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企举措不能让企业“无感”

健康   2024-07-30 21:13   江西  

编者按: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疏于阅读的人能有华章问世,能有高论示人。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登高望远、广引博征、触类旁通、左右逢源,才能厚积薄发,立自家之说,论自家之言。

近年来,各地持续优化政策供给,在惠企助企等方面连连出招。不过,有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惠企助企政策的知晓率、认可度、参与感不够高,个别企业甚至因“无感”而错失惠企政策带来的机遇。
惠企助企政策的落实卡在“最后一公里”,关键是存在信息不对称难题:该知道的信息不知道,该早知道的信息未能及时知道,该政企深度互动的信息却浅尝辄止。这也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构建亲清商关系的能力尚有欠缺。助企纾困解难,重在换位思考、对症下药、按需点菜,努力破解难题。
提升企业的知晓率,杜绝“没听过”“看不懂”。许多政策文件诞生于行政体系的闭环运行中,其语言表述全面系统又高度凝练。有的企业没有及时关注,也难以在字斟句酌中抓住关键话语、识别“弦外之音”。因此,一方面,相关部门制定涉企政策时可进一步调查研究,在精准把握企业、产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少些“高度集成”多些“新招”“干货”,让政策含金量更足、管用对路。出台惠企助企政策后,借助传播渠道广泛扩散信息,并探索用图解说明、动画演示、案例分析等形式让政策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力争从“企业找政策”转化为“政策找企业”,通过协会、商会等途径定向推送权威信息,让政策多些机会解决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躺在文件柜中睡大觉。还要通过讲解宣贯,让重点企业掌握政策的精,既知道具体条文,又知道出台政策的基本考量和引导方向。
增强企业的认可度,避免“多而散”“没感觉”。有的企业负责人说,知道宏观政策站位高、力度大,但由于中间环节多、关联部门多、落实力度弱等原因,导致企业实际感受到的政策红利并不多,所以对政策动态也就不大上心。比如,为了在政府采购中保障中小企业公平竞争,一些地方明确规定除存在不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情形,“超过200万元的货物和服务采购项目、超过400万元的工程采购项目,必须预留该部分全部采购项目预算总额的40%以上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其中预留给小微企业的比例不低于60%”。但一些中小企业反映,实际采购结果与文件中的相关比例很不匹配。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对于这种“上面九级浪,下面毛毛雨”的现象,要打通执行中的堵点、难点。具体到政府采购上,就需要将采购信息阳光化、透明化,由主管部门对相关现象进行查纠,对未按规定执行中小企业政策的采购主体予以处理处罚,以明确规定的刚性。
提升企业的参与感,防止“一头热”“简单化”。惠企助企政策重在实际效果,仅有满腔热情还不够,还要有满手的实招,健全政策反馈、调适机制要避免出现“有人发文件,无人听意见”的现象,就不能把说了当做了,也不能把做了当做成了,更不能奢望一份文件能治百病、一把钥匙能开千把锁况且在便企高效办事、金融助企惠企、企业降本减负、企业诉求受理等方面,有些问题难以由企业自身和基层政府解决,需要探索实行提级办理、“一企一策”、建立问题清单、干部联系包抓,并通过跟踪问效、全程督办、逐项反馈让企业得到满意的答复。比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近日召开的民营企业纾困解难集中办公会上,对企业提出的市场开拓、要素保障、政策落实、资金周转等41个具体问题,相关领导带领各经济部门逐一研究答复,其中27个问题现场得到解决,14个问题交相关部门尽快研究、限期解决。这种意见问题面对面、政府企业心交心的做法,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好评。
总之,助力企业克服困难、迈向新机,既要发挥好惠企助企政策的撬动作用,多给点“阳光雨露”,又要破解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让“阳光”照到苗上、让“雨露”润进土里。

看星星啊
致材料人: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