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潜能、复原力和自我实现

文化   2024-10-18 22:03   福建  
人类潜能、复原力、自我实现,这三个概念让我感到积极、充满希望和力量,就好像无论当下是什么样的,前方总有希望,总有光,只管往前走。
关于潜能
“马斯洛认为,人并不总能发挥自己的潜力。”
也就是说,人的内在潜力往往比表现出来的要更多更丰富。然而由于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似乎也无法证明这是不是真的。当然我们可以通过诸多类似的样本来观察他们不同的发展轨迹,某种程度上也能验证这个假设。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根据张桂梅老师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张桂梅老师从心底里坚信这些女孩子只要给她们创造学习的条件,她们就能够考上大学。同时期和张桂梅老师一起奋斗的同事(马副县长、周局长)以及冷眼相看的隔壁重点高中的校长,都不认为张老师所坚持的事业能成功。当然,马副县长、周局长以及其他为女高的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的功劳不可抹杀,但是,这一份“相信”,有且只有张校长坚持,且毫不动摇。在隔壁校长想要“掐尖儿”要走经过补习之后学习成绩靠前的学生时,张校长展现出来的不放弃任何一个女高学生的决心和勇气,让我十分震动。女高的学生没有辜负这一份几乎不可能在任何其他人身上获得的信任,发挥出了自己的潜力,全员上线,大学毕业之后她们成为了医生、律师、警察等等,在社会各个重要岗位发光发热,继续发挥更多的潜能。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证据。
关于自尊
“自尊,意味着我相信自己,我能做到这一点。我能为了完成一个项目而奋斗,哪怕好像前面有一个又一个的障碍,我也能够克服困难,继续前进,因为我相信自己。只要我坚持下去,我就一定能做到。”
如张桂梅老师和女高学生的事迹所呈现的,“相信”是多么重要,信念是多么重要。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持有这样的相信,会产生多么大的力量。我想,无条件的、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相信,对于人发挥自己的潜能而言必不可少,不相信又怎么有勇气有力量去尝试呢?但是,“相信”又是多么稀罕的东西,尤其对于父权社会中的女性而言,“不被相信”“不相信自己”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枷锁。我们需要不断地在自己的生命经验中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难、一次又一次验证自己的能力,推翻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外界灌输给我们的“女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有毒思想、打破这些束缚我们的思想枷锁,才能够一点一点地积累起对自己的“相信”,这个过程注定十分艰巨并且充满了质疑和来回拉扯的过程。然而如果我们想要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想要走向自我实现的道路,这就是我们不得不走的路。
关于复原力
“复原力(resilience)是容忍失败的能力;自身有一种基本的爱的核心信念;相信自己。”
在过去几年中,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如今我认同这样的观念:“没有真正的失败,有挫折,就意味着有要学习的地方。”原本默认模式是“我就是不行,一件事情我没有成功完成就意味着彻底失败了”,一件事不成功就得出“我是个能力不行的人”这样的结论,且不断被强化。显然,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于自我实现只有害处而毫无帮助。
“我没有失败,只是目前的方法没有奏效,我可以试试别的方法。”“我需要调整一下,做一些改变。”“我可以寻求前辈的帮助,她们也许有这一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借鉴。”等等,如今我用这些想法来替代原来的想法。即便当下我无力进行下一步,我也会在心里和自己确认:这件事没做好仅仅意味着这件事我没有做好,而不能说明任何其他的诸如我能力不行的这样的评价。这样的改变意味着对自己的接纳,自己对自我展现一种爱、一种慈悲,也是我们对他人展现爱和慈悲的基础和源泉。
