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母大部分时间在外打工,基本一年到头回来一次。在一起的时光虽然短暂,虽然平平淡淡,却格外温暖。
其中,以春节时候父母在家时间最长。他们基本小年儿前就到家,置办年货完毕,二十二晚上就开始忙活了。当晚发好面,以准备二十三儿那天炕锅馅儿。记忆中,二十三儿那天父亲总是坐在灶台那里往里面填硬柴(家乡话,即粗的树木干枝杆),母亲拿着铲刀在锅里不断翻锅沿里的锅馅儿,防止炕糊。差不多外皮焦黄,就盛在篦子(家乡话,即屉笼)里蒸。
“二十三儿,炕锅馅儿,大人娃子围一圈儿”,一到这天就正式开始进入春节,气氛喜庆。老家过小年隆重,当晚要祭灶神、上锅馅儿贡享、放炮子、吃扁食(南阳地区元宝形饺子)。空气中早就就逐渐弥漫着小娃儿们放炮子的火药香味儿,并日渐一日地浓烈。
如今,连着几年没吃到锅馅儿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记录锅馅儿做法如下。一般要提前一天发面,即二十二的晚上提前买好酵子,晚上吃过饭,将锅灶清理干净,烧上半锅热水,将酵子和面搅和匀后放入大发面盆里。面盆坐在热水上面,水不能太热,免得烧面。然后用隔热的东西盖严实,等第二天,面就发好了。面发好膨大后,要用力揉赶,即揣面(chuai mian)。做锅馅儿一般是二十三儿下午,先将发好的面在盆里使劲揣。然后放案板上,切成大小均匀的面团。再将面团擀成长条状,把事先准备好的香油拌葱花铺上去,再卷起来做成筒状。然后将卷成筒状的面从上往下按下去,呈扁圆形。将成型的面饼放锅里炕,炕完之后,及时翻过,炒至面皮发黄,半生不熟时即可放入蒸笼,蒸上三四十分钟,出锅即成锅馅儿。我特意查找炕锅馅儿的由来:可能是由陕甘地区传来——山西当地锅馅儿制作方法和我老家一样,都是发的面次日擀开,加入葱花、香油、盐等,揉成条状,绕城一圈儿,再用手一压,压成圆饼状。然后贴在锅边儿炕至半熟,再蒸熟。唯一不同的是,老家的型号大,甘肃那边的小。那边歌谣是:二十三,炕锅边儿,大人小孩围一圈。和我们这边也极其相近,这也许也是一个证据,即我们祖先可能是由大槐树移民来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