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楼村名中“楼”的含义

文摘   2025-01-18 16:32   重庆  
我宗族世居河南省邓州市窦楼村。幼时,大人们津津乐道:窦楼原来是一座楼(阁),富丽堂皇。今查阅资料,探析窦楼村名中“楼”的含义。
《邓州市地名志1991版》401页记载:窦楼,原名秦家楼。明末窦姓由新野新店铺窦岗迁此,更名楼底,秦姓无,易今名。耕地590亩。
对于本村村名,家乡临近本村的居民(和本宗族族人)称为“楼底(lou di a)”,距离稍远一点的居民称之问为“窦楼(dao lou)”。这里“底”的发音属于邓州方言,“窦”的发音应该是今桑庄镇、小杨营镇一带的语言习惯。
窦楼村所在土地在明代为秦家楼,参考《窦楼窦氏先祖传说》一文可知:秦家楼必为秦姓原居民所盖建筑。
据李中群研究唐河地区62个含楼字的村名后发现:“这类村庄多以村中某有名气的富户建有楼房而作为村名。明清时期的农村楼房也只不过是高大的瓦房,大梁处用木板棚起,上面一层可以住人或放置物品。”
图:楼的特征为瓦房、两层、高大。本图出自李中群研究唐河地区含楼村名的文章。
据此,推测秦家楼的由来:明代某一时期,秦姓先祖到此地居住。此地地势平坦、田地肥沃,秦姓先祖辛勤劳作,庄稼连年丰收。经几代后,秦氏家族慢慢富有。进而,在建造房舍时,秦氏先祖有财力比周围村落居民高一个档次——即在瓦房大梁上又棚起一层,建成两层的高大楼房。因该楼房在本地少见,此地便被临近村庄村民称呼为“秦家楼”。依据李氏研究结论,该楼属于居住民房,不属于军事用途的寨楼(城楼)。
据《窦楼窦氏先祖传说》所描述:窦氏先祖居于此地后,秦姓最后一户搬出。分析窦氏先祖居此之前,秦姓家族已逐渐由强盛走向衰落。窦氏先祖居此地数代后,已无秦姓(但秦家坟莹仍在)。因此,再称呼此地时便不再强调秦姓,称呼变为“楼底”。
当前,窦楼旧村落中仍旧瓦房(五架房)林立,这种民房建筑特点应当是从清代(民国)传承下来的。
初步结论:窦楼所在地曾经确实有一座楼。依据明清时期本地区民房建筑特点,此楼应当为两层瓦房。
本文旨在复原先祖发展轨迹,振兴家族文化。期待能与邓州秦氏诸贤达联系并交流秦氏迁徙脉络,相互印证秦家楼曾经的辉煌。

南坡黄土
乡愁、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