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史批判】系列:以唯物史观视角对当代高考与古代科举差序形成分析,创新土壤不成的原因问题及高校教师筛选机制问题阐发(上)

文摘   2024-09-25 11:11   中国  

限于文章长度本文以上下两部分发布



摘要

  中西教育比较差序现象导致创新人才的差别。教育的主客体的审核(筛选)标准与教育之间的问题的研究,高校教师因评定机制的流出问题研究。

    1. 1 中西教育之差别思想

  马院老师(副教授)讲毛概的导论,念着 PPT 讲课。作为一名学生听着其中有段讲关于毛的思想转变。简要的提出毛的思想转变从新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丝毫不提青年时毛在办“湖南公社”,学习新村主义。毛在中间阶段有过一段无政府主义思想,这位副教授一字未提,似乎是不知道,或是毫无了解。

  这让笔者内心不由闪过一丝悲哀与困惑。悲哀在一个副教授职称的老师毫无了解毛的思想转变,悲哀在没一位学生了解这段史实。困惑在教授何以成教授?是不是职称评定的办法出了什么问题?

图源于网络


1.2以唯物史观视角封建社会科举与科举在当代的延续时的差序形成

   关于中西教育之差别,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在于所谓西方快乐教育,中国实行应试教育。

  可以理解的是自唐科举创立以来,中国就一直延续着为统治阶级选材选官的河流。其“科举”的意思拆开看看,说白了就是分科来遴选官员。

  纵观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一个制度或是办法无不带有君权与上层建筑留下的痕迹。从尧舜禹时代家天下之于禅让制的痕迹;战国时兵戎相见遗风之于靠战功立官跨越阶级痕迹;两汉是为破除士族门阀对地方的垄断之于察举孝廉制度的痕迹;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谓文人们自命清高的风骨遗风之于九品中正制的痕迹;再到破除阶级固化,全国人才大包大揽的选官,识“材”的目的之于科举制的痕迹。

  科举使得范进中举后疯狂,使得范进一家鸡犬升天,使得胡屠户前倨后恭让人发笑。似乎通过科举考得一个好功名,就能一劳永逸了,就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样的思维看法一直延续或者说镌刻在中式思维当中。

  正如列宁说过“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历史唯物主义”大家也行会以为这是列宁跨百年留给我们的文字游戏。这句话说的是历史性镌刻在唯物主义当中,我们常说坚持“唯物史观”。似乎是把“物”第一性的前提放在大于“史”的位置上,历史性似乎“被阶段的”,“一劳永逸的”“永恒的”形容所掩盖。实际上列宁想阐述的是在历史中基于物质第一性的前提下要兼顾到“历史性”与“时代性”。所以基于前面这个前提,唯物史观是可变的,随时代而变的。并不是僵化机械的把一个时代的东西套用在另一个时代上。

  科举也一样,封建时代的科举与科举的延续———当代的中高考。据不同时代的背景与制度因“时”制宜的实施,唯物史观的历史性角度得以在此处体现。基于封建时代皇权至上的背景,任何选官制度从狭义上来讲可以说是为皇权服务的。但究其影响是侧面上推动阶级流动。而考究当代阶级社会背景,从恢复高考至今似乎是穷人爬上阶级阶梯的途径之一。

  1.3中西教育对学生创新生成方式的差序

当代学生群体困于于应试教育与分数的海洋中,似乎高考后到一个好的学府是一代代学生的唯一目标。中式教育的最终目的便随之脱入工具性,功利性的躯壳。经历了中式教育的泥泞。到了大学阶段,研究生阶段后,学生群体面临被要求创新的困境便变的手足无措。

  西式教育崇尚所谓快乐教育,并不要求分数高低。似乎西式教育中的学生在中式视角只得用“叛逆”“离经叛道”来理解,西式教育中学生自由发展,反而有了道家“自然而然”的味道。

  这也是中西科技发展差距的原因之一,为何创新人才在中式教育的语境下步履维艰。这一边是应试教育对创新种子发芽,另一边是因为社会前进的导向,需要实用主义的践行与制度的配套实践。于是乎中西教育萌生创新的差序便由此形成。


青年之呼号
所谓青年呼号:为了唤醒在黑暗房子里的人们,呼号为了你我,为了人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