抢救、运回后埋于姜胡营村边地下保护起来。”——《消失的窦庄》,略有修正[1]。
窦庄已湮灭,窦庄坑尚存(当地人称“道庄坑”,图1)。据调查,窦庄坑附近散落数坟冢,窦庄窦氏后人四时祭拜。故在某一历史阶段,窦庄客观存在于今小杨营镇辖地。
图1. 窦庄坑所在位置地理图。上方红框代表窦庄大概方位,下方红框标示窦庄坑。
明初“孔显复邓”后,民生安定。宗族聚族而居,男丁日益多而地产日益丰,族内长老逐渐产生修谱建祠、管理宗族的现实需求。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官方令:“许民间皆联宗立庙。”自此,全国各处稍具财力、略有声望之宗族即谋划建祠,呈雨后春笋之势[2]。历史上,“宗庙”、“家庙”、“宗祠”本是一物,因主人阶级地位不同而名称各异。
祠堂代表着一个宗族的精神中心,其建筑则多是依靠轴线的线性作用沿轴线扩大。明清等级制度森严,须先祖生前有一定功名(武官)方可在祠堂门前摆放石狮(文官则石鼓)[3]。而石猪、石马、石羊。石祭案则多为祭祀之用——祠堂皆有寝殿,奉祀先祖。而祠堂周围一般为先祖坟园所在[4]。明清以来,每当乡试举人或会试进士放榜后,宗族村落若有子弟中试,(一般情况下)都会在放置旗杆石用以竖立旗杆,以光耀门楣、激励后进。清代除了进士、举人外,贡生、监生等功名者也可竖立旗杆。宗族中须有四品以上官员的,才允许在祠堂门前树立大的旗杆[5]。
窦庄附近的王庄、周庄、姜胡营长者口传的“窦氏宗祠”——“石狮、石马、石猪、石羊沿中轴线排列、旗杆”等信息符合明清以来祠堂建筑特征,此证据表明窦庄“窦氏祠堂”客观存在于某一历史时期。
旗杆石即用来镶夹、固定木旗杆的石柱块。木旗杆选用大口径的杉木,高度几米或是十几米,旗杆的下半部开凿两个孔,与旗杆夹的孔相一致,镶套夹住固定。旗杆的下半部开凿两个孔,与旗杆石开凿的孔相一致,然后用硬质杂木做成插销,将旗杆石与旗杆夹连起来。(一般是一对,图2左、中)。各个侧面都细凿精雕,且侧面通常有主人姓名、功名、年代等文字记载(图2右)。此外,有些旗杆底部有磐石垫底成为础石,举人进士无需础石。贡生须在磐石上加块圆础石。旗杆石为正方形者则是武举[8]。
图2.常规的旗杆石及其结构。左:旗杆石、旗杆及插销[6];中:旗杆效果图[7];右:旗杆石铭文[8]。
除规制要求外,旗杆石大小、精细程度与主人财力密切相关。上图旗杆石大多是人丁兴旺、财力深厚的大户。而简化的旗杆石(经济条件不佳或功名位次较低者)则仅为中央空洞的石基柱。某些地方则只立旗杆石,没有木旗杆。此外,亦有石旗杆类型:即底座、旗身均为石质。一般高约五六米,一段方形或圆形石柱,石旗杆底座有方形或多边形等造型,柱身中断镌刻旗杆主人诸信息。旗杆顶端是毛笔则是文官,坐狮则是武官[9]。
邓州市桑庄镇窦楼窦氏源流探析。参考《邓州地名志1991版》,“窦楼:据传,原名秦家楼;明末窦姓由新野新甸铺窦岗迁此,更名楼底,秦姓无,易今名。杨堂:原有杨姓居住,有观堂,故名;清初窦姓由窦楼,宋、王姓清中期由小宋楼(今小杨营乡)、白马王营(今白落乡)迁入。”由此可知,窦楼窦氏最早于明末由新野新甸铺窦岗迁来。加之《窦楼窦氏先祖传说》一文结论:“窦楼源于湖北窦家岗”[10]。故探明窦岗所在地为窦楼窦氏寻根问祖之关键。
经查找《新野地名志1990版》,新甸铺无窦岗。《邓州地名志1991版》所载“新野新甸铺窦岗”所为何来?据调查,今襄阳襄州区古驿镇余沟村有“窦岗”者。此窦岗所在地理位置距黄渠河仅三里,而黄渠河和新甸铺仅隔着一条河(见图3),当地人一般称古驿镇为黄渠河。故《邓州地名志1991版》所载“新野新甸铺窦岗”可能有误(新甸铺的地界多而黄渠河地界少,推测《邓州志地名志》编写人员未考证仔细)。且《新野地名志1990版》有相关记录:黄渠河曾是乡镇驻地,1987年设立、2001年撤销。基于此,《邓州地名志1991版》所载“新野新甸铺窦岗”当为黄渠河窦岗,亦即当今襄阳市古驿镇余沟村窦岗。
图3. 窦岗与黄渠河实际距离约3里。
窦岗的存在时间探析。经查找《襄阳县地名志1983版》,未发现窦岗窦氏先祖何年、何处迁来等相关信息。通过窦楼始迁祖记载分析,窦岗窦氏于明末前(即1628~1700年,均值1664年)已然存在。据窦楼族人窦天玉研究窦岗先祖墓碑铭文并依据窦氏代差推算,窦岗窦氏先祖约于1565年(明嘉靖44年)迁来[11]。以上二时间节点一致,故笔者大胆推测、梳理窦岗存在时间脉络如下:于1565年(明嘉靖44年)迁来,大约发展三代(1664-1565≈100,即三代)时,于明末一窦姓分支(即窦楼窦氏先祖)迁入窦楼。
于是问题转化为窦岗窦氏由何处迁来?
