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停供大陆芯片——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深层逻辑
健康
2024-11-14 08:16
江西
编者按: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疏于阅读的人能有华章问世,能有高论示人。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登高望远、广引博征、触类旁通、左右逢源,才能厚积薄发,立自家之说,论自家之言。近日,台积电已答应美方要求,暂停向中国大陆客户供送相关芯片,导致“卡脖子”问题再次暴露出来。制造业大国,迫切需要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富国之源。作为世界制造业规模最大、也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和关键。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明确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和方向。其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高端化发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高端化发展是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路径。放眼全球,欧美国家之所以拥有强大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主要是因为其在关键核心零部件、重要基础材料等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我国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中低端环节,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环节发展落后,高精尖产业占比不足。立足于快速发展的数智化时代,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创新,推动价值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实现更高的附加价值率和利润率,提升制造业的高端化水平。其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数实融合的智能化发展。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快数字化转型战略布局,抢抓产业智能化发展先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作为当前发展速度最快、影响最广泛的数字技术,加速推动了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对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言,智能化为其提供了技术路径。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加速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进而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其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可持续的绿色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制造业是节能减碳的主体,也是整个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为新能源发展提供创新和消纳应用场景,又能为节能减碳和污染治理提供技术设备支持,还能为高品质生活提供绿色低碳产品。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是处理好传统产业升级与新产业培育的关系。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产业是指应用新技术发展壮大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力量。目前,我国传统制造业体量大,占比超过80%。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要直面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的关键核心技术受限、高端人才匮乏、转型资金欠缺等实践难题,加大对传统制造业企业使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另一方面,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方向,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动力,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八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九大未来产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是要忽视传统产业,而是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二是处理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撑,制造业的产品和技术能够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持;服务业或者通过助力制造业高附加值的形成,或者通过加速制造业的价值实现,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动力。一方面,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骨干和核心,能够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流程、新生产组织方式,提升制造业各环节和全过程生产技术的先进性和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面向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的新兴服务,找准生产性服务业深度服务制造业的嵌入点,能够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提高产业附加值。三是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产业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过程,需要统筹高质量发展与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之间的关系,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一方面,安全可靠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要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另一方面,统筹考虑技术创新与信息安全。在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同时,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并防止关键技术外泄,特别要注意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新安全隐患问题。此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也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向高端制造转型。一是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既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加大研发投入,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制造业关键环节和重点制造领域的创新水平,还要进一步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合理布局。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快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科学规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三是构建有利于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的比重,持续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的基础研究,不断开辟新的认知领域并寻求新突破。第二,健全促进数实融合制度,向数智制造转型。一是加大以5G、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生产运营设备智能化升级的支持力度,促进制造业生产运营管理等环节数据的联通与共享,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进一步加强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研发、生产、运营、销售、管理、服务等环节的融合应用,进而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二是提升制造业数字化创新水平。既要通过提升数字服务水平、丰富数智人才培育举措、完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等,加大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创新生态环境的支持力度,又要进一步加强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资源投入,借助5G、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应用来激发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有效需求,进而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三是加强产业链数智化协同创新。加快传统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重塑传统制造业比较优势,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利用数智技术,促进制造业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第三,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向绿色制造转型。一是构建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体系。一方面,加快传统制造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在产品结构、用能结构、原料结构等方面加快传统制造业的工艺流程升级再造,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另一方面,聚焦制约新兴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瓶颈环节,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同时,对未来产业进行前瞻性布局,进一步聚焦“双碳”目标下能源革命和产业升级需求,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发展。