“复原力的关键还是要相信爱,相信自己:我能做到,我有能力。有时候我们会惊讶于,自己所采取的行动,居然真的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从未想过我能做到这一点,但我做到了。现在我必须理解这一点:我拥有比想象中更多的天赋。因此,相信自己是复原力的关键部分。”
我常常为我的患者在恶劣的生长环境中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而惊叹,尽管得以呈现在我面前的可能是历经艰难后的破碎甚至是“病理状态”。往往她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蓬勃的生命力,我会在适合的时机把我的惊叹反馈给她们。有趣的是,我自身的经历也呈现了类似的模式,我从别人的反馈中获得了对自己生命力量的认知,为此而感到惊奇。
对于自己身上“符合社会评价”的成就而言,我常有不真实感。比如,我真的考上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我真的拿到了博士学位,我真的成为了医生,甚至做得还可以。这一切竟然都是真的?! 对于和“主流社会评价”无关的方面,比如,对于我身体先天的某些“缺陷”的忧虑、对于自己过于瘦弱的身形,通过一年半的私教课,竟然也得以改造,变得肉眼可见的肩宽背厚臀结实。我还想起,大学一年级的暑假,我独自在云南丽江某家餐厅打工的一个月的经历。我为了向自己证明自己是勇敢的而出发,这一段经历也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给了我相信自己的勇气。
这些经历当然不可能一帆风顺,痛苦和磨难必然伴随,但是,我竟然做到了这些事情。“我还真的蛮厉害的”这样的想法,花费了我很长的时间去消化和理解。现在,我时不时地会冒出来“我真棒”的念头,起初觉得好笑,却也逐渐成为了我的信念。我相信自己能做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我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如今这也给了我勇气去选择我想要尝试的生活方式,即便身边没有可以直接参考的样本,我也想要试一试。我想,在这三十三年的生命历程中,我如今得以确信我具备相当程度的“复原力”(或是我从前理解的“坚韧性”)。神奇的是,这也让我拥有了相信患者的能力,相信患者能够从困境中走出,去过她想过的生活。我十分清晰地感受到我的相信,我没有证据证明我的相信是有依据的,它已然成为了我的信念。
关于自我实现
“对马斯洛来说,自我实现意味着,你将生活视为一种美好的体验,尽管我们都不得不经历痛苦和磨难。你有想做的事情,你有机会去探索新的才能、新的地方。”
以前我对自我实现的理解是,人生走到尽头,回望一生,我是否成为了我(其实是社会评价中)期望自己成为的人,是否达成了某些成就。我将自我实现理解为一个终点,一个横断面。而马斯洛所讲的自我实现,“是一个细致入微的动态系统(Bergen,2008年),是一种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发展的最终阶段。”自我实现不是人生终点的那一瞬间的回望,而是在人生的每时每刻,我们对于自己内心的渴望和方向的确认、努力,忍受痛苦、克服困难,取得每一个小小的成就,这样循环往复、螺旋式升级闯关的一个个过程和体验。
我想到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微博博主。她是一个上班族,养了两只猫,不婚不育,和父母及奶奶的关系时不时的紧张。从她的文字里,我感受到她充满了智慧,她很清楚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在下班后的时间里她也在不断探索自己的才能。她爱吃,因此曾经尝试厨艺,结果非常不理想,常常炸厨房,非常好笑。某天她开始做衣服,从零开始,眼见着她几个月后做的衣服就有模有样了,她给闺蜜和饭搭子做衣服换美食大餐,给母亲和奶奶做衣服改善关系,她分享她学习如何做衣服的过程,从不会到会,从简单到复杂,真的太神奇了。她分享的另一个生活支线则是由于在疫情期间的一些缘故,一个远亲侄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这个小学生侄子,学习不好,但却是个大厨神(和她的厨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分享的做衣服的日常、侄子做饭的有趣经历,让我感受到自我实现映照在具体的普通人的生活中的样子,我们的某些才能被发掘出来的欣喜,让仅仅作为读者的我也感受到了快乐。
写到这里,我在此处立一个flag,明年我要学开车,把驾照考下来。看了《出走的决心》,关注苏敏阿姨也有好几年了,看她的视频总是让我感到鼓舞,希望未来我也能在路上看到更多的风景。

LLJ的精神病世界
a psychiatrist, also a feminist.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