经查找《襄阳县地名志1983版》,未找到窦岗窦氏先祖何年、何处迁来。据窦岗贤长老者口口相传:1.窦岗源自上窦(即邓州窦氏,该传说已经过实际乡野调查确认)。2.窦岗是小杨营的分支,小杨营即为上窦家(经调查,初步确认此传说存在)。根据《消失的窦庄》[1]、《窦氏代差及其应用》[12]文章结论:“窦岗源自店之说存疑”,而邓州境内的窦楼、厚桥、姜胡营的发展代数均少于窦岗[12],故窦岗窦氏不可能源自上述各地。运用排除法,“窦岗源自窦庄”在逻辑上是存在可能性的[1][12]。
据调查,窦庄窦氏宗祠之石猪、石马、石羊、石祭案或损毁、或丢失,目前唯一存世的祠堂遗物只有姜胡营窦氏保存于地下的旗杆石。经初步研读相关地方志、地名志,未发现史料有窦庄窦姓资料之记载。旗杆石是窦庄先祖留下的痕迹,其上面记载的文字信息是破解窦庄存在时间的重要证据,是目前有可能还原邓南(甚或邓州)窦氏迁徙的关键。即便旗杆石文字记载已风化或毁坏,其石质材料亦可由专业机构判定其年代。此外,保护先祖留下的门庭荣耀载体也是后代子孙的应尽职责。
希望诸乡党有知道窦庄“窦氏祠堂”石猪、石马、石羊、石祭案下落或线索者,不吝告知。谨代表我窦氏族人不胜感激。
参考资料
[1]消失的窦庄,载于公众号“窦氏文化网”,2022.12.4。
[2]邓州志,嘉靖版,天一阁藏。
[3]京山有一周边县市仅存的进士之家,载于公众号“新京山”,2022.12.23
[4]兴平村名溯源,王选练著
[5]闽南旗杆石文化研究-以平和县霞寨镇土楼旗杆石为例,载于公众号“为 学为知”,2019.9.8
[6]徽州往事/旗杆石,载于公众号“行走新安江”,2022.12.11
[7]“李运宝”旗杆石,载于公众号“嘉禾风物”,2023.4.28
[8]惠山邂逅旗杆石,载于公众号“秋水桐轩”,2020.7.6
[9]唐代“石旗杆”为何竖立阁老山,载于公众号“云州文旅”,2022.2.25
[10]窦楼窦氏先祖传说,载于公众号“窦氏文化网”,2022.11.11
[11]河南省邓州市窦氏家族历史文化初步研究报告,载于窦氏文化网,窦天玉著,2015.12.16
[12]窦氏代差及其应用,载于公众号“窦氏春秋”,2023.6.7
窦沉着
二〇二三年六月十五日
对明初邓州移民背景的思考
邓州地处豫鄂边陲——南扼荆襄、西依秦岭,是为“三省雄关”。此重要战略地位使其往往成为战乱之地。
(下文若无特殊说明,主要内容皆摘录自唐智佳所著《明初南阳盆地人口迁移研究(1368-1424)》一文,稍有改动)。
由于元朝实行民族歧视(压迫)政策,自建国(1271年)起农民起义即不间断。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等红巾军在安徽颖上县发动起义。邓州的王权、方城的张春顺势响应,王权起义军首先占领邓州。先后攻克唐河、南阳,一时威名大震。元庭恐慌,元顺帝派重兵镇压起义军。1352年,元军连续攻破南阳、唐河、邓州等城池。元将失刺巴都攻克邓州后,因怕义军再据城而反,就以火炮击毁城池、焚烧房舍(即屠城)。从而使邓州20余年间都是无人区(“民流成破,阖境数百里,草昧于荆棘者二十余年。”)
朱元璋统一全国的“北伐战争”使邓州又一次陷入了空前浩劫。奏疏显示: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承元末大乱之后,山东、河南多是无人之地。
洪武元年(1368年)8月,朱元璋发布“大赦天下诏”。其中第八款和第十款均涉及垦荒政策。第八款云:“各处荒闲田地,许令人开垦,永为己业,与免杂泛差役,三年依民田起科税粮。”第十款:“各处人民囊因兵燹,抛下田土已被有力之家开荒成熟者,听为己业。其业主回还,仰有司于附近荒田内验数拨付耕作。坟墓、房舍不在此限。”故明朝建立之初,外地移民、本地流民迁入南阳(邓州等)。洪武初年,政府招抚政策稳健,邓州附近流民归附。据记载:洪武二年,皇命金吾卫镇抚孔显至邓,招抚流民,置邓州。
洪武元年(1368年)11月,孔显带文史张居岱、兵士汤明等50人北上来治邓州。经襄阳,访询邓之流寓者獐裘樵,由其引导之刁河,得邓之耆民刘孝先,由其指引,在林莽蔽翳处找到了邓城故址。遂斩木通道,除地为营。一方面派人四下收集散亡;一方面相高阜之地,兵民协同规建新成。据说,孔显带领随从抵达邓州时,整个州城只有几百人(一说100~200人)。
自洪武二年开始,明廷即有组织地大批向邓州移民。加上老户回归,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邓州(不含属县)已有元朝末年的数百人发展到6363人。到嘉靖元年(1522年),发展到42911人。明朝移民国策,为复苏邓州作出了重大贡献。
明初山西移民要进入南阳盆地,不外乎两条线路:一是取道于方城县附近缺口(伏牛山东延至鲁山县东南逐渐下降为低缓的丘陵,这形成了盆地东北端方城县附近的缺口。此缺口裂开成一条比较平坦的隘道,借此可来往于南阳与中原)的方城路;另一条即南阳北上至鲁山、临汝的三鸦路(大抵由洛阳至汝州、鲁山, 取道陆路。再自石桥镇乘船循白河南下至南阳。反之,从南阳溯白河而上,至石桥镇,舍舟登陆,取三鸦陆路道经鲁山、汝州抵洛阳。此为宛、洛间最近捷之通道)。
图1. 明初南阳移民数量、地域分布图(出自《明初南阳盆地人口迁移研究(1368-1424)》)。
通过上表和上图可知: 明初移民在南阳的整体分布趋势是从平原地区( 邓州、新野、南阳)逐渐向山区(西峡)逐渐递减。属于平原地区的 邓州、新野、南阳等地移民人数较多;而西峡等山区县移民人数明显减少;处于从平原向山区过渡地带的方城、镇平、内乡移民人数尽管不如邓州,但也与南阳不相上下;明初移民基本上没有进入山地地区。
由于自然条件制约,南阳开发最早的地区正是平原地区, 山区的开发明显较晚。明初移民自南向北由山西进入南阳时,在一般情况下首先会选择土质肥沃且易于开垦的平原地带;只有随着移民的不断进入,当平原地区的土地被开垦殆尽时,人们才会自然而然会选择相对容易开垦的平原到山地的过渡地区。
附“孔显复邓”(出自“邓州便民网”公众号之《重磅!邓州迎旭门工地重大发现!》)
孔显,元代归德府灵璧县(今安徽灵璧县)人,初为元朝县令,归顺朱元璋后,为金吾卫。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闻邓州自元将失剌巴都攻陷、毁城,人民流离、无居守者近二十年,又以邓为名郡,遂简选金吾右卫镇抚孔显守御是州兼知州事。是年11月,显带文史张居岱、兵士汤明等五十人北上来治邓州。经襄阳,访询邓之流寓者獐裘樵,由其引导之刁河,得邓之耆民刘孝先,由其指引,在林莽蔽翳处找到了邓城故址。遂斩木通道,除地为营。一方面派人四下收集散亡;一方面相高阜之地,兵民协同规建新成。经过一年多的艰苦经营,洪武四年(1371年)夏,城池建成(即今邓州内城),周长四华里三十七步,高三丈,基广三丈五尺,城濠深一丈五尺,内马道广一丈五尺。辟四门:东迎恩、南拱阳、西平夷、北门忌闭无名,以防湍水。同时规划市井街道,建设州治衙署及公私屋宇,遗民闻风来归者甚多。是年冬有军士千余人,编民一千七百余户,六千余口。洪武五年,显重建邓州宣圣庙。洪武六年。又将城砌为砖城。七月,升显为正千户,专理军务,不烦州政。洪武十年,显又寻求召信臣、杜诗所修堰陂旧址,率军民披剪荆棘,修理疏导,复如古昔。又在下高梁(今邓州夏集境)创修马龙堰,接严陵河与三郎堰水以灌田;在砖滩河创修吕公堰(今邓州都司境)灌田十八顷。由是稻稑遍于四境,家给人足。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调贵州乌撒卫(治所今贵州威宁)。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五月,归返邓州。筑宅城南,安度晚年,卒葬湍河北(今邓州张楼大庄村)。显长男著,长孙安,至四世俱袭贵州乌撒卫正千户,其余子孙后人落户邓州,居于今邓州张楼大庄,文渠孔楼,孟楼大小孔楼、孔龙王营、孔北岗,白牛孔湾等。
附邓州丁氏祠堂家谱(出自“世界丁氏宗亲总会”公众号之《一个名门望族的长盛之道——探究邓州丁氏家风》):
明代隆庆年间(1570年),邓州丁氏八世祖丁铣、丁钲、丁铤、丁鐈四兄弟始建祠堂,修茔墓,置祭田,为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等活动,提供了场所。后经丁如洵、丁始隆补修祠堂、捐祭田,使家祠祭祀活动步入经常化正规化轨道。迁邓近200年,邓州丁氏始有家谱。
附小杨营镇砖桥王氏三代之后始有行辈诗(出自“王湖老族系文化”公众号之《始祖王湖老旧碑碑文A1-1-1》)。
��❶耒世孙❷之传,不可不知我始祖王公讳湖老,自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籍隶邓境。二世祖铎,官居御史,已载明志!三世祖兄弟六,长曰刚,次曰玉,三曰凤,四曰义,五曰让,(六曰廉)❸。六门不讳其讳,我乃四门义之后也,恐后失传,爰叙家谱并刻石以志之!
