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精神科医生的共情疲劳:共情的代价与挑战
文化
2024-10-24 00:06
福建
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心理健康既是医生个人的需要,也是他们为患者提供有效帮助的前提。在心理健康领域,精神科医生承担着独特的关键角色。与专注于身体疾病的其他医学专科相比,精神科医生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来诊断和治疗各种心理障碍,更要求他们拥有高度的同理心以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这种对共情的职业要求使得精神科医生与其患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特殊。
在其他医学分支中,医患互动模式基于医生掌握更多关于患者疾病的知识,在这种关系中,患者对医生抱有信任并授权医生“处理”自己的身体问题。而精神科医生不仅要深入倾听、理解并共情患者的体验,还要将自己的情感反应作为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正因为这种深度的心理联结和情感投入,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通常也更为复杂,互动也更加紧密,所以精神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也更容易面临心理上的挑战,甚至有时会受到情感上的冲击。
面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情绪困扰或突出的人格特点,医生更有可能感受到额外的压力和负面情绪。有经验的“老医生”常告诫“新手医生”不要“过度卷入”自己的情感,虽然这不失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但更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细致体察自己在与患者互动中的情感体验,了解这些互动对自己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洞察这些影响的来源与规律,医生可以提升自我调节能力,更好地找到平衡与缓解压力的方式。这种对自身情感和互动模式的深刻觉察,有助于更好地应对职业中的挑战。
接下来,将具体探讨医生的共情疲劳及患者的情绪和人际互动模式对医生的影响。
共情疲劳
精神科医生受到负面心理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共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 CF),这是一种在帮助或服务他人过程中产生的身心耗竭现象,尤其影响那些长期面对患者情感困扰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
在 "Compassion Fatigue" 中,compassion 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一种更深刻的、基于共情(Empathy)的情感连接。这种连接不仅意味着理解他人感受,还包含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痛苦的动机。
共情疲劳的具体表现可以从多个维度观察到:首先是情感麻木和精力耗竭,表现为对工作失去热情,常感到疲惫不堪,难以从日常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其次是行为上的退缩,可能会避免与同事、朋友及家人的社交活动,减少参与社会活动的意愿;此外,工作激情下降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显著降低,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最后,共情疲劳还伴随着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症状,如持续的焦虑、睡眠障碍、易怒或情绪爆发、过度警觉等,并且个体可能会发现自己对他人(包括患者、同事或家人)的痛苦感受能力下降,难以产生共鸣或同情。
共情疲劳和职业倦怠之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不完全等同于后者。职业倦怠则是一种更为广泛的概念,职业倦怠的特征包括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即对工作对象缺乏关心)、以及成就感的降低。职业倦怠通常与工作环境、工作要求、个人能力之间的不匹配有关,而不是与他人的痛苦打交道所引起的身心耗竭。但共情疲劳与职业倦怠都可能对个体的工作表现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增加离职意愿、降低工作满意度等。
人们在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时,自然会萌生出想要帮助的念头。然而,作为医生,几乎每天都在面对患者的巨大痛苦。这种持续的接触让医生很难一直保持高度的共情状态。因此,许多有经验的医生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共情方式:既深入理解患者的需求,又在情感上保持一定的“抽离”。这种做法不仅帮助医生更冷静地思考和决策,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能有效降低共情疲劳和职业倦怠的风险。
