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理解剖学发现:表皮毛孔处有皮脂腺,其合成并分泌油脂。油脂从毛孔排出到皮肤表面,以滋润肌肤、使皮肤和毛发光亮。皮脂主要包含甘油三酯、脂肪酸等,呈现为淡黄色油状半流体混合物。皮脂腺合成皮脂后,先贮存在囊状腺泡中,再从导管排出,或边合成边排出。
各病理条件下,当皮脂腺导管口被堵塞(或导管本身狭窄)时,贮存的皮脂无法顺利排出而积累在腺泡囊袋中。腺泡因此愈大,形成肿胀。肿胀之腺泡顶起表皮,使此处皮肤表面形成隆起,颜色和正常皮肤无异。此时,若导管口顺利开放,使贮存的皮脂能分泌出去,则自愈。
但病理情况往往是,导管口封闭日久,腺泡日益增大,表皮隆起处越来越大。直到感觉皮肤某处拘束之异样。以手触摸,感到皮下有硬块,其圆滑、可推动。
此时,一方面,腺泡肿胀使周围组织水肿而出现炎症反应,招募免疫细胞聚集此地。而腺泡细胞自身处于内忧外患的病理微环境,恶性循环地合成、分泌皮脂;另一方面,皮肤表皮层屏障因腺泡肿胀顶压而受破坏,色泽与正常皮肤不同。因屏障受损,病原菌循毛孔等处入侵,造成此地炎症反应加剧。
此时出现经典的皮脂腺囊肿症状:手触囊肿处皮肤,有臭味。从里到外挤压囊肿处,内容物从一点(即堵塞的皮脂腺导管口)排出。内容物呈白色至黄色,手触有颗粒感。豆腐渣样,气味臭。此黄色颗粒大部分为油脂滴。而白色至黄色为免疫细胞、皮脂细胞与病原菌的尸体,臭味亦由此而来。大体观察可发现,患处明显拘束,有凸起物,囊肿处皮肤稍显红色,中间有一小黑点儿。
现代医学多直接手术切除肿胀之皮脂腺囊袋,使症状解除。
依祖国传统医学看来,此病症称“脂瘤”。根本病因为:痰湿凝结于肌络,日久化毒、腐熟。具体而言,总不离忧愁思虑日久、或忿郁恼怒,使肝气失于条达。气机郁滞,则津液不得正常输布而易于凝聚成痰。气凝痰滞,壅结于皮肤。或因饮食失调,影响脾胃运化,脾失于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而生痰,阻滞于肌肤经络,发为本病。而其化脓感染则因气血不畅,蕴久化热,湿热壅滞于局部,热盛则肉腐,化腐成脓而成。现实中,多因饮食厚腻辛辣而熬夜时引发。
依照此病因病机,可将此症分为两种类型:
痰凝气结型:高于表皮的圆形瘤体,质软而色泽正常,破后有豆渣样物,气味臭秽,瘤体色白而肿,无自觉症状,舌淡红,苔腻,脉弦滑。治宜行气化痰散结。此相当于未发生感染的皮脂腺囊肿。
湿毒积聚型:高于皮面的圆形瘤体,质软、伴有红肿热痛,甚至破溃流脓,舌红,苔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散结,行气化湿。此相当于发生感染的皮脂腺囊肿。
两症型混合发生,可参考清热解毒为辅,化痰散结为主。
注:本文部分参考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卢立宏著《火针治疗皮脂腺囊肿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