宗派后续: 冠达正让 问好慎徳 尚立利宫 遵敦继爱
图2. 邓州窦氏分布图(红旗标志窦氏所在地)。
为了还原邓州窦氏迁徙脉络,笔者大胆提出假设:邓州窦氏从山西迁来大抵亦是循方城路或三鸦路。若是循方城路而进,迁徙路线似为:始自山西经南阳而至邓州。至邓州后,亦是由邓北一路、辗转邓南。已知小杨营镇砖桥王氏三代(一代暂按30年计算)始有行辈诗、邓州大丁村丁氏迁邓后近200年始修谱、建祠。砖桥王氏二世祖为御史、大丁营丁氏先祖为孔显入邓之亲随,其家族繁衍之盛非平民可比。
据此,估计邓州窦氏始迁祖迁来最早经90~200年(1458年~1568年,即明天顺二年~明隆庆二年,属明中期)方有行辈诗、修谱建祠的可能性。这也与前文《论窦庄“窦氏宗祠”旗杆石的价值》、《窦庄消失的直接原因探究》等推测相一致。
谨以此为参考进行邓州窦氏起源脉络分析,抛砖引玉。待后续确切史料验证。
窦沉着
二〇二三年六月二十八日
邓南窦氏迁徙脉络试探——基于窦岗高祖碑
本文主要依据碑文所载辈数和立碑年,结合窦氏代差计算法推测邓南窦氏发展概况。在没有实物证据的情况下,此研究方法不失为一种理论指导,以期为探明邓南窦氏迁徙路线的实践指示方向。
湖北省襄阳市窦岗村为河南省邓州市南部(邓南)窦氏迁徙的重要枢纽地。窦岗高祖碑为截至目前发现的立碑时间最早的窦氏先祖墓碑。故解读窦岗高祖碑对梳理邓南窦氏迁徙脉络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章 窦岗高祖碑立碑人和墓主人的关系分析
窦岗高祖碑原埋没于田野,后被族人偶然发现。现保存于余沟村大队部路口。此碑历经岁月侵蚀,损毁严重。部分铭文如下:
图1. 窦岗高祖碑碑刻(根据窦玉汉、窦金生提供手绘本整理而来)。
墓主人为窦麟,立碑人称其“高祖”。墓碑立于清嘉庆16年(即1811年)。墓碑上有“从”、“文”、“心”、“起”、“先”、“思”、“可”字样。高祖碑上窦麟右侧记有“同胞兄”。“本支百世”即子孙昌盛、百代不衰之意。
墓碑上的“从”、“文”、“心”、“起”、“先”、“思”、“可”意指窦氏字辈诗[1]。除了“先”、“可”,字辈下方都皆有文字,此为含字辈的后代名讳。“可”字辈下方无文字,有两种可能性:①碑刻损毁,原有字样、今已湮灭;②只有“可”,即立碑之时虽有“可”字辈出生,但还未起名字。待后续实地考察高祖碑碑刻,或可判断。
据“子→父→祖父→曾祖→高祖”的礼制称呼[2],主持立碑者当为窦麟的第4代(“子”)。据墓碑上的字辈诗文字“从、文、心、起、先、思、可”可知:自窦麟始,窦岗已经(至少)发展了7代人。假设“从”字辈是窦麟之子,根据窦氏代差为30年[2]计算:自窦麟始(将窦麟包含在内),到墓碑上(显示的)最小的“可”字辈,至少发展了30×7=210年。按照窦氏代差计算公式换算[2]:窦麟应最晚殁于1811-210=1601年(即明万历29年,属于明晚期)。
高祖碑原埋没于田野之中,且村中老人对此碑来历一无所知,这为墓主人的身份判断造成一定困难。有两种可能:①窦麟为窦岗开基祖;②窦麟为开基祖后代。
为了利于分析,下文(无特殊说明处)暂且假定窦麟为窦岗开基祖,并基于此展开讨论。
可想象立碑之时情景:窦麟为窦岗开基祖,去世约210年后,窦岗窦氏已发展数代。宗族耆老因怕先祖坟茔湮灭、记忆混乱,故而集合族人之力在老祖墓前立碑。此推测的依据是邓州市小杨营镇王湖老族系保存的诸多碑刻铭文记载[3],且符合人伦常情。
和附图1的窦楼先祖碑相比[4],窦岗高祖碑立碑人名讳前无“来孙”、“晜孙”等相对于墓主人的自称,这为判断“立碑人和墓主人”的关系造成一定困难。但既然定开基祖窦麟为“高祖”,主持立碑的首脑人物应为窦麟的第4代——“子”。
综合以上分析,可推测:从窦麟去世到后代为其立碑,期间发展多代人。而第4代人为率领族人立碑的中坚力量。离窦麟去世已过(至少)210余年,恐先茔湮灭、后世记忆混乱,窦麟之“玄孙”辈后代率领全族在先莹前勒石以记之。
对窦麟生卒年的推测:参考明清时代人口平均寿命约为60岁[5]——保守估计按50岁计算,则窦麟(最晚)当生于1601-50=1551年(明嘉靖30年)。结合《窦庄消失的直接原因探究》[6]一文,窦麟极可能是从窦庄迁入窦岗的。此地,不妨提出假设:窦麟10~30岁迁来窦岗:经换算则为1561(明嘉靖40年)~1581年(明万历9年),此阶段正为明中期。即窦麟可能于明中期,由(今邓州小杨营镇)窦庄迁到(今襄阳古驿镇)窦岗。此推测与《窦庄消失的直接原因探究》[6]一文的推测一致:“(可能)最迟于1565年(明嘉靖44年)由窦庄迁来。”
故依照“由窦岗高祖墓碑铭文分析的窦岗窦氏先祖迁来”时间和依据“窦庄存在、发展历史”推测的窦岗先祖迁来时间暗合,可相互印证。即窦岗开基祖窦麟可能于明中期,由(今邓州小杨营镇)窦庄迁到(今襄阳古驿镇)窦岗。
本文统称以上推测为情况①,其核心是:“从”字辈为窦麟之子(代)。
假如“从”字辈为立碑人的领导力量,则可肯定其在立碑年(即1811年)是在世的。其后代有“文”、“心”、“起”、“先”、“思”、“可”6代。这意味着“从、文、心、起、先、思、可”七代人同时存在,即“七代同村”。参考窦氏代差公式换算[2]:发展7代经120~180年——“从”字辈当时百岁以上似乎不太可能。但参考目前窦岗“八代同村”的实际情况[1],1811年“七代同村”即“从”字辈存世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这是情况①,前文已述。
据墓碑铭文书写常规判断:“高祖”应是“从”字辈对窦麟的称谓。那么,自窦麟始,窦岗发展代数为:窦麟→子→孙→曾孙→从→文→心→起→先→思→可。从窦麟到“可”字辈发展了11代人。按照窦氏代差计算公式[2]计算:窦麟应当殁于1811-(30×10)=1511年(明正德6年)。以上推测称之为:情况②。其核心为:“从”字辈为窦麟之玄孙(代)。