但问题在于,精神科医生该如何把握这种“抽离”的分寸呢?在与患者互动的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观察并倾听患者的言语、行为和情感线索,充分感知他们的情绪和需求。这时,医生要像一个“工具”一样,投入地感同身受。然而,他们同时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尽管可以感同身受,最终仍要保持理性,避免过度沉浸在患者的情感世界中,防止自己的情绪被过度激发,从而影响专业判断。要做到这一点,精神科医生需要在临床工作中培养一种“另一只眼睛”的意识,学会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反应,分析这些变化是如何受到患者情绪的影响。
患者情绪的影响
抑郁症患者常常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悲观,他们可能会对任何形式帮助的效果都持怀疑态度,认为自己无法被治愈。例如,一个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对医生说:“你不用费心了,你肯定治不好我的。”这种言论不仅反映了患者的绝望感、阻碍了治疗进程,也挑战了医生的专业能力。如果医生没有强大的自信,可能就会感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被低估,或者产生自我怀疑。
焦虑症患者则处于持续性的紧张状态之中,担忧自己的病情会进一步恶化。他们经常怀疑医生的治疗方法是否有效,担心药物的副作用,甚至害怕治疗过程本身会带来更多的痛苦。例如,一位焦虑症患者可能会反复询问医生:“这个药真的有用吗?会不会有严重的副作用?不会越治越重吧?”这种过度警觉使得他们在接受治疗时显得格外谨慎甚至抗拒。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表现出情感淡漠,与外部世界疏远,陷入深度的自我内省。他们很难与他人建立起真正的联系,仿佛活在一个与周围人隔离的世界里。从某种角度看,精神分裂症可以被视为一种在与他人互动中“做自己”的能力受损的状态。患者无法在与他人共享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冷漠或无法回应常常让医生感觉自己无法建立与他们的情感联系、无法真正触及到患者的内心。面对这类患者时,医生常常觉得自己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和精力,却得不到任何情感反馈。
诊疗中面对患者的愤怒是一种更具挑战性的情形。患者可能通过言语攻击或冷漠态度来表达他们的不满,例如大声责骂、侮辱医生或直接离开诊室。这种愤怒可能存在多种原因:一些患者缺乏自知力,无法认识到自己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当被迫接受治疗时,可能会感到被侵犯或不被理解,从而产生愤怒情绪;另一些患者则可能因与家属之间的严重冲突而将负面情绪迁怒于医生,比较常见的是由于行为问题在父母要求下来诊的青少年可能将对父母的愤怒投射到医生身上。
在精神科医生的日常诊疗中,当患者将内心的焦虑、恐惧、愤怒乃至对生命的绝望直接表达给医生时,与患者的情绪状态相呼应,医生也可能对患者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对患者感到不满、不耐烦,或者产生无力和无奈的情绪,造成医生情感隔离。如果医生沉浸在这些负面情绪中,可能会让医生感觉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对于那些天生敏感或富有同情心的精神科医生而言,这种情感冲击可能尤为显著。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在工作中常会面临巨大压力、难以掌控局面、缺乏成效,可能怀疑自己的治疗决策,担心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患者走出困境。这种自我怀疑有时会导致医生在工作中自信心下降和成就感的缺失,不仅影响医生的职业满意度,还可能导致他们在工作中失去动力,失去对工作的热情,质疑自己职业的价值。
患者的人际互动模式
患有不同精神障碍的患者,除了表现出与诊断相关的情绪特征外,往往还展现出特定的人际互动模式。这些模式不仅是精神障碍的表现,还可能与精神障碍的成因息息相关。例如,一些患者的交往方式可能源自早期创伤、应激或冲突的家庭关系,这些经历塑造了他们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同时,这些人际交往模式也会影响障碍的发展,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加剧症状。此外,也有些人际模式作为精神障碍的后果,如酒精依赖患者随着病程的慢性化,常表现出明显的人格改变,逐渐变得自我中心、冲动易怒、社交退缩。这种人际模式往往导致他们原本就脆弱的社会支持系统更加恶化,导致进一步的社交孤立和病情加重。
患者的人际互动模式也会带到与医生的互动中,有些患者的人际问题可能十分明显,直接影响医生的判断和情绪反应。因此,医生不仅需要关注患者的症状,还应敏锐地察觉到这些人际互动中的潜在意义,以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例如,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可能会在极度依赖和极端回避之间摇摆不定。他们可能频繁联系医生寻求安慰和支持,同时又可能突然变得极度回避,拒绝进一步的治疗。这种不稳定的互动模式反映了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恐惧和不安。
患者在和医生的互动中常用的防御机制包括:
●
依赖:
患者通过对医生的过度依赖来寻求安全感和控制感。他们不断寻求保证、确认和支持,可能源于内心的不确定感或自我效能感的不足。这种依赖性防御机制可以帮助患者暂时缓解焦虑,仿佛依赖权威人物(医生)就能避免潜在的风险或痛苦。但这种行为也会增加医生的压力,如果患者需求过高,容易让医生感觉很难满足所有情感支持的需求。
●
回避:
通过回避与医生的交流,患者保护自己免受焦虑或治疗失败的打击。回避行为让患者在表面上避免面对治疗带来的心理挑战,但同时也失去了得到帮助的机会。心理意义上,回避可以暂时减少患者的焦虑源,但从长期看,可能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这种回避往往源于早期创伤或失败经历,导致患者对治疗过程产生极大的不信任和恐惧。
●
质疑:
高度警惕的患者通过质疑医生的专业判断,试图控制不可控的治疗过程。这种质疑行为背后反映了患者对失去掌控感的恐惧。通过质疑,患者将焦虑转移到外部,从而保护自己不被动地接受治疗。这一防御机制可能来源于患者早期生活中缺乏信任的经验或过度自我保护的需求,导致他们对权威和他人意见极为警惕。
这些防御机制虽然在短期内帮助患者减轻了内心的痛苦,但从长远来看,往往阻碍了治疗的有效性。精神科医生有效识别这些防御机制将有助于避免共情疲劳。
如何避免共情疲劳
共情的分层
学会区分不
同层次的情感投入是精神科医生的一项重要能力。基础层次的共情在于医生能够敏锐地感知患者的情绪和需求,理解他们的痛苦和困扰。然而,在更深层次上,医生必须学会在患者的情感世界和自身所处的现实世界之间来回游走。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演员,能够在演戏时完全投入角色的情感,但演出结束后,立刻脱离角色,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医生同样需要在“入戏”和“出戏”之间找到平衡。
“入戏”时,医生必须全身心地投入,仔细倾听患者的叙述,感受他们的情感变化,并与他们的心理世界建立深度的联结。此时,医生就像站在患者的角度,体验他们的痛苦和焦虑,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病情并提供支持。这样的投入是为了确保医生真正“看见”患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内在困扰。这是共情的基础。
但与此同时,医生也需要具备随时“出戏”的能力,能够在适当的时候从患者的情感世界中抽身,回到自己的专业角色和现实判断中。这种“出戏”就像演员在谢幕后恢复自我,医生也需要回归到理性思考的状态,避免让患者的情绪长期占据自己的心灵空间。只有这样,医生才能保持清醒、冷静地做出诊断和决策,不被共情过度消耗或影响自己的判断力。
这种在“入戏”和“出戏”间的灵活转换,正是精神科医生在长期临床工作中必须掌握的一项关键技能。既要与患者产生深度的情感共鸣,又要保持足够的距离,以确保每一个决策都出自理性而非情绪驱动,也能有效保护医生自身的心理健康。
建立心理界限
建立心理界限是精神科医生在共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医生在帮助患者时,必须始终意识到自己所扮演的是一个专业的角色,而非患者情感生活中的参与者。这种界限清晰的认知,能够帮助医生在面对患者的痛苦时,保持足够的情感距离,从而不被患者的痛苦所吞没。
医生助人的关键在于专业性,而不是融入患者的生活。医生的角色是提供科学、理性、有效的指导和建议,而不是代替患者去经历他们的痛苦或从个人的情感立场上替患者做决定。例如,面对抑郁症患者深陷情感困境时,医生需要做的是通过专业的治疗帮助患者改善情绪,而不是从医生自己的价值观或个人感受出发,告诉患者“如果我是你,我会怎么做”。这样的“好心”建议,虽然出于善意,但不一定适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患者的经历是独特的,只有他们自己能真正感受、理解和决定如何走出困境。
更重要的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界限模糊,会给医生带来情感负担,让他们误以为自己需要“解决”患者的现实痛苦。医生需要清醒地认识,他们的职责是帮助患者用自己的力量减轻痛苦(这个观点与生物医学视角并不矛盾),而非代替患者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医生越过专业建议的界限,被情感冲动所引诱,不仅可能失去客观性,还会让患者产生对医生的不必要依赖,阻碍患者的康复和自我成长。
反思与督导
定期自我反思和接受督导是精神科医生防止共情疲劳的重要手段。通过自我反思和督导,医生可以评估自己是否在处理某个患者时情感卷入过深,是否影响了其判断和决策。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可能存在一些障碍,影响医生去自我反思和接受督导。
首先,自我反思的阻碍之一在于医生往往难以察觉到自己已经情感卷入过深。由于精神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习惯与患者建立一定的情感连接,他们可能无法清晰地辨别“合理的共情”与“过度卷入”之间的界限,尤其是当医生对某个患者的经历产生强烈的共鸣时。这种卷入容易让医生误认为自己是从“内心”出发帮助患者,而忽视了潜在的共情疲劳风险。因此,精神科医生需要有意识地定期暂停,检查自己的情感状态,尤其是当感受到某个患者引起了自己强烈的情感反应的时候。
其次,接受督导的阻碍在于,一些医生可能存在某种职业上的“尊严”或“全能”感。他们可能认为,自己作为专业人员,理应能独立解决所有问题,而不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这种想法可能导致他们对接受督导产生抵触情绪,担心这会暴露自己的“弱点”或“专业能力不足”,从而不愿主动寻求同事或上级的意见。而事实上,接受督导并不是能力不足的体现,而是精神科医生职业生涯中重要的自我提升和自我保护的过程。通过在督导过程中将某些情感卷入过深的案例分享出来,医生能够借助外部的视角,客观地评估自己的情感反应与职业判断是否平衡,同时在督导者的引导下找到更为适当的应对策略。
