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南阳名医——庞景三》一文留言区,注意到读者“梦中人(经方——脾胃病)”的留言:广州李赛美经方大师。
笔者在湛江求学、工作一共四年。有感于广东特别是岭南地区祖国医学氛围浓重——日常小吃、饮食煲汤常含中药材。一直想梳理、总结广东名医,遂整理李赛美教授资料如下。
李赛美,1960年生,湖南长沙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擅长运用经方辨治糖尿病、肝病、甲亢、抑郁症及疑难病症。在糖尿病心脏病、经方降糖研究及经方运用与推广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创办国际经方班享誉海内外。
广东省名中医,全国第六批、第七批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科带头人。
1982年,本科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中医医疗专业;1988年,湖南中医学院温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师承李培荫教授;2005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师承林培政教授。
李教授擅长以经方治疗糖尿病,现简要介绍她对糖尿病的认识及治疗思路。
“糖尿病产生热毒”。李医生在临床发现,血糖高时、多表现邪盛热毒症候。而疾病后期(尤其肾衰、心衰阶段),血糖一般不高,甚至可不用降糖药。如1型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者,除气阴虚外,多呈阳明三急下症表现。而2型糖尿病高血糖阶段又多呈现局部湿热、燥热、风热之征象。如胃肠湿热、肝胆湿热、下焦湿热,肺卫蕴热,胃肠燥热、皮肤热毒等标象。
血糖作为机体的重要热能,是机体机能转化的必需原料。中医认为血糖是甘温质的物质。这种甘温质它是有度的,不能多。聚多则会生热,热多则会生毒,故糖尿病伴随热毒。
糖尿病患者,一方面它全身处于不足或者是虚损的状态,一方面它的局部可能出现火毒亢奋的状态。故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为:不良生活方式造成脾肾亏损,继而阳郁不达。郁而化火、火甚生毒、热毒积聚,三个阶段由虚成实,虚实夹杂。
故糖尿病多出现寒热错杂、虚实相间、表里同病。甚至我们看到病人出现阴阳的逆乱,比如说酮症酸中毒或者低血糖反应。
李教授治疗糖尿病的思路。
一、糖高不离火,降糖不远寒。
糖为人体机能活动重要能量来源。正常生理的血糖状态,表现为少火,“少火生气”、“气食少火”。血糖为饮食水谷所化生,其关键在脾胃,也与肾之元阳气化与推动密切相关。“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从疾病纵向全程观察,血糖与阳热具有一定相关性。
血糖高,在发病早期,多表现为阳证、热证,在中、后期,表现为全身虚馁,而局部阳热之寒热错杂证。在疾病终末期,一般血糖不高,多表现为寒证、虚证。
若血糖高与阳虚状态共存,多表现为寒热错杂证。临床单纯温阳,可以改善整体状态,尤其表现为扶正作用。若佐用适当寒凉之品,则能提高疗效。
二、扶正重脾肾,本在正虚损,扶正重脾肾。
糖尿病作为内分泌与代谢病,与中医脾肾息息相关。西医认为糖尿病发病与过饱饮食、缺乏运动、不良生活习惯、年老有关。
李医生认为,糖尿病早期以火热为证。但从体质言,早期也与脾虚痰湿质有关。中、晚期并发症阶段,则以肾气虚损为要。脾为后天之本、肾为立命之根,是生命正能量的发生器!无论从发病,到疾病后期至生命之终结,脾肾均是必须重视及立法之本。
三、气血贵流通,兼证多郁滞,气血贵流通。
脏腑功能体现在气与血,而气血反之影响到脏腑功能,即脏腑、经络、气血、表里一以贯之。在气者,有气郁、气虚在血者,多血瘀、血虚。而糖尿病并发症,无论大血管或是小血管,均关乎血管,故并发症产生与防治关键点不在津与汗,而在气与血。《金匮》言∶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病安从来气血畅通,全身得以滋润,消渴何有。人安则血糖降,中医治疗理念是以人为本。
后记:笔者的初心是让更多民众知道良医、寻医问药方便。所采用资料皆出自官方公布。如果现实中误导了读者,实在是罪莫大焉。只期望能为读者提供一点有用的信息。读者可提出切实、中肯的批评意见,在留言区共同讨论,最终借助此平台不断修正医生信息;同时,增加民间、民众有口皆碑的良医信息。以求达到“良医为广大民众所知,民众求医问药方便”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