依照前例,窦麟按照寿命50岁计,当生于1461年(明天顺5年)。依照前例,假如其10~30岁由窦庄迁窦岗,时间当为1471~1491年(明成化年间,属明中期)。这个推测也与《窦庄消失的直接原因探究》[6]一文的推测一致:“(可能)最迟于1565年(明嘉靖44年)由窦庄迁来。”
可见,无论情况①还是情况②,“窦岗开基祖窦麟可能于明中期由(今邓州小杨营镇)窦庄迁到(今襄阳古驿镇)窦岗”的推论都成立。
以下重点讨论情况①和情况②的合理性。
假如“从”字辈为窦麟之子,则“文”字辈为窦麟之孙,“心”字辈为窦麟之曾孙,“起”字辈为窦麟玄孙,依此类推。即“起”字辈称呼窦麟为“高祖”(麟-从-文-心-起)。故:“起”字辈当为1811年立碑之时的首脑人物。墓碑上显示的“起”字辈人数最多(见图1)似乎可以佐证。此情况下,可以反推:若“起”字辈为立碑首脑人物,则“从”、“文”、“心”字辈应当都已过世(过世者其名讳上方应有“故”,待后续实地考证)。
因“起”字辈作为主导立碑的中坚力量、且其后尚有三代人,推测“起”字辈在立碑之时为60~90岁,其前面的“从、文、心”3代人当都已去世。“起”字辈下还有“先、思、可”三代人,是当时宗族最小的“可”字辈的曾祖。
可以想象:“起”字辈当年作为在世的宗族长老,带领全族人为开基祖立碑。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而假如立碑的中坚力量是“先”字辈,那么,其对窦麟的称呼当是“天祖”,而非“高祖”。所以,“先”字辈不可能是立碑的首脑人物。
通过分析情况①,可以得出结论:窦麟为窦岗开基祖,经过一代人,到窦麟之子所处时代时,窦氏已经确定字辈诗“从文心起先,思可子朝天,金玉月桂生,荣昌连世兴。”[1]
须实地考察窦岗高祖碑才有可能求证情况①的真实性。例如,“从”字辈上方有无“故”字、有无“玄孙”字样等。
窦麟生于1551年属于情况①,窦麟生于1461年为情况②。下文就此两种情况展开论证。
明初大槐树移民即洪武二年(1369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政府先后数次强制平民从山西的平阳、潞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的国策。[8]。参考《对明初邓州移民背景的思考》[7],明初大槐树移民至邓州后,一般须6代人左右才有可能出现字辈诗[7]。若是窦麟之子开始使用字辈诗,即窦麟再往上5代人大概是邓南窦氏迁邓时间。情况①:1551-(5×30)=1401年,即明永乐元年迁邓。若是窦麟之玄孙代开始使用字辈诗即情况②:1461-(1×30)=1431年,即明宣宗时期迁邓,似乎不太合理。但若是发展7代人左右才出现字辈诗,经推算则都合理。
综上所述,情况①和洪武初年大槐树移民国策时间接近,具有一定合理性。情况②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小结
情况①即“从”字辈为窦麟之子和情况②“从”字辈为窦麟之玄孙均有一定合理性。
第二章 “从”字辈出生年探究
在窦岗南方约5公里之地有窦姓居住,此地为后刘沟村。目前,已确定后刘沟村窦氏源于窦岗。后刘沟村窦氏先祖坟前立有始祖碑,其铭文内容翔实,可为探究“窦岗高祖碑立碑人和窦麟的关系”提供参考。故下文重点解读后刘沟村窦氏始祖碑。
图2. 后刘沟村窦氏始祖碑(由窦玉汉提供的手绘本整理)。
墓碑主人窦心浩,立碑人称其为“始祖”。立碑时间为清咸丰九年(即1859年)。(二房、三房)“起”字辈前年有“故”。有“起”、“先”、“思”、“可”、“子”、“朝”诸字辈后人。“子”字辈上方有“孙”,“起”字辈上方有“故祖”。二房人口相对昌盛。
综合分析:“心、起、先、思、可、子、朝”字样,为窦岗窦氏字辈诗[1],“心浩”、“朝虎”等为窦岗窦氏名讳。“子”字辈上方有“孙”、“起”字辈上方有“故祖”,应该是指:曾祖→祖父→父→子→孙,起→先→思→可→子,说明立碑人“子”字辈本应称呼“起”字辈为“高祖”,但墓碑铭文记为“故祖”、“子”字辈在碑上记为“孝孙”。通观碑文,立碑人无对心浩的自称。所幸,每一代都依字辈诗传承而无遗漏。
后刘沟窦氏始祖窦心浩从窦岗迁出,居于此地后开枝散叶,逐渐发展了“起、先、思、可、子、朝”6代。假设窦心浩殁后,后人当时就为其立碑。按照窦氏代差公式[2],窦心浩当殁于1859-(6×30)=1679年(即清康熙18年)。依照前例(假如其寿命50岁),窦心浩当生于1629年。心浩为窦岗所迁出,故心浩生年可作为窦岗“心”字辈生年之参考。当今窦楼“玉”字辈同辈年龄差可达30余岁,参考此标准暂设窦岗“心”子辈年龄差异值为50年。按照“从→文→心”推算,“从”字辈当生于1629-(2×30)=1569年。上下浮动50年,应为1519年~1619年。若代差按照20岁算,则“从”字辈生于1539~1639年。
依此,分析情况②的核心(即“从”字辈为窦麟玄孙,1811年立碑时还存世):“从”字辈在1811年已然1811-1569=242岁,上下浮动50年为192~292岁,显然不可能。若代差为20岁计算,则“从”字辈在1811年已然172~272岁,显然不可能。
即:“从”字辈在立高祖碑之时没有在世的可能性。既然“从”字辈在1811年不在世,自然不可能为首脑、率领族人为其高祖立碑。族人也不会按照“从”字辈来称呼窦麟为高祖。故现有证据不支持“从字辈称呼窦麟为高祖”的假设,也即情况②不成立。
再考虑特殊情况:清代“康雍乾嘉”时期,废除“人头税”而摊丁入亩,又因番薯被广泛种植的国策,使“天下无饿人”。最终体现为:此期全国人口数量呈爆炸式增长[9]。那么,后刘沟人口在此时期是否也快速增长?即在此特殊历史背景下,当地窦氏代差小于30年?以此为线索,暂且认为此特殊历史时期窦氏代差为20年。经计算:
