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上述问题,心理治疗师一定都常常遇到。来访者和家属的疑惑普遍存在,他们的顾虑都有道理,但不是全局。今天,请允许心理治疗师为大家答疑解惑,带领大家进一步认识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定义
要讨论心理治疗是做什么的、怎么达成目标的,需要从人际相互作用谈起。每个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只能说是一个“动物人”,经过人际相互作用,才逐渐成为“社会人”——真正的人。
若暂不考虑遗传和生物学的疾病过程,心理和人格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人际交互过程;可以说,心理和人格的各种障碍是不良人际相互作用的结果。
心理治疗,可以定义为一种特殊的人际相互作用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根据文献和心理治疗的实践,这种特殊性可以概括为:心理治疗关系是一种新的(不批评、不包办代替、不偏倚)、亲密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
从治疗目标来看,心理治疗是针对精神障碍、行为障碍或任何其他引起心理痛苦或困扰的问题的治疗,旨在促进来访者的认知、情感或行为功能、人际关系体系、人格或健康状况发生深度改变。这种改变体现在更好的情绪调节、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更牢固的身份认同上,这种改变应尽可能稳定,不会受到干扰就动摇。
心理治疗超出了解决常见问题或是仅仅提供建议或支持的范畴,更不是摆事实、讲道理。尽管都是“话疗”,心理治疗关系框架下谈的话,和日常对话、亲子交流,大有不同。心理治疗时,治疗师说得多,不代表来访者的钱花得值。治疗师说多说少,是这种特殊关系模式互动的结果。
心理治疗的主要学派
大多数有治疗作用的方法与实践都可以纳入4个主要的理论学派。
4大学派的共同点:它们都源于两个独特个体之间建立的关系,在这趟独特的旅程中,有意识和(或)无意识的心理历程会得到关注。每一种学派都用自己的方式,致力于实现整合感觉、情绪、行为和思想。
不同学派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如何界定心理健康和心理病理现象;对治疗过程的理念构建(一个个体如何对另一个个体施加影响);以及如何将这种关系用于治疗目的。
人本主义疗法
由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首创的心理疗法。认为每个人都有认识自我和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个体可能会暂时缺失这种能力。良好的自尊心是维持这种能力的基础,而自尊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早年在家庭中建立的比较牢固的身份认同。心理治疗的首要目标不是症状的消减,而是个体的成长。
认知行为疗法
主张心理障碍与错误的思想、评估、信仰或不当的行为有关,侧重于症状消失,矫正不当的行为和错误的想法,明确、分析和理解症状背后真正的动因。认知行为疗法比其他3种形式更具指导性和务实性,采用诸如讲述、认知重组、自我肯定、放松、冥想等技术。往往是短程治疗(6-15次访谈)。
系统疗法
认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不同系统中有不同的角色身份,例如个体同时运转于夫妻系统、核心家庭、大家庭、工作环境、所属的社会群体中。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运作模式、规则和内部规律,且蕴含无意识的价值观和情绪,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对个体施加影响。
该学派认为,个体的问题之所以出现并持续存在,是因为个体与影响个体的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被视为一个新的系统,系统中的双方承载着从各自家庭系统继承的价值观和运作规则,由此展开互动,提供扰动,促成改变。
精神分析疗法
起源于精神分析学,并不针对某个特定症状,而是广泛涉及各种问题,是针对人格功能的一种整体性疗法。它对人类的发展、心理病理学和心理治疗的构想基于对无意识心理现实的认识。首要关注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层面的关系。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感觉、情绪、思想和行为都被纳入,以实现最大限度的整合。
除了上述4个主流学派,仍有层出不穷的疗法和技术,一些是4个主要流派的变形或延展;一些是因为人类活动十分复杂,人的情绪、行为和生理紧密相连,且以多种方式在多个层面上不断相互作用,新的精神产出必然不断诞生。
哪种疗法更好
每种疗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也都有成功和失败案例。心理治疗都是在一段关系中展开的,关系质量对治疗效果起重要作用。
影响治疗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
● 来访者的病理严重程度;
● 心理治疗师的关系和情感素质;
● 治疗关系的质量;
● 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匹配情况。
心理治疗所需时长
以症状消失或减轻为目标的心理治疗,通常6~30次的面谈即可解决问题。如,近期发生的、外部环境导致的心理障碍,如突发性焦虑症、重大损失或职业倦怠诱发的抑郁症、近期出现的恐怖症、压力累积导致的无助感、近期遭受创伤后的应激反应等。精准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确立一个短时内能达到的目标并坚持下去,治疗工作始终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但,如果个体的问题历时已久或者反复出现,或是已经长期影响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和人际关系的质量,那么耗时较短的心理治疗恐怕是不够的。无论个体的痛苦来源于日常的情绪、处理情绪的能力,还是人际关系的质量,痛苦的源头和维持痛苦的因素都十分复杂。如严重的人格障碍、持久的抑郁症、可追溯到童年时期的反复出现的神经症,或是任何与身份认同相关的,以一种模糊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涉及人的多个功能领域的痛苦。
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师更需要尊重来访者的节奏。来访者可以决定继续接受治疗,当他觉得自己的痛苦已经得到充分解决,想靠自己的力量继续下去时,就可以决定结束治疗。
总体而言,心理治疗的选择,取决于一系列相互影响的因素。当来访者向心理治疗师求助时,在初步谈话中,治疗师通过对其诉求的一些有意识和无意识领域的探索,可以建议进行特定时长的治疗;治疗师也会根据自身专长和取向,提出适合来访者的疗法;在这个探索期,治疗师与来访者有机会感受他们之间是否有亲近感,是否有可能一起携手合作。也许,最后这条标准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加]莫妮卡·布里永(Monique Brillon)著,鲍轶伦译,[M],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1
2. 心理治疗为什么有用:从疗愈心灵到改变大脑的神经机制,[美]路易斯·克佐利诺(Louis Cozolino)著,李坤译[M],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23.1
3. 心理治疗中的陷阱,[德]吉塔·雅各布(Gitta Jacob)著,蒋宇飞,颜凡,张玄黎译[M],人民邮电出版社,2023.3
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歉。
作者:岳晶丽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编辑||何萤萤
排版||白羽
审核||钱英
各位亲们,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表情包正式上线啦,大家用起来哦!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相应表情哦~
百态人生
心情万花筒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
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
关注“精神卫生686”,及时获取更多科普知识和工作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