二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和绿色化深度融合。数字化本质上追求的是精益生产和智能制造,强调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实现降本增效;绿色化本质是清洁生产和效率提升,强调以更少的能耗和排放来实现同样或者更大的价值产出。促进数字化和绿色化的融合能够在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制造转型方面发挥叠加效应。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管理效能、环境效益等方面的赋能作用,加速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三是促进绿色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效结合,在绿色低碳制造领域深入推进服务型制造,构建优质高效的绿色制造服务体系。积极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利用自身在绿色产品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和清洁生产等方面的经验,从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型升级;积极培育专业化绿色低碳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开发推广绿色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和碳中和解决方法,提供绿色诊断、研发设计、集成应用、运营管理、检验检测和评价认证等服务。1. 科技创新引领不足是我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障碍长期以来,我国依靠后发优势,利用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取得技术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但是,作为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产业,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核是科技自立自强,关键点在于基础研究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重大技术创新。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研究的强度仍有较大差距,并且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极不匹配。受基础研究被釜底抽薪、研究成果不足等影响,我国从“0到1”的重大技术创新相对较少,造成先进制造业既缺少高档芯片、高端数控机床、工业传感器等核心硬件,也缺乏构成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内核与基石的关键工具与底层操作系统等核心软件。长期的缺“芯”少“魂”使得我国被迫向外寻求高端硬件和高端软件。在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将低廉的劳动力转变为产品的成本优势,实现人口红利向经济增长红利的转变,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然而,随着先进制造业日益成为数据密集、信息密集以及知识密集三重叠加的产业,先进制造业必定也要成为人才高度集聚的产业。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系统加速替代人类的脑力劳动,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智能化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势必会重构人力资源结构,减少低端劳动力需求,增加在数智技术、模型与算法等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然而,尽管每年都有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但是由于长期存在的产学研用相对脱节等原因,人才供需匹配度不高,我国先进制造业仍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高达2985.7万人,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电力装备、新材料的人才缺口分别为950万、450万、909万、400万。3. 支撑乏力的金融体系是我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作为创新驱动型产业,先进制造业高度依赖持续的创新活动,但创新活动往往是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收益前景不明朗,仅靠企业自有资金来解决资金供给和分散创新风险等问题往往是不切实际的,亟需作为国民经济血脉的金融给予有力支撑。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银行为主体、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直接融资比重较低,这与先进制造业创新周期长、风险大等产业特点不相适配。大量外部资金以负债形式进入先进制造业,无疑会增加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债务压力。较为单一的筹融资渠道限制了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筹融资能力,企业被迫以债务融资为主,股权融资比例相对较低,难以获得长期资金以支持长周期的创新活动,并且较大的资金成本加重了企业负担。4.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受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较为明显。从区域看,我国先进制造业高度集聚于少数省市。根据《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研究报告》,华东、中南、西南、华北、西北、东北分别占有50个、27个、8个、6个、5个、4个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涵盖全国71%的高新技术企业、全国68%的中国企业500强制造业企业、全国58%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75%的PCT国际专利授权量,然而这些都主要集中在华东与中南地区。从产业看,新能源汽车、高铁、航天航空、工程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与先进制造业相辅相成的传统制造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难以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有效辅助。作为重要的结构性力量,先进制造业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有可能造成市场分割、供需失衡,引发区域间、产业间低效的劳动分工和资源错配,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效率损失。与此同时,也可能带来区域间、产业间发展的马太效应,扩大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先进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落差,加剧区域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影响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共同富裕社会,并最终反作用制约先进制造业的健康发展。针对先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挑战,立足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我国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 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驱动力用科技创新引领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将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摆在更加紧迫的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使其研发强度逐步趋近发达国家,用新的科学发现为技术创新提供源头活水。要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整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创新中心以及重点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既解决眼前的“卡脖子”问题,更着眼攻克制约产业长远发展的共性技术、核心零部件以及操作系统,逐步提高关键软硬件的国产化率,从而以新型举国体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扫除障碍,增进先进制造业的自立自强。其次,地方政府要侧重结合各自的产业园、龙头企业等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集聚人才、技术、信息等创新资源,以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畅通科技成果的高端供给与应用转化通道,促进创新资源的互利共享与优化配置,打造区域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新质生产力增长极。再者,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和重要的创新策源地,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立足我国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将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等结合起来,建设创新型制造业企业,整合企业自主创新与企业间开放协同创新,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形成创新活动的蜂聚效应,以持续的创新引领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的迸发与发展。2. 以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第一资源要从增量、存量、配置效率等方面多管齐下,着力实现我国先进制造业的人才供需动态平衡。①大人才增量,要针对人才供需矛盾以及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规律,合理调整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包括职业学校在内的应用技术类院校建设,提高学校与市场、专业与产业、技能与岗位的紧密度和适配度,畅通产学研用的衔接通道与合作机制,着重增加在数智技术、算法与模型构建等方面的人才供给,尽快补齐先进制造业的人才缺口,推动人口优势转变为人才资源竞争优势。