窦心浩殁于:1859-(6×20)=1739年(即清乾隆4年)。依照前例(假如其寿命50岁),窦心浩当生于1689年(清康熙28年)。按照“从→文→心”推算,“从”字辈当生于1689-(2×20)=1649年(清顺治6年)。上下浮动50年,应为1599年~1699年。
依此,分析情况②的核心(即“从”字辈为窦麟玄孙,1811年立碑时还存世):“从”字辈在1811年已然1811-1649=162岁,上下浮动50年为112~212岁。这存在可能性——1811年为高祖立碑时,“从、文、心、起、先、思、可”七代同村。
后刘沟始祖碑立碑之时,“起”字辈后人大部分已殁于世。“先、思、可、子、朝”辈后人名讳前面既然没加“故”,则可认为其仍在世。即“起、先、思、可、子、朝”六代同村。故而,可参考窦岗高祖碑分析法试分析如下:
若是“起”字辈后人为中坚力量,其后代“先、思、可、子、朝”五代人,故“起”字辈此时当为百岁以上的宗族耆老。这种可能性虽小,但参考目前窦岗“八代同村”的实际情况,这种可能性是无法排除的。
假如“先”字辈后人为带领族人立碑的中坚力量,其后尚有“思、可、子、朝”四代人,故“先”字辈此时当近百岁。“先”字辈后人为立碑的中坚力量可能性大相对比“起”字辈大,暂且采取该假设。
可以想象:1859年,“先”字辈已为耄耋长者。其上,族中尚有“起”等父辈零星在世;其下,尚有“思、可、子、朝”字辈。这个推测符合人伦常情[3],具有一定合理性,姑且作为一种参考。
依照前文,对窦心浩生卒年试推测如下:
假设窦心浩殁于1679年(即清康熙18年)。参考当时历史背景下明清人口寿命[5]:假设心浩寿命为50岁,则其出生于1629年(明崇祯二年,属明末[8])。结合前文:(情况①,假设)窦麟生于1551年,经过“从、文、心”三代,到窦心浩出生1618年,其差值约为80年,大概符合三代人的时间。
因此:“依照后刘沟始祖碑推测的心字辈生年”和“依照窦岗高祖碑推测的开基祖生年”相吻合,这可作为窦岗始迁祖生年为1551年(只是大概生年范围,并不确切)即情况①的旁证。
如果窦心浩殁于1739年(即清乾隆4年)。参考当时历史背景下明清人口寿命[5]:假设心浩寿命为50岁,则其出生于1689年(清康熙28年)。结合前文:(情况②,假设)窦麟生于1461年,经过“曾祖、祖父、父、从、文、心”6代,到窦心浩出生1689年,其差值约为38年[根据窦氏代差计算法,(1689-1461)÷(7-1)=38]。考虑到明末和康乾盛世人口增长特殊性,代差理论值出现偏移也可接受。依此分析,情况②的可能性无法排除——即存在“窦麟为从字辈高祖”的可能性。
小结
目前所有之证据仍支持情况①,但情况②无法排除。即“从”字辈可能是窦麟之子(代),也可能是窦麟之玄孙(代)。
第三章 窦楼窦公和窦麟的关系分析
据窦楼窦氏先祖墓碑记载[4],“殿”字辈上面标有“来孙”,表明“殿”字辈(以“窦殿喜”为例)和墓主人的关系为:窦公→子→孙→曾孙→玄孙→窦殿喜。而殿喜实际上为“先”字辈[6]。依此反推:先→起→心→文→从→窦公,即窦公为窦楼“从”字辈之父,这是可以肯定的。结合前文情况①,窦麟为“从”字辈之父。那么,只存在一种可能性:窦楼窦公和窦岗窦麟平辈(表1)。
可以想象:窦麟和窦公先后从窦庄迁到窦岗,后来窦麟留在窦岗开枝散叶,窦公随后离开窦岗迁到窦楼。窦岗称始祖为窦麟而没提窦公也符合人伦。高祖碑上窦麟右侧记录的“同胞兄”(图2)是窦公?待后续考证。
若窦楼窦公与窦麟平辈,假设窦麟生于1551年,按照同辈年龄差异50年计算,窦公可能生于1501~1601年。根据《窦楼先祖传说》[9],其迁来时应当30岁左右。则窦公迁来窦楼应在1531~1631年,此阶段属于明晚期。
据《邓州地名志1991版》记载[6],窦楼始迁祖从窦岗迁来时间为清初(1628~1700年)。上述推论的时间节点和清初时间节点相差1~2代人,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故存在一种可能性:即窦麟、窦公所在时代已确定好字辈诗,从其子代开始执行。窦公在明末清初、时局动荡之际迁到窦楼,字辈传承可能会发生混乱(先→殿)。
依照前文,情况②不能排除。在此情况下,窦心浩当生于1689年(清康熙28年)。按照“窦公→从→文→心”推算,窦公当生于1689-(3×30)=1599年(明万历27年,属明末)。按照同辈年龄差异50年计算,窦公可能生于1549~1649年。根据《窦楼先祖传说》[9],其迁来时应当30岁左右。则窦公迁来窦楼应在1579~1679年,此时间节点符合《邓州地名志1991版》记载[6]即:清初(1628~1700年)。若是考虑特殊历史时期(康乾盛世),经折中、代差按照25岁计算,则结果更趋于一致。
在情况②下:即窦麟为窦公之曾祖(表2),邓南窦氏发展到“窦楼窦公”时代,已确定好字辈诗,从其子代开始执行。窦公在明末清初、时局动荡之际迁到窦楼。其常年与窦岗不通音信,发展数代后,字辈诗传承出现音、字的错误。
表1. 窦楼、窦岗窦氏辈分及分代表(情况①)
人物 | 辈分 | 称呼 | 代数(第几代) |
始迁祖 | 鼻祖 | 1 | |
远祖 | 2 | ||
太祖 | 3 | ||
烈祖 | 4 | ||
天祖 | 5 | ||
高祖 | 6 | ||
曾祖 | 7 | ||
祖父 | 8 | ||
窦岗窦麟、窦楼窦公 | 父 | 9 | |
(窦岗)从学 | 从 | 子 | 10 |
(窦岗)文彩 | 文 | 孙 | 11 |
窦岗心秀 | 心 | 曾孙 | 12 |
(窦岗)起河 | 起 | 玄孙 | 13 |
(窦楼殿喜)、窦岗先武 | 殿(先) | 来孙 | 14 |
(窦楼自顺)、窦岗思学 | 自(思) | 晜孙 | 15 |
(窦楼可荣)、后刘沟可成 | 可 | 仍孙 | 16 |
(窦楼建国)、后刘沟子瑞 | 建(子) | 雲孙 | 17 |
(窦楼可荣)、后刘沟可成 | 朝 | 耳孙 | 18 |
天 | 19 | ||
金 | 20 | ||
玉 | 21 | ||
