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史批判】系列:以唯物史观视角对当代高考与古代科举差序形成分析,创新土壤不成的原因问题及高校教师筛选机制问题阐发(下)

文摘   2024-09-25 11:09   中国  

上篇文章见以唯物史观视角对当代高考与古代科举差序形成分析,创新土壤不成的原因问题及高校教师筛选机制问题阐发(上)


2 .1 当代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问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应然情况下,一名叫师对学生的教育是百分百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实然情况是传授知识多少的百分比基于主客体与中间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主体即为教师,客体为学生。教师的能力与学生的能力决定了传授知识的多少与效果。

  评定学生能力则通过考试来分出“三六九等”,评审教师能力则以学生时期学历与教师职称的高低为标准。

  学生的教育问题已然在上文中阐明,关于教师评定问题则要探寻下评职称办法之问题。

图来源于小红书


2.2“非升即走”办法“挤走”了真正搞教育的教师


  "非升即走"是一种制度形式,起源于美国高校的终身教职制度。该制度给予新进教师若干年试用期,签订短期合同,试用期满接受考核,通过考核者获终身教职,反之必须离职。

  我认为制度初衷是没问题,问题出在违背了教育的本质。纵然评价一位教师的能力可以用发论文数量来评定,其实这恰恰忽略了教师的本质——“教”。若“教”的过程实施是“水分颇多”,教师能力再高对教育学生没什么根本的作用。


结语


  相较于西式教育语境下的“自然而然”科举在当代的延续使得创新的土壤贫瘠,实用主义的导向加深了应试教育的严重分流。关于教师方面,能力评定导致部分真正在教育教师流失。


青年之呼号
所谓青年呼号:为了唤醒在黑暗房子里的人们,呼号为了你我,为了人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