要克服这些阻碍,精神科医生需要一种开放的心态,认识到反思和督导是一种增进专业水平和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医院也可以建立督导机制,营造一种开放、信任的文化氛围,定期进行朋辈督导和情感支持小组活动,从而让医生更容易将接受督导视为一种常态化的情感支持机制,而不是对“职业能力的质疑”。
自我关怀与支持系统
及时识别并应对共情疲劳的信号,是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关键。精神科医生需细心留意自身的情感状态和工作表现,当感到持续疲惫、情绪低落或失去对工作的热情时,应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和寻求帮助。
保持健康的工作生活平衡是预防共情疲劳的重要措施。精神科医生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根据自身的精力和情绪状态,避免过度负担。同时,积极参与工作之外的社交活动,建立与同事、家人和朋友的联接,可以有效缓解工作压力,增加生活的乐趣和满足感。社交活动不仅能提供情感支持,还能帮助医生开拓视野、深化对人生的理解,完善自身的人格,从而更好地共情不同经历和背景的患者、理解他们的处境,并在与患者互动中成为患者积极生活的榜样。
此外,培养兴趣爱好是精神科医生进行自我关怀的有效方式。无论是艺术、运动还是阅读,这些活动都可以成为情绪的调节阀,帮助医生从日常严肃的工作环境中暂时抽离,恢复活力。通过兴趣爱好,医生能够重新找回个人价值感和生活的乐趣,为工作注入新的能量。
建立强大的支持系统同样不可或缺。家庭是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亲密关系则能够提供稳定的心理支撑。在工作和生活中,拥有坚实的家庭基础和亲密的伴侣关系,能够帮助医生在面对职业压力时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力量。此外还可以加入一些专业团体或兴趣小组。这种支持系统不仅提供了专业上的交流机会,还可以在面临情绪困扰时,提供一种安全的倾诉和宣泄渠道。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NjM5NjQzNA==&mid=2247489872&idx=1&sn=4b9289d4ee6ea27337f3e8f572a86c43
LLJ的精神病世界
a psychiatrist, also a feminist.
最新文章
对“理解之径”的理解
心理咨询中“解释”的价值与利弊
第三轮研究招募 | 大学生/研究生免费心理测评及DBT情绪管理技能培训受试者招募
经验分享 | 小大夫如何利用公众号服务门诊患者
又到了找工作的时候了......一点个人观点供参考
精神科医生的共情疲劳:共情的代价与挑战
人类潜能、复原力和自我实现
诊间经验 | 服用抗抑郁药之后的情感体验改变
对心理治疗疗效因素的思考和理解
「怎么开药」比「开什么药」更重要(上)| APA2023
「怎么开药」比「开什么药」更重要(下)| APA2023
我们的投稿作者卓安出书啦!
不被看见的家庭照顾者|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家庭照顾者需求调查(2024年)
精神科首次就诊攻略
研究招募 | 住培生(规培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线上)
极简生活实践(夏天穿什么)
隐藏的“我”和罗杰斯的土豆
我的故事 | 高考前后
一年零四个月,从零到一周五练
#门诊小记
书单推荐 | 给精神科青年医师
研究招募 | 孝对中国厌食症患者的疾病维持研究
研究招募 | 医学相关群体的免费心理健康与职业状态测评(线上问卷)
研究招募 | 大学生(含研究生)免费心理测评及DBT情绪管理技能培训受试者招募
给大还是给小?看心情——我是重要的,我同等重要
如何有效地给出一个运动处方
如何找到合适的心理咨询师?简单心理首次咨询体验
研究招募 | 大学生(含研究生)免费心理测评及DBT情绪管理技能培训受试者招募
换个方式聊聊天——亲子沟通小技能
“话疗”,你到底行不行?
电流的治愈力量——改良电休克治疗,打破重度抑郁的枷锁
不负少年意气,守护美好未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系列动画打包放送
三十二岁以后的一些新体验
一份严肃的女性主义书单
分享一些十月时刻
青少年正常行为与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应对
研究招募 | 职场青年女性抑郁症患者的主观经验研究
科研实习生招募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心理医学科招募科研实习生1名
曼月乐放环记(8个月体验更新)
研究招募 | 一封来自600号的邀请函
“人和人不一样”——运动、食物和快乐
研究招募 | 健康儿童被试(6到12岁男孩)招募
立防立治 无问早晚——2023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
多一人点击,少一人深陷——你值得活下去
刘丽君医师介绍及预约/咨询方式
我的6个月健身体验
转发赠书|新书上市《美国医疗的社会变迁》
一个个人观点
2.11-8.11健身6个月以来朋友圈合集😄
心理科门诊日常202306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