月 | 22 | ||
桂 | 23 | ||
生 | 24 | ||
荣 | 25 |
表格说明:“从”字辈为窦麟之子是由窦岗高祖碑和后刘沟始祖碑相结合而推测的(情况①,相见文中划线处)。窦楼窦公和窦麟平辈主要是根据后刘沟始祖碑分析出的。此二人定为第9代是根据窦楼先祖碑立碑人与窦公关系确立的。
表2. 窦楼、窦岗窦氏辈分及分代表(情况②)
人物 | 辈分 | 称呼 | 代数(第几代) |
始迁祖 | 鼻祖 | 1 | |
远祖 | 2 | ||
太祖 | 3 | ||
烈祖 | 4 | ||
天祖 | 5 | ||
窦岗窦麟 | 高祖 | 6 | |
曾祖 | 7 | ||
祖父 | 8 | ||
窦楼窦公 | 父 | 9 | |
(窦岗)从学 | 从 | 子 | 10 |
(窦岗)文彩 | 文 | 孙 | 11 |
窦岗心秀 | 心 | 曾孙 | 12 |
(窦岗)起河 | 起 | 玄孙 | 13 |
(窦楼殿喜)、窦岗先武 | 殿(先) | 来孙 | 14 |
(窦楼自顺)、窦岗思学 | 自(思) | 晜孙 | 15 |
(窦楼可荣)、后刘沟可成 | 可 | 仍孙 | 16 |
(窦楼建国)、后刘沟子瑞 | 建(子) | 雲孙 | 17 |
(窦楼可荣)、后刘沟可成 | 朝 | 耳孙 | 18 |
天 | 19 | ||
金 | 20 | ||
玉 | 21 | ||
月 | 22 | ||
桂 | 23 | ||
生 | 24 | ||
荣 | 25 |
表格说明:“从”字辈为窦麟之玄孙是由窦岗高祖碑和后刘沟始祖碑相结合而推测的(情况②,相见文中划线处)。窦楼窦公定为第9代是根据窦楼先祖碑立碑人与窦公关系确立的。
小结
窦楼窦公或为窦麟平辈,或为其曾孙。二者都有一定可能性。
第四章 邓南窦氏脉络梳理
假设邓南窦氏于明初大槐树移民(暂按洪武二年1369年)迁邓的始迁祖,立足于窦庄开枝散叶,经过约8代人(表1、表2中1~9代)即8×30=240年(1369+240=1609年,明万历37年)才开始形成字辈诗、修谱建祠等,这符合6代人左右的字辈诗形成时间[7],具有一定合理性。但1609年属于明后期,若是按照明中期(暂按嘉靖45年即1566年,嘉靖15年民间可立祠,故此期也是祠堂兴建之际[6])倒推,则邓南窦氏先祖于1566-240=1326年(元泰定3年)迁来邓州,此期属于元朝中期,似乎不太合理。以上分析仅供参考。据《邓州窦氏代差及其应用》结论:邓南窦氏始祖生于公元1303年(生年区间为1255~1351年),迁来邓州暂按30岁计算则为1333年(生年区间为1285~1381年)。上述两个时间节点相差1或2代人(43年),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邓南窦氏迁徙路线大体为:(元中期或明初大槐树移民)始迁窦庄,明中期窦麟由窦庄迁到窦岗,清初窦公由窦岗迁到窦楼(图3)。
图3:邓南窦氏迁徙路线示意图(窦庄已消失而紧邻王庄,故地名以王庄代之)。
总结
①窦岗窦氏在窦楼窦公一代之后才开始使用字辈诗。
②在窦麟是窦岗开基祖的情况下,窦楼先祖窦公可能为窦麟的同辈,也可能为窦麟之曾孙。
③在窦麟是窦岗开基祖的情况下,邓南窦氏迁徙路线大体为:(元中期或明初大槐树移民)始迁窦庄,明中期窦麟由窦庄迁到窦岗,清初窦公由窦岗迁到窦楼。
本文仍仅仅依靠墓碑铭文推理来重构邓南窦氏迁徙过程,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尚待后续关键证据(如窦庄旗杆石、先祖碑等)及确凿史料来验证,一切以实物证据为准。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志在抛砖引玉,欢迎族人、乡贤就此展开探讨,以期早日厘清邓州窦氏脉络。
感谢邓州窦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窦天玉、窦文堂为本文提供的中肯意见。
窦沉着
二〇二三年七月五日
附:窦楼窦氏先祖墓碑图
图1. 窦楼窦氏先祖墓碑图(参考文献4,窦沉着绘制电子版)
参考资料:
1.鄂豫交界四地窦氏家族简介,载于“窦氏文化网”,窦天玉著,2014.9.4
2.窦氏代差及其应用,载于公众号“窦氏春秋”,2023.6.7
3.始祖王湖老旧碑碑文A1-1-1,载于公众号“王湖老族系文化”,2023.6.26
4.关于窦楼杨堂窦氏先祖墓碑的调查研究报告,载于“窦氏文化网”,窦天玉著,2014.9.4
5.十至十九世纪中国人均生活水平的长期变迁,载于公众号“清风学社”,2022.7.5
6.窦庄消失的直接原因探究,载于公众号“窦氏文化网”,2023.6.13
7.对明初邓州移民背景的思考,载于公众号“王湖老族系文化”,2023.6.28
8.明初洪桐大移民,发表于《中国社会导刊》,李永芳著,2006
9.窦楼窦氏先祖传说,载于公众号“窦氏文化网”,2022.11.11
10.清代人口快速增长原因简析,发表于《大观周刊》,陈泓伊著,2011
明清之际骑马出行相当于当今什么生活水平
交通工具是人类社会进步程度与生活方式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中出行最为舒适但耗费人力的是轿,几乎是特权与奢华的标志;其次是依靠马、牛等畜力牵引的车,上自天子五辂、下至庶民骡车,等级鲜明、礼制繁复;再次是骑马(包括驴、骡、骆驼等),广泛适用于社会各阶层。在传统社会中,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往往会 成为财富、权力以及身份等级的象征。