②盘活人才存量,要针对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就业摩擦,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企业及时多措并举地实现劳动力的“回炉再造”,切实提高劳动者的综合能力,使其适应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③提高人才配置效率,要建立健全人才的评价、考核与管理体系,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契机和重要抓手,深化户籍、子女入学、住房等领域改革,大力破除阻碍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人力资源全国范围的优化配置;要坚持全球视野和需求导向,将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结合起来,大力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投入到我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3. 以推进金融改革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降本增效要按照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全面对标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要求,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多元化股权融资,扩大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丰富与疏通先进制造业的筹融资渠道,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先进制造业,助力先进制造业降低投资成本和分散创新风险,不断满足先进制造业发展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在“开源”的同时也要“节流”,银行等金融机构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天职和宗旨,适度向实体经济让利,降低先进制造业的筹融资成本,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要优化贷款期限结构,适度增加长期贷款的比重以支持先进制造业的长期创新活动,实现金融改革与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4. 以点破面增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要注重以点破面,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第一,培育竞争力极点企业。要全面对标世界领先的标杆企业,以建设“灯塔工厂”、5G智慧工厂、服务型制造示范单位等方式重塑关键少数先进制造业企业,壮大其核心优势业务,着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从而实现领先企业的点状突破,打造区域性、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竞争力极点,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发展构建坐标系。第二,放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带动效应。要通过制度建设、平台搭建等方式降低集群内的信息交流成本,以竞争力极点企业作为“教学工厂”强化示范带头作用,推动集群内的信息、知识、管理经验等加速扩散与共享利用,形成抱团式发展,促使大企业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从而构建集群内大中小企业发展联合体,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格局,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块状发展。第三,将“块”撮合成“面”。要根据集群之间以及集群地区与非集群地区的邻近关系、产业关联等,实现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生态化聚集,促进世界级、国家级、区域性、地方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之间优势互补,强化产业上下游、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放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集聚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以及品牌效应,将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块状发展提升迈进为国家的整体发展,助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与共享发展。第四,统筹阻力与合力。要注意高新技术创造性破坏作用下的发展秩序重构与利益调整,妥善处理人工智能技术冲击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和加剧收入不平等等问题,运用财政政策、社会政策、就业政策等对产业发展中的利益受损方进行适当的补偿或救助,减轻产业转型升级过程的“阵痛”,在尽可能降低发展阻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凝聚发展合力,让全体人民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共享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日前发布数据:截至今年8月底,中国制造业企业总量首次突破600万家,达到603万家,比去年底增长5.53%。增长5.53%,这个数字本身不是很大,不过,这一增长,是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取得的,是“正视困难、坚定信心”的具体体现,更是“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及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的具体体现。在超过600万家制造业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企业达51.53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了6.35%,占比则从去年底的8.48%提升至8.55%。这表明,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态势明显。随着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我国传统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辽宁改造升级沈机、沈鼓等一批“老字号”,江苏实施传统产业焕新“五大行动”,更多制造业企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外贸“新三样”出口突破万亿元,连续16年光伏组件产量全球第一,产业竞争新动能加速形成;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建设,量子通信全球领先,人工智能大模型百花齐放,更快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一个更加健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长“高”的不仅有“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更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截至6月底,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2万家。一大批创新能力强、专业化水平高、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从“小而多”迈向“精而强”,成为制造业发展壮大的“潜力股”“生力军”。前不久发布的中国500强企业榜单中,制造业企业达到264家,数量超过一半。2012年至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34.4万家增加至48.2万家,数量大幅提升。自2010年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连续迈上新台阶。2012年至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长到39.9万亿元,总体规模占全球比重超过30%,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稳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适度超前部署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布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动制造强国建设。广东坚持“制造业当家”、实施“百链韧性提升”行动,四川实施“智改数转”行动、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步伐,上海建设产业先导区、打造未来产业生态集群……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加大投入,扶优扶强,有力促进中国制造拓展新空间、焕发新活力。“均衡”体现在区域布局上。今年1至8月,中部地区新增制造业企业6.97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6.55%,与其他地区相比增幅最大;西部地区新增制造业企业3.76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5.23%;东北地区新增制造业企业0.99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3.87%,这表明,从区域分布看,中国制造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均衡”更体现在产业布局上。超600万制造业企业,大小不同、类型各异,分布在千行百业,布局在产业链上下游,相互竞争又彼此合作,量大面广、梯度发展的大中小企业携手发展,筑起共生共赢的新型产业生态,也共同构成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形成我国工业“体系全”“品种多”“规模大”的独特竞争优势。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1.7%,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这是中国经济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得先机、占据主动的坚实基础。纵览全球,工业化是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制造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总体看,仍处在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基础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突出短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任重而道远。保持工业门类的完整性,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坚持自主创新,产业体系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将不断提升,应对风险挑战的实力和底气将更加充足。
看星星啊
致材料人: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