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被遗忘的习俗:老一辈常说的重阳节“两不做,两不吃”具体指什么?

文摘   2024-10-11 15:44   云南  

 

 

《易经》九九归一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节”、“登高节”等。‌这个节日源于古代的丰收祭天和祭祖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在《易经》中,“九”被视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称为“重阳”。



重阳节有些什么被遗忘的习俗?


抛物转晦

  重阳节时,正是柑橘成熟之时,古代的人们会在登高时摘或者买几个柑橘带着,但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互相投掷。古籍中记载“俗传人有晦运,逢重阳掷柑,若掷中拾柑之人,晦运即可移至彼身”,不过人们觉得晦运转给谁都不好,于是便把橘子投向山下。小孩子们也会互相“掷石”为戏,称为“重阳桀石”。在橘子或石子脱离自己手掌的同时,人们认为晦气、不顺都已随之消失,接下来就全是好运和顺利。

风筝弃晦

  放风筝在古代不只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兼具放走灾邪、除晦去病的心理寄托。古籍中称“九日登高,童子作风鸢放于野,方言谓之放公灾”。人们还会等风筝飞起后把线扯断,认为这样就能带走所有的晦气和不顺。


忌吃某些食物

  重阳节有一些饮食上的忌讳,比如有的地方忌讳吃豆腐,因为豆腐在民间习俗里一般是办白事的时候吃的,在重阳节这一尊老的节日吃豆腐寓意不太好;还有忌讳吃梨,因为梨的谐音同“离”,而重阳节讲究的是阖家团圆。不过这些忌讳也只是部分地区的说法。


赏菊、饮菊花酒、食重阳糕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两不做,两不吃」


一不做:不在重阳节这天争吵生气。重阳节是敬老节,应保持平和、愉悦的氛围,避免与长辈或他人发生争执,以营造和谐的家庭和社交环境。


二不做:不熬夜。重阳节通常人们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如登高赏秋等,晚上应早点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节日和新的生活。


一不吃:不吃凉性食物。秋季天气转凉,人的脾胃相对较弱,应避免食用过多凉性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影响身体健康。


二不吃:不吃寓意不好的食物。比如前面提到的有的地方忌讳在重阳节吃豆腐和梨等,主要是考虑到其寓意与节日氛围不相符。




重阳节还有哪些习俗?评论区交给你来补充



本号栏目:点击下方蓝字进入合集


#文学与诗韵  全国各地文学爱好者,作家投稿。文学相关作品,新闻,时事

#理论之声 理论解析,汇集全国教师,教研室专家一起撰稿研究
#青年之声 全国大学,初高中生投稿,号主本人也在撰稿


青年之呼号
所谓青年呼号:为了唤醒在黑暗房子里的人们,呼号为了你我,为了人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