在古代,马匹(除战马外)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代步工具使用,相当于当今社会的车辆。本文之所以探究明清之际马匹的价值,是为了还原明末清初窦楼窦氏先祖窦公骑马路过秦家楼(今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窦楼村)[1]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窥探当时窦公的宗族发展概况。
(一)骑马是否是官员或公职人员的特权(即平民有无骑马的资格)
古代等级制度森严,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繁杂礼制规定。明建国后,太祖朱元璋重视礼制建设,强调“礼法,国之纪纲” ,其明确规定:公卿百官乃至庶民可以使用马、牛等畜力牵引的车,但不得使用“以人代畜”的轿或肩舆。……。即便是骑马,自公卿至庶民在骑马鞍辔的装饰上也有明确的等级限制,即所谓“鞍辔之制”[2]。这里明确记载明代开朝国策并没有禁止平民骑马的规定,明确指出庶民(即平民)可以使用马匹、可以骑马。
清朝建国伊始,政府即着手于政治礼制秩序的规范和建设——清承明制。笔者虽未找到清代平民是否有骑马出行的资格记载,但依据明代惯例,平民当具有骑马出行的权利。
且清代在继承中原礼制传统的过程中,基于自身“我满洲本业原以马步骑射为主”的民族传统,更倾向于强调“骑射”技能,以维护“立国之本”、避免八旗“废弛武艺”[3]。而视坐轿、乘舆之类的出行方式为贪图安逸、软懦奢靡的汉人习气。关于官员骑马出行的马鞍、缰绳、后鞧、脚蹬,以及仆役的装饰、所用棍伞、前导马等事项,依据使用者的品级,均有细致的规定。比如马缨,经康熙四年(1665)奏准,四品以上官员所乘马才能“许用繁缨”[4]。
对于明清之际的普通农民而言,马匹对他们的作用并不大。因为马一般都是用来长途旅行的,其他时候马并没有什么作用。农民最主要的还是在田地里劳动,他们需要的是可以帮他们减轻劳动负担的牲畜——耕牛。
综上所述,明末清初之际官方应当没有严禁平民骑马的法律规定。官员(公职人员)固然可骑马出行,平民也可骑马出行,只是马匹的鞍辔规格不同。
(二)明末清初之际马匹的价值估量
明清之际的社会经济形态为: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式家庭小作坊经济,农民是社会的最主要阶级成分。笔者尝试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农民年家庭收入衡量马匹价值。明清之际的官方马市主要为蒙古等地,马匹交易分为官价和民价。参考相关资料(图1):明中晚期,官方买向蒙古马市买马,每匹马的价格为白银12两左右。而清中晚期的马价为白银10~15两[5]。
图1. 明清之际马匹价格(《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相关章节截图)
此时期农民年收入多少?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明代江南自耕农年收入:少者为3~5亩,中者为5~10亩,多者不超过40亩。其中上等田地的亩产为2 石,中等田地的亩产量为1石余,下等田地的亩产量仅为1石。若是按两季概算,中等自耕农每年收获15~25石。根据明朝官方稻谷八钱一石的价格,相当于12~20两银子。这个水平在明中期,也很难维持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饱生活。与自耕农相比,明代佃户和雇工的生活水平就要低的多了。明代佃户收入,大抵只有自耕农的一半。若赶上歉收,佃户还要向田主借贷,这使得佃户收入基本在自耕农的一半以下,难以维持家庭的正常开支[6]。以上是明中期江南富庶之乡的农民年收入。
清代自耕民年收入的数据:乾隆时期中等农户,家庭年收入约32两银子;长工 ——10两银每年;普通佃农收入 ——9两银每年。“康乾盛世”之际实行“摊丁入亩”国策,农民获得的土地资料极大增加,“天下无饿民”。依此分析,此时期农民生活水平与明朝相比,当得到极大改善。推测乾隆时期中等农户家庭收入当高于明末清初之际,即明末清初之际中等农户收入当低于32两白银。考虑到家庭生活成本,家庭纯收入当大大低于该数目。
综上所述,明末清初之际民间马匹价值相当于中等农户家庭一年收入。与现代社会生活相比,当时平民骑马相当远游于当今社会人们驾驶高级轿车出行。
(三)窦公家庭背景窥测
窦公于明末清初之际骑马经过秦家楼(即今窦楼)[1]。有两种可能:①窦公是公职人员,因公差而骑马;②窦公是平民,家境殷实而有马匹,以供远游。依照“马遗尿”的传说:若是公职人员则马匹鞍辔当赫然不同于平民,秦家人当有辨别而不敢驱离窦公。以此分析,窦公此时为平民的可能性较大。这也能从“窦公定居秦家楼后建马道练习武举骑射科目——一马三箭”的传说可以初步判断。即窦公初经此地时为平民,后来此定居后练习骑射,有可能考取(或捐纳)了武监生功名。
另参考《邓南窦氏迁徙脉络初探——基于窦岗高祖碑》[8],窦公或为窦岗开基祖窦麟平辈,或为其玄孙。若为窦岗开基祖平辈,刚由27公里之外的窦庄迁徙窦岗就家境殷实而有马匹,似乎不太现实。若为窦麟曾孙,家族立足窦岗发展三代而家境殷实,即成为当地中等农户。中等农户家庭年收入30余两银子而有购买马匹的财力,相比较而言具有更大可能性。这也从窦楼窦氏先祖传说中“窦公尽数买下秦家宅周围农田数百亩”的传说相符合。
综上所述,明末清初之际在窦岗当地,窦公家族可能为中等农户。
(四)窦公活动路线的猜测
参考《邓南窦氏迁徙脉络初探——基于窦岗高祖碑》,窦公若为窦岗开基祖窦麟曾孙,其宗族在窦岗发展三代(近百年)。而自窦公始,其下一代开始使用字辈。诗。当此之时,窦公为何骑马远走约30公里路经秦家楼?从地理位置上观察,秦家楼(今窦楼)距离窦庄(今王庄附近)仅约10公里,且都在窦岗北方。那么,窦公会不会是因为要确立字辈诗的大事而奔走联络窦庄宗族,而误走入秦家楼?
