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的诱发因素详细探讨

文摘   2024-12-27 11:52   重庆  

笔者就脑出血发生的诱发因素做一梳理总结,为读者预防脑出血提供参考。

高血压是脑出血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有文献报道330例患者中90%以上有高血压史。饮酒和吸烟的患者,脑出血发病率高出不喝酒者3倍、不吸烟者2倍。有糖尿病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的5倍。

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前大都可见面红目赤、头晕头痛、口苦咽干、便秘、口唇及舌质紫暗、脉弦数之征象,这些皆是阴虚阳旺、脏腑生热的表现。总归是热乘于血,血为之凝,火郁热瘀,血热内壅;或嗜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烤之物,或饮酒吸烟过度,以致脾胃内伤生热、伤津耗血,成瘀热之势。瘀热互结,进而络损血溢而发病。

已然正衰血瘀,复加诱因突袭,机体难以顺应,骤致气机逆乱、火升血涌,冲破脑络,络破血溢。

脑出血的各种诱发因素可归纳以下几点:

①饮食 

《太平圣惠方》云:“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忽中此风,言语蹇涩,半身不遂”。饮食不节不仅是出血性中风的基本原因,亦是诱发出血性中风发病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暴饮暴食、过度饮酒最易诱发出血性中风的发生。暴饮暴食,中焦壅滞,气逆于上而不得通,迫血上行,溢于脉外,致血蓄于脑。

酒为熟谷之液,其性骠悍滑疾,易入血分。适度饮酒,本可活血化瘀,血流通畅。但若本有脑络瘀血,再以酒为浆,气旺血行,上冲脑络,血溢脉外而发病。有文献曾对400例中风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喜食荤食者占 54.7%,较对照组的18.75%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②劳累过度

劳累过度亦是导致出血性中风的重要诱因。《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即过劳可致阳气亢盛于外,而阴精竭于内,阴亏则阳亢、迫血妄行,上冲于脑。因脑络瘀阻,上冲之血一时无路可行,遂破络而出。

③情志与性格 

脑为元神之府,统帅一切功能活动和生命活动,五志的作用虽然分属于五脏,但最终要通过元神之脑的作用,才能得到体现。诚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云:“人之神明有体用,神明之体藏于脑。”因此,当某种情志因素损伤某一脏腑时,必然波及到神明之体脑的功能。《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说明七情太过,最易影响气机,而血的运行全靠气之推动。

人之七情可影响气血的运行,但作为出血性中风的诱因,主要与大怒大喜有关。《内经》:“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猝然大怒,肝失疏泄而肝阳上亢、导致血随气逆,上冲于脑,因脑络瘀阻,血行不畅、溢于脉外。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举痛论》云:“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悦本来可使气机和顺,志意畅达,营卫运行通利,若暴喜过度,心气涣散不收,无力推动血运,亦可加重脑络瘀阻,使血溢脉外。

④气候变化 

出血性中风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当冬春之际或秋冬之交,气候忽冷忽热,常可导致体内气血阴阳失调,诱导本病的发生。外风入中:风为阳邪,风性善行而数变,当外界风邪侵袭人体后,可引起气血激荡,血液上冲于脑,发生出血性中风;寒邪外袭:寒性收引,寒邪入侵,致经脉拘急,脑络瘀阻加重,血行不畅,血溢脉外,诱发中风。

美国有报道认为,晚秋的气候变化似与男性出血性中风有关,而妇女则春天更为脆弱,其机理为低温或高温均导致机体内环境平衡失调、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使血压骤变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如夏季的出汗和冬季的干燥可引起血液浓缩,血液粘滞度增高,寒冷的刺激使外周血管收缩,大量血液涌入体循环,血容量增多,使血压升高等,容易诱发中风。脑血管病发病多见于季节更替时,此时气候的变化无常更易导致脑血管病发病。

国内有研究者选用四季分明的十堰地区作为观测地,该地区夏季气温可达3940℃,冬季气温在0℃以下,其从气象的三要素(气压、温度、湿度)分析看,每种气象因素对脑血管病均有一定影响,他们已观察到脑血管病发病有季节性,每日发病也有高峰时间。经频数统计分析和圆分析,脑出血的年发病高峰为每年的12 月至次年月,每日的发病高峰是1617 时。经观察患者发病前气象的动态变化,即发病时的气象资料与病前小时、24 小时的气象资料及极值的差异,发现脑出血和脑梗死组间气象动态变化的差异明显(尤其病前6 小时的气象变化),脑出血更多见于高气压、低温和低湿的条件下。


南坡黄土
乡愁、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