图2:窦公活动路线的猜测:窦岗→秦家楼→窦庄。秦家楼在今窦楼,窦庄在今王庄西测。
本文通过明末清初马匹价值推测窦楼窦氏先祖窦公的家庭背景,进一步充实了窦楼窦氏先祖的迁徙脉络。而对先祖窦公的活动路线猜测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期待后续证据验证其合理性。
参考资料:
11.窦楼窦氏先祖传说,载于公众号“窦氏文化网”,2022.11.11
12.钦定续文献通考卷98,1986年影印本,第662页
13.清高宗实录卷64,1986年影印本,第501~502页
14.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72,1986年影印本,第367页
15.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第213~214页
16.中国货币史,彭信威著
17.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戴逸著
18.邓南窦氏迁徙脉络初探——基于窦岗高祖碑,载于公众号“南坡黄土”,2023.7.5
窦沉着
二〇二三年七月十四日
窦楼窦氏先祖墓碑铭文新解
窦楼、杨堂窦氏先祖(以下简称窦楼窦氏先祖)墓坐落于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孔庄窦楼村东,是一座独立坟墓。窦楼窦氏先祖墓碑立于墓西南方。我村族人窦天玉曾考详细查察此墓碑,并整理成文[1]。
窦楼窦氏先祖墓碑铭文是还原窦楼窦氏发展脉络的直接证据。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新审视墓碑铭文后有新的思考,现整理如下。
(一)对墓主人窦公名讳的解读
先祖墓碑风化严重,部分关键字迹模糊不清。经反复比对,笔者认为窦公名字中很可能含有“時”字。试分析如下:
图1. 窦楼窦氏先祖墓碑图。
上图由笔者根据窦楼先祖墓碑之照片、并参考窦天玉对墓碑的调查报告整理而成。图中文字排布为笔者反复比对墓碑铭文照片确定的相对位置,而非墓碑铭文实际空间排布,图中铭文文字相对位置可供参考。观察实地墓碑铭文发现,窦公名讳信息缺失(见图1)。参考常规墓碑铭文书写规则,特别是邓南窦氏之窦岗高祖碑(图2)及后刘沟始祖碑(图3)的铭文行文方式,窦楼先祖墓碑的墓主人名讳当在“合葬之墓”之上。
图2. 窦岗高祖碑碑刻(根据窦玉汉、窦金生提供手绘本整理而来)。
图3. 后刘沟村窦氏始祖碑(由窦玉汉提供的手绘本整理)。
以此为线索,笔者经仔细观察墓碑铭文“合葬之墓”右上角文字信息,经辨认后发现“合”的右上角有一字,疑似“時”字。具体见下图:
图4. “合葬之墓”的“合”字右上方似为“時”字。
窦楼先祖墓碑铭文为楷体,笔者在查阅嘉靖邓州志(天一阁藏)时发现,文中的“時”字笔法非常接近窦楼先祖墓碑铭文字体结构,见下图:
图4. 嘉靖版邓州志第151、207页。
通过字体结构比对,笔者判断先祖墓碑上“合”字由上方的字很可能为“時”字。由《邓南窦氏前夕脉络试探——基于窦岗高祖碑》[2]一文可知,窦公生年时代尚无窦氏字辈诗。依照后续的窦氏起名惯例,窦公名字中间定没有窦氏字辈诗文字。故都名名讳可能为“竇時”或“竇○時”。参考窦岗高祖碑墓主人名讳为“竇麟”[2],窦楼先祖窦公名字为单字的可能性较大,即窦楼先祖窦公名讳可能为“竇時”。
(二)对“光祖”、“监生”等铭文内容的新解
图5. 窦楼先祖碑部分铭文(黄框内容为断句重点,最上面黄框之上为“大门”)。
参照《关于窦楼杨堂窦氏先祖墓碑的调查研究报告》[1],窦天玉对上图中“光祖”、“监生”、“名世”、“武生”等铭文的句读和解读为:
[墓碑左下方断续可见有“光祖故,监生,名世武生”等字样。他可能是清朝嘉庆或道光年间的国子监武生,国子监是清朝政府的最高学府,文武均有开科,他是武科是武生,这也和我们各代相传先祖是“习武”之人相吻合。]
笔者重新审视墓碑铭文发现,“光祖”之上为“故”,“故”上方为“大门”。“故”字表明立碑之时,“故”字下的人物已去世。
结合先祖碑的铭文书写范式:中间为长门,左边为二门,右侧为大门(这和后刘沟始祖碑的书写方式一致,见图3)。既然“长门”、“二门”下的名字都是窦公后代名讳,那么,“光祖”、“名世”也应该为窦公后代之名讳。
笔者就此请教了华东师范大学清史研究学者李林教授,其回复是:
[可能的断句和释读方式或许是:光祖,故,监生;名世,武生。其中可能包括令先祖两代人的名字和功名(二人是否父子待考),即窦光祖(撰文时已仙逝,有监生功名)、窦名世(有武生功名)。另,作为时代参照,乾隆年间山东诸城曾有进士及第者,名曰“窦光鼐”。
“光祖”、“名世”应作人名来解,而且两人应为相邻两代。又,“名世”同辈尚有“名成”,寓意亦佳,符合古人取名惯例。光、名(明)两代亦属符合,名、明音同,寓意皆佳,古人或因口传,或会换用,都有可能。这符合你村流传的字辈诗“自可建朝天,金玉月贵申。荣昌万事兴,加喜殿光明。”]
李林教授的关于“光祖,故,监生;名世,武生”的句读也证明“光祖”、“名世”为窦公后代名讳,且“光”、“名”和窦楼流传的字辈诗“自可建朝天,金玉月贵申。荣昌万事兴,加喜殿光明”相符合。
依照“光祖”、“名世”为名讳的线索,笔者发现兴平县志选举志中有“窦光祖”的记载,见下图:
图6. 民国校订兴平县志197页。
清代具有监生功名者出任训导官职的现象非常普遍。“窦光祖”出现在《兴平县志·选举志》中,在嘉庆嘉庆辛酉年(即1801年)被任命为陕西华州训导。笔者进一步查询华州志,确任“窦光祖”于嘉庆23年(即1818年)到任华州(图7)。
图7. 《光绪三续华州志》相关章节。
现已明确,兴平县属山西扶风地区。兴平等地的窦氏基本都出自于扶风窦氏。此“窦光祖”收录在兴平县志选举志部分,似乎非邓州籍。这也从“窦光祖”获得训导功名17年后才到任可以佐证。故此“窦光祖”非我窦楼窦氏祖先。
但从侧面证明“故、光祖”的句读具有一定合理性,即“光祖”为窦公后代之名讳。
(三)窦楼窦氏字辈诗演变猜想
窦楼流传的字辈诗:“自可建朝天,金玉月贵申。荣昌万事兴,加喜殿光明。”
窦岗记载的字辈诗:“从文心起先,思可子朝天。金玉月桂生,荣昌连世兴。”
参考.《邓南窦氏前夕脉络试探——基于窦岗高祖碑》[2]一文,笔者推测:窦公继承了窦岗字辈诗并让其后代用字辈诗起名,但由于各种原因直到窦公第五代——其来孙(即墓碑铭文上“殿”字辈)才开始用字辈诗起名,且把“先”传成了“殿”。而由于“殿”字辈上尚有“光祖”、“名世”等先人名讳,以至于流传百年后,后世子孙把“光名殿”传成了“殿光明”。即由于种种原因,“从文心起先”被传成了“加喜殿光明”。
通过对比以上两地字辈诗可以发现,窦楼族人把每联中的第三个字都传成了重音——“四声”,这和我村族人方言用语习惯有关。在此语言习惯下,流传多年后,“加喜光明殿”被传成“加喜殿光明”也就可以理解了。
本文试图复原窦楼先祖墓碑的关键铭文,并以此为线索推测窦楼窦氏字辈诗传变的过程,以期还原窦楼窦氏发展脉络。文中观点仅为主观推测而来,后续若有实际证据,当以实际证据为准。
参考资料:
1.关于窦楼杨堂窦氏先祖墓碑的调查研究报告,载于“窦氏文化网”,窦天玉著,2014.9.4
2.邓南窦氏前夕脉络试探——基于窦岗高祖碑,载于公众号“南坡黄土”,2023.7.5
窦沉